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数学领域教育的价值与编写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时期,适当增加一些幼儿的数学学习体验,对幼儿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坚持以幼儿为学习主体,从实际生活出发,培养幼儿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目标,通过接触生活中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素材,培养幼儿的数学素养与思维品质。
二、幼儿数学领域教育的目标
(一)数学领域教育总目标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二)大班数学领域教育目标
1.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
2.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3.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4.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
5.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6.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7.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
8.能按语言指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
9.能辨别自己的左右。
活动目标
1.理解10以内数的顺数与倒数的含义。
2.感知倒数与顺数的区别与运用。
3.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10层楼的挂图1张,小兔子玩偶1个。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页。
活动过程
◎活动游戏:大家来报数。
1.将幼儿排成一排进行“1、2、1、2”的报数游戏。
2.让幼儿依次从1~10进行循环报数,看看谁报得准。
◎游戏:数楼房。
教师展示教学挂图,让幼儿数一数这栋楼共有几层。
1.引导幼儿从底层数起,看看这栋楼的顶层是第几层。
2.鼓励幼儿将楼层数标出来,并引导幼儿感知楼层序号与楼层数量之间的关系:楼层序号越大,楼层越高。
3.情景游戏:小兔子爬楼梯。
教师引导幼儿带小兔子爬楼梯,并让幼儿回答以下问题:
(1)小兔子从1楼爬到8楼,中间要经过哪些楼层?(第2、3、4、5、6、7层楼)
(2)小兔子从3楼爬到9楼,中间要经过哪些楼层?(第4、5、6、7、8层楼)
(3)小兔子从5楼爬到10楼,中间要经过哪些楼层?(第6、7、8、9层楼)
(4)小兔子从10楼下到7楼,中间要经过哪些楼层?(第9、8层楼)
(5)小兔子从8楼下到1楼,中间要经过哪些楼层?(第7、6、5、4、3、2层楼)
◎学习《数字儿歌(一)》(见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
儿歌
数字儿歌(一)
小兔子,开铺子,开开铺子:一张小桌子,两把小椅子,
三根小绳子,四只小匣子,五管小笛子,六条小棍子,
七个小盘子,八颗小豆子,九本小册子,十双小筷子。
活动目标
1.学习2的分解。
2.能理解2可以分为两个1,两个1合起来为2。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儿歌《手指歌(一)》音频,数字卡片2一张,小鸭子玩偶若干,瓜子若干。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页。
活动过程
◎游戏活动:分瓜子。
1.教师将瓜子分给幼儿,每人两颗,引导幼儿感知数字2与其数量的对应关系。
2.教师引导幼儿将两颗瓜子分成两部分,数一数,每一部分有几颗。
3.让幼儿将两部分瓜子放在一起,再数一数有多少颗。
◎游戏: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2。
1.教师拿出数字卡片2和小鸭子玩偶,引导幼儿讨论数字2像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两两一组出现的。如1双筷子,1对运动鞋,1双袜子等。
◎学习儿歌《手指歌(一)》(见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
儿歌
手指歌(一)
两个拇指,弯弯腰,点点头。
两个食指,变公鸡,斗一斗。
两个小指,勾一勾,做朋友。
两个手掌,碰一碰,拍拍手。
活动目标
1.掌握2的加法和减法。
2.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并初步理解它们在算式中的作用和意义。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拔河比赛的绳子1根,小鸭子玩偶若干,数字卡片1、2和符号卡片+、-、=各3张。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3页。
活动过程
◎游戏活动:拔河比赛。
1.教师将幼儿排成一排,依次按1、2、1、2的顺序报数,报数1的幼儿为一组,报数2的幼儿为另一组,让两组幼儿进行拔河比赛,看看哪组小朋友的力气大。
2.选一名幼儿为第一组,两名幼儿为第二组,比比看哪组小朋友力气大。可多次选幼儿参加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数字与对应数量之间的关系。
◎情景故事:2的加法和减法。
1.小河里有一只小鸭子在游来游去,它真想有个小伙伴,这时从远处游来了另一只小鸭子,小鸭子非常高兴,现在小河里一共有几只小鸭子?
2.两只小鸭子在小河里高兴地玩了很久,一只小鸭子饿了,去草地上找小虫吃,这时小河里有几只小鸭子?
3.另外一只小鸭子也饿了,也上岸到草地上找小虫,这时小河里有几只小鸭子?草地上有几只小鸭子?
◎游戏:神奇的筷子。
1.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两根筷子,让他们自由摆一摆。选摆成“+”“-”“=”的幼儿说说自己这样摆的原因,然后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符号在数学中可以代表什么?
2.将带有“+”“-”“=”符号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带领幼儿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并理解其含义。
3.重复情景故事中的1和2,让幼儿用符号卡片+、-、=放在以下...内,让幼儿熟悉数学算式。
活动目标
1.学习3的分解。
2.能理解3可以分为1和2,1和2合起来为3。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数字卡片1、2、3各一张,儿歌《三只熊》。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4页。
活动过程
◎游戏:分积木。
1.教师将积木分给三名幼儿,这三名幼儿分别分得一个积木、两个积木、三个积木。看一看,比一比,看谁的积木最多,谁的积木最少。
2.请另外一名幼儿将数字卡片1、2、3分别放在对应的积木旁。
◎儿歌欣赏:《三只熊》(见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
儿歌
三只熊
有三只熊住在一起,
熊爸爸、熊妈妈、熊娃娃。
熊爸爸真强大,
熊妈妈身材真好呀,
熊娃娃真可爱呀!
