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迟到的“二十元”

迟到的“二十元”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诚信”这堂心理课上,教师讲述了一道高考作文题目: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那么,我们的同学会不会也抛掉“诚信”呢?最后,第三组的意见获得最多支持,同学们普遍认同“既不耽误工作,又要坚守诚信”。诚信缺失,必将付出代价。诚信是为人之本,不可淡漠,更不可丢弃。

迟到的“二十元”——立诚信

心灵故事

第一幕

周五的早上,书呆子闷闷不乐地走进了教室,一屁股坐在座位上,嘴里咕哝着:“人心不古啊!人心不古啊!”

小博士:“你怎么啦?谁的心不古了?”

书呆子:“世风日下啊!人心不古啊!”

一旁的小喇叭把脑袋凑了过来:“谁欺负你了吧?说来听听!”

书呆子:“说来伤心!星期一我在车站等车时,有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男生向我借10块钱,说他出门忘了带公交卡和钱包,向我借钱坐车和买早饭,答应第二天在车站还钱。我看他背着书包很可怜的样子,我一好心,直接给了他20块钱!”

小博士:“直到今天,人家还是没还你钱,对吧?”

书呆子:“是啊!今天已经是周五了,我再也没在车站见过那个男生!你们说现在的人怎么都不讲诚信啊?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小喇叭高声叫起来:“书呆子啊书呆子!你真是呆啊!”

小博士:“有个故事听过吗?一个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倒爷,冬天外出送货的时候没戴帽子被冻得不行,一个俄罗斯汉子借给他帽子,约好第二天还。可是,倒爷不但没有去还帽子,还洋洋得意地嘲讽那个好心的俄罗斯人。你猜‘傻帽儿’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就是傻瓜等帽子!”

书呆子:“我是呆子等还款啊!”

小喇叭:“你呀,遇到的肯定是个小骗子!”

书呆子:“也许是个小骗子……但也许,他临时有事暂时不坐车了呢……也许他忘记了呢……”

小喇叭:“不要自我安慰了,你就当花20块钱买个教训吧!”

书呆子:“我当时是真的相信他的呀!哎……”

第二幕

周五课间,小喇叭翻开了报纸,边看边读:“某商家进行国庆抽奖活动,付小姐成为大奖奔驰轿车的得主。然而,付小姐一听到通知她‘中奖’的电话时就立刻挂断,后来干脆不接电话了。直到媒体上发布了中奖消息,恍然大悟的付小姐才领回了奔驰车。付小姐事后表示,因为平时总会收到中奖的骗人消息,所以那天接到中奖电话想也不想就挂掉了。市商委指出,电话中奖骗局太多,正是造成市民产生‘中奖恐慌’心理的主因,要让这样的尴尬事件少发生,就必须提高社会诚信度以及商家抽奖的诚信度。”

书呆子:“是啊,我爸妈的手机上也时常收到骗子的短信,大家现在都提高警惕了。”

小喇叭:“那你借出去的20块钱怎么说?”

书呆子:“我……我想,对方也是个学生,赶着要去学校,我不能连对他人的基本信任都没有了……我真的是这么想的。”

小博士:“嗯,这点我支持书呆子。美国总统林肯说过:‘你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就算他今天骗了你,他以后一定会有教训的!”

书呆子:“是的。如果真的是遇到骗子,就算是20块钱为我自己买个诚信吧!”

小博士:“也许那个学生下星期就会还你钱了,再等等吧!”

书呆子:“好,我再等等……”

第三幕

又一个周一到来了,书呆子破天荒地蹦跳着进了教室。

小喇叭第一个叫了起来:“哎哟哎哟,呆子你这是受什么刺激啦?”

书呆子:“我真是受了好大的刺激啊!”

小博士:“怎么了?怎么了?什么好事情让你高兴成这样?”

书呆子:“你们猜得到吗?早上我在车站等车时有人拍了我的肩,我回头一看,居然是上周一向我借钱的男生啊!他说他前几天有事没坐车,今天早上特地在车站等了我好久,要还我20块钱呢!”

