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解决“问题”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
一、外界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所有学生受到正确的心理引导
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师生之间和班级内部如果是和谐、团结的,那么教师开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便成功了一半。在这方面,教师应注重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真诚的信任,尊重与鼓励学生,“问题”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他们的自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信任,他们就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
(二)造就班级和谐的环境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或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和反映,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都存在着客观的原因。因此,一个和谐的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应该教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明白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道理,提高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使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能够拼搏进取、自强不息。
2.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引进课堂,这是实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采取心理健康理论和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宣泄痛苦和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等心理调节手段,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从而防患于未然。
3.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让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尽快地融入群体。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温馨和谐的气氛,使学生认为老师的批评是为他好而乐于接受,也愿意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
(四)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对治疗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帮助。心理咨询能够调节情绪、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最需要得到理解和抚慰,需要向人倾诉。心理咨询教师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遵循聆听、保密、交友的原则。
教师不仅要充当“心理咨询师”,还应为“问题”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辅导矫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的学生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采用电话咨询、门诊咨询等形式给予启发开导,对症下药。
(五)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和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高父母的素质和修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示范作用是具有说服力的教育手段之一。孩子的行为举止大多受父母影响。因此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努力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哲学家洛克指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视。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用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所以父母应时时提醒自己,既要努力完善自我,做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又要时刻关心子女,使之能克服发展中的心理障碍,适应社会,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2.对孩子要严爱结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父母的爱要从全面关心子女的成长发展出发,严爱结合。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又注意子女心理的健康;既注重子女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同时家长对子女不能无端干涉,甚至做越俎代庖的事。对孩子的要求要宽严适度,否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六)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机地融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并适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如“寻找同学的闪光点”“走向大自然”“早锻炼”等有益心理健康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七)提高师资队伍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才华出众、待人温和、乐观向上、情绪饱满的教师能使他的学生从中得到教益,从而把教师的行为方式当做理想化的模式,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典范。而随意讽刺挖苦学生,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从厌恶一位教师到厌恶一门学科,甚至发展到厌恶学校生活,进而转变成“问题”学生。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马克思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高度觉悟的,完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健康人。”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素质要求更高的时代,这就需要今天的青少年具备优良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二、内在
要想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需靠唤醒他们自身的内在能量。具体来说,可通过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一)自我意识及其训练
1.自我意识及其意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由于个体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自我意识的成熟被认为是个性基本形成的标志,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同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个体的社会化。
由于人的自我意识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在其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和调整自我,促使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2.自我意识训练内容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自身的方方面面。对“问题”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问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问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就应让他们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还应让他们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分,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问题”学生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学生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他们懂得做错事会感到内疚,做坏事会感到羞耻。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二)智力训练
