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用新教材阅读材料呈现课堂教学多样化的研究

利用新教材阅读材料呈现课堂教学多样化的研究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转变教学观,用好新教材,加强对新教材阅读材料的利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处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新教材加强了实验的教学,把实验和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讨论的方式对这些“说一说”进行分析。新教材中很多“说一说”“做一做”“课题研究”“思考与讨论”栏目是相对开放的。

胡燕龙

摘 要:针对传统物理教学片面强调物理规律的理解和物理习题的求解,对规律的发现过程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关注较少的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启发式、实验式、讨论式、开放式、阅读式和辅助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启发式 实验式 讨论式 开放式 阅读式 辅助式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是:教师片面强调物理规律的理解和物理习题的求解,对规律的发现过程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关注较少,大量的时间花在习题的讲练上。在学生的眼里,物理成了枯燥无味的公式、定理和习题的堆积,充满美感和活力的物理丧失了它的本来面目。以至于使一部分学生误以为物理课就是解题课,他们对教材的许多内容,诸如概念的引入、规律的证明、情景的分析以及模型的建立等不是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阅读材料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究,而是寄希望于讲解题目,反复练习,以期达到重复记忆的目的。结果学得费力,事倍功半。转变教学观,用好新教材,加强对新教材阅读材料的利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处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本人结合人教版介绍几种阅读教学方式,供同仁参考。

启发式教学

新教材不求以“简明、轻快”的方式给出结论,而是努力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示给学生,注重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甚至根本不给出结论,而是留有空间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推导过程或实验观察结论。

如第一章第五节图1-5-3的“思考与讨论”,介绍v-t图像的倾斜程度与物体加速度的关系时,不是由教师正面讲述,而是从一个问题出发,即从直线的倾斜程度出发,进行认识。又如第一章第五节加速度的探讨。再如第二章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计算等均不是直接给出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内容,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绝不能把教材中的空白直接补上,灌输给学生,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

实验式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成熟的精密学科,实验事实是它的基础。而实验一直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新教材加强了实验的教学,把实验和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除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学生实验外,还增加了大量“实验”“演示”“做一做”这些小栏目。

如第二章第五节利用牛顿管演示自由落体运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第三章第三节静摩擦力大小的研究均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甚至第三章第一节的“做一做”确定薄板的重心,第四节的“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完全可以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

如关于《楞次定律》的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在学生知道如何记录线圈中电流方向之后,教师投影:探究活动——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并出示实验电路(甲、乙、丙、丁)。

师:你认为感应电流的方向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1:可能跟闭合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情况有关,因为感应电流的产生就是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

师:对。那么,我们应该记录哪些现象?

生2:磁通量的变化情况和感应电流的方向。

生3:在上述实验中磁通量的增加有两种情况:N极插入和S极插入,同理,磁通量的减小也有两种情况,为了全面分析问题,我们应该把这四种情况都记录下来,也就是要记录线圈中原磁场的方向。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教师投影表1,学生实验,记录现象)

表1

学生记录现象后,师:谁能根据实验记录的内容,说说感应电流的方向有什么规律?生:......(语塞)

事:我们记录的现象并没有问题,但仍然找不到规律,怎么办?(然后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当直接概括某两者关系比较困难时,可引入跟这两者有关的第三者——“中介”来表述这两者的关系,比如亲戚与亲戚的关系。)

生4:能否通过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作为“中介”?因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既与感应电流的方向有关,又跟原磁场的方向有关系。(教师适时投影表2,引导学生分析。)

表2

物理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参与实验,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学习的乐趣起到很大的作用。

讨论式教学

对比高中物理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出现了大量的“说一说”,这些内容无不是对教材中重要的和易混淆的概念与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归纳及总结,也是对知识的拓展。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讨论的方式对这些“说一说”进行分析。

如第一章第一节冰面上花样滑冰运动员如何确定位置,第五节生活中的“快”和“慢”,什么时候指速度,什么时候指加速度?又如第三章第三节的摩擦力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讨论,能使学生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横向对比,能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能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真正理解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能增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开放式教学

新教材中很多“说一说”“做一做”“课题研究”“思考与讨论”栏目是相对开放的。例如,第一章第二节的“思考与讨论”要求学生从一个实例出发思考矢量相加法则。学生可能不大容易说出什么“法则”之类的东西,但可以感悟出三个位移矢量的“三角形关系”。学生只要结合实例认真考虑了,即使说不出来也一定能有所感悟。为以后接触更多的矢量运算埋下一颗种子。又如,第三章第一节,在谈到电磁相互作用后,“思考与讨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质子带正电,原子核中的质子应该互相排斥,但他们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想,有一种更强大的力是它们结合在一起,这为强相互作用作了铺垫。也有学生会认为是万有引力使核子结合在一起。没有关系,我们要允许学生存疑,有模糊认识,反而会使后面的学习效果更好。

如前文说到的《波的干涉》等课的教学时笔者就问题创设的情景。再比如《简谐运动》课中笔者就创设以下几个问题情景:(1)让乒乓球距桌面某一高度自由下落,在桌面上反复跳动数次;(2)观看视频:钟摆的摆动、微风中树枝的摇动等;(3)悬挂在竖直弹簧下的物体的振动;(4)沙摆。在《自感现象》一课中,笔者创设了问题情境“千人震”(如下图),等。

生活、科学中总能碰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有的甚至一生都找不到答案,这样才会有不断提问的心境,有不断进取的动力。成功的教学不仅在于解决学生已有的问题,而且应该诱发出新的科学问题,哪怕是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难题。

阅读式教学

我们都知道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广泛的联系和应用。新教材非常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出现了大量的“科学漫步”“科学足迹”“科学、技术、社会(STS)”。无论是概念的引入、阐述、应用、练习都注意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现代科技。如阐述质点位置时,联系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讲解位移、路程时,联系北京去重庆的交通路线,甚至特别撰写了一篇STS的短文《速度与现代社会》,介绍交通工具的速度与城市发展规模等各方面的联系。

对于这些内容,可以采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学生提出很高价值的意见,更不宜过多地评论见解的对与错。

辅助式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用信息技术改造某些已有的实验,增加原来不做的实验,这是大势所趋。

如第一章第四节“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第二章第一节“用计算机绘制v-t图像”,第四章第五节“用传感器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均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测量,更精密地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呈现物理学科的严谨。

当然,上述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且各种方式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线。选用怎样的方法,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定,可交叉应用,综合应用。新教材相比老教材添加了如此丰富的阅读材料,为教师教学的多样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教改的一大任务。“改变学习方式”的核心是让学生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的教学活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各种阅读资料,呈现教学的多样化,加强教学的交互性,让物理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学生们才可能真正地走向自主学习的大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