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本章概要
内容概要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在教师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实现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基本实践过程。对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有效性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反思和评价其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关注到影响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实施有效性的因素。教师作为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重要执行者之一,其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开展的师幼互动质量是影响幼儿数学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因而,本章主要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有效性问题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师幼互动问题进行阐述和讨论。
本章分为三节,分别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有效性、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师幼互动进行分析,并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进行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和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有效性问题,理解影响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有效性。
2.学习和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师幼关系和师幼互动策略,并思考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如何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
3.学习和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一般性过程。
第一节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有效性
对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反思和评价其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幼儿教师要能够在反思中“学会教学”。教学有其延续性,不能边教边丢,教后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活动环节、幼儿的变化,在幼儿的“错误”中求发展,在教师的“失败”中寻发展。通过对数学教育活动中涉及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回顾过程、反思策略、调整方案,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活动目标。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形式
根据数学学科自身的逻辑性特征和幼儿学习活动的特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形式主要有集体教育活动、小组协作性的操作活动和个别探究的操作活动,教师应根据幼儿数学学习的需要合理地加以运用,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机会与条件。
(一)集体活动
即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中采用集体教育活动的形式组织实施教学内容。这种形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向幼儿提供共同经验,教育活动效率高,有利于保证教育活动的条理性和连贯性,保证所获经验的系统性,也有利于幼儿自律、合作意识的培养。但其不足之处是在教育活动中数学教育的形式常常会变成老师讲,幼儿听,或者老师演示,幼儿观看模仿的形式,让幼儿的数学学习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知识传递,失去其思维发展的核心价值。集体教学活动中数学目标上的整齐划一,忽视幼儿在发展上的个体差异,同时在集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很难给个别幼儿以帮助和指导,难以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难以促进每个幼儿能在自己的水平上获得进步和发展。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有一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进行演示、讲解或观察、讨论,引导幼儿学习,这些情况具体如下:
(1)有些数学知识、技能需要教师示范、讲解、指导幼儿学习。例如,认识和书写阿拉伯数字,认识一些数学符号,如加号、减号、等号等。
(2)新的数学活动或游戏,教师需要在集体中讲解、演示,让幼儿明确在活动时需要做什么,怎样去做。
(3)幼儿对一些数学关系是难以独自发现和感知的,这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生活中的经验或设计一定的情景,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使他们对这些数学关系有所感知和体验。
(4)教师需要帮助幼儿整理、归纳已获得的数学感性经验。通过整理和归纳可使幼儿获得的经验系统化、概括化,并形成一定的结构,这样可使幼儿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吸收新的知识。
(二)小组活动
依据幼儿的年龄、兴趣和能力,设计多样化、层次化的活动内容,并把全班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活动。数学小组活动可以是同一内容,即每一小组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虽然提供的材料相同,但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已有的经验不尽相同,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层次也会有差异;数学小组活动可以是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这种安排使幼儿有充分的机会选择与自己的发展水平相应的材料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幼儿之间也有更多的交往和学习。
