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南沿海生活着一种很特别的动物:扁扁的身体披满铠甲,后面却拖着细长的尾巴,这就是鲎。鲎是一种出身奇异的动物,和大名鼎鼎的三叶虫辈分相同。早在4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鲎就已经是“海洋居民”了。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鲎的同类或者灭绝,或者进化,只有鲎这个怪模怪样的动物,历经了沧桑生存下来,并且仍保留着原始而古老的相貌。因此,它被称为泥盆纪生物留存至今的活化石。
鲎也叫马蹄蟹,是肢口纲剑尾目的海生节肢动物,穴居在沙质海底,喜食蠕虫和软体动物等。全世界只有5种鲎,分布在北美洲、中美洲、东南亚以及中国的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台湾等地海域。生长在中国的“中国鲎”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其资源量还比较稳定,后来由于海洋污染的加剧,加上大量捕捞提取鲎血等原因,鲎的资源量开始逐渐下降,被列入《广东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
为什么在几亿年的时间里,鲎不改变它古老的面貌也能够生存下来呢?奥秘主要在于其身体结构功能适应性非常强,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它从幼体到成体,都有极好的自我保护措施。首先,鲎的产卵数极多。春夏时节,雌鲎驮着身形瘦小的“丈夫”可以在沙滩上星星点点地挖很多个坑产卵,每个小坑就能产上百只卵。而且,大批的鲎往往聚集在一起产卵,因此,即使有一些迁徙鸟类每年都要靠吃鲎卵来补充能量也无伤大雅。其次,安全度过夏秋的幼体在严冬来临时,会一头扎进泥里。它们以泥里的沙蚕和贝类为食,“足不出户”地度过严寒,同时避免了外敌侵扰。到了成体,凭借着坚硬的外壳与锋利的脊和刺,其他动物想吃它也难以下口。再次,成体的鲎也实在不如鱼虾味道鲜美,吃了以后容易发生过敏甚至中毒。这样一来,很多动物对鲎都敬而远之。
当然,鲎还有器官功能上的生存优势。鲎的呼吸器官——鳃页,结构特殊,有大约15片鳃叶和5对透明的薄板,大的鳃叶又由更多的小叶片组成,构成一页一页就像图书一样的“鳃书”。鳃叶运动的时候,水向鳃叶方向流动,既可净化泥水,又可辅助鲎游泳。鳃叶之间还可以贮存少量的水分,来保持鲎的身体潮湿,使它在爬上沙滩进行生殖的时候,也不会因为缺氧或缺水而死亡。鲎的肝脏也很大,能够分泌大量的消化液来帮助消化食物。
各种内外因素,保证了鲎能够长期适应环境的变化,成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数亿年的活化石。(肖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