1.智力及其训练意义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说起智力训练人们都比较熟悉,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普遍认识到智力是一个人的学业、事业成功的最基本前提,学校智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开发学生智力。智力开发、思维水平提高在现代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必须开发智力,因为智力不仅是完成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从事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保证。
培养学生智力的工作,要在各科教学活动中进行,且有目的地进行一些智力训练活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2.智力训练内容
(1)观察力训练。
观察力是人有目的、有计划地知觉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指辨别物体细微差别和细小特征的能力。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一个人要想发展自己的智力,首先必须把观察力的大门敞开,接受外来刺激,发挥感知觉的功能,提高感知能力,丰富感性知识,为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增长知识,开发智力。
训练观察力应注重观察品质的训练与提高,即训练“问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顺序性和深刻性,让学生观察事物做到观察得快、准、细、深。为使观察更有效更迅速,还要培养“问题”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做到观察前有计划、有目的,观察中有思维、有记录,观察后有整理、有总结。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方法的训练,只有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才会使观察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也才能使观察结果全面、深刻。常用的观察方法有顺序法、比较法、多种感官结合法等。
(2)注意力训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所谓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方向上的保持和深入。显然,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由于注意的两个显著特征,使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选择、保持和调节三种功能。
在心理学上,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只是一种心理状态,但它却伴随心理过程的始终,一旦失去注意,心理过程的其他活动将无法进行。由于注意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许多人都特别重视注意力的培养,尤其是对“问题”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对注意力进行训练,重点应放在注意品质的提高上。通过训练扩大注意的广度,增强注意的稳定性,提高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注意的四个品质既是衡量一个人注意力好坏的主要标准,也是我们训练注意力的着眼点。在提高“问题”学生注意品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目的性的教育,从而促使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实现注意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飞跃。
在训练学生注意力时,训练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能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再者,训练注意力还应包括良好注意习惯的培养,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注意习惯,那么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注意力,苏联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要想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我们还是从一年级就学会做简单的事情开始吧。”
(3)记忆力训练。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经验可以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也可以是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等。记忆从字面上来说,它是一个从“记”到“忆”的复杂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看,记忆是一个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记忆环节。识记是识别和记下事物,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回忆则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对“问题”学生进行记忆力训练,就要抓好两个转变,即由无意识记到有意识记的转变和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的转变。
低年级儿童识记多为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所识记的内容增多,仅靠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是远远不够,就需要发展更多的识记方式来完成日常的学习任务。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提高有意识记的能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以理解为基础,提高意义识记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学生记忆力信心的培养,记忆的关键在于自信。美国心理学家胡德华斯指出:凡是记忆力强的人,都对自己的记忆充满信心。可见,对于“问题”学生进行记忆信心的培养也是训练记忆力的重要一环。
除此之外,还要让“问题”学生掌握一些记忆技巧,如提纲记忆、列表记忆、图示记忆、网络记忆等。学会把无意义的材料赋予人为的意义和联系,以帮助记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记忆术,如歌诀记忆、谐音记忆、特征记忆等。在保持这一环节方面,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复习,因为与保持过程相反的是遗忘,换句话讲遗忘得越少、保持的就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相反遗忘的越多,保持的就越少,记忆效果就越差。而对付遗忘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复习,要让学生知道复习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每一次重复都有新的成分掺入,每次复习都从新的角度重现旧的内容。所以,只有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4)想象力训练。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里的表象是指记忆表象,即我们直接地感知,接触某一事物后,在头脑中构造出的该事物的形象。不言而喻,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在“问题”学生想象力培养方面,重点做到使学生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有意想象,保证想象的目的性、主动性,提高想象的效率;使学生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想象,提高想象的预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应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想象必须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缺乏知识的想象只能是空想,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想象和幻想。其次,应注意表象的储备。想象以表象为材料,想象的水平因一个人所具备的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不同而不同,表象越贫乏,想象越肤浅;表象越丰富,想象越深刻。丰富学生表象可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等实践活动来进行,开辟第二课堂。最后,应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情绪和情感是想象的动力,一个人的想象活动与其情绪情感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创造想象的重大创造永远产生于丰富的情感之中。除此之外,提高学生的言语水平也是训练想象力的重要方法。
(5)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人脑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具体化等活动过程和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实现的。
思维具有两个显著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间接性是指它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需要通过知识经验的媒介才能完成。正是这一特性,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能力,跨越时空限制,拓宽了认识的广度。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属性和各类事物间规律的联系。人们借助于分析和综合这两个基本过程,对事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加工,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找到问题的实质。
