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震救护知识
震后很可能有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学习地震知识对地震后自救或救人十分重要。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缺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音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一、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他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1.设法脱离险境
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应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要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办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2.维持生命
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二、强震过后的救护
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都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救护时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最新自救建议:不要躲在桌子下。
日本的《地震手册》避震知识十条中,第一条就明确地写着“要躲在坚固的家具下”。“藏在桌下”这个想法是以日本地震多在数十秒后结束,天花板不会落下为前提的。但地震时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下,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人以低姿势躲在家具旁,家具可以先承受倒塌物品的重量,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开车遇到地震时,要赶快离开车子。很多地震时在停车场丧命的人,都是在车内被活活压死,在两车之间的人,却毫发未伤。发生强烈地震时,如果你正在停车场,千万不要留在车内,以免垮下来的天花板压扁汽车,造成伤害。应该以卧姿躲在车旁,掉落的天花板压在车上,不致直接撞击人身,可能形成一块生存空间,增加存活机会。
三、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抢救时间越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1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的,而是窒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四、施救和护理
1.救人的方法
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
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用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
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被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入,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被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时,可设法向被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
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
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砸死被埋人员的情况,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2.护理
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墟,切忌强拉硬拖。
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应根据受伤轻重,进行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