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对幼儿园、教师、学前儿童、家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实践中,这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评价结果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状况。形成性评价是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幼儿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状态,以及活动实施过程中各个部分的情况,从而不断地调整、修改社会教育活动的计划或方案,以提高计划或方案的质量。

教学导读

针对幼儿的不良习惯,教师组织大班幼儿担当“小老师”,手把手地教小班的小弟弟、小妹妹学习洗手、擦手、挂毛巾等。这对大班幼儿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也是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大班幼儿都跃跃欲试。这天,教师带领大班幼儿来到小班,教师有礼貌地敲敲门(给幼儿的示范)。门开了,小班的幼儿说:“大哥哥、大姐姐们好!”大班幼儿不等教师示意,就有礼貌地回答:“小弟弟、小妹妹们好!”正赶上小班幼儿喝水前要洗手,教师对大班幼儿说:“这下要看你们这些小老师的了!”于是他们每人领着一个小班幼儿来到盥洗室,给他们挽起衣袖,告诉他们:“洗手先打开水龙头,冲手,再打肥皂。”一边说一边做着示范动作。当小班幼儿洗手时,有的大班幼儿还在“督促检查”中提醒他们:“打肥皂要多搓搓,这样才能洗干净。”小班教师对大班幼儿说:“谢谢你们,小弟弟、小妹妹们在你们的帮助下有很大进步。”大班幼儿在小弟弟、小妹妹们的“谢谢”“再见”声中高兴地回到自己班,还不断交流着自己是怎么教小弟弟、小妹妹们洗手的。[1]

1.你觉得教师设计的这次社会教育活动好吗?

2.这次教育活动的目标实现了吗?

学习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意义,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类型和方法。

2.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原则和指标体系,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和内容。

3.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组织和实施,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评价指的是评定价值,即价值判断,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评定某一人、事、物有无价值,实际上是在评定这一人、事、物对于某一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教育评价是评定教育的价值,是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是对教育满足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

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它以学前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学前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做出判断。它是指评价者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社会教育活动做出价值判断。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前者可以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状况,后者则可以让我们了解当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现状,并帮助我们探索更为有效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方法、途径和形式,以便我们更好地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由此可见,评价在学前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对幼儿园、教师、学前儿童、家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

对幼儿园来说,通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可以记载和积累学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测定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定期向家长报告学前儿童的情况,也可以了解教师的相关教育工作情况,并为幼儿园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对幼儿园领导来说,通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可以了解每个教师、每个班级的情况,以便发现问题,总结教育经验,及时改进教育工作。

对教师来说,通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生活和学习情况,获得教育效果的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价活动直接知晓教育工作是否达到评价方案所规定的预期的目标和要求,以便分析自己教育工作的优点和缺点,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对学前儿童来说,通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可以及时地从教师那里获得自己发展的相关信息,扬长避短,以使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对家长来说,通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变化,以便配合幼儿园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按照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划分

按照评价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可以分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前者注重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的评价,后者注重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尤其关注教师的教学是如何促进幼儿发展的。在教育实践中,这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评价结果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状况。

(二)按照评价的主体划分

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又称为他人评价,是第三者(如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幼儿园的领导等)从外部对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进行的评价。从外部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进行评价,能够获得比较客观的结果。但是,由于评价者没有参与社会教育活动只是从外部进行观察,因此有可能导致评价的信息不完整,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内部评价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和幼儿自我评价。内部评价比较易于进行,每天、每周、每学期都可以进行。但是,由于缺少外界的参照,容易导致对成绩或问题估计得偏高或偏低,评价的客观性较差。如果教师和幼儿能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深入的反思,则更有可能发挥评价工作的激励功能和改进功能。

(三)按照评价的功能划分

按照评价功能的不同,可以把评价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发展需要或活动准备状态进行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现状,以便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计划或步骤,以更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形成性评价是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幼儿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状态,以及活动实施过程中各个部分的情况,从而不断地调整、修改社会教育活动的计划或方案,以提高计划或方案的质量。总结性评价是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完成后对其实施结果所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以预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对社会教育计划或方案达到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同时可以了解幼儿在学习后的发展水平。