总之,小组活动形式可以增加幼儿与同伴和教师互动的机会,有利于每个幼儿充分参与活动,更多地进行材料的操作,有梯度地层次推进数学经验的获取,且这种活动形态也便于教师观察、了解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并进行指导,有利于幼儿主动发展。
(三)个别学习
个别学习包括有意的安排与随机的学习。在幼儿进行自选活动或小组活动时,教师应时刻观察幼儿的情况,掌握时机,依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给予个别辅导和随机施教。
三种组织与实施形式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中应根据具体的数学教育内容的需要灵活转换、穿插进行,但基于数学自身的特点和幼儿学习数学的特征,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形式应该尽可能采用小组协作的操作活动和幼儿个别化探究的操作活动形态,让幼儿在与物的互动中建构数学关系。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幼儿园实施的教育活动所达成的教育效能,“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和“教师有意义的教学”是思考和评定幼儿园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两个基本着眼点。同样,对于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实施的有效性分析,也可以分别从幼儿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着手,探讨数学教育活动实施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一)幼儿有意义的学习
对于幼儿来说,数学不仅是儿童感知和认识外部世界的需要,也是其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评价数学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就要看活动是否具有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数学知识经验的提升,也表现在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个性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其次,数学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还要落实到“幼儿有意义的学习”,也就是说,整个活动进行中幼儿是否作为主体进行了自主的操作和积极的参与,是不是作为主体的幼儿与教师、其他幼儿以及周围环境积极互动,是否满足了幼儿探索、交流、表达、体验等内心和发展的需要,是否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操作和互动中得到充分的尊重,等等。
(二)教师有意义的教学
从“教师有意义的教学”这点来讲,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活动价值和目标是否以促进和服务于幼儿全面长期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首先,教师作为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者,是否能正确认识幼儿的发展规律和数学本身的学科特征,是否了解什么样的数学活动内容和方式才能够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等。再者,还体现于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够细心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准确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否能够捕捉驾驭临时生成的课程内容,是否能通过适时、适当、适度地提问、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学习等。
三、影响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实施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实施的因素:幼儿教师、幼儿、活动环境、活动材料。
1.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不仅是教育活动环境的创设者、为教育活动准备材料,还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观察者,影响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
(1)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数学教育活动的实施。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儿童观等,无不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形成指导性的作用,教师的素质、个性、特长等,也会直接影响其教学行为。由于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等原因,他们对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的掌握不够,在提炼、总结数学的系统性上往往会比较吃力。新《幼儿园教育指导》把幼儿数学教育纳入科学教育领域,这就使得幼儿教师既要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共同性,还要研究两者的特殊性,既可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也要进行适合自身知识特点的单独教学。不仅如此,幼儿教师还需认真分析教育活动任务和确定幼儿原有水平,实现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发展性要求。
(2)幼儿教师的组织能力影响数学教育活动的实施。幼儿教师的组织能力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在实践教学过程有效发挥自身的组织能力将游戏与教学组合在一起,了解教学的目的、内容和特点,以便能够顺利地进行教学。
(3)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下。
1)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现实生活是幼儿数学概念的源泉,幼儿的数学知识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景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如何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呢?
情境创设要生动有趣,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教师要巧妙地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融合到具体的生活、游戏情境之中。