一天一天长大啦!
活动目标
1.掌握3的加法和减法。
2.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数字卡片1、2、3和符号卡片+、-、=各三张,自制大树图一幅。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5页。
活动过程
◎情景故事:3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展示自制大树教学挂图,边讲故事边用小鸟图片示意,将3的加法和减法融入故事中,让幼儿讨论故事结果,并用数字卡片1、2、3和符号卡片+、-、=将等式补充完整。
1.有一棵四季常青的大树,它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常年吸引了许多小动物来树荫下玩耍,吸引了许多小鸟来这里唱歌。看,已经有两只小鸟在树上唱歌,又飞来一只,这时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在唱歌?
2.三只小鸟在树上唱了很久,一阵风吹来,有两只小鸟飞回家了,这时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3.一只小鸟在树上很孤独,它大声呼唤它的伙伴们,这时又来了两只小鸟,大树上现在有几只小鸟?
4.三只小鸟在树上又唱了一会儿,一只小鸟饿了,飞走找小虫子去了,大树上现在有几只小鸟?
5.填一填。
活动目标
1.学习4的分解。
2.能理解4可以分为1和3,2和2。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小狗玩偶4个,歌曲《一二三四歌》。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6页。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报数1、2、3。
1.教师将幼儿排成一横排,从1~3报数,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各报一次,比一比,谁报得又准又快。
2.让幼儿再报一次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字,让幼儿按教师指令做以下动作:
(1)报数字3的小朋友向前走一步。
(2)报数字1的小朋友请举起手。
(3)报数字2的小朋友跺跺脚。
(4)报数字3的小朋友拍拍手。
教师可随机增加指令动作,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
◎游戏:分一分。
教师将4只小狗玩偶分给两位幼儿,看有几种分法,并引导幼儿理解4的分解组成。
◎歌曲欣赏:《一二三四歌》(见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
歌曲
一二三四歌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
绿色军营,绿色军营教会我,
唱得山摇地也动,唱得花开水欢乐,
一呀么一呀么一呀么一,一把钢枪交给我,
二呀么二呀么二呀么二,二话没说为祖国,
三呀么三,三军将士苦为乐,四海为家。嘿!嘿嘿!
哪里有我,哪里有我,哪里就有,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战士的歌!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
这边唱来,这边唱来那边和,
唱给蓝天和大地,唱给妈妈和祖国,
一呀么一呀么一呀么一,一条大路多宽阔,
二呀么二呀么二呀么二,二月春风拂面过,
三呀么三,三山五岳任我走,四海为家。嘿!嘿嘿!
哪里有我,哪里有我,哪里就有,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战士的歌!
活动目标
掌握4的加法和减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大树图一幅,小鸟卡片四张,4的加减法图卡一套。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7页。
活动过程
◎故事导入《四季的故事》(见活动资源)。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一年有哪四季,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教师讲故事《四季的故事》。
◎游戏:找一找。
教师引导幼儿找一找身边含有4的事物,看看谁找得最多。例如,书本有四个角,汽车有四个轮子,一年有四季,等等。
◎练习:算一算。
活动资源
故事
四季的故事
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春天万物复苏,景色宜人;夏天气候炎热,草木飞长;秋天万物如金,果实芬芳;冬天天寒地冻,瑞雪纷飞。几个季节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可最近他们却为此闹起了纷争。
有一天,春姑娘、夏小姐、秋妹妹和冬哥哥在一起,为了谁当大王的事情而争论不休。春姑娘第一个说:“我是四季之首,当然该当大王啦!你们想,在春天,万物复苏,多美呀!”夏小姐不服地嚷道:“我应该是大王,你们想想看,在夏天,小草碧绿碧绿的,池塘里的荷花也很美,这样的景色,你们会有吗?”秋妹妹也毫不示弱:“你们喜欢吃水果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呀!”“那就好,在这段时间里你们要吃的水果应有尽有,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多开心啊!当然得推选我当大王啦!”“小妹,别说了。”冬哥哥接着说:“当大王怎么也轮不上你呀!我可是你哥哥呀!冬天,天上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小朋友们也可以玩堆雪人、打雪仗等。”
其他三人不这么认为,都反对冬哥哥的想法,于是,他们几个吵得不可开交。太阳公公听见了他们的吵闹声,便出来瞧瞧。太阳公公对他们说:“大家都不要吵了,你们说的话都很有道理,但你们这样吵闹,是不行的。你们都很好,但也要一分为二地看事情啊!只有你们互相合作,才能把整个世界装点得更美好。”
春姑娘、夏小姐、秋妹妹和冬哥哥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他们互相合作,把世界装点得更加美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要盲目夸大自己的优点,贬低别人的缺点,要和大家和平相处。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分解。