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早已被人所知,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的确,思维既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也是巩固知识的重要心理条件。可见,思维训练乃是智力训练的核心。那么,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
首先,应明确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什么,要把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思维训练的重点。一般说来,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深刻性四个方面,应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思维训练。
其次,训练“问题”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每个人在认知活动中,都会显示出带有个人色彩的某种倾向和特点,一旦这种倾向和特点相对稳定,就成了个人的思维习惯。思维习惯直接影响着思维的方向,从而影响思维的质量,所以抓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就抓住了思维训练的关键。根据一些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应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①培养学生“凡事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②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习惯;③培养学生一问多思的习惯;④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求异思维的习惯。
第三,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结合各科教学进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力既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一定比那些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三)情感训练
1.情感及其教育意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因为它已成为困扰人们生活的主要问题,不管是现在或是将来,情感教育都是心理教育的核心内容。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指出: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他用大量实验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理解、记忆等认知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苏霍姆林斯基对情感教育尤为重视,当他谈到情感对智育的重要性时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有基础性意义,会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
2.情感训练内容
由于情感具有两极性,所以,我们对“问题”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应从两方面做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感。
结合“问题”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教育重点应放在积极情感的培养上。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情感,增强对情感的认知,学会适度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提高对情感的控制力。在教育的影响下,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增强“问题”学生情感的稳定性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育中,教师应通过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实践活动,提高“问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促进情感的社会化发展,由一般的心境、激情、应激、热情开始向高级的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发展。由于情绪情感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具体的情境总是可以唤起人们的相应情感,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培养学生情感的每一次情境,或者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景来进行情感教育。
在进行积极情感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消极情感,因为消极情感总是会产生的,在这方面教师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几种常用的消极情感调控方法,如理智调控法、转移调控法、宣泄调控法、音乐调控法、暗示调控法等多种调控方式。
(四)意志培养训练
1.意志及其培养意义
意志是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有三个明确特征:明确的目的性、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是常有之事,在挫折、困难面前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如何。意志坚强者能理智地对待挫折、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排除挫折,实现预定的目标。相反,意志力薄弱的人,遇到困难不是积极想办法克服,而是怨天尤人、回避退却,最终导致失败。无数的实例证明,凡是成功者都是意志坚强者。因而,应重视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当今形势下,其意义更为深远。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都特别重视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2.意志培养内容
良好的意志力主要表现在自觉性、自制力、果断性和坚持性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就是意志的四个品质。对“问题”学生进行意志力培养就要重点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果断性和坚持性。
为提高“问题”学生的自觉性,就要从理想教育做起,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增强活动的目的性。有志是坚强意志的前提,一旦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就不要轻易地变换,就要为之而努力奋斗,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就是要让学生培养坚持性。人们常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志不移”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并非只有在大的挫折、困难面前才能进行。相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锻炼意志的机会,把每一个小小的诱惑都作为对自制力的考验。高尔基曾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除此之外,坚持体育锻炼也应作为培养意志力的内容和方法。体育运动和意志力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强健的体魄易养成坚强的意志。
(五)个性塑造
1.个性及其塑造意义
“个性”一词在心理学上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说法。但一般认为,个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特征系统。
我们知道,学生的性格塑造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关系,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具有突出地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尤为重视性格教育,他把教育的目的归结为“人的个性培养计划”,把性格看成是个性的核心。爱因斯坦曾指出:“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可见,性格对于一个人的生活、事业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应及早进行培养和塑造。性格的形成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它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及个人主观努力逐渐形成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塑性,儿童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所以应及时对“问题”学生进行性格教育,以期塑造良好的性格。
2.性格塑造内容