情境创设要富有挑战性,能激励幼儿积极参与。比如在大班“认识人民币”活动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小江的妈妈正准备晚餐呢,却发现盐罐里没盐了,怎么办呢?只能让小江去小店买。小江要妈妈给钱,妈妈说:盐1元钱一袋,你就从储蓄罐里拿吧!小朋友请你想一想,小江可以怎样拿钱?幼儿通过合作、交流,体验到了人民币的兑换知识。
情境创设要富有启发性,能拓宽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大班“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的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能主动构建球体和圆柱体的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圆圆游乐场”的教学情景,在游乐场中布置各种圆的物品,可以是球体、圆柱体、圆形等。在游乐园中玩,请幼儿充分感受具有圆的特征的物品的异同点,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区分不同的概念,进行分类并寻找其他同类的物品。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启发幼儿敏锐的感知到不同图形、不同形体之间的差异,能够帮助他们打开思路,进行思考和判断。
2)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地尝试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感受和发现其中的数学关系。
3)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教师应帮助他们归纳、整理,并可通过提问、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获得的零散的、点滴的经验得到及时地整理,使其系统化。
总的来说,近年来,广大教师积极改革数学教育方法,探索和总结了许多有效的、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经验,数学教学方法日益多样化。有的教师重视幼儿的感知、操作,坚持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概括形成概念,指导幼儿迁移运用数学知识、规律。要避免两种极端教学:被迫的接受和来自教师的灌输,可多采用游戏法,实物教学等教学方法。遵循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
2.幼儿
幼儿在活动中通过与周围环境、材料、同伴等相互作用,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认识,并获得身心方面的发展。幼儿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同样也会影响数学教育活动的实施。
(1)幼儿人数影响数学教育活动的实施。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幼儿的数量会影响数学教育活动的实施。过大的班容量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是严重的挑战,不仅影响教师顺利有序引导教育活动的实施,同时也难以保证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符合每个幼儿的需要。
(2)幼儿的知识经验影响数学教育活动的实施。幼儿的知识经验指生活和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教师在选择数学教育活动内容时,需要充分优先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幼儿熟悉的背景重现,才能更便于幼儿接受教育内容,从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3.数学教育活动环境
环境在瑞吉欧的方案教学中曾被称为是幼儿的“第三位教师”,是会“说话”的,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互动中获得发展。教师应在幼儿周围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一个缤纷多彩的探索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勤于动手动脑,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来装扮属于幼儿的空间。为幼儿主动探索学习提供条件,使环境促进幼儿发展,同时让孩子驾驭环境,创造环境,生成新的主题,这种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很重要的。环境中要有相应大小的空间密度,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场地进行组织数学教育活动。如果场地太小,活动中幼儿容易发生争抢等攻击性行为,场地太大,又不方便教师组织活动。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活动内容以及幼儿的数量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空间。
4.数学教育活动材料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智能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也不是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的动作”;幼儿智能的形成机制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幼儿的数学教育作为提高幼儿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客体间的动作和相互作用更加明显。相对于其他知识结构而言,数学知识结构的抽象逻辑性更强,因此,对幼儿的数学教育不能过分地采用演示性教学或语言传递来实施,而必须以操作活动作为主要方式来完成。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应来自于生活,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作为部分数学操作材料,如消毒过的冷饮棒,幼儿可用来拼搭图形,进行点数、排序、比较、分类等。这些材料更具变通性,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