2.能理解5可以分为1和4,2和3。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黄豆粒若干,儿歌《手指歌(二)》。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8页。
活动过程
◎游戏活动:分豆子。
1.教师将黄豆分给幼儿,每人5颗,要求幼儿将黄豆分成2份,让幼儿讨论有几种分法。
2.引导幼儿总结5的分解:5可以分为1和4,2和3。2和3,1和4合起来都是5。
3.让幼儿讨论将5颗豆子分成3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儿歌导入《手指歌(二)》(见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
儿歌
手指歌(二)
一个手指点点点,两个手指敲敲敲,
三个手指捏捏捏,四个手指挠挠挠,
五个手指拍拍拍,五个兄弟爬上山,
叽里咕噜滚下来。
活动目标
掌握5的加法和减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黑白小猫玩偶各一个,小鱼图片5张,苹果、阳桃各一个,自制五角星一个,国旗和国徽图片各一张。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9页。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认识五角星。
1.教师拿出自制五角星,引导幼儿说说五角星的特点:有5个角。让幼儿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找到五角星。
2.教师将苹果和阳桃从横面切开,看看哪里有五角星。
3.画一画,引导幼儿一笔画好五角星,比一比,谁最先画好。
◎情景故事:小猫分鱼。
教师手拿2只小猫玩偶,将5张小鱼图片贴在黑板上,一边讲述2只小猫分鱼的情景故事,一边要求幼儿帮助故事中的小猫分鱼和写出故事中的算术等式。
1.2只小猫一共钓了5条鱼,小黑猫先来分鱼,它分了4条鱼给自己,还剩多少条鱼给小白猫?
2.小白猫很生气,认为这样分很不公平,于是它来分鱼,分给了小黑猫2条鱼,小白猫自己还剩几条鱼?
3.小白猫分到了3条鱼,它想了想,肯定不够吃,于是来到小河边又钓了2条鱼,这时小白猫有多少条鱼?
4.小黑猫吃到还剩一条鱼了,看到小白猫有这么多鱼,它也来到小河边,又钓了4条鱼,那么小黑猫现在一共有几条鱼?
◎练习:算一算。
活动资源
常识
国旗小知识
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的中心点。第一、四颗五角星对齐,第二、三颗五角星对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分别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四颗小星各有一尖角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其间的位置关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星采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底上显出光明,也表示,中华民族为黄色人种。
活动目标
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数字卡片1~5各一张。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0页。
活动过程
◎游戏活动:比一比,谁大谁小。
教师将写有1、2、3、4、5的数字卡片放在一起,请两名幼儿随机各抽出一张数字卡片,并让他们比一比谁的数字大。然后思考如何加上或减去另一数字变成对方拿的数字。
游戏示例:两名幼儿分别抽到数字3和5,5比3大。3+ 2=5,5-2= 3。
◎练习:5以内的加减法。
教师讲述以下故事,要求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说出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
1.桌上有4根香蕉,小猴子跑来吃掉了2根,现在桌子上还有多少根香蕉?
2.书架上有5本书,小朋友借走了4本,书架上还剩多少本书?
3.小河边有2只小鸭子在玩耍,又游来3只小鸭子,现在小河边一共有几只小鸭子?
4.树上有3只小鸟在唱歌,飞走了2只,树上还剩多少只小鸟?
5.小猫有1条鱼,又钓了3条,现在小猫一共有多少条鱼?
◎练习:算一算。
活动目标
巩固练习5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儿歌《手指歌(三)》。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1、12页。
活动过程
◎学习儿歌《手指歌(三)》(见活动资源)。
教师带领幼儿复习每个手指名称: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播放儿歌,带着幼儿跟着儿歌内容做手势游戏。
◎练习:算一算。
活动资源
儿歌
手指歌(三)
一个手指头呀,一个手指头呀,
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
两个手指头呀,两个手指头呀,
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
三个手指头呀,三个手指头呀,
变呀变呀,变成小花猫呀,
四个手指头呀,四个手指头呀,
变呀变呀,变成花蝴蝶呀,
五个手指头呀,五个手指头呀,
变呀变呀,变成大老虎呀!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分解。
2.能理解6可以分为1和5,2和4,3和3。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6片树叶。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3页。
活动过程
◎游戏:分树叶。
1.教师让幼儿拿出收集到的树叶,数一数,分一分,尝试将6片树叶分成2部分,共有几种分法,它们分别是什么。
2.若两份树叶要一样多,想想该怎么分,每份有几片树叶。
3.6片树叶和5片树叶哪个多?多几片?