(四)按评价的基准划分

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以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划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对象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适用性比较强,但由于选择的基准是群体内的成员,所以容易导致降低评价标准,也容易引起幼儿之间的竞争。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确定一个标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标准进行比较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比较客观,也能引导幼儿朝着标准规定的方向努力,但容易给被评价者带来一定的压力。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被评价对象群体中的各个对象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把某一个对象的各个侧面相比较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照顾到了个体间的差异,但在评价过程中容易给被评价者造成压力。不过,由于这种评价不与客观标准相比较,也不与其他被评价者相比较,因而容易使被评价者自我满足。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评价者在自然的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进行直接观察,从而获得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信息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幼儿处于自然的环境中,观察者能够观察到幼儿最真实、最典型、最一般的行为。但要使观察有实效,评价者就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敏锐地捕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仔细、准确地观察幼儿。

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观察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1.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指不借助于仪器和设备,靠自身的感觉器官进行观察;间接观察是指借助于一定的仪器和设备来进行观察。直接观察比较简便,但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记录难以精确、全面;间接观察借助于仪器和设备,使得记录比较准确,但如果引起被观察者的察觉,容易导致观察的不真实。

2.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非参与性观察是指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作为一名旁观者来进行观察。

3.全面观察与取样观察

全面观察是对一定场景中发生和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容易把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但由于观察的视野有限,对观察者的观察能力要求较高。取样观察是对观察现象的各种因素进行取样,对样本进行观察。它涉及的范围较小,容易使观察深入细致,操作比较容易,但要求选取的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性,否则会影响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在取样观察中,比较常用的是时间取样观察和事件取样观察。时间取样观察是指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和记录预选行为是否出现及出现次数的观察方法。该法比较适合于观察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外显行为和事件,观察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能反映一个整体在某一行为领域的发展状况,但无法获取有关行为因果关系的资料。事件取样观察是抽样观察并记录某种特定的事件的方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既注意了行为,也注意了行为发生的情境,使评价人员可以进行因果分析。该法能够研究任何一种行为或事件,搜集资料花费时间不多,但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4.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

定期观察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观察,如对某班幼儿合作能力的观察,规定每周观察三次,这就是定期观察。追踪观察是对观察对象进行比较长时期的观察,从而获得发展性的资料,如对一个幼儿语言发展能力的观察,可能要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5.定量取向的观察和定性取向的观察

定量取向的观察是期望在观察的过程中,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关注,从而为判断被观察对象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数量关系等提供相关信息。定性取向的观察通常是以粗线条的观察提纲,对评价对象做尽可能详尽的多方面的记录,观察结果的形式是非数字化的。由于只有一个粗线条的观察提纲,所以观察者如何进行记录就非常重要。常用的定性取向的观察有日记描述、轶事描述、田野笔记等。

运用观察法应注意以下4点。[3]

(1)要创造自然的观察环境和气氛。评价者不应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限制。此外,还要避免幼儿注意或发觉评价者的观察意图,以防止幼儿出现紧张及其他非自然的行为,确保观察结果的真实性。

(2)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评价者应始终明确每次观察的任务和目的,选择与观察目的有关的行为和重要事实进行记录。

(3)要做好观察记录,精确记下反映幼儿行为的事实及其发生的条件、环境,以便对幼儿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4)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多次观察。为使观察结果具有可靠性,必须对同一行为保持足够的观察次数和观察时间。幼儿行为易受环境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某一具体情景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可能具有偶然性,不一定是其典型的、一般的行为。所以,在运用观察法对幼儿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进行多次观察。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评价者通过与幼儿面对面的交谈来收集幼儿社会性发展信息的方法。运用谈话法,评价者要对谈话的内容进行记录,再对记录进行分析。谈话法的优点是能便捷地了解幼儿发展中那些难以用行为表现出来的认识方面的问题,丰富已有的研究资料。谈话也是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幼儿。此方法常用于搜集学前儿童动机、态度、自我认识等方面的信息。例如:评价者想了解幼儿人际交往的发展情况,就可以在交谈时问:“你在班里的好朋友多吗?”“你喜欢与哪些小朋友玩?为什么?”从而了解幼儿的人际交往情况。

