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英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进一步确立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点拨者、知识的辅导者和人格的引领者。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追问”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和必要的手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追问的意义、策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堂追问 有效
“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在学生解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启发主动质疑,促进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应经常性地实施有效课堂的追问,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有效追问的意义
(一)诱发思维,放飞想象
“课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发挥学科优势,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甚至鼓励“异想天开”,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个性品质,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提出创新性见解。而教师的有效追问为学生的思维起舞搭建了一个平台。
(二)纠偏释疑,引路入境
学生是个性化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免会出现偏差、错误。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充分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角色。追问架起了学生与教师思维的桥梁。教师可通过适当的追问来分解问题的难点,或变换角度来对学生的思维加以正确点拨与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化解学习文本的障碍,纠误匡谬,澄清认知上的迷惘。
(三)拓展视角,走向深度
受知识、经验的局限,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常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创新,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点,让他们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有效追问”便可助其一臂之力。它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空白,搜寻思维新视角,迸发创新火花。多年的课堂实践证明教师的有效追问,可以扩展学生思维广度,让学生针对教师的问题探索出更多的知识。
有效追问的策略
(一)在思维盲区追问
教师应该通过设问和追问的形式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填补学生的思维盲区,探究新的思维领域,而不应只停留在表层信息的处理上。在教高一英语模块一Unit 4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时,文章标题根本就没有引起同学们的关注。教科书中每篇阅读文章都带有标题,同学们已习以为常。在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前、震中、震后分析后,本人提问:“What does the title‘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mean?”同学们一下子傻眼了,因为很多时候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往往浅显易懂,但老师却很少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标题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他们个个低下头去思考问题,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同学们的行为表明他们在预习课文时,文章标题根本就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有个同学自告奋勇站起来回答了,紧跟着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去,课堂开始热闹起来。之后,我趁机追问:“If you were the author,what title would you give to the passage?”同学们经过一番思考,畅所欲言,有的说An Earthquake Took Place At Night,有的说An Earthquake In Tangshan In 1976,课堂气氛很是热烈。本人就同学们给出的标题与文章原有标题让同学们进行了比较,继续追问:“Which is the best?”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文章原有标题。我又追问:“Why?”于是我们便谈到了英语中的拟人修辞手法。就这样,通过连锁式追问,我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新的思维领域,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并将课堂教学提高到了对文本欣赏的层面。
(二)在思维混乱处追问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解答学习中的困惑与疑难,要循循善诱,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告知以答案或要求学生强硬地把答案记住。通常,笔者会用追问的手段来帮助同学分析错误所在,并引导他们获得正确的思维方式。如在一次练习中,有这么一个小题:His
plan was such a good one_______we all agreed to accept.A.a
s B.that C.so D.and从批阅
结果看,在这一小题上,同学们是全军覆没,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B。很显然,同学们对于such...that,such...as这两个句型还是模糊不清。在课堂上,我特意请了一位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同学站起来分析此题。可我得到的回答是:“我也错的。”对此,我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追问道:“如果要选B的话,后面的句子应该是怎样的?”该同学接着回答:“应该是...that we all agreed to accept it.”我又追问道:“那这儿有it吗?”“没有。”该同学答道。在一问一答中该同学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做题目时不够仔细,马上笑着说正确答案应该是A,并指出这里的as是用来引导一个定语从句的,如果用that的话就变成引导一个结果状语从句了。通过笔者连续的追问,该同学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思维,并对此考点进行了简单小结,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三)在思维肤浅处追问
教师的追问不应只与学生的思维在同一层面滑行,应该以跳一跳能摘到果实的高度,提出阶梯式攀登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趋向深刻。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建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在教模块一Unit 3Journey Down The Mekong时,笔者对Wang Wei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brave”“adventurous”“stubborn”“determined”。我追问:“Anything else?Who’d like to add something?”这时有同学站起来回答:“She doesn’t care about details.”我继续追问:“Yes,you have got the right information.But can you give us an adjective to describe her?”“Careless.”那学生思索了一会儿,兴奋地答道。“That’s the word.”我也兴奋地给出了简单的评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擅长于找一些字面信息,而没有做到“Read between the lines.Read under the lines.”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去挖掘深层意思,帮助学生对表层信息进行再加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养成深层思维。
(四)在思维薄弱处追问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无答”的现象。教师不妨用追问去降低问题的难度,将难题分解成相对容易的分问题,或者变换角度,用追问去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如在教授模块一Unit 1Anne’s Best Friend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How did Anne feel about nature before 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笔者提问了多个同学都答不上来。于是笔者更换角度提问:“How did Anne feel about nature after 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同学们马上就找到了答案:“She was crazy about nature.”笔者趁机追问:“Then how about before?Did she care much about nature?”在几次追问后,最后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道:“She took nature for granted before that.”学生的思路打开了,课堂恢复了应有的生机。又如,在教授模块一Unit 5 Elia’s Story时,在让学生Scanning时,笔者提问:“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ias and Mandela?”本来以为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提问了很多学生都答不上来。对于不能在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总是有障碍。于是我追问:“Is Elias Mandela’s son?”“No.”学生答道。笔者再追问:“Did Mandela help Elias when he was in trouble?”“Yes.”“Did Elia help Mandela do things?”“Yes.”“So they were not father and son,but they helped each other when they were in trouble.Then what is their relationship?”“Friends.”最后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由于这样的问题在阅读课中接触得比较少,学生在这方面就显得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设置这样的问题去引领学生思考。
有效追问的注意事项
(一)聚焦动态,把握追问时机
追问可以是预设的,但更多时候是随机的。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课堂意外。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灵活运用追问随机性这一特点,准确把握时机,以睿智的追问去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维绽放灿烂的火花。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有的放矢,提炼追问内容
追问不等于满堂问。我们不能让大量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营造课堂表面上的热闹。追问要为落实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服务,要讲究追问的质量与实效。在追问时,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找到点拨学生的最佳突破口。无目的的追问和脱离教学内容的追问,实际上就是浪费学习时间,甚至会引起学生混淆。
(三)以人为本,尊重追问对象
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学生的能力层次不一。这就需要教师在追问时要关注追问对象,把握好追问的度,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努力做到“因材施问”。再者,教师大可在追问之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或加以肯定或提出一定的意见。这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在教师的追问下进行反思,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四)灵活应变,巧用追问方式
教师的追问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规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在追问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追问方式,如跟踪追问、逆向追问、因果追问和发散追问等,又可采取对学生个别追问或集体追问。追问技巧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体现。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与探究,用最恰当的方式去追问学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