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歌鉴赏,从感知诗歌形象,渗透诗歌的意境着手,进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体味诗歌的意境,便能很快知晓作者的情感流露,对把握作品的内容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释义

诗歌鉴赏,从感知诗歌形象,渗透诗歌的意境着手,进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关于诗歌形象的分析,我们已在上一个考点中作了细致的阐释。把握诗歌意境,则是读懂诗、鉴赏诗的前提。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诗、词、曲、散文乃至绘画音乐等都力图创造意境。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体味诗歌的意境,便能很快知晓作者的情感流露,对把握作品的内容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阔大的境界,是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风光的形象描述,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这里作者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之中。还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等等,这些诗句,既有诗歌深邃的意境,又是作品思想内容“点睛”之处,于是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主旨。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融合,这便构成意象。首先要学会抓住意象丰富的内涵,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松竹梅菊,人们看到它们,就自然赋予它们更多的深意,透过这些事物浓厚的诗意内涵,不同时代不同心境的人会发出不同的感慨。我们在阅读试题中出现的古典诗词时,要善于扣住意象的特征进行分析。如2002年高考题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就是要求对“折柳”的寓意进行分析,这里的意象直接蕴含了诗歌的主旨。其次,透过意象揣摩诗的情感。要善于发现诗歌中诗人的感情因素,或欣喜,或忧伤,或热烈,或奔放等这些情感因素都通过意象表现出来,同是“秋天”,有人说它是成熟收获,又有人却赋予它肃杀和凄凉,因而,揣摩意象其实更主要的是为了揣摩情感。

(2)结合背景,窥测诗歌的意图。

这里的“背景”,一方面指诗歌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是文学产生的土壤。白居易的《新乐府》和《秦中吟》,则直接反映当时百姓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另一方面,“背景”也指作家多变的人生经历,诗人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个人宠辱融入自己的诗作之中。李煜、李清照的词作,写尽了自己人生的悲欢离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正是作者只身流落金华,又见丈夫赵明诚的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而生发出的无限感慨。

要了解诗歌的背景,在平常的阅读中,就要对作家的生活经历以及作家生活的时代社会有基本的了解,把读史与读诗结合起来。

(3)借助典故,探寻诗歌的主题。

诗词中,用典的例子很多,典故的作用,一是借古讽今。“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里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二是借古明志,借廉颇的故事,说明自己壮志未已的决心,“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分析诗眼,透视诗歌的内容。

从阅读看高考,试题中所选的诗词,大多都有鲜明的特色,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成为全诗的核心。要善于抓住诗歌、诗句中的关键字,理出作者的思绪,《春夜喜雨》落在一“喜”字上,全诗对春雨的喜盼之情不言自明;至于“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咽”“冷”更是传神之笔。

试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抓住诗眼分析诗歌的意境。能力层级为E。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通过诗歌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2002年全国卷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要求对诗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主要是考查作品的形象和语言。2003年,选取王维的一首诗,从总体看,两年的诗歌鉴赏试题都不太难,诗歌本身是可以读懂,容易理解的,这真正体现了“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这一考试说明要求。

王维《过香积寺》,写自己探访香积寺的所见所感。开头两句正面写香积寺的深藏幽邃。三、四句写香积寺掩映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一阵钟声,使寂静的山林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幽静安谧。五、六句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突出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在嶙峋的岩石中艰难的穿行,仿佛发出痛苦的幽咽之声。“冷”字既有视觉上的感受,更有触觉上的感觉: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恰用一个“冷”字来形容。最后两句,写作者涉荒穿幽,天黑前来到了香积寺,看到空阔幽静的水潭以及澄清的潭水,诗人悟出了佛家的真谛:空。

对诗歌的鉴赏,首先就必须从诗的意境上去把握。这两年的高考试题,都提供的是意境鲜明、境界朗阔的唐诗。李白的诗,描写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原是“折柳”曲,由此作者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产生了思乡之情。