4.小结:6可以分为1和5,2和4,3和3。
活动目标
熟练掌握6的加法和减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4页制作教学挂图。树叶若干。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4页。收集树叶6片。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报数1、2、3、4、5、6。
1.教师将幼儿排成一横排,从1~6报数,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各报一次,比一比,谁报得又准又快。
2.让幼儿再报一次数,并记住自己所报的数字,要求幼儿按教师指令做以下动作:
(1)报数字5的小朋友向前走一步;
(2)报数字6的小朋友请举起手;
(3)报数字1的小朋友跺跺脚;
(4)报数字4的小朋友摸摸头;
(5)报数字2的小朋友退后一步;
(6)报数字3的小朋友拍拍手。
◎游戏:分树叶。
1.教师请5位幼儿在黑板上依次将6片树叶分成上下2份,要求每次分的都不一样,看看谁分得最快。
2.让幼儿根据6的分法编减法故事。例如,小树上有6片树叶,被风吹掉了4片树叶,还剩2片树叶,减法算式是6-4=2。
3.小结:6的加减法算式。
1+ 5=6; 2+ 4=6; 3+3= 6; 4+2= 6; 5+1= 6;
6-1=5; 6-2=4; 6-3= 3; 6-4= 2; 6-5= 1。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分解。
2.理解7可以分为1和6,2和5,3和4。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5页制作教学挂图。葫芦娃海报或图片1张,小葫芦玩具或图片7个。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5页。
活动过程
◎播放儿歌:《葫芦娃》。
教师播放《葫芦娃》主题曲,激发幼儿的兴趣。
◎讲故事《葫芦兄弟》(见活动资源)。
教师讲故事《葫芦兄弟》,并进行如下提问:
老汉种出了什么?
七色葫芦是哪七色?
葫芦兄弟一共有几个?
他们分别有哪些本领?
最小的葫芦娃叫什么名字?
七兄弟联合打败了妖精,为了镇压妖精他们变成了什么?
◎活动:数一数。
1.教师拿出葫芦娃海报或图片,让幼儿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葫芦兄弟。
2.教师拿出小葫芦玩具让幼儿数一数,看一看,尝试将7个小葫芦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它们分别是什么。
3.想一想,比一比,7个葫芦和6个葫芦哪个多,多几个。
4.小结:7可以分为1和6,2和5,3和4。
活动资源
故事
葫芦兄弟
传说葫芦山里关着蝎子精和蛇精。一只穿山甲不小心打穿了山洞,两个妖精逃了出来,从此百姓遭难,一个个背井离乡。穿山甲急忙去告诉一个老汉,只有种出七色葫芦,才能消灭这两个妖精。老汉推倒大石救下穿山甲,一起取得了宝葫芦籽,这时山洞崩塌。而神奇的是,在宝葫芦籽和山神的庇佑下,老汉安然无恙地回到自家院里。老汉种下葫芦籽,藤蔓自己爬上一旁耸立的小石堆,自己长成棚架,很快结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葫芦,却被妖精从如意镜中看见。老汉精心照料着宝葫芦们,与他们建立了胜似祖孙的感情。妖精们摧毁不了这七个葫芦,就把老汉和穿山甲抓去。七个葫芦成熟了,相继落地变成了七个男孩,穿着七种颜色的服装。他们为了消灭妖精,救出老汉和穿山甲,一个接一个去与妖精搏斗。红娃是大力士,身形可以变大缩小,落入沼泽被擒。橙娃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却被妖精的迷镜和宝剑刺瞎了眼睛,被黄娃救出,并治好了眼睛,但又遭毒计被擒。黄娃刀枪不入,能只手劈断大刀,但有勇无谋,由于寡不敌众,被妖精用刚柔阴阳剑绑住。绿娃会喷火,曾熔化蜈蚣兵的斧子,被妖精用冷泉清凉酒灌醉,又被冰冻。青娃能吞吐江海,被妖精的销魂酒灌醉浮在毒水缸里。蓝娃有隐身术,想去偷妖精的如意镜,最后因为对小兄弟的宝贝的无知反被紫娃吸进宝葫芦。紫娃被妖精蛊惑,迷失本性,以为自己是妖精的孩子,不认老汉,也被妖精诓进自己的葫芦而被活捉。妖精把七兄弟送进炼丹炉,想炼成七心丹。这时,老汉扔出七宝莲蓬,七兄弟联合起来,站在瞬间放大十几倍的莲蓬台里,冲出炼丹炉,发挥各人的法术,终于打败妖精,并把他们收进宝葫芦里,化作七彩山峰,将妖精镇于山下。
活动目标
熟练掌握7的加法和减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6页制作教学挂图。小葫芦玩具或图片若干,7的加减法图卡各1张。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6页。
活动过程
◎游戏活动:数一数。
游戏规则:教师让幼儿围坐成圆圈,让幼儿按顺序依次报数1、2、3、4、5、6、7,第8名幼儿说“我要请的就是你”,并随机点一名幼儿,该幼儿在第8名幼儿说完后立即拍手,并开始报数1,游戏继续。比比看,谁的反应最快。
◎游戏:分葫芦。
1.教师请幼儿将7个葫芦分成2份,要求每次分的都不一样,看看该怎么分?
2.小结:7的加减法算式。
1+ 6= 7; 2+ 5= 7; 3+ 4= 7; 4+ 3= 7; 5+ 2= 7; 6+ 1= 7;
7-1= 6; 7-2= 5; 7-3= 4; 7-4= 3; 7-5= 2; 7-6= 1。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分解。
2.理解8可以分为1和7,2和6,3和5,4和4。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7页制作教学挂图。八仙过海图片1张,纽扣若干,标有数字1~8的卡片各1张。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7页。
活动过程
◎故事导入:《八仙过海》(见活动资源)。
教师讲故事《八仙过海》,并进行如下提问:
1.故事里一共有几位神仙?白云仙长邀请他们去看什么?