运用谈话法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要注意以下4个问题。

(1)谈话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应围绕着谈话的目的来展开谈话的内容,必要时可以预先拟定一个谈话的提纲,以使谈话的内容不“跑题”。

(2)谈话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自然的状态下与幼儿交谈,以免幼儿紧张,从而影响谈话的效果。

(3)谈话要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对幼儿的提问要尽量简单,语气要亲切,要有耐心,并善于倾听。

(4)谈话结束后,要妥善保管谈话记录,并及时对谈话记录进行分析和整理。

(三)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评价者根据评价的目的,向被调查对象发放调查表,广泛收集幼儿社会性发展信息的一种方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中,通过向家长和教师问卷调查,可以进一步了解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中的社会性发展情况,从而真实地、全方位地了解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

问卷调查法比较简便易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许多被评者较为广泛的材料,而且往往便于整理和统计分析。但问卷的设计和编制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问卷题目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如何,直接影响到问卷调查的质量。另外,问卷调查由于受到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及态度的影响,被调查者有可能在回答的时候并非是其真实的情况或意愿,容易造成调查结果的可信度低。

使用问卷调查法时应注意以下5点。

(1)让家长了解问卷的意图和目的,建立与评价者互相信赖的态度,以获得真实的调查信息。

(2)针对调查对象选用适宜的词汇,简单明了,避免出现专用术语和多重否定,对问题的陈述方式必须有利于调查对象的回答,便于被调查者正确领会问题的内容。

(3)题目的数量要恰当,要考虑所列项目是否覆盖调查内容,是否有遗漏,还要考虑答卷时间。

(4)问题的排列顺序要由易到难,将同一类型题目放在一起,间隔要清楚,要有答题说明。

(5)回答方式要简便,既减轻了家长答题的负担,又便于日后统计调查结果。

幼儿交往态度调查问卷[4]

(1)主动找父母谈天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2)是否喜欢串门、走亲戚

A.很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3)是否喜欢和周围小伙伴玩

A.很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4)是否常常谈起幼儿园的老师或小朋友

A.常常  B.有时 C.很少

(5)家里来客人表现得很兴奋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6)对来客很愉快地接待

A.经常  B.有时 C.很少

(四)情景测验法

情景测验法是评价者按照评价目的的要求,通过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设计好一定的教育情景,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评价者观察在该情景中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又使幼儿处于一种自然的生活情景中,可以观察到幼儿的自然表现,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测验获得的结果往往是幼儿在特定情景下的反应,不能以此作为对幼儿在其他情况下的行为的精确预测,所以,不能以一次测验结果就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某些方面做出评价。

应用情景测验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预先拟订好测验的方案,包括测验的目的、内容、形式、步骤、记录表格、评分标准等。

(2)要围绕评价目的设计测验的情景,所创设的情景能引发幼儿表现出评价者要测验的行为。

(3)测验中认真做好记录,以方便日后进行整理和分析。

幼儿自我认识水平测验

测验目的:测验幼儿个体对自身生理特征的认识水平。

测验内容:A.“你应该表演哪种动物”;B.“你应该当谁”。

测验形式:小组测验与个别测验相结合,不计时测验。

测验准备:

(1)事先将幼儿编成体型差异明显(高、中、矮或胖、中、瘦)和性别为两女一男或两男一女的三人小组,列出小组名单。

(2)三种动物头饰各一个(大象、兔子、乌龟)。

测验步骤:

(1)出示大象、兔子、乌龟三种动物头饰。指导语:“老师想请你们三个人一起来表演有这三种动物的节目,你们互相看看,然后再想想自己,你认为应该表演哪一种动物?”幼儿逐个向老师耳语自己的看法(以避免受他人影响),老师加以记录。

(2)指导语:“老师想请你们三个人一起玩娃娃家游戏,这个娃娃家里有爸爸、妈妈、孩子,请你们想想,自己应该当爸爸、当妈妈,还是当孩子?”记录方法同上。

评定线索:幼儿所说的看法与他在小组中的实际情况相比的适合程度。例如:自己在三人小组中的体型与所认为应该承担的表演角色差异是否符合三种动物的体型(如:个子最矮或最瘦小的应该演小乌龟,而不应该演大象)。又如,自己的性别与承担的角色的性别是否吻合(男孩应该演爸爸而不应该演妈妈)。