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一是抓关键句、关键字。正如2003年高考试题的题干说明所讲,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咽”、“冷”二字,把诗歌的形象具象化,可感可触。在古典诗词中,还有许多因一字而活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等,抓住这个字,则全诗境界凸显。二是学会解读诗歌,依据诗的形象,学会逐句解读,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对诗歌进行再创造。三是答即所问。从2002年开始,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成主观题,由于鉴赏问题见仁见智,即使是对同一作品,由于受阅历不同、心境有异、感悟能力有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考生在答题时,一方面不能完全用问答式语句作答,而要用鉴赏分析式的语句进行描述;另一方面,尽量扣住答题要旨,尽力揣测试题意图,避免走弯路,答题不着边际。四是切勿拔高。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要实事求是,不可过于抬高主旨,提高诗人的境界,甚至用现代人的观念去解读古人的思想意识;当然也不可见消极就针砭,见低迷就颓丧。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的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模拟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咏  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本诗为咏物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我一体,从诗的尾联看,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2)白头吟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该典故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试作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滕王阁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西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本诗在意境的塑造上,抓住时空的转换进行描述,始终围绕一个物象——滕王阁展开,请举例分析这一特点。

(2)本诗为借古咏怀之作,滕王阁随时空的变化已是“物是人非”,因而,本诗的主题该怎样理解。

(三)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借春、江、花、月、夜五景,构画出奇妙的艺术境界,请联系其中任意一景分析此诗的意境。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本诗明白浅近,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青门饮·寄宠人

时 彦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1)这首词是作者远役怀人之作,写境悲凉,抒情深厚。词作上片描绘了怎样一种境界?

(2)词作下片当是回忆,着力刻画了伊人的形象,请作具体分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请结合本诗的基调,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喜  雨

郑 燮

宵来风雨撼柴扉,早起巡梅点滴稀。

一径云烟蒸日出,满船新绿买秧归。

田中水浅天光净,陌上泥融燕子飞。

共说今年秋稼好,碧湖红稻鲤鱼肥。

本诗借用哪些意象来表现“喜雨”之“喜”?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桂香枝·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潇。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今往昔、繁华竟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词的上阕重在写景,作者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色?这与金陵怀古有什么联系?

(2)词的下阕抒写怀古的感叹,作者化用了谁的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提示

(一)答案:(1)这里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性。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

(2)该典故寄寓了执政者辜负了诗人一片忠贞爱国之情。自己身处狱中,看到高唱的秋蝉,不禁自伤老大,回想年少时代,也何尝不像秋蝉的高唱,而今却一事无成,甚至入狱,这白头吟则一语双关。

赏析: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点出诗人在狱中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不禁自伤老大,回想年少时代,也何尝不像秋蝉的高唱,而今却一事无成,甚至入狱。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诗人巧妙地运用这一典故,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一片忠贞爱国之情,这白头吟则一语双关,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美。接下来五、六句,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一体。七、八句写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本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二)答案:(1)诗的开头即从空间展开,第二句则从时间上描述,当时阁上豪华的场面已不复存在。全诗属于空间的词语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潭影等;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等。

(2)人生短暂,盛衰无常。

赏析:第一句开门见山,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这是从空间上写;第二句则从时间上写,三、四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诗歌注重时空的变化,阁、江、栋、帘、云、雨、山、潭影等是空间;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等,但它们都环绕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众星拱月的作用。

(三)参考答案: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的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非霜、白云、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等等,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四)参考答案(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接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和真实可信。“侧坐”是随意而坐,可见小儿是不拘形迹而专心致志钓鱼;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至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理想去处,为后文“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后两句以“遥招手”的动作来代替答话,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招手以后的情形,就只有由读者去想像了。全诗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是一篇描写儿童生活的难得的佳作。

(五)答案:(1)旅途所见的北国风光:乱石古木、黄沙衰草,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而夜暮降临,则又星斗横斜、灯花不剪,此时作者彻夜无眠,沉浸在怀念之中。