2.八仙有哪些法器?到了东海发生了什么?他们是乘船过海的吗?
3.何仙姑是怎样过海的?吕洞宾和韩湘子分别是用什么法器过海的?
◎讨论活动:数一数。
1.教师拿出八仙过海图片,让幼儿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神仙。
2.教师将幼儿分成5组,每组发8颗纽扣,让幼儿数一数,分一分,尝试将8颗纽扣分成两部分,看一共有几种分法,它们分别是什么。
3.8颗纽扣和7颗纽扣哪个多?多几个?和5颗纽扣相比呢?
4.小结:8可以分为1和7,2和6,3和5,4和4。
活动资源
故事
八仙过海
“八仙”是指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这八位神仙人物。传说中,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铁拐李有铁杖及葫芦,汉钟离有芭蕉扇,张果老有纸驴,蓝采和有花篮,何仙姑有莲花,吕洞宾有长剑,韩湘子有萧,曹国舅有玉板。他们随身携带的法器各有妙用。
相传白云仙长有一回在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前来赏花,回程时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上过海;蓝采和以花篮渡海;吕洞宾、韩湘子、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法器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这就是“八仙过海”的传说。
活动目标
熟练掌握8的加法和减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8页制作教学挂图。自制小猪的房子挂图和小树苗纸卡8张,8的加减法图卡各1张。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8页。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碰球。
游戏规则:先说碰几球,如碰8球。教师:我的3球碰几球?幼儿:你的3球碰5球。教师:我的2球碰几球?幼儿:你的2球碰6球。教师: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你的1球碰7球……再换数,如碰6球等。
◎故事讨论:小猪种树。
教师拿出自制的小猪房子的挂图和小树纸卡,讲述故事:小猪盖了新房子,红砖青瓦的房子可漂亮了,小猪开心极了。小猪的屋前屋后有两个小院子,共有8颗小树苗,小猪希望前后院子都种上小树。小朋友帮小猪想一想,如果按以下小猪的想法,该怎样种树?
1.小猪想在前院种2棵小树,这时后院可以种几棵小树?
2.小猪想要前院的小树多于后院的小树,该怎样分配树苗?有几种情况?
3.小猪希望前后院的小树一样多,该怎样分配树苗?
4.小猪的后院种的小树一定多于前院,这时该怎样分配树苗?有几种情况?
5.小结:8的加减法算式。
1+ 7= 8; 2+ 6= 8; 3+ 5=8; 4+ 4=8; 5+3= 8; 6+2= 8; 7+1= 8;
8-1=7; 8-2=6; 8-3=5; 8-4=4; 8-5=3; 8-6=2; 8-7=1。
◎讨论活动:找一找。
教师自编8的加减法应用题,让幼儿找出对应的8的加减法算式,比比看谁找得快。例如,大树下有5只小白兔在做游戏,又来了3只,现在大树下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 5+ 3= 8。
活动目标
1.学习9的分解。
2.理解9可以分为1和8,2和7,3和6,4和5。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9页制作教学挂图。拔河比赛的绳子1根。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19页。
活动过程
◎游戏:拔河分组。
教师选9名幼儿参加拔河比赛,让幼儿分两组自由组合,每组不得少于1人,并记录分组情况和比赛结果。
1.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分组方法?
2.讨论:哪些分组情况下两队实力差距大?拔河比赛很快就分出了结果。
3.讨论:哪些分组情况下两队实力差距不大,不容易很快分出胜负?
4.小结:9可以分为1和8,2和7,3和6,4和5。
活动目标
熟练掌握9的加法和减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0页制作教学挂图。小白猫和小黑猫玩偶各1个,盘子2个,小鱼图卡9张,9的加减法图卡各1张。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0页。
活动过程
◎游戏:排列数字。
游戏规则:幼儿两人一组,一名幼儿把数字卡片1~9摞在一起拿在手上,另一名幼儿从中随意抽取几张,按照一定顺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数字,排序后,两人互换角色再玩一次。
◎情景讨论:小猫分鱼。
教师拿出小白猫、小黑猫玩偶,2个盘子和9张小鱼图卡,让幼儿根据以下要求讨论如何帮小猫分鱼,并找出相对应的算术图卡:
1.如果小白猫分得3条鱼,那么,小黑猫能分到几条鱼呢?(6条,3+ 6= 9或9-3= 6)
2.如果小黑猫分得2条鱼,那么,小白猫能分到几条鱼呢?(7条,2+ 7= 9或9-2=7)
3.如果小白猫分得的鱼一定比小黑猫多,该怎样分呢?有几种情况?
4.如果小黑猫分得的鱼一定比小白猫多,那么,该怎样分呢?有几种情况?
5.讨论:两只小猫希望分得的鱼一样多,这样的情况可能吗?