同时,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幼儿教师准备操作材料还应体现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多元性和经济安全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儿学习过程的展开。就科学性而言,应体现所学数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使幼儿对数学概念属性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就层次性而言,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共同发展;就多元性而言,其更换既要体现数学内在逻辑序列与一物多用的原则,又要满足教学与幼儿发展的需要,使材料的功能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就经济安全性而言,在材料性质上既要体现安全性的原则,也要体现经济性的原则,在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同时,还要能够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第二节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师幼互动
在学前教育研究和发展中,师幼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是幼儿园各项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双向互动,师幼关系直接决定着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效果。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关系
我们国家的教育目的以及幼儿教师的角色职责特征,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师幼关系的特点。
首先,师幼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提供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和内容。重视幼儿主动性的发挥,为幼儿的探索和学习提供适合幼儿探索学习的环境。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身份,明确职责所在是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指导,以平等、民主的心态与幼儿互动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师幼关系。
其次,师幼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学习。教师的教育观和幼儿观是影响师幼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常常带给教师新的感悟和想法。教师不仅要教育幼儿,更要虚心向幼儿学习,以期获得师幼双方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个体差异,悉心关注到每个幼儿的特别需要。
因此,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着力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致力于设计和实施的过程;更要重视建立良性互动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最终获得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师幼互动的策略是指教师在各种具体的师幼互动关系情景中,为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方法。因为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情况多变又复杂,与之相应的师幼互动采取的策略也必然是多样的。
(一)树立正确的幼儿观,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开展平等性对话,注重对话环节的融会贯通,加强师幼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和“开放性问题”以及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不断思考、主动探索,帮助幼儿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潜能和趋向,培养幼儿的反思、合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例如教育活动“生活中的数字”中,教师提问:“你在哪里看见过数字?你们家有几口人?你家住在几楼几单元?你今年几岁啦?”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年龄、车牌、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都有数字。教师仔细倾听及时收到信息后,根据孩子的应答情况和教学中反馈的信息随机应变,积极引导。
(二)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数学是一门强调系统性、逻辑性的学科,其知识点的学习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不仅要了解数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还要不断钻研数学教育教学的方法,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科学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只有充分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在幼儿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勤于积累,并学习其他优秀幼儿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技巧和机智,才能机敏灵活地教育幼儿,从容镇定地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偶发事件。
(三)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应注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幼儿当前认知水平,依照幼儿心理发展的顺序性确定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时时看到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利用其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帮助他们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向他提出稍高而又力所能及的任务,使他能达到新的发展水平。教师要想使师幼之间的互动顺畅,不仅在课前要认真分析幼儿知识层面上、解决问题水平上的“最近发展区”,更需要在教育活动中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组织幼儿进行“再创造”式的探究性学习,让幼儿深入探究,让“最近发展区”成为幼儿数学学习的兴奋点。
(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形成师幼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
