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中情有多深

文中情有多深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极端憎恶当时社会、竭力讴歌大自然的庄子,当然是深谙个中情趣的。人同属于万物之灵,有着共同的种族心理积淀,有着共同的人性。下面我们要探讨的是语文学习中情感深入的问题。广义的语文学习除了指课内的语文活动外,还指课外用心去拥抱大自然,培养独特而敏锐的感受力。眼前的石峰是客观的,此即审美知觉中的“表象”,它来自对外物的初步感知。

一、文中情有多深

在《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天,庄子和惠子在横跨濠水的桥上。阳光明媚,河水清澈,游鱼历历可见。庄子指着鱼儿对惠子说:“倏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很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笑着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心理的基本原理。

快乐是一种肯定性的情感。情感是人对一定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它是心灵河流飞溅的浪花,是思想天空灿烂的闪电;它时而疾如狂风,时而柔如春雨;它既有小桥流水的婉约,又有惊涛拍岸的壮丽;它深含不露,如地底的熔岩奔突,只有当它喷薄而出的时候,人们才得以领略它瞬间的瑰丽。人的情感世界简直就是深奥莫测的第二宇宙。因此严格地说,每个人只能直接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处在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会产生某种感情。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一代文豪曹雪芹是个标准的男子汉,他为何能将笔伸进少女那神秘莫测、敏感细腻的心灵世界,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灵秀、个性分明的女性形象呢?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可谓正君子,他为何能深刻地剖析让人看了战栗的犯罪心理呢?明末作家吴承恩为何能创造出既有物性又有人性的不朽形象——孙悟空、猪八戒呢?这真是一个深奥的谜,它的谜底又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来探讨这个问题:庄子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鱼是较低等的动物,没有意识可言,它为什么具有人快乐的情感呢?现代格式心理学派认为:“外部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人的情感性质,主要是外在世界的力(物理的)和内在世界的力(心理的)在形式结构上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这两种结构之间质料虽然不同,但由于它们本质上都是力的结构,所以会在大脑生理电场中达到合拍、一致或融合,当这两种结构在大脑力场中达到融合和契合时,外部事物(艺术形式)与人类情感之间的界限就模糊了,正是由于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界限的消失,才使外部事物看上去有了人的情感性质”。众所周知,人出游从容则乐。春天去郊外踏青的时候,秋天漫山遍野寻找红叶的时候,冬天流连往返于晶莹洁白的世界的时候,我们犹如飞出笼子的小鸟,何等欢快啊!更不用说到风景胜地游览了。《满井游记》中不是有十分传神的描写吗?在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秀美背景上,活动着一群喜气洋洋的人,有汲清泉煮茶喝的,有端着酒杯引吭高歌的,有身着艳装骑驴游玩的……好不潇洒,好不快乐!那极端憎恶当时社会、竭力讴歌大自然的庄子,当然是深谙个中情趣的。他在兴致勃勃的凝神观鱼中,看到了倏鱼“出游从容”这一特征。人出游从容喜不自胜,那鱼又岂有不乐之理呢?正是在“出游从容”这一点上,庄子与鱼达到契合,形成异质同构(一为人,一为物)。原来庄子是根据人的经验来推断鱼的快乐的,这叫“推己及物”,又叫“物我同一”。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面对着惠子那近乎幼稚的发问,庄子戏谑地答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懂得鱼的快乐呢?”惠子真的不能理解庄子的情感吗?人同属于万物之灵,有着共同的种族心理积淀,有着共同的人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审视自己的心灵流来推测出别人的感情。比如看到别人欢笑,我知道人高兴;看到别人流泪,我知道他痛苦;看到别人皱眉,我知道他忧郁。有一句古诗云:“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思深。”“换你心为我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又叫做“以己度人”。这就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感情上完全形成同构。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与人之间才能互相理解、沟通,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分析至此,惠子的错误就不言自明了。

下面我们要探讨的是语文学习中情感深入的问题。广义的语文学习除了指课内的语文活动外,还指课外用心去拥抱大自然,培养独特而敏锐的感受力。

在欣赏自然美的时候,怎样进行情感深入呢?我们都有这样的审美经验。在云南昆明的石林中,有一座著名的石峰,它高高耸立,背后有一小峰与它相连。乍一看,那坚硬的石块,粗糙生硬的线条,说明它不过是普通的石峰而已。然而当你看到青翠欲滴的竹林,幽深典折的小路,听到流泉清亮的琴声,飞鸟婉转的歌唱,这时一个动人的传说如清远的笛在你心头响起。美丽的撒尼姑娘阿诗玛,为反抗富人热布巴拉的抢婚,与情人阿黑历经千辛万苦逃出虎穴。当他们俩来到这儿时,热布巴拉勾结崖神,变出滔滔洪水,淹死了阿诗玛……这时你突然发现眼前的石峰变了,一个颀长高挑、风姿绰约、身背竹篓的阿诗玛站在你面前,你仿佛看到了她脸上的盈盈笑意,听到那珠圆玉润的歌声……就这样一个活泼的少女便从这座冷冰冰的石峰中诞生出来了。

