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深出妙文

情深出妙文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说在公元前6世纪,伯牙向当时著名的琴师成连学习,但是三年未学成出师。

二、情深出妙文

传说在公元前6世纪,伯牙向当时著名的琴师成连学习,但是三年未学成出师。成连便对他说:“我能够传授给你乐曲和琴艺,但不能使你移入感情。我有一位老师叫方子春,他不但擅长琴艺,而且善于体验复杂的感情。他就住在大海之上,你能与我同往那儿学习吗?伯牙当时很高兴,于是他就随成连一起来到东海蓬莱山。蓬莱山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胜境,美极了,伯牙随成连到这里,成连便要离开。他对伯牙说:“你就在这里学习吧,我以后会来接你的。”伯牙住下来以后,等了又等,盼了又盼,还是没见到那位方子春先生。他只听见汹涌澎湃的波涛声,茫茫山林的松涛声,就在这充满着自然声响的蓬莱仙境中,伯牙终于领悟了。他的老师不就是这海浪声和松涛声吗?就在这山林呼啸,海涛汹涌的自然环境中,他架起古琴,奏出了闻名千古的《水仙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艺术,不能光靠技艺,必须注重情感体验。因为感情既不能从书本学到,也不能通过口耳相传获得。事实上任何人炽热丰富的情感都是在不凡的遭遇中形成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产生历代名篇的“情”,原来都是通过“苦其心智,劳其筋骨”获得的。因为心理学认为:“生命的本能遇到意识和理性的阻挡和压抑,它的行动路线就由直的变为曲的、由平坦的变为上下起伏的、由赤裸裸的变为含蓄隐蔽的。”这是本能冲动向人的丰富情感的转变,是单一和贫乏向多样统一的转变。正如水流不遇礁石不会激起生动的波浪一样,本能冲动不遇到代表社会和伦理的意识,阻抗也不会转变为人的感情。成连不愧是个高明的教育家,他让伯牙在孤寂和风浪中洗涤并改造情感,让他陶醉于壮美的大自然中,终于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

在语文学习中,情感是否同等重要呢?无独有偶,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曾告诫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何谓功夫?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说明诗人除了要有广博的学识外,更应该具有深刻的人生阅历和细腻丰富的情感。而这一功夫主要靠游历名山大川,参加社会实践来获得,它对“为情造文”的作家来说尤为重要。

情感在语文学习中有何作用?

第一,情感是想象的原动力。

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是人的头脑在联想的基础上改造加工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美学家王朝闻曾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欣赏。”在语文学习中,想象可促进对语文基本知识的生动理解,可促进语文能力向高层次上升,可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可激发艺术情感,深刻理解课文意蕴。想象如此重要,而进行想象的中介和动力却是情感。没有情感这熊熊烈火,想象永远也炼不出优质的合金。德国诗人波德莱尔尊想象为“一切功能的女皇陛下”,而情感则应是女皇陛下光彩夺目的皇冠。

首先,情感决定对意象的选择与扬弃。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中指出:“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作者是选择清风明月,还是选择大漠狂涛,全凭内在情感一锤定音。即使是同一意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同是写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抓住菊后凋的特征,赞美坚贞的品格;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为见南山”,菊因“悠然”,而成为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象征;“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由怜花“瘦”,而怜人瘦,极写了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却借菊花高歌了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菊花由幽人高士之花一变为最新最美的革命战士之花。由此可见,“菊花”的意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创作者的情感而变化。各人见到的菊花形象,都是各人性格情感的返照。因而这一意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各人千差万别的感情。

第二,情感能将散漫零乱的意象融为整体。

朱光潜先生指出:“文艺作品都必须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精彩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综合之后,意象是和谐整一的。这样综合的原动力主要是情感。”也就是说,文艺作品虽然可以同时连用许多意象,但这些意象的情感表现性质必须相同,它们必须成为完整的有机体。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首词采用了意象叠加的方法、皎洁的月光、青葱的树木、惊飞的鸟鹊、清风、鸣蝉、蛙声,这些意象有动物,有植物,分别从视觉、听觉、触觉角度写来。但人们并不感到不伦不类,反而觉得它们互相映衬,更见其美。这是因为贯穿意象的是人欢乐喜悦的感情,所以一点也不散乱。

我们可以这样说,审美知觉的意象,是按照它们的形式所揭示的情感表现性去进行归类的,而这种情感表现性就直觉地、整体地去感知。

第三,能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较为严密的思路情感结构,既求思路清晰,又求情感深入。因为这个问题将在后面的几个专题具体阐述,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

第四,可以培养高级社会情感。

高级社会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直接关联的,是由人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是人们根据一定道德标准,在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论、行动、思想、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产生的情感(即“善”)。理智感是人的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即“真”)。美感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对自然、社会生活和它们在艺术上的反映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即“美”)。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中学语文教材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倾注了作家浓烈的感情。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的美育特点:以情感人,以美动人。在赏心悦目的审美愉悦中,在心灵震撼的美感共鸣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思想的净化与升华。因此语文教学切忌空洞说教,而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蕴藉,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

有位教师在上童话《快乐王子》的公开课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教师首先播放配乐分角色朗诵的录音,让同学们运用想象将语言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然后教师紧紧围绕“痛苦-快乐”这一情感矛盾来展开教学。教师问:“快乐王子其实并不快乐。他终日忧愁,有时还难过得掉下泪来;他把自己蓝宝石的双眼和满身的金片送给了穷人,他又瞎又冷,终于冻死在寒风凛冽的夜里。然而作者为什么不叫他‘忧伤王子’,而叫他‘快乐王子’呢?”同学们经过讨论认识到,有钱有势不是快乐,欢娱享乐不是快乐,唯有牺牲自己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快乐,快乐王子的肉体是痛苦的,但他的精神是快乐的。教师列举了班上学雷锋的好人好事后,说:“这些同学是我们班里的——”同学们齐答:“快乐王子!”教师笑着补充:“还有快乐公主!”最后教师动情地总结道:“人生可以燃烧,也可以腐朽。我们要像快乐王子那样,将生命化做一支熊熊的火炬,燃烧自己,照亮前路,温暖他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光和热,世界将永远是美好的春天!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恰好可以用一首歌来表达。”“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动听的歌声久久回荡。最后教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快乐王子读后》。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激情洋溢,连听课教师也深受感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同学们,以美求真,以美求善,塑造年青一代美丽而善感的心灵。朋友,当你惊叹于自然界的雄奇秀美时,当你被文学作品感动得潸然泪下时,当你动情地唱着流行歌曲时……你是否更深地意识到情感的巨大作用?没有情感,人就无异于冷血动物;没有情感,就没有对真善美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