(2)先写她为送别而梳洗妆扮;再写别宴上少饮即醉,醉后秋波传情;还写临行之际附耳小语的深情等。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远役怀人之作,写劲悲凉,抒情深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练警动,疏处形象真切,在艺术构思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上片纯写境界,是作者旅途所经历的北国风光:乱山古木,黄沙衰草,一片广阔荒寒的景象,历历如画。时而风雪连天,时而残照西沉,这景象连画也画不出来。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又只见外面是星斗横斜,而室内则是灯花不剪,烛泪凝结,鸭形熏炉中散放着阵阵香雾,作者彻夜无眠,沉浸在怀念之中,真觉夜长如年,难以排遣。

下片展开回忆,突出了离别的一幕,尤其着力刻绘伊人的形象。先写她为送别而梳洗装束的姿态,再写她在别宴上,举杯少饮即醉,醉后秋波频传的神情,还有是她酒醒之后,临行之际,附耳小语时的深情。

着末两句,更拓开一层,道出离别时伊人望归的迫切,并想象远人归来时,伊人欢乐的笑容。这就使本来黯然销魂的场面涂上喜人的色彩,也使伊人的形象更显得异常丰满。

(六)答案:本诗的基调明朗、健康,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赏析: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经过雨水的冲刷,空气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空旷开阔。诗歌一开头,作者便把这一情境真切地展现出来。远处可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山脊背后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作者紧紧扣住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创造出清幽秀丽的美好意境。最后两句,作者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机。全诗意境明朗健康,画面清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反映了诗人爱自然、爱生活、爱田园的思想感情。

(七)答案:作者借用“一夜的风雨”、“稀疏的梅花”等来点明这是早春的时节;“升腾的烟雾”、“陌上的燕子”以及“买秧的农人”等,描绘出田园美丽的景色,道出了诗人激动兴奋的心情,以及对秋后丰收的展望。

赏析:郑燮(1693~1765),字史柔,号板桥,著名书画家。他的这首七律诗虽没有点明季节,但从所描绘的景色中明显感受到这是一幅春雨图。首联写夜听风雨,晨观雨后景,颔联写雨后春色,雨过天晴,村烟雨雾中托出太阳,农民划船买秧归,一片清新,一片繁忙。颈联笔锋一转,把视野投向田野,用动静结合,转移目光等手段描写田园美丽景色,表现诗人的激动、兴奋。尾联用“共说”道出诗人自己的想法,对秋的丰收景象的展望。

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了一幅江南水乡雨后的农忙图。还有意使用了“新绿茶”、“碧湖”、“红稻”等重彩词语,渲染了欢快的情绪。

(八)答案:(1)词的上阕有“似练”、“如簇”的静景,再写征帆、彩舟等动景,勾画出“画图难足”的美丽景色;这样美好的景色,为下文的怀古增添怅然之情。

(2)词的下阕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句子,借以讽谏现实,切勿重蹈覆辙。

赏析:诗词上片写景,首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以下描写全是目中所见,作者用两个比喻“似练”、“如簇”先写静景,然后自高而下,写出江岸景色,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白鹭,色彩斑斓,动静相间,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图画。

下片抒感。词人见长江之胜,不禁怅然,六朝帝王大都凭借金陵险要形势,穷奢极欲,广筑宫殿,博采声色,招致国破家残。“繁华竟逐”深刻揭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叹门外楼头”是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两句的缩写。韩擒虎是隋朝名将,隋文帝伐陈时韩为先锋,率精兵五万首先攻入朱雀门,直扑宫闱,生俘陈后主及宠妃张丽华,当时张丽华住在豪华的结绮阁上。“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遥想数百年来,多少人念及此事,空发荣辱兴亡之叹,显示了作者雄伟的气概,是全词抒情的高潮。结尾化用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显然含插了对现实的批评,在感情的转发中沉淀着理智的因素。

这首词寄情于景,含蓄深沉。上片壮阔,下片委婉,词中使用比喻,清新自然;几处用典出神入化,毫无痕迹;其立意之高,则更表现了作者深邃的见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