6.小结:9的加减法算式。
1+8=9; 2+7=9; 3+6=9; 4+5=9; 5+4=9; 6+3=9;
7+2=9; 8+1=9; 9-1=8; 9-2=7; 9-3=6; 9-4=5;
9-5= 4; 9-6= 3; 9-7= 2; 9-8= 1。
活动目标
学习10的分解。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1页制作教学挂图。儿歌《数字儿歌(二)》,苹果10个,水果盘2个,瓜子若干。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1页。
活动过程
◎学习儿歌:《数字儿歌(二)》(见活动资源)。
教师播放《数字儿歌(二)》,带领幼儿学习儿歌,并复习10以内的数字。
◎讨论活动:分苹果。
教师拿出9个苹果和2个水果盘放在活动室的桌子上,让幼儿通过分苹果来复习9的组成。
1.将9个苹果放在2个水果盘里,一共有多少种分法?请一名幼儿上台演示分苹果的过程,另一名幼儿用数字记录结果。
2.如果在每次活动中再加1个苹果,结果有哪些不同?
3.思考:让幼儿用同样的方法将10个苹果分成两份,通过动手操作并做好记录,看看有多少种分法。
4.小结:10可以分为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
◎游戏练习:分一分。
教师将瓜子分给幼儿,每人10颗,让幼儿练习10的分解,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活动资源
儿歌
数字儿歌(二)
“1”像铅笔,会写字。“2”像鸭子,水中游。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
“5”像秤钩,来买菜。“6”像哨子,吹声音。
“7”像镰刀,来割草。“8”像麻花,拧一道。
“9”像蝌蚪,尾巴摇。“10”像铅笔加鸡蛋。
活动目标
熟练掌握10的加法和减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2页制作教学挂图。数字卡片0~10各两张,10的加减法图卡各1张,自制大鱼缸图片1张,小金鱼图片10张。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2页。
活动过程
◎故事导入:《比大小》(见活动资源)。
1.教师向幼儿讲述故事《比大小》,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2.教师展示标有数字0~10的数字卡片,让2位幼儿分别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排序。比比看谁排得又快又好。
◎游戏活动:分金鱼。
教师将大鱼缸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幼儿按以下要求将金鱼放进或拿出鱼缸,并找出相应的10的加减法算式图卡。
1.鱼缸里有2条小金鱼,又来了8条,数一数,现在一共有几条?
2.鱼缸里有5条小金鱼,又来了5条,现在一共有几条?
3.鱼缸里有10条小金鱼,拿走了3条,现在还剩几条?
4.鱼缸里有10条小金鱼,拿走了6条,现在还剩几条?
5.小结:10的加减法算式。
1+ 9=10; 2+ 8= 10; 3+ 7=10; 4+6= 10; 5+ 5= 10; 6+4= 10;
7+ 3=10; 8+ 2= 10; 9+ 1=10; 10-1= 9; 10-2=8; 10-3= 7;
10-4= 6; 10-5= 5; 10-6= 4; 10-7= 3; 10-8=2; 10-9= 1。
◎游戏活动:拍手报数。
游戏规则:先让幼儿围成圆圈并依次报1~10的数字,然后设定一个数字,当轮到数该设定数字的幼儿报数时,他用拍手代替数数。接下来一位幼儿再报设定数后面的一位数,游戏继续下去。例如,设定的数字为8,报8的幼儿拍手代替报数,游戏继续下去。
活动资源
故事
比大小
有一天,“0”~“9”这几个可爱的数字娃娃在一起开心地玩游戏,这时有人提议比一比谁最大,谁最小。数字娃娃“9”一下子得意地跳出来说:“肯定是我最大了!”他还指着“0”,十分不屑地说:“尤其是你,没头没脑的,什么也不是,你最小,真没用!”数字娃娃“0”的脸涨得通红,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时,数字娃娃“1”看不下去了,把“0”一把拉过来,说:“别难过,我们俩合在一起就比他大了。”于是,“1”和“0”并排站在了一起就成了数字“10”。“9”看到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活动目标
1.知道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
2.能在日历中找出“三八”节、“五一”节、“六一”节、国庆节和春节等重要节日。
3.能在日历中找出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和其他亲人的生日。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日历、台历、挂历若干。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3页。
活动过程
◎认识日历。
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类日历、台历和挂历等,让幼儿仔细观察,并按以下要求进行讨论。
1.让幼儿说一说这些日历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可以放在家里的哪些地方。
2.让幼儿说出这些日历分别是哪一年的。
3.在日历中怎样看日期?
◎游戏活动:找找重要的日期。
教师将挂历钉在黑板上,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该挂历展示的是哪一年的挂历?谁能在该挂历上标出“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和春节这几个节日?
2.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知道的小朋友请将自己的生日标在挂历上,看看有没有生日是同一天的小朋友。
活动目标
1.学习在日历中查找日期,能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理解公历和农历的区别,知道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
3.初步感知时间的概念,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4页制作教学挂图。小日历若干本。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4页。
活动过程
◎游戏活动:找一找。
教师展示挂图,让幼儿回答以下问题:
1.从挂图中你们能获得哪些重要的信息?
2.哪位小朋友能完整地写出挂图展示的日期?
