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慧眼方能识“珠”

慧眼方能识“珠”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马蹄香却不好画,香是气息,只能闻到,肉眼看不到呀。然而,这句诗的精髓正在这个“香”字上面,还非画出来不可。有位画师画了,无非画了满地落花,游人骑在马上,马蹄踩着花瓣,就算是那个“香”字。这样,他用两只蝴蝶就把看不见的香气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六、慧眼方能识“珠”

宋代的图画院,常常出题考画家,形式同命题作文差不多,区别只是用画来答题。

一次画题是一句诗“踏花归去马蹄香”,这句诗的意思很明白,人们在春天骑马赏花、游玩后,马蹄由于踩着了飘落的花瓣,使蹄儿也变香了。

这个题目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游人、落花、马蹄都有具体的形象,是好画。但马蹄香却不好画,香是气息,只能闻到,肉眼看不到呀。然而,这句诗的精髓正在这个“香”字上面,还非画出来不可。画师们个个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位画师画了,无非画了满地落花,游人骑在马上,马蹄踩着花瓣,就算是那个“香”字。难虽难,但仍然有聪明的画师画了出来,画面上繁花压枝,落花遍地,游人骑在马上,马儿轻快地扬起一只后蹄,两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蝴蝶是爱花的昆虫,哪儿有香,它们就去哪儿。蝴蝶既然追逐着马蹄,岂不是马蹄香吗?这样,他用两只蝴蝶就把看不见的香气具体地表现出来了。这个画家也因此考取了第一名,画两只蝴蝶,不仅把“香“字表现了出来,而且增加了盎然的春意,也衬托出游玩赏春人的愉快心情,使整个画面也更加生动了。这个画家的聪明和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自己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对原诗进行了审美创造,把只能嗅不能看的香用艺术的形象再现出来了,若他对古诗词没有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想象和联想力、思索和理解力,那么这种审美再创造是无法进行和完成的。即使完成了,也只会和其他画师一样名落孙山,可见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对画家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不仅画家需要它,我们也同样需要这一优良品质,因为只有具有这一优良品质才可能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进而对这种美进行欣赏和评价,那么什么是审美鉴赏呢?

欣赏者通过自己的感官,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思索,进而进行鉴赏和评价,从而获得美感享受,领会其意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审美鉴赏。审美鉴赏首先要通过语言的媒介与作品外部的艺术形式,沿波(辞)讨源(情),获得对形象的具体感受,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得到审美的感受。也就是说,文学鉴赏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个“感知——语言——再造形象——理解品析”的审美过程,具体来说,审美过程一般要经历:①审美感受;②审美想象和联想;③审美创造;④审美思索和理解。下面逐条说明。

(一)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即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审美者)对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具体的情感体验与反应,或者说是审美主体感受到审美客体后所形成的一种愉悦的精神状态。它是从审美者对具体的美的感受而言的。茅盾先生曾对此做过一个极通俗的解释说:“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看到某些自然物体或人造的艺术品,我们往往要发生一种情绪上的激动,也许是愉快兴奋,也许是悲哀激昂,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总是我们被感动了,这样的情感上的激动(对艺术的或自然物)叫做欣赏,也就是我们对所看到的事物起了美感。”

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回忆少年时代读书情景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记得我在圣灵降临节那一天,阅读了福楼拜的《一颗纯朴的心》,黄昏时分,我坐在杂物室的屋顶上,我爬到那里去是为了避开那些节日兴高采烈的人,我完全被这篇小说迷住了,好像聋了和瞎了一样。我面前喧闹的春天的节日,被一个最普通,没有任何功劳也没有任何过失的村妇——一个厨娘的身姿所遮掩了。很难明白,为什么一些我所熟悉的简单的话,被别人放到描写厨娘‘没有趣味’的一生的小说里去以后,就这样使我激动呢?这里隐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术。我不是捏造,曾经有好几次,我像野人似的,机械地把书页对着光亮反复细看,仿佛想从字里行间找到猜透魔术的方法。”

听不到节日的喧嚣,看不见节日的盛况,“好像聋了和瞎了一样”,说明少年高尔基被福楼拜的小说迷住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占据了他的心灵,他进入了作品所创造的境界。欣赏者若进入境界,作品的境界、情趣与欣赏者主观情况相适应,欣赏者就会产生美感,进而做出肯定的审美判断,这包括对艺术美价值的评价、理解和思索,体现了审美理想。我们阅读小说时,脑海中也不断有物象出现。由于感受能力与生活阅历、记忆力、知解力、想象力、审美能力、注意力等有内在的联系,而且需要长期训练和培养才能提高,所以感受也有正与误、快与慢、深与浅等的区分。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寄寓着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但并非每个读者欣赏阿Q形象时都会获得同样的感受。

(二)审美想象和联想

如果我们说感知是审美的门户,其作用是为步入审美境界打开门户,那么想象就是审美的翅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就可以在审美世界里自由地翱翔。想象和联想是审美的深化,是审美欣赏活动中的关键性环节。它是一个以记忆表象为材料,经过分析与组合制造新形象的过程,这是欣赏者的审美感受向高层次趋进的中介环节,是对文学作品的表象进行再创造的重要手段。想象与联想产生于欣赏者对作品表象的直觉与理解,同时它又依据记忆中的生活表象,反过来印证作品中的表象。鲁迅的《孔乙己》最后有怎么一些描写:“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瘦而黑,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喝完酒,便又在别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那么,孔乙己被打断腿之后,这种以手代脚的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呢?孔乙己又是怎样悲惨地死去呢?这些,作者没有写。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孔乙己最后来喝酒的情形的描写为蓝本,想象出孔乙己无比痛苦的生活情景和临死的惨状,使孔乙己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富起来,从而对孔乙己更加同情,对封建社会更加痛恨,在审美鉴赏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这样,欣赏者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既能翱翔于形象之外,又可补充内容于形象之中,把美的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充实。欣赏者由于感到自己也在创造,所以会获得欢愉、满足之情,得到美的享受。

(三)审美创造

我们这里所说的审美创造,也就是所谓的再造性想象,就是根据别人所提供的形象描述(包括语言或其他物质手段所提供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构成新的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我们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虽没有直接见到周瑜那气冠三军的英雄本色、温文尔雅的儒将风度,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外壳,引起了我们美好的想象,在头脑中立刻就会浮现出了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让八十万曹军灰飞烟灭的景象。

这种审美创造,也是以自己的经验与记忆作为基础,根据文字所提供的形象化描述,在头脑中再现事物形象。因而它不可能不渗透想象者个人的某种经验。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构成的形象应当是新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审美创造。

(四)审美思索和理解

审美活动中的思索和理解,像感知、想象、感情活动一样,它是作为一种心理因素自由地、和谐地存在于审美过程之中的,与它们一起共同组成完整的审美过程。不过思索和理解是审美鉴赏的实践阶段,直接影响着欣赏结局。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实践证明,只是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在审美欣赏中,欣赏者在感受、想象体验的基础上,还应当运用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通过思索来理解审美对象,以矫正和深化自己的感受。例如有的外国留学生读《红楼梦》后,感到奇怪:既然林黛玉很爱贾宝玉,为什么当宝玉向她表达爱情时,她不但不高兴,反而要发火?留学生之所以感到困惑不解,就因为他们对中国封建贵族之家的生活方式、婚姻礼制、思想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等缺乏知识,并用当代西方青年男女交往方式来理解宝玉与黛玉的关系,这当然会影响到欣赏效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