众人:“啊?啊!啊……”

书呆子:“嘻嘻!你们想不到吧?”

众人:“真是想不到!原来不是骗子?”

书呆子得意地笑:“我说嘛,讲诚信的人还是很多的嘛!我给了对方一份信任,对方还了我一份诚信。”

小博士:“对啊,我们既要防范骗子,也要存一颗诚信之心。如果社会没有了诚信,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多糟糕呀!”

小喇叭:“我知道!我知道!这叫‘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书呆子:“然也!希望所有人都能坚守诚信这个美德!”

小喇叭和小博士异口同声:“放心!我们都是最讲诚信的人啦!所以……借我们20块钱吧,我们保证还给你!”

书呆子:“你们……你们……”

众人:“哈哈哈哈!”

心灵解码

诚,就是诚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就是“言必信”,讲了就要做,遵守诺言,讲求信用。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人的立身之本、立业之本,更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中学生诚信美德的养成,则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内化到外化、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辩证过程。

书呆子同学说的“倒爷”的故事让人微笑之余也生出几分感慨,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的诚信究竟如何?

在“诚信”这堂心理课上,教师讲述了一道高考作文题目: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把“诚信”抛进了水里。如果是你,你会丢掉什么?阅卷结果出来后,人们发现选择丢掉“诚信”的考生不在少数,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诚信教育”的大讨论。

那么,我们的同学会不会也抛掉“诚信”呢?心理教师接着给同学出了这样一道讨论题:“一个小伙子出差到南方小镇,每天都在街口的小饭馆里吃午饭,每顿十元钱。有天中午,他吃完付账的时候,店主恰好没有零钱找给他,便说明天吃完再一块儿给吧。小伙子同意了。不料当天晚上小伙子突然接到公司电话,要求他连夜赶回位于北方的公司。欠店主的钱怎么办?小伙子犯了难。直接走吧,就会失信于店主;还钱吧,饭馆夜里早已关门,而且也没有店主的联系电话;托别人代还吧,在小镇里一个熟人也没有。究竟怎么办呢?”对于这一事件,同学们先进行了激烈的小组讨论,分别形成了三种不同观点,并各自派代表上台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一组的代表说:“我们组认为小伙子应该和公司说明情况,等第二天早上饭馆开了门,还了钱之后再回公司!因为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说到做到。”第二组的代表立刻反驳说:“不对!不对!为了十元钱,耽误了工作不值得!再说了,店主也未必在意这么点钱。”第二组的组员也插嘴说:“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权衡轻重,一味傻傻遵守信用,那么他一定是个大傻瓜!”前两组争执不下时,第三组组长笃定地走上台:“和前两组相比,我们组的意见就比较有深度了!我们认为诚信是应该遵守的,但并不是死板遵守。如果我是小伙子,要么我在饭馆大门上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等店主来联系我,要么我会把十元钱塞进饭馆的门缝下,要么我会拜托今后来小镇出差的同事代为还钱……”第三组的意见又立刻遭到了质疑:“如果店主不联系你呢?”“如果店主没有收到门缝下的钱呢?”“如果今后没有同事到小镇出差了呢?”三个组长在台上展开了唇枪舌剑,现场热闹非常。最后,第三组的意见获得最多支持,同学们普遍认同“既不耽误工作,又要坚守诚信”。其实,这场课堂讨论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最终完全达成统一意见,关键是要让所有学生都在讨论活动中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既发表自己的观点又知晓同伴的想法,在激烈探讨中最终领悟到“诚信”这一美德对于人们培育高尚品格的重要性。

古人云:“儒者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诚信,看似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失信,有时或许也会成为人生的权宜之计,获得若干利益,然而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诚信缺失,必将付出代价。图一时之利的人,丢失的是信用、声誉这样的“身家性命”。诚信是为人之本,不可淡漠,更不可丢弃。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同伴之间可相互鼓励、相互警醒,分享因诚信带来的和谐之美。

(朱晓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