表7-1 幼儿自我认识水平测验记录表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是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状况进行价值判断并做出解释的过程。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客观、全面地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状。系统、深入地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状况进行评价,可以让教师和家长获得丰富的评价信息,从而更全面、深入、客观地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情况。

(2)有助于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情况,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有助于提高幼儿园和家庭的社会教育水平和质量。通过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教师和家长能够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和把握,从而为幼儿园和家庭的社会教育提供依据,使之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育水平。

(4)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同时评价本身也是人们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向导。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分析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否恰当,可以使社会领域的教育始终以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方向和社会教育目标为行动指南,不至于走弯路。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指标

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指标,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做了相关的研究。根据白爱宝、杨俐敏等人的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指标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1)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信心、独立性、坚持性、好胜心、自尊心、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坚持性等。

(2)情绪情感,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好奇心、责任感、同情心、兴趣与爱好等。

(3)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交往态度(礼貌、诚实等)、交往能力(合作、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等)、同伴关系等。

(4)品德系统,包括爱周围的人、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等。

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共同编写的《幼儿发展评估手册》则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指标分解为以下4种:①社会性认知,包括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了解日常规则,了解人际交往规则,理解他人的见解;②社会性情感,包括爱周围的人,爱集体,控制与表达情绪情感,与别人交流情感;③个性表现,包括自信,成就感,自我表现,坚持性;④社会交往,包括与老师交往,与同伴交往,在同伴中的地位,交往策略,自己解决矛盾,与陌生人交往。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原则

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工作的具体特点,在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时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是评价的导向,制约着评价的实施。评价者的目的不同,选用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处理也会有所不同。学前儿童社会发展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个体差异,从而为制订和调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最终能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健康、全面地发展。强调目的性原则,目的是为了避免为评价而评价,以及为了其他目的而评价。没有明确的评价目的,不仅会使评价过程毫无意义,而且会造成人力、物力及时间的极大浪费,劳民伤财。

2.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进行学前儿童社会发展评价时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据客观标准来进行评价。只有坚持评价的客观性,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和有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是为改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并进一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服务的,因此,必须要求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否则,不但会误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会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遵循客观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学前儿童发展评价时,要选择可靠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恰当的评价法。在评价过程中,始终坚持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者切忌仅凭主观印象或个人的好恶而对幼儿的发展做出随心所欲的判断。

3.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对学前儿童社会发展评价时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评价信息,并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做全面的价值判断。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对幼儿的评价也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此目的。如果收集信息的途径单一,或只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做出评价,则会导致评价的片面性,从而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坚持全面性原则,一是要构建和拟定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涵盖学前儿童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发展的各方面要求,不能有所偏颇或遗漏;二是要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来收集评价信息,力争使所收集的信息能反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全貌。

4.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静态评价是对学前儿童当前已经达到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判断,评价的是学前儿童在某一时间或阶段内社会性发展的现实状况。动态评价是对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状态进行分析与判断,考查的是学前儿童当前和过去相比的进步情况,以及今后发展的可能趋势。这两种评价各有侧重点,也各有优势和不足,只使用其中一种,无法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把握。所以,评价时应将两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以获得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全面信息,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和客观。

5.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评价是对评价结果从量的方面进行分析和统计,通过数量化的说明对评价的现象做出解释。定性评价是对评价结果做出质的分析、说明。这两种评价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既需要定量评价,也需要定性评价,更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和全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一方面,评价可以对社会教育活动起到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另一方面,评价也可以提高教师组织和实施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使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加科学。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进行评价时,除要遵循上述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外,还应该遵循以下3项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活动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所以,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必须要针对教育活动的特点来进行。忽视了不同教育活动自身的特点而主观臆断地进行评价,容易导致评价不切实际和空洞。

2.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一方面是指评价要有一个持续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要侧重对教育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评价。

