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梦珍
摘 要:高三年级的复习教学,做到“轻负担,高质量”,重要的举措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升学生作业的有效性。作为一线的历史老师,依据本学科的要求与特点,针对高三年级历史作业有效性问题作了某些思考与尝试:布置作业注重学生的心理与兴趣,完成作业注重方式与方法,反馈作业落在实处。
关键词:历史作业 有效性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对现在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在进行着一些思考与实践。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都十分地重视给学生布置作业,如课前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然而老师们只是重视作业的数量,甚至搞题海大战,追求的只是学生天天有作业可做的现状,却忽视了题目的质量。各学科的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据调查了解学生在作业量多得无法完成时,一旦到了上交作业的时间,就出现了学生抄作业或者不做、不交作业等现象。有些学生在做题或考试中,不会灵活变式,思维狭窄。面对困惑,需要思考,需要我们转变。在实际的工作中,特别是在高三年级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提升作业的有效性,笔者有了一点尝试。
布置作业注重学生的心理与兴趣
(一)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吸引,走进广阔的知识天地。教师进行有效的历史作业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善于挖掘社会生活与课堂知识相关联的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实现历史作业的有效性,促进教学的实效。如在学习“百家争鸣”一课,在课后我的作业设计是:
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为依据,分别给该校提出解决水电浪费问题的办法,并且预测各自的利弊。从中你会有何体会认识?
这份作业的设计是把现实问题与历史知识相联系,从而改变了以往历史作业摘抄课文静态文字的做法,也改变过去误认为学历史无实际用处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视角新颖多样
历史作业不能没有新视角、新情景,新颖多样的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造就学生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如果我们视角新颖多样,不仅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还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眼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养的同步提高。如以下的题例:
下面是一幅西方人所画的有关义和团的漫画(略),请观察分析并请回答:漫画作者要表达对义和团的什么态度?漫画所传达的信息有哪些与历史事实具有一致性?
要做到以上两点,必然需要老师精选、精编题目。另外,还得考虑适量与适度、适时与限时,让学生学习轻松,学有所得,越学越感兴趣,越学越喜欢老师、喜欢你教的学科。慢慢地老师的要求变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讨厌作业到喜欢作业,并主动要求作业。这就是作业的有效布置带来的有效作用,达到有效作业与有效教学的有效结合。
完成作业注重方式与方法
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最好的体现是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环节,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作业?怎么去完成作业?不同类型的作业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完成。
(一)基础巩固类作业
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巩固关键是识记,大部分题的答案可以直接从书上获得。可指导学生在做时一口气连续独立做完。有不确定的题在做完之后再及时看书,加以修正。通常这类作业不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精选15—20道选择题在课内定时定量地做,一般要求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独立完成。我个人认为课内定时定量地独立完成远比课后学生自行完成的有效性大,而且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比较受学生喜欢。
(二)开放探究型作业
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事物,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学会自行搜集资料,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如:
2010年山东卷第27题: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这题体现了“通过一个历史事件,立体挖掘”的综合考查设计思路,材料古今贯通,中外结合,特别突出对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考查作用,体现了对新课程标准的全方位落实,从而实现了由平面考查到立体考查的转变,由知识综合到能力综合考查的转变。
(三)对比型作业
知识点之间的比较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评价能力的重要途径。比较题难度较大,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通过比较认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分析归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挖掘问题的关键和实质。例如:
世界近现代史上日本有哪两次崛起?促成日本两次崛起的因素有何异同点?日本的两次崛起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这类型题难度大,可以先提示学生怎么做,首先可以分别去认识理解两个不同的事件,了解起因、目的、经过、结果、意义、性质、评价等要素,在熟知的基础上然后依据题目要求作对比、分析,作出回答。
(四)反思型作业
我们往往造成一种错觉:作业讲评后,学生的作业订正好了,而且订正得正确、清楚,教师感到很满意,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际上部分学生往往对有些习题仍一知半解,存在着认知上的“盲区”。因此,加强作业订正后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错误的原因,更可以理顺解题思路,积累经验,提高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2011年4月宁波十校联考第12题)右图为秦朝疆域图(略),图中方框应该填写的地名是( )
A.陇西郡 B.渔阳郡 C.九原郡 D.辽东郡
这一题目难度不大,正确项是B。主要是检测学生的识记能力,这图是课本必修一第9页上的,而大部分学生却选错,而错的又均选的是D项,原因是做题时不仔细,平时看书时不仔细。反思的结论是要仔细、认真做好每件事,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反馈作业落在实处
重视每次作业的批改、评讲(反馈),但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批改了,学生没有认真去看;有时教师采取了让学生自批自改的办法或者选批部分学生的作业,这样做虽然省事又省时,但给一些不自觉的学生不完成作业留了空间,缺乏了思考的过程。
(1)批改作业教师全批全改比选批部分作业或学生自批自改要有效。我认为作业没有必要全批全改,于是我就采用选批部分作业或学生自批自改的办法,有时一个小组的,有时选批中等生或优等学生的。可是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很有情绪,没有选批到的学生非常失落,学生认为老师有偏爱,更有甚者觉得老师工作不努力。从那以后,我都尽心尽力批改每一份作业,这一过程虽然辛苦费时,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满意,同时你的辛苦工作在情感上可以博得学生的尊敬,影响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上进努力。
(2)在作业批改、评讲(反馈)时,鼓励远胜于批评。以前我批改作业,只是批对与错,批完了简单注上日期发还给学生。讲评时发现学生没大的反响,学生对下一次的作业也不关心。后来我为了检验学生的作业,激励差生认真完成,每次作业做出优、良、中、差的等级评定。结果得优的学生得到了鼓励,作业每次都优,可是那些得差的学生却不见好转,有的还会赖做不交。通过了解笔者发现学生喜欢“优”,讨厌“差”。从此我只是对作业完成好的给予评定“好”。实践证明这样更有效果,学生做作业完成得“好”的越来越多,事实上“差”就越来越少了。
(3)作业的反馈(评讲、纠错)——齐步走、单个导与“兵教兵”的结合,更显效果。“齐步走”,就是比较普遍性错误,在全班学生面前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的评讲、纠错。这样虽有效果,但解决不了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差生的纠错,恰恰是衡量作业有效性最关键的地方。同时,在学生的作业中,除了存有共性问题外,更多是个体化的问题,张三错的题与李四、王五错的不一样,而教师在评讲、纠错时,单个的辅导、纠错是必需的。我在作业评讲、纠错时,也作了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前25分钟作全班“齐步走”的讲评,后15分钟由学生自由提问答疑。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这样做比教师说教效果好。我强调一点,作业的布置(设计)、做(完成)、反馈(评讲)这三个环节既是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密切联系的。
(4)作业的二度完成:“生成”“拓展”更显效果。近几年的高考考试中,据分析考生对于主观题的得分比率较低。实践证明,通过“作业二度完成”能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一是在主观题讲析时不给学生提供任何完整答案,反馈(评讲)后要求学生对原有错题纠错补缺;二是要求学生以一个原题为例,同一知识点找一个或几个变式的题附上粘在旁边,完成之后再上交、批改、反馈。
作业的二度完成,可以促进学生引起再思考,将正确的结论、有效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并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灵活地变动,促进个体自我的完善与发展。
总之,一份有效的作业从布置、完成、反馈评讲,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提升作业的有效性,既要科学研究每一个环节,又要研究各环节的联系,做到环环紧扣、落到实处。谁付出得越多,谁的效果就会越好。教师与学生间信赖、互动、有默契,这样,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