对学生进行性格塑造需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良好的性格,二是矫正不良性格。在培养良好性格方面,应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同伴及社会实践活动在性格塑造中的作用。我们知道,学生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教师是他们模仿的榜样,更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信任、关注和赞扬,一旦他们得到了这些,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自尊、自信就随之而来。如果一个学生经常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是赞扬,而是训斥、厌弃,那么学生极易产生自卑感甚至产生敌对、怨恨等情绪,久而久之,就为产生孤僻、冷漠、自卑、嫉妒等不良性格埋下了隐患。也难怪马卡连柯说:“我在这一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另外,充分发挥班集体、同伴的作用,应培养学生自制、守纪、勇敢,关心集体、刻苦耐劳、奉献等性格特征。集体为学生的性格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情境,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巨大的陶冶性格的熔炉,马卡连柯说得好,“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韧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中,性格才能培养起来”。
除以上所说的之外,还要重视“问题”学生自我教育在性格培养中的作用。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努力使他们形成乐观、坦率、真诚、自尊、自信、自强、幽默、关心、合作、同情、谅解、热情、活泼等良好性格特征。
在培养良好性格的同时,注意矫治学生的不良性格,如怯懦、自卑、嫉妒、孤僻、猜疑等。在矫治不良性格时,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良性格的危害,找出形成的原因,然后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矫治。
(六)交往指导
1.交往及其指导意义
在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简称交往。人际交往在人的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交往可以获得信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通过交往可以增进人际和谐,提高身心健康水平;通过交往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可以这样说,交往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2.交往指导的内容
由于学生交往范围较小,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老师和同学,所以,进行交往指导重点应放在交往礼仪的培养上。让他们懂得尊重、真诚、同情、关心在交往中的作用;学会与老师、家人、同学交往的基本礼仪;初步知道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如打招呼、问路、买东西、请求帮助等;让学生掌握一些非言语交往的技巧,如利用眼神、体态、手势等非言语手段进行交往;让学生掌握如何排除交往中的障碍,克服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如误会、猜疑、羞怯、嫉妒等。总之,在对“问题”学生进行交往指导时,要善于发现交往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他们的交往水平。
【案例三】
钱伟是一个无心向学,成绩很差的学生,又不愿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教育和帮助。该同学从外校转入我校,遵守学校行为规范也极差,性格倔强,自尊心极强,曾与老师发生过几次争执,不服教育。因抽烟受到过学校严厉的批评。科任老师对他有看法,他自己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再有上进之心。
钱伟转到我班后,对我存有严重的戒心,对我“敬而远之”,我几次找他谈心,都因他保持沉默而不果而终。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我常教他怎么做,积极鼓励他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让他参加校运会,发挥他的特长,参加中长跑取得了很好的名次。
我的“诚”意逐渐打消了他的顾虑,他开始跟我交流了。其实,该同学并不如传说中那么“坏”,而是因缺少管理、关心和指导而在行为规范方面有所欠缺;他也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愚”,除了因一些客观原因和主观上不够努力而学习成绩较差外,其他的天资并不差。
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没有把他视为另类,而是主动地接近、关心爱护他,并注意观察其各方面的表现。“问题”学生往往都有一种自卑的心理,他们做事不求上进,破罐子破摔。根据“问题”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在做转化工作时,不能持有偏见,应对他们充分信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同时要适时地、不断地鼓励他们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去照亮那些偏“暗”的方面,把在某一方面的激情投入到自己所欠缺的方面,全面发展。
在做转化工作时,教师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要和这些学生交朋友,成为他们可依赖可信任的朋友。教师通过学习和掌握心理知识对症下药,进行心理辅导,帮助“问题”学生答题解疑,深化认识。学生通过接受心理训练,可了解自己不良心理品质的类型表现、产生的原因,然后接受辅导或自我调适。多管齐下,必可矫正。
【案例四】
李浩,男,十六岁,南海信息技术学校,汽修一年级住校学生,军训后刚转到我班上的一位男生。
初次见面,当我问他话时,他总是眼皮也不抬地小声应答。除了觉得他长得眉清目秀,有些腼腆外,没有其他不良感觉。大约一周后,就开始出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了。先是陆续有同学报告他骂人,不友好,对同学态度粗暴。接下来就开始出现不完成作业的现象,有时上课哼小调,大家安静写作业时,他突然大叫一声,扰乱了秩序。喜欢在课堂上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引得大家哄笑。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对同学的帮助嗤之以鼻。平时喜欢独处,甚至有时还出现早退、旷课等现象。我发现他出现这些问题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发现该生的问题根源于他的自制能力较差,便决定与他沟通,从心理上进行疏导,然后对症下药,制定详细的解决办法。
经过沟通了解,我发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不适应学校教学环境。因为在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又加上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在外生活,更显得不习惯,有想家的感觉。
(2)学习基础差。由于学习基础不好使得听课困难,对学习没有兴趣,导致上课开小差、扰乱课堂纪律。
(3)父母的溺爱。由于该生在父母的溺爱下养成了懒惰,怕吃苦,自私,不为别人着想的习惯,所以与同学相处不融洽。
因此,经过沟通我为解决该学生的问题确立了训练目标,即三学会: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并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训练项目。
1.学会生活
清晨,随着一声清脆的起床哨响,我就监督该生迅速穿好衣服,在我的带领下整理内务,被子叠得四四方方,他们的宿舍像军营一样整洁。整理完内务3分钟之后整齐地列队站在了操场上进行早操,早操完毕后是早餐时间,学生们都在排着整齐的队列,井然有序地排队打饭,我也要求该生到指定的位子排队就餐。这样不久就使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提高了他个人的自理能力。
2.学会做人
该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在家里习惯以“我”为中心,到了职中这个新的集体里,就会表现出自私、集体主义思想淡薄,缺乏关心帮助他人的观念。针对这种情况,我积极引导该学生,并明确指出,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就是爱自己学校、班级、爱自己的父母、教师和同学。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同时,我有意识地组织该学生参观校史展览,学习《一日常规》《礼仪常规》《学生守则》《日常规范》等,帮助该学生学会做人。并且我还要求他开展一、二、三评比活动:一即“每日一做一讲”做一件使他人愉快的事,讲一讲值得学习的人;二即“做人两善”,心地善良,不让人难堪,举止善意,不让人痛苦;三即“说话三要”,语调要轻柔、言语要清楚、讲话要文明。这样他在活动中慢慢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技巧和乐趣,同时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3.学会学习
(1)基础能力训练。
基础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和理解力的“四能力训练”,分别通过古诗文和成语背诵、数学计算及证明题证明方法、看图训练和分析推理训练来完成。
(2)专项能力训练。
主要是训练“四技能”,即高准确度、高速度的读、写、算、计能力。例如快速阅读训练,通过选取有内容、有意义、适合受训学生水平层次的阅读训练材料,根据篇幅长短限定阅读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检查其阅读效果。
(3)学科训练。
主要是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的特点设计专项训练教材。例如语文教材分为小学部分和中学部分两种。小学教材的训练内容有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段落、口语、朗读、作文等训练项目;中学部分则主要增加了修辞等训练内容。英语则对单词、时态进行训练。
经过这几项训练,该生初步具备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上课也能记笔记和认真听讲了,课后也能独立完成作业,渐渐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