师幼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活动中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并有更多机会去自己发现问题,去进行比较判断和探索。同时,教师要随时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幼儿的需求去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在互动中积累经验,体验成长的乐趣。教师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去发现事物中有趣的数量关系,促进幼儿数学知识的建构。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不仅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增强平等意识,通过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与愿望,让幼儿在尝试中学会建构、理解,为以后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节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案例分析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推进和落实,在以整合、多元、建构为特色的课程实践体系带动下,在数学教育的内容以数学学科结构为基点向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点的转换中,在数学教育的形式以集体活动为主向儿童个别、小组、集体式活动互补的转变中,在注重让儿童动手操作向提倡为创设学习情境和问题,引发儿童在操作中自主建构、共同建构的观念变化中,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正经历着向“生活化数学”“应用性数学”的方向演进,而在这一系列转变中,教师始终是引导、支持和推动作为主体的幼儿的数学学习,教师和幼儿是决定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以下我们将结合一个真实的数学活动案例来分析一下各种因素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实施中的作用和影响。
★案例3-1
长大了
有一天,教室里格外热闹,原来是卫生老师把昨天孩子们体检的报告单拿来了,孩子们一下子围拢了过来,纷纷拿着写有自己身高、体重数字的报告单煞有介事地看了起来,“你多高呀?”“我比你高”“你没我重”“我长大了”。孩子们的声音此起彼伏……汪老师观察到了这一切,不失时机地“走向”孩子们:“你们是不是都知道自己的身高、体重结果了?”在汪老师的建议下,孩子们各自拿着报告单与同伴交流起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结果……
汪老师说:“我刚才听到你们在说的时候,有的小朋友说‘我长大了’,你们是怎么知道自己长大了呢?”冬冬说:“我照照镜子,就知道自己长大了。”妞妞说:“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的皮鞋都穿不下了,我就知道自己长大了。”凡凡说:“我现在吃得很多了,我知道我长大了。”乐乐说:“爷爷带我在马路上称过电子秤,那上面红的灯一亮,有数字出来了,我知道我长大了。”……汪老师说:“你们说了那么多事情,告诉我你们长大了,可是我还是有点不大相信。因为我只看到了你们现在的身高、体重结果,是不是光凭这一张记录纸就能知道长大了没有呢?”孩子们下意识地摇摇头。“那怎么办呢?”这下孩子们面面相觑,有点被难住了。汪老师笑嘻嘻地问:“乐乐,你还记得爷爷带你去称电子秤的身高、体重结果吗?”乐乐说:“我不记得了,但是我家里有一张小卡片的,我回去找。”……
第二天,乐乐拿出了电子秤记录的身高、体重结果的卡片:121 cm:21 kg。汪老师问:“你有没有长大呢?”乐乐使劲地点点头。“为什么呢?”汪老师问道。乐乐说:“因为我现在是123 cm,24 kg。”这下,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在孩子们的要求下,汪老师从卫生老师那儿拿来了他们上学期的身高、体重测量结果,当他们每人拿到一张自己的报告单时,便迫不及待地将两张比较了起来,并交头接耳:“我长高了”“我没长高”“我长高了,也长胖了”“我没长胖,但我长高了”……
这时,汪老师说:“卫生老师很想知道我们班到底有多少小朋友长高又长胖了;有多少小朋友长高了,没长胖;有多少小朋友没长高,却长胖了;有多少小朋友没长高,也没长胖。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告诉卫生老师吗?”妞妞说:“我们把所有的纸条都交给卫生老师就知道了。”浩浩说:“我们可以把名字都记下来,记在一张纸上,再交给卫生老师。”妮妮说:“这么多名字,怎么记呀?”飞飞说:“我们可以举手,然后让汪老师记下来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终于,在大多数孩子的同意、支持下,他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由每个小组交出一张记录该组孩子长高、长胖结果的记录纸。接着,又一个问题诞生了:“怎么记呢?”在老师的建议下,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经过讨论、协商、争议和妥协的过程,四个小组的记录纸诞生了,汪老师把四张纸分别贴在黑板上,每组的记录纸所用的统计方法和符号并不一样:第一组用的是写名字的方法;第二组用打√表示;第三组则是用写数字的方法;而第四组是用画圈的方法来记录统计结果的。
在这个案例中,首先教师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需要和实际发展水平。教育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幼儿当下的兴趣,由孩子们因为体检表上的数字讨论“我长大了”产生活动的内容:如何知道你长大了?首先引导孩子们的讨论“我照照镜子,就知道自己长大了。”“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的皮鞋都穿不下了,我就知道自己长大了。”“我现在吃得很多了,我知道我长大了。”“爷爷带我在马路上称过电子秤,那上面红的灯一亮,有数字出来了,我知道我长大了。”……接着,提出建议启发孩子们通过比较前后两次身高、体重的增加,通过数据感知自己长大了。之后,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结果“由每个小组交出一张记录该组孩子长高、长胖结果的记录纸”来展现班上每个小朋友长高、长重的总体情况。后来,帮助孩子们一起讨论、协商如何记录班里所有活动的目标符合幼儿的需要,并促进幼儿的发展。直到最后,产生四个小组用不同记录方法统计出的数据结果。整个活动过程和结果都是幼儿在讨论、思考,教师只是适时适度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幼儿的主体性角色特点和相互平等、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师幼关系。
整个活动是幼儿的探索、发现,而不再是教师的控制和灌输。活动的氛围热烈,活动中的幼儿积极、主动,饶有兴致地推动讨论步步深入,而教师只是给幼儿创造合适的心理和物质环境。教师面对幼儿的热闹讨论,不是强硬打断进入自己预定的活动,而是给孩子们时间讨论进而因势利导,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活动。这样的心理环境,幼儿放松愉快,可以自主地进行探讨和探索。接着,又帮助孩子们从生物老师那里拿来孩子们上学期的身高、体重测量结果,热心为孩子们的比较和探索提供物质材料的准备,之后,又给幼儿建议分组的方法,帮助孩子们一起想办法记录班里小朋友的身高、体重变化情况统计表。教师为孩子们提供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帮助了孩子们探索和讨论的顺利进行。最后,教师还对四种不同的记录方法进行展示和小结,帮助幼儿之间相互学习。