3.哪位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秋分?
◎学习儿歌:《节气歌》(见活动资源)。
1.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儿歌《节气歌》,引导幼儿知道并能说出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名称。
2.教幼儿掌握公历与农历方面的一些小知识。
活动资源
儿歌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常识
二十四节气介绍
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它表示地球在运行轨道上所处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包含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一年四季共有二十四个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为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汽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个星期共有7天。
2.理解今天、明天、昨天、前天和后天的含义。
3.学习制作计划表,培养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5页制作教学挂图。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5页。
活动过程
◎学习儿歌:《值日生》(见活动资源)。
◎讨论:认识星期。
教师向幼儿展示挂图,并向幼儿讲述以下知识。
1.一个星期有几天,它们分别叫什么,周末指的是哪一天或哪几天。
2.教师数一数,一个月有几个星期,一年又有几个星期。
3.比较年、月、日、星期这四个概念,并说一说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讲解今天、明天、昨天、后天和前天之间有什么联系。
◎游戏活动:找星期。
游戏规则:两名幼儿一组,一名幼儿任意说出一个日期,另一名幼儿找出该日期是星期几,然后互换角色找日期。
◎制作活动:学习制作计划表。
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自制星期计划表,引导幼儿安排好每天的学习计划和其他事宜,培养幼儿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活动资源
儿歌
值日生
太阳出来眯眯笑,值日生呀起得早。
先给桌子洗洗脸,再把椅子摆放好。
还给花儿喝点水,图书玩具全放好。
树上小鸟喳喳叫,你好你好你真好。
活动目标
1.知道月份有大月、小月和平月之别。
2.知道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哪些月是平月。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6页制作教学挂图。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6页。
活动过程
◎讲述故事:《日历的故事》(见活动资源)。
教师向幼儿讲述《日历的故事》,让幼儿获得更多关于日期方面的知识。
◎问答活动:说一说。
教师展示教学挂图,并尝试让幼儿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个月有多少天?有多少周?
2.这个月中有几个节气,它们分别是什么?
3.公历2013年10月21日对应的农历是哪一天?农历九月初二对应的公历是哪一天?
◎诗歌欣赏:《时间伯伯》(见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
故事
日历的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罗马帝国有一个叫恺撒的皇帝。他规定将一年365天分成12个月,因为他的生日是前半年的单月,所以就规定单月为大月(31 天),双月为小月(30天),这样算下来一年是366天。多了一天,怎么办呢?当时的罗马帝国认为,一年中2月是不吉利的月份(因为罗马帝国处死犯人是在2月),所以恺撒皇帝就决定从2月里减少一天,即2月本应是30天,减少一天就是29天,这样一年就是365天了。后来恺撒皇帝死了,由他的侄子奥古斯都做皇帝。奥古斯都的生日在8月,8月本应是小月,30天,但这个皇帝不愿自己的生日是小月,又将8月改成大月,变成31天,这样又多了一天。于是奥古斯都皇帝就决定再从不吉利的2月中减少一天,所以2月就变成了28天(平月),这样全年又正好是365天了。此日历使用至今,规定为1月大,2月平,3月大,4月小,5月大,6月小,7月大,8月大,9月小,10月大,11月小,12月大(老师一边说,一边指着日历中每一个月所示的天数给幼儿看)。
诗歌
时间伯伯
时间伯伯,时间伯伯,你是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停止自己的脚步,从过去走到现在,
从昨天走到今天,从现在走向将来。
时间伯伯,叔叔阿姨告诉我们,
“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一定爱惜你,
跟随你的脚步,做时间的小主人。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
2.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7~29页制作教学挂图。乒乓球、骰子、魔方、水杯、水桶、砖头、粉笔盒、书本等实物。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27~29页。
活动过程
◎讨论:认识形体。
教师将乒乓球、骰子、魔方、水杯、水桶、砖头、粉笔盒、书本等摆放在活动室的桌子上,让幼儿仔细观察这些形体的特点,并尝试按照不同的外形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认识正方体。
1.教师展示骰子、魔方等正方体实物,让幼儿数一数正方体共有多少个面。
2.找一找:让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形状和骰子、魔方的形状一样。
3.小结:正方体有6个相等的面,有8个顶点,有12条长度相等的棱。
◎认识长方体。
1.教师展示书本、字典、粉笔盒等实物,让幼儿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个面。
2.找一找:让幼儿找一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形状和书本、字典、粉笔盒的形状一样。
3.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且对面相等,有8个顶点,有12条棱。
◎认识球体。
1.教师拿出乒乓球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球的表面特征。
2.找一找:让幼儿找一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形状像乒乓球一样。
3.小结:球形从每个方向看都是圆的,并且能朝任意方向滚动。
◎认识圆柱体。
1.教师拿出水杯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感受一下水杯的外形特征。
2.找一找:让幼儿找一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形状像水杯一样。
3.小结:圆柱体的两个底面是圆形,能朝侧面方向滚动。
活动目标
认识相邻数,感知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一个数大1,比后面的一个数小1。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标有数字1~10的卡片各一张。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30页。
活动过程
◎认识相邻数。
1.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讨论“相邻”的概念。
2.游戏活动:排排序。
教师先将幼儿按照10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并将打乱的数字卡片发给其中的一组,让他们根据相邻的概念和手中的数字排队。最后看哪组小朋友排队的时间最短,最短的一组为获胜者。
3.小结: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一个数大1,比后面的一个数小1。
◎游戏活动:找好邻居。
游戏规则:教师说“找找找,找邻居,6的好邻居是几和几?”教师边说边举出标有数字“6”的图卡,然后让幼儿说出6的好邻居是多少。教师接着说“找找找,找邻居,谁是2和4的好邻居?”然后幼儿回答“3是2和4的好邻居”,游戏继续。
活动目标
掌握相同数的减法规律。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积木、纽扣、苹果、小白兔玩偶若干。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31页。
活动过程
◎情景故事:相同数的减法。
教师将准备好的积木、纽扣、苹果和小白兔玩偶等放在活动室的桌子上,一一向幼儿进行如下演示。
1.这里原来有10个积木,老师将它们一一拿走,拿第10次后,还剩下多少个积木?
