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孩子心路的伴行者

做孩子心路的伴行者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能够准确表达出你对孩子的关心、关注、爱护等感情,孩子一般会很情愿地接受你的意见和建议。而有些父母因为不会讲话,把爱的信息变成了排斥、拒绝的信息传给了孩子,这样,孩子就会抵触父母的意见,造成亲子间的矛盾。有些父母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好心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孩子。

做孩子心路的伴行者——亲子沟通

良好的亲子沟通是构建和谐家庭氛围的必要条件。有不少父母认为,和孩子谈话、讲道理,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就叫做沟通。他们花的时间并不少,可谈来谈去发现,越谈孩子越不爱和父母说心里话,亲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其实,沟通并不只是表达自己要说的,还要了解对方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双向的交流,获得相互的认可和信任,这才是真正的沟通。通过这样的沟通而建立起的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才可以更好地维护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才会让子女感受到爱、支持和鼓励,能更好地应对可能面临的所有问题。

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有两个方面的作用:(1)表达感情。如果能够准确表达出你对孩子的关心、关注、爱护等感情,孩子一般会很情愿地接受你的意见和建议。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也对孩子十分严厉,孩子却不怨恨家长的原因,因为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是为了他好。而有些父母因为不会讲话,把爱的信息变成了排斥、拒绝的信息传给了孩子,这样,孩子就会抵触父母的意见,造成亲子间的矛盾。(2)达成共识。沟通的最终目的是要达成共识。有些父母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好心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孩子。然而,他们同时又在伤害孩子。还有的父母,当孩子做了他们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情时,就一味指责、批评。至于孩子受到的委屈,他们全然不顾。这些单向的、自以为是的、自我发泄的做法,使得本应是非常美好的亲子关系变成了对立关系。父母的一些错误做法往往使结果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远离了我们的初始目的。共识是双方就事件或问题取得一致的意见或看法,需要父母和子女的共同参与。如果只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否定孩子的想法,就不是达成共识,而是在制造分歧。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问题,了解学生与父母间亲子沟通的现状,笔者特别编制了一份《高一新生亲子沟通情况调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9%的学生认为,父母首要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习情况;27%的学生认为,父母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至于其他方面,比如人际交往、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就关心不够。可能是因为现在大部分学校、父母和学生依旧抱着“分数至上”的观念。在家父母说得最多的话是“好好读书”,与孩子沟通最多的也是对于学习上提出的种种要求。

调查还显示出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榜样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角色。选择适当的榜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强大的动力和更明确的努力方向。如果家长一味把自己的孩子同身边优秀的人作比较,让孩子觉得处处不如人,那么这对于孩子自信心的“杀伤力”远比同名人比较更强大。此外,家长似乎都很少拿自己作为榜样。有很多家长一面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而自己却沉溺于麻将;要求孩子多看些书,增加些课外知识,自己却抱着电视不放。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在给孩子提出种种要求的同时,如果能身体力行,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那样的教育效果或许会更好。

在亲子沟通的角色方面,在一个家庭中,承担沟通的角色也有主次之分。在问到“谁更关心你的学习情况”时85%的学生认为父母更关心自己的学习情况,而其中65%的学生认为,主要是妈妈更关心。数据显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11%的人认为自己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可以看出,父母的教养方式、教育观念,让学生对于“学习谁更应该关心”、“谁更应该占主导位置”这一系列问题没能很好地解答。于是,很多学生会产生“我是为了爸爸读书的”或者“为了妈妈读书的”之类的观念。总之,学习不是为了自己。

如果没有很好地确认学习主体角色的话,学生在碰到一些学业上的挫折和困扰时,就很容易产生逆反、消极和抵触情绪。尤其是在他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高中阶段,他们更强调自我、想要获得自由,而不是整天生活在父母的愿望之下,为了父母而念书。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父母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餐桌时间成为父母与子女进行沟通的良好时机。白天学生在学校学习,家长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根本没有机会进行沟通。等到放学和下班后,大家都回到了家里,在餐桌上就可以利用一起用餐的时间,开始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

当然,专门时间的交流和谈心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更为深入,共同的游戏或活动中的交流,一同出游更能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这些都是单纯的餐桌交流所做不到的。

对于人类来说,人从出生起,沟通机制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幼小的孩子对成年人有极大的依赖性,因为他们的生存能力有局限,他们在与成人的交往沟通过程中能获得生存需要的满足,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获得情感的满足。如果这样的满足都是适时适度的、顺畅的、有效的,那么孩子就会建立起对于他人的信任,就会对与人沟通产生积极的态度。但是,如果这样的满足不是适时适度的、顺畅的和有效的,那么孩子就会产生迟疑和自卑,就会对与人沟通产生消极体验,也就可能逐步走向自我封闭。

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要对自己的孩子抱以接纳的态度,对于孩子的每一个要求做出积极的回应,避免拒斥、冷漠和漫不经心。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但是不管孩子突破多少局限,他始终不可能完全消除自身的局限,他仍然需要不断追求完善,因此他永远需要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只是他们交往的对象在不断变化,他们不断拓展交往的范围,以寻求理解和补充。这种交往对象可能是同龄伙伴,可能是尊敬的师长;可能是球星:歌星,也可能是领袖、伟人;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也可能是虚拟世界中的偶像。

当孩子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而转向更为广阔的交往对象时,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亲子沟通。其实,无论孩子长到多大,他永远需要最亲近的人的帮助和指点。只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对父母的期望和关系在发生着变化,父母如果不能随之变化,那么孩子可能就会阻断与父母的沟通渠道。

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自尊、同一性发展以及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等都密切相关。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信息更易为子女所重视,这些信息会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看问题角度,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

其实很多父母已经开始关注和子女间的沟通问题了,但还是有很多青少年不愿与父母沟通,主要有三种原因:第一,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往往是一种不平等的沟通;第二,父母只愿意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和孩子沟通,比如学习;第三,大多数父母很少能给孩子除了督促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人生指导。

不管孩子长多大,不管孩子走多远,我们都要记得,父母始终都是孩子最知心的朋友,是孩子心事的倾听者、心路的伴行者!

(许 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