3.全面性原则

对学前儿童教育活动的评价要全面,既要评价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准备、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结果,又要评价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面的表现。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本身的评价,涉及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准备、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

1.评价活动的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主要涉及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个方面。对活动目标的评价主要包括目标是否完整、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是否分解到位、是否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了落实、是否有明确的层次、是否易于操作、是否可以评估和检验、是否依据目标确定了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等。

如大班的情感教育活动“你开心吗”,将活动目标设计为:①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内心开心和不开心的情感,促进幼儿和同伴之间、幼儿和成人之间的心灵沟通。②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爱心,会用语言安慰别人,表达自己的爱。③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5]这次活动的目标比较完整,分解也比较到位,且符合大班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得比较合理和可行。

2.评价活动的内容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评价,要注意活动的内容与活动的目标是否一致、内容是否符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内容是否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学前儿童是否愿意接受这些内容、内容是否有弹性等。

例如:在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有趣的生肖歌”中,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了解十二生肖的来历,知道自己的生肖,了解十二生肖的排列次序,了解生肖的排列规律等。[6]这些内容的安排,既满足了大班儿童的求知欲,又符合大班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同时,在内容安排上有一定的弹性(生肖的排列次序和规律有一定的难度,仅仅让儿童适当了解),内容的安排较为科学、合理。

3.评价活动的准备

社会教育活动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两个方面,评价时要注意教师的物质准备是否充分和适用、教师对本次社会教育活动的知识结构准备是否到位、学前儿童是否具备了与这次活动相关的经验、教师和幼儿是否具备了参与这次活动的精神状态等。

例如:在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采摘野菜”(主要认识马兰头、枸杞头两种野菜)中,教师为这次活动做了如下准备:①与当地农民联系,选择长有这两种野菜的地方。②准备采摘野菜的工具,人手一个装野菜的小篮,人手一把小铲或一把小剪刀。③与家长联系,为幼儿准备一双轻便的鞋和一顶太阳帽。④自编一首挖野菜的歌。⑤马兰头、枸杞头各一盘(已做成的菜)。[7]这次活动中,教师的准备是非常充分和到位的,保证了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

4.评价活动的过程

活动过程是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评价的重点。评价时要注意以下问题:活动过程是否面向全体幼儿、活动中幼儿是否处于主体地位、活动中幼儿的参与程度如何、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否尊重了幼儿的活动意愿、活动中教师是否注意到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活动过程是否寓教于乐、活动的方法是否灵活多样等。

例如:在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多彩的少数民族”中,老师让儿童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少数民族时,幼儿都很兴奋和踊跃。老师告诉孩子们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时,孩子们发出了惊叹;老师让孩子们欣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族音乐、民族服装、民族风俗时,孩子们充满了好奇;老师让孩子们品尝西藏特产酥油茶时,孩子们的热情被推向了高潮。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和风情,培养了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5.评价活动的效果

活动效果是社会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我们评价的最终目的。评价时应考虑本次活动是否完成了活动的目标、孩子们是否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否具有与目标一致的社会行为的变化等。

例如:在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认识书店”中,通过对书店的参观和考察,孩子们知道了书店是卖书的地方,激发了他们喜欢图书的情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看书习惯,知道了要爱护图书。[8]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们基本上能做到这一点,这样就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评价是一项计划性和科学性都很强的工作,评价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是否科学,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是否真实、可靠。所以,为了提高评价的质量,必须按照科学、合理的程序来组织和实施整个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目的决定着整个评价的实施,所以,从一开始,评价者就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评价目的,明白评价是为了衡量教育效果还是为了向家长提供幼儿的发展情况。目的不同,评价的实施也会有所不同。

2.确定评价的主体

评价的目的不同,评价的主体也不同。比如:如果仅仅是为了向家长报告幼儿的发展情况,则完全可以由教师作为主体来对幼儿进行评价;如果是为了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则可以由幼儿园的管理人员来进行评价;如果是为了改进教育的质量,则可以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教育专家来进行评价。

3.设计或选择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评价的主要工具,对评价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评价体系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评价体系要全面。完整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评价标准、评价信息的收集方法、评价结果的解释、评价的操作说明等。

