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红
摘 要:通过对高三学生历史学科反思性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反思性历史学习能力的策略:首先要明确反思内容,加强反思意识;其次是激发反思兴趣,指导反思方法。在具体复习中,重视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在对计划的执行与改进中学会反思性学习;重视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在构建框架中学会反思性学习;强调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在出声思维中学会反思性学习;注重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智力共享中学会反思性学习;建立错题档案,引导学生在质疑矫正中学会反思性学习;在复习中强化阶段总结,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反思性学习。
关键词:高三历史 反思性学习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三学生历史反思性学习的现状,笔者设计了“高三学生反思性历史学习的现状”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等7项共25个选择题。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中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反思性学习比较欠缺,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普遍缺乏反思意识;二是学生不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以下措施,激发学生反思的兴趣,指导他们反思的方法。
创设反思氛围,让学生乐于反思
(1)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反思有积极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由于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核心,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所以,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教师,要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就要营造轻松、信任、合作的学习气氛,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批评争论;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激发点”,并抓准时机点燃“思维的火花”。
(2)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杜威认为,反思活动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集和探究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这就离不开合理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高三教师设置问题情境主要是为学生高考的有效复习服务。因此,教师首先就要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影响历史高考复习的各种因素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主题相应的背景材料,再根据背景材料设计出体现主题精神的系列问题,最终形成问题情境。
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反思
(1)在复习中重视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在对计划的执行与改进中学会反思性学习。这个计划既包括宏观的学期计划、中观的阶段计划,也包括后阶段细分到每课时及针对不同学生制订的微观的课时计划。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这些计划指导下制订出各自的复习计划和方案,在整个计划的制订、执行与调整改进中,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不断加强。
(2)在复习中重视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在构建框架中学会反思性学习。高三历史复习内容多、时间紧。由于大部分内容在高一、高二均上过,因此如何克服高三复习课“对学生来说已经失去新鲜感,学生上课效率不高”这一问题便成为摆在历史老师前的一大难题。笔者在实践中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来重构框架,增强复习的新鲜感与实效性的。
如我对“罗斯福新政”这课的复习巩固,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来完成,而是通过两组不同类型的作业、采用课堂与课后两种形式来完成的。
【作业一】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讨论的形式完成。
1.关于“抓点”:你觉得关于“罗斯福新政”这一知识点应该掌握哪些内容?
2.关于“串线”:总结梳理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过的几次重大调整,并说明各自作用?
3.关于“铺面”: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美、德、日等国各是如何应对的?为何方法会不同?不同的应对方式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同一时期的苏联发展如何?中国发展又如何呢?
4.关于“织网”: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我国亦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你认为“罗斯福新政”对我们今天应对经济危机有何启示?
【作业二】老师搜集一些与“罗斯福新政”这一知识“点”相关的“线”“面”“网”材料构成一组材料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定时完成。
【作业一】中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地引导学生对“罗斯福新政”进行全面的梳理,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同时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构成知识网。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集体讨论、个体反思与彼此思维碰撞获得落实与提升外,我又布置了课外的定时【作业二】,通过一系列材料的选择,构成了对“罗斯福新政”这一知识点相对比较全面的“线”“面”“网”式的考察。做到既强化主干知识复习,又兼顾到边角知识落实到位,使之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新增长点。
(3)在复习中强调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在出声思维中学会反思性学习。格拉塞斯菲尔德指出:“迄今为止,最容易的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说出他们正在思考什么,言语行为需要事先想一想。这种想一想的行为就是一种反思的形式,它使思绪中不一致的地方或漏洞显出来。需要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说话是很重要的,这可以使学生把他们的想法解释给教师或同学听。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养成了反思的习惯。”
笔者在实践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出声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要求回答如“你是怎么思考的?”“你为什么这样思考?”“你认为自己思考是对的吗?”等问题。如例题:
三民主义主要解决的社会矛盾是( )
A.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B.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C.资产阶级同清朝贵族的矛盾
D.革命派与保皇派的矛盾
小王同学:三民主义是指“民族、民权、民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主要目标就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应该选C。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所以答案A错误;“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属于指农民与地主间的阶级矛盾,所以B错误;革命派与保皇派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两个不同阶层,他们共同点都是想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具体在何种政体上两者有不同,所以D也不对。
其实小王报出C这个选项时,教师已经知道他错在哪里,是哪几个概念搞错了。但这时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同化”学生错误认识,也不要让其他学生着急地奉上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薄弱环节,同时在学生暴露和呈现错误开始,就给他们提供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引导学生出声思维过程中,学生通过反思,发现错误并找出错误的根源,最终提高反思性学习的能力。
(4)在复习中注重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智力共享中学会反思性学习。虽然反思性学习主要取决于个人,但同样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这种互动的反思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独立反思的枯燥性,提高反思的效果,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比如高三考试频繁,试卷讲评课诸多。笔者在讲评试卷时,经常让学生进行集体“会诊”,共同来“配药治病”。以一次模拟考试中的主观题为例:
材料 1915年,日本对外贸易实现了出超。重化学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很迅速的发展,工业部门的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一半。日本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同时纺织业开始向中国发展,在青岛和上海,日本企业建立了工厂。——《大国崛起·日本》
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在展示某一学生答卷后,引导学生们对这份答卷进行讨论:“这样的答题你觉得可以给几分?为什么?”“我们今后自己答题可以注意哪些问题?”等。学生们在集体“会诊”中指出了很多问题,如字迹不清楚、表达不严谨、审题出现偏差等。在这些讨论反思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作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为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在复习中建立错题档案,引导学生在质疑矫正中学会反思性学习。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知识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不断地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即反思的过程。
指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就是一个非常实用有效的方法。错题档案就是将错误“标本”化,要求学生将作业、试卷中的错题整理成册,并引导学生对自己错误进行求同存异式的比较,特别是找到共同点,并能分析自己经常出错的原因,从而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
(6)在复习中强化阶段总结,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反思性学习。在学完一个单元或期中、期末时,学生应该进行一个阶段性的反思。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学习方法及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从而修正学习目标、调整学习计划、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以杭州市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为例,小王同学对自己的考后成绩总体满意,所以她更多从成功的经验角度加以反思:
这次考试总体还算满意,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是平时看书不仅要看全,更要看细,总之是抓住主干的同时也要顾全枝叶;二是做主观题时,首先要看清题目,尤其是时间、地点等限定词,答题时要做到精练,写重点;三是对于一些不怎么会答的题目,一定要回归题目,重复读题,从题中了解一些信息,然后结合课本,联系相关的知识点;四是选择题不要随意改答案,对于不确定的题目要坚持第一直觉,不要钻牛角尖;对于模棱两可的题目,可从选项出发,再对照题目,反复琢磨再最后落笔,但应把握答题时间。
实践证明,高三历史复习中开展反思性学习是切实可行且有实效的。对高三教师自身而言,在对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后,原来被动学习的状态有所改变,学习历史的兴趣明显提高,学习目标和动机也更明确了,学习成绩有较大提高,而且有部分同学还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效果也不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