眼前的石峰是客观的,此即审美知觉中的“表象”,它来自对外物的初步感知。石峰成了美丽的阿诗玛,这就在客观中揉进了主观的成分,此即审美知道的“意象”,它产生于情感、想象和审美理想对知觉表象的改造。同学们请想想,在这里表象为什么会变成意象呢?我们发现那神秘的幽静的境界,那如诗如梦的传说,营造了一个特定氛围,造成了欣赏者特殊的心境,使人生发出一种特定情感,那就是对自由幸福的渴望,对不畏强暴的崇敬,对邪恶势力的憎恨。而这种情感体验唤出了符合它的记忆形象,与石峰经过往复交流、调整,当它们融为一体时,美丽的阿诗玛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原来在欣赏自然美时,应寻找物与人的感通点——灵犀,达到物我交感,物我同一,这样才能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

“情景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互藏其他。”这就是说在聚精会神的观照中,自然物即有本身固有的各种属性,又带有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等。有时人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的往复回流,如欣赏阿诗玛石峰。有时物的情趣随人的情趣而定。高兴时,山河含笑水含情;悲伤时风云黯淡月愁苦。如同是写花,却有不同的情态。“感时花溅泪(杜甫),“燕子不归花有恨”(谢懋),“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桃花依旧笑东风”(崔护)。花会哭会笑,有愁有恨,这都是人的感情的外射,这就是“因情生景”。有时人的情趣随物的形成而定。春暖花开我们欣喜,阴雨绵绵我们愁闷;面对着修竹流泉怡然自得,面对站苍山大海心境开阔。总之物我交感,人的生命与宇宙的生命契合激荡,全凭灵犀一点。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我们怎样进行情感深入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纵观历代名家名篇创作总源于一个“情”字。李公麟终日纵观廨舍至不睱与客语,黄公望终日坐于荒山乱石而意态忽忽。郭沫若构思《地球,我的母亲》,竟脱下木屐,赤脚踱来踱去,时而索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我们看到艺术家在创作前处在何等动情的状态啊!作为欣赏则要通过阅读作品,充分调动相应的情感体验,与之形成同构,做作者的知音,这样才能进行深入的情感教育。

下面举李煜的词《浪淘沙》来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是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一)要通过审美知觉把握词的意境

阅读这首词,首先通过感觉器官我们得到了一个个孤立的意象,帘子、雨、罗衾、雕栏、流水、落花等,这还只是感觉。审美知觉与感觉不同,它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我们在欣赏词的时候,不能将意象单个地拿出来分析,而应将它视为一幅整体的画面来理解。这就是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结合,即意境。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了作者,老天即将哀残消逝,丝绸被子怎能抵御五更天春寒的袭击呢?只有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贪恋片刻的欢娱啊!不要独自凭栏远眺千里江山,流水潺潺,落花缤纷,春天已是一去不复返。今昔对比,不正是天上人间吗?这就是作者为人们描绘的意境。

(二)要深入领会词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笔调凝重,凄婉欲绝,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情呢?李煜原是南唐国主,他从一个“几曾识干戈”的风流皇帝,“一旦归为臣虏”后备受凌辱,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此中日夕只以眼泪先面”(李煜自语)。他借凄清、衰败的景物来抒写自己深切的故园之思,亡国之痛,而这些意象恰好能表现这种强烈的感情。难怪王国维誉之:“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三)欣赏者应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之形成同构

我们吟咏此词,只觉得余香满口,心中油然而生回肠荡气的美感。身为一千多年后的普通人,为何与破落皇帝的感情产生共鸣呢?因为李煜被俘后,已由一国之主降为臣虏,成了比普通人都不如的阶下囚。他作品中抒发的是一个亡国之民失国的痛苦,是对故国“剪不断,理还乱”的深深思念。而我们不是自称炎黄子孙,都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吗?正是这种共同的爱国思想基础,使我们与作者的情感共振,产生强烈的美感共鸣。这也是李煜的词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朋友,你一定能揭开这个神奇的谜底了吧?“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唯有灵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艺术才能在一刹那间撞出绚丽的情感火花,烛照瞬息万变的第二宇宙,使人全身感到一种甜蜜的战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