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教育“问题”学生的意义

认识教育“问题”学生的意义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这种两难的处境,是造成现有教育模式救助“问题”学生乏力的最大症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问题”学生具有巨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因此,“问题”学生教育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为“问题”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全面教育与综合服务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教育“问题”学生的意义不仅见于当下,而且指向其终身发展。对此,“问题”学生的教育首先要靠“问题”教师自身的转化。

第一节 认识教育“问题”学生的意义

如今我国的教育体系评价教师成绩的标准,往往是这名教师教育出了多少优秀学生,而不是挽救了多少“问题”学生。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是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形成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充其量只能使他的成绩到达班级的中等水平。在各种利益和竞争压力驱使下,一种趋易避难的现象便在教师群体中蔓延开了:教师越来越向基础较好、比较容易教的学生靠拢,而越来越疏远那些难教的“问题”学生。

于是,面对普通学校的常规教育手段无法教育的“问题”学生,一种两难的问题便摆在教师和学校面前了:如果让“问题”学生继续留在学校,他会影响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教学活动,并且,他很可能被忽略,充当一个透明人的角色,问题越积越多;如果开除了这个“问题”学生,则是把他过早地推向了社会,加速了他的堕落。他一旦与其他辍学者结成青少年犯罪团伙,则会影响社会安定,危害性更大。可以说,这种两难的处境,是造成现有教育模式救助“问题”学生乏力的最大症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问题”学生具有巨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问题”学生转化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上面,而且体现在化解教师危机、营造良好的学校学习环境与心理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整合多方教育力量等方面。

一、有助于促进“问题”学生的身心逐渐健康、全面发展

“问题”学生教育作为一种负责任的教育行为,意在纠偏补弊,使“问题”学生回归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正常轨道。因此,“问题”学生教育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为“问题”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全面教育与综合服务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爱心与理性同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在。

对“问题”学生教育的顺利开展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将关爱倾注到那些暂时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学生个体身上,如果没有对学生个体家庭成长环境、身体健康状况、同伴关系以及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性格、气质、能力等内在心理要素的细腻观察,没有因材施教的方法,就不可能做好这项工作。

转化一个学生,就是使这个学生的眼前多一分光明的未来,心底多一分走向成功、实现健康成长的自信与快乐。在这个意义上,教育“问题”学生的意义不仅见于当下,而且指向其终身发展。

二、有助于化解教师危机

教师危机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问题”学生的不断产生与普遍存在无疑是重要根源之一。

客观地看,“问题”学生可能因学业不良影响教师的教学业绩,可能因行为问题诱发师生矛盾、班级人际冲突,也可能因为心理问题导致消极事件的发生,他们就好比木桶的短板,很容易让教师在教学与管理上的努力付之东流。这显然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学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认可,也会影响教师在班集体中、同事群体中的威信,严重时可能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每日工作的情绪状态。因此,很多班主任、任课教师都怕“问题”学生出现,一旦出现,不乏个别教师要对其采取消极态度、不当教育行为。然而,教师的生命价值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健康、全面发展上。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学生因其问题阻碍、延误了自身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最大危机。在这一点上,务实地从事教育和转化工作,正是化解教师危机的良途。

三、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校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内部各个因子之间、各因子与整体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问题”学生可能正是受了班级整体的学习环境与心理环境的不良影响,或者与整体环境的关系失调,才得以产生。“问题”学生的存在,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乃至学校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问题”学生教育虽牵一发,需动全身。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既需要细处着手,作好“问题”学生自身的心理教育工作,又需要大处着眼,从整体上改善班级和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

有时,与“问题”学生面对面、硬碰硬地直接接触,反倒不如抓大环境,比如抓校风、班风建设,抓良好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建设,以暗示和熏陶的方式间接地促进“问题”学生的发展。

四、有助于促进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显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够时刻为学生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教育和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教学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尤其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知识,从而在更高的认识论层面上审视问题、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需要教师能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具有灵活应对、驾轻就熟的实践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问题”学生转化的前提是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能够在研究中重新认识“问题”学生,深层探寻成因,最终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往好的方向转化。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反思性实践过程。

遗憾的是,当前一些教师非但不具备这些素质,反倒很轻率地给“问题”学生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将问题产生的全部责任都推卸给学生本人、家长或社会,这都是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较低所致,这也会阻碍教师工作朝专业化方向的发展。对此,“问题”学生的教育首先要靠“问题”教师自身的转化。

总之,师生之间永远是共同发展的,这是教育学的铁律。“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也正是教师谋求自身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问题”学生转化工作的实践状态,为教师的自我实现提供积极的推动力。

五、有助于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问题”学生的产生与存在,使人们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视域变得更加开阔。我们认为,个体的身心发展状态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面对“问题”学生,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某个环境中的个体,进而关涉到个体背后的某种环境或某几种环境的关联。大到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到个体的家庭状况、生存条件、个体周围的社会风气、群体舆论,小到个体的内在心理及言行表现等,都应在关注范围之内。家庭、学校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而随着时代的开放,网络的普及,学生与社会大环境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只有这几方面的力量都充分整合,才能真正将有“问题”的学生加以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