2.桌子上有3个苹果,小白兔将它们都吃了,现在桌子上还有多少个苹果?
3.老师原先有8颗纽扣,将它们一一缝在了小朋友的衣服上,现在老师还有多少颗纽扣?
◎练习:算一算。
活动目标
1.掌握左、右的概念,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和右。
2.发展幼儿的空间感。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32页制作教学挂图。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32页。
活动过程
◎游戏活动:身体的左和右。
1.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在我们的身体结构上除了耳朵外,还有哪些有左和右的区别。
2.听口令做动作:教师说口令,幼儿根据口令快速做出动作,看哪位小朋友的反应速度快。
口令:伸左手,伸右手,耸左肩,耸右肩,跺左脚,跺右脚,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讨论活动:我的左边和右边。
教师让10位小朋友站成一排,让第2位至第9位的小朋友分别说说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看谁说得最准确。然后让这10位幼儿打乱次序后再排成一排,重复上述游戏。
活动目标
感知事物的不同分类。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33页制作教学挂图。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33页。
活动过程
◎学习分类。
教师引导幼儿说说下面的分类:
1.水果类:梨、苹果、樱桃、西瓜、桃子、杧果、李子、荔枝、葡萄、阳桃等。
2.蔬菜类:白菜、土豆、茄子、辣椒、冬瓜、扁豆、胡萝卜、花椰菜、西兰花等。
3.动物类:猪、狗、狼、山羊、鸭子、兔子、狐狸、老虎、狮子、大象、长颈鹿等。
4.文具类:尺、铅笔、钢笔、圆规、橡皮、铅笔芯、圆珠笔、文具盒、订书机等。
5.家用电器类:电扇、电吹风、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微波炉、热水器等。
6.身体器官类:嘴、鼻子、眼睛、耳朵、胳膊、腿等。
教师鼓励幼儿说说还有哪些分类,并找出相应的事物,如植物、体育项目等。
◎讨论活动:垃圾分类。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制造的垃圾需不需要分类。
2.把垃圾送回家:让幼儿讨论以下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利用的,哪些垃圾是不能回收利用的。
废弃衣服、鞋、报纸、易拉罐、玻璃瓶、塑料杯、牙膏皮、烟头、果皮、煤渣、剩菜剩饭、树枝树叶、建筑垃圾。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34页制作教学挂图。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34页。
活动过程
◎找座位。
1.教师展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说一说挂图中都有哪些颜色和哪些形状的物体。
2.讨论:如果把图形上的编号填在相应的格子里,想一想,应该怎样帮图形找座位,找位置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游戏活动:找找自己的位置。
1.认识列:教师根据幼儿的数量排成方阵,并发出指令,让幼儿做动作。
指令:第一列拍拍手,第二列跺跺脚,第三列伸左手……
2.认识排:教师根据幼儿的数量排成方阵,并发出指令,让幼儿做动作。
指令:第一排拍拍手,第二排跺跺脚,第三排伸左手……
3.说一说:让幼儿说说自己站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谁的左边,谁的右边。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常见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35、36页制作教学挂图。标有数字1~10的卡片各1张,直尺、卷尺、三角尺各1把,铅笔、火柴棒若干。
2.幼儿准备:《数学》教材大班上册第35、36页。
活动过程
◎认识测量工具。
教师向幼儿展示直尺、卷尺和三角尺,并向幼儿讲述这3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与使用方法。
◎测量活动:量身高。
1.用卷尺测量幼儿的身高,在测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多观察,学习测量的一些方法。
2.测量方法总结:起始点“0”对准幼儿的脚跟,幼儿立正站直,与幼儿头顶对齐处的刻度标示的数据即为幼儿的身高。
◎测量活动:量长短。
1.让幼儿选择不同的尺子分别量一量图书、课桌等物品的长度。
2.让幼儿选择较为合适的尺子量一量活动室的长和宽。
3.教师总结:在测量物品之前要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如测量一本书的宽度,选用直尺比较好;测量活动室中课桌的长度时,选用卷尺比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