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出幼儿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提供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教师也做到了重视幼儿主动性的发挥,为幼儿的探索和学习提供适合幼儿探索学习的环境。活动过程中,教师处处体现出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指导,以平等、民主的心态与幼儿互动的良性师幼关系。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最终获得数学认知、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的全面健康发展。
★案例3-2
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举例——超市购物
1.活动的生成。
在自主游戏中,幼儿产生了《超市》的主题游戏。几天来,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反映着他们对真实生活中超市的认识,迁移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自然地进行着钱币与货物之间的等价交换。
观察到这一现象,我思考到:超市是幼儿熟悉的环境,超市购物又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幼儿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数学就在儿童的身边,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是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超市购物”这一主题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价值,何不抓住孩子的兴趣,将10以内组成、加减的教学内容与之结合起来呢?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后,我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开展“超市购物”这一主题活动。
2.主题活动教育价值的思考。
A:10元以内的人民币(1元硬币,1,2,5,10元纸币),了解钱币与货物之间的等价交换。
B:超市购物的游戏,学习10以内的组成及加减,丰富有关组成、加减的数学经验,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C:用有关组成、加减的数学经验,解决超市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和理解超市购物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D: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
3.主题教育活动的分步骤组织实施策略。
A:商品价码标签的认知
准备:分好类的各种物品,及时贴标签,笔。
组织策略:①以游戏中某个幼儿提出要给每种商品标上价格引出话题;②让幼儿之间通过讨论确定各种商品的价格;③幼儿给每种商品制作价格标签。
B:“银行”取钱——认识人民币
准备:面值为1,2,5,10元的纸币与硬币若干,实物投影仪。
组织策略:①利用实物投影仪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②请每个幼儿到“银行”取5元钱;③请幼儿相互介绍各自取5元钱的不同方法。
C:钱包制作
准备:幼儿自己收集的制作钱包的材料,各种纸张、透明胶、双面胶、糨糊、蜡笔、水彩笔等。事先请幼儿回家观察父母的钱包,了解其形状、内部结构及外表的式样。
组织策略:①请幼儿讲述自己了解的钱包的样式;②请幼儿谈谈自己要制作钱包的形状、式样和颜色;③鼓励幼儿选用合适的材料制作和装饰;④同伴之间相互欣赏、介绍各自制作的钱包。
D:买两样东西
准备:“银行”里准备1元的硬币或1,2,5元的纸币若干,人手一个自己制作的钱包,购物筐、记录纸、笔若干。
组织策略:①请幼儿到“银行”取5元钱;②请幼儿用这5元钱到“超市”去买两种商品;③请幼儿介绍用5元钱买了两种多少钱的商品;④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买东西的事情;⑤幼儿选用适合的方式记录,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
E:你还剩多少钱
准备:“银行”里准备1元的硬币或1,2元的纸币若干,幼儿人手一个自己制作的钱包、购物筐,记录纸、笔若干。
组织策略:①请幼儿到“银行”取5元钱;②请幼儿用这5元钱到“超市”里买一件商品,算算还剩下多少钱;③请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还剩下多少钱;④幼儿选用适合的方式进行记录,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
F: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准备:“银行”里准备1元的硬币或1元、2元和5元纸币若干,幼儿人手一个自己制作的钱包,记录纸、笔若干。
组织策略:①教师交代活动要求:先到超市去挑选两种商品,看看这两种商品各是多少钱?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并进行记录。再到“银行”去取相应数目的钱,最后到超市去购买这两种商品;②幼儿进行活动:挑选商品记录价格、到银行取钱、购买商品;③请幼儿相互介绍购物的情况。
G:大家各买了什么(此游戏可进行多次)
准备:超市场景图一幅,上面画有班级“超市”中的各种商品并标有价格。
组织策略:①教师出示超市场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上的商品以及各种商品的价格;②教师说出自己所买的两种商品的价格或类别,让幼儿猜测。③在幼儿明确如何说清猜测条件后,请个别幼儿让同伴猜他在“超市”中买了哪两样东西。
H:我和老师买东西(真实的实践活动)
准备:给每个幼儿提供1元钱的硬币。
组织策略:①给每个幼儿发2元钱;②讨论,如果钱不够怎么办?③带幼儿前往附近的超市,让幼儿到超市中进行购物;④幼儿介绍自己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
(南京市珠江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李铭 宋云梅 朱宇红)
思考与练习
1.结合幼儿园的见习活动,针对性地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进行观摩,深入分析影响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有效性的因素。
2.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进行观摩,做一个师幼互动的观察个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