(2)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①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要涵盖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态度和社会技能等。②评价指标要具体,要具有可测量的特点,不可太过繁杂。

(3)评价体系的编制过程要科学,单凭个人的主观认识而不经过科学论证的评价体系,会因其不够严密而影响评价的结果。

4.物质准备

评价工作需要准备多种物品,如记录的表格、测量的工具、计量用品和办公用品等。

评价的实施阶段是整个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中心环节,其一般的程序如下。

1.宣传发动

宣传发动的目的是让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做好思想准备,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地参与到评价工作中。评价的组织者应该向教师、幼儿、家长等相关人员做必要的解释,让他们理解评价的目的和意义,积极配合相应的评价工作,以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影响评价的结果。宣传发动工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可以召开座谈会和讨论会,也可以请评价的组织者做专题报告。

2.收集评价信息

评价信息的收集是评价实施过程中最为费时费力但也是最有实质性的工作。评价者应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尽量全面、客观地收集相关的评价信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带有主观色彩。信息的形式要丰富,既可以是有文字的,也可以是有图片的,还可以是有录音录像的视频信息。信息收集后,要注意完整地保存。

3.分析、整理评价信息

在掌握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评价者应对信息进行及时的汇总、分析、统计和整理。这一阶段的工作量很大也很烦琐,需要评价者认真、细致地对待,对相关信息进行精确的分析和统计,必要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如计算机等。对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后,还要请专门人员依据整理、分析的结果写出评价工作的总结报告。

在得出评价结果后,评价者可以据此分析和诊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评价者还要将评价结果以恰当的方式反馈给有关人员,使其能根据评价结果改进自己的工作。

1.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评价的作用是什么?目的何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制约着人们的评价观。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要求人们树立发展性评价的观点,即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中,树立发展性评价的观点,一方面是要通过评价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这就要人们正确认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问题。首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身体素质、认识能力、情绪情感、社会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给予重视,不能厚此薄彼。其次,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发展速度存在着个体差异。评价时,不能因为幼儿某一方面发展慢或出现了问题而对其整体发展全盘否定,也不能因其某一方面表现突出而忽略其发展的不足之处。总之,应该以一种动态、辩证的眼光看待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促进教师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对教师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发现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其教育的经验,以更好地改进教师的社会教育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2.评价与日常的教育工作相结合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个显著的特点,即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价,也必须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评价工作的总目标对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措施给予纠正,既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幼儿园日常教育工作的质量。

将评价与日常的教育工作相结合,也可保证评价信息的真实、可靠。集中进行一次观察和测量,看到的只是学前儿童在某一种特定情景下的行为,若仅以此作为对幼儿发展性评判的依据,往往会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

3.正确运用评价结果

结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价结果,教师应对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儿童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而不是根据评价结果给幼儿排队、贴标签,以此区分所谓的“好”孩子和“坏”孩子。另外,还要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改善幼儿园和家庭的社会教育质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还要反对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作为对教师进行奖惩的依据,这样只会误导教师用评价的内容去训练孩子,以求获得短期的教育效果而忽略了幼儿的长期发展。

本章小结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做出判断。它是指评价者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社会教育活动做出价值判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对幼儿园、教师、学前儿童、家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情景测验法。

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有助于客观、全面地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状,有助于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情况,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有助于提高幼儿园和家庭的社会教育水平和质量,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指标包括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社会交往能力、品德系统。

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包括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准备、活动效果的评价。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组织和实施包括三个阶段:评价的准备、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反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评价要与日常的教育工作相结合,正确运用评价结果。

参考资料

1.甘剑梅.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2.胡惠闵,郭良菁.幼儿园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白爱宝.幼儿发展评价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刘俐敏.幼儿发展评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但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李叶兰.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1]李叶兰.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46.

[2]甘剑梅.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216.

[3]白爱宝.幼儿发展评价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1.

[4]刘俐敏.幼儿发展评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14.

[5]见http://y.3edu.net/dbsh/95882.html.

[6]见http://y.3edu.net/dbsh/95882.html.

[7]见http://y.3edu.net/dbsh/98553.html.

[8]见http://y.3edu.net/dbsh/98553.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