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善于换位思考

要善于换位思考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如果能在教育“问题”学生的时候,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将心比心。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用“移情”的方式,换位的角度思考,学会寻找“黄金分割”点,从而客观认识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当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如果教师首先扮演的是自己的角色,就会舍下一时的面子,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第三节 要善于换位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如果能在教育“问题”学生的时候,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将心比心。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那么,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当学生犯错误本该受到责罚时,如果我们以“假如我是学生”的情感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有礼貌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一种高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情,这就可能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内在驱动力。

老师常抱怨“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布置的家庭作业,如果换一个位置,让老师来完成学生的作业,会有何感受呢?也许,很多老师再也不会布置铺天盖地的作业了,再也不会批评学生作业质量不佳了。

老师常不理解自己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为什么台下的学生总是昏昏欲睡,启而不发?如果换一个位置,让老师坐在台下听着这样一堂堂长时间的“政治课”“说教课”,会有何感受呢?也许很多老师都会改善教学方法,从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入手,牢牢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中吧!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候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一个坏主意,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杂货店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换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终身。”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儿童的尊严。

有一位母亲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散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时,突然看见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抱起来。

“蹲下来看看孩子的世界”,与学生换位,反思我们的教育,真的非常有必要。“问题”学生总爱犯大大小小的错误,一些老师不问青红皂白,总是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比如训斥、罚站,甚至打骂等做法。实际上,你会发现,这种做法对学生根本不管用,相反可能还会变本加厉,越变越糟。难怪很多老师在教育“问题”学生之后,没有期待到想象的效果时,也多半觉得委屈。其实,这样的大动肝火,不如选择用宽容、谅解和体贴入微的情感去感化学生。

陶行知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有时候教师下课铃响了以后,为了要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拖了一点时间,而下面的学生大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但大多数任课老师并没有理会,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我是为学生好。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理,进而搞得师生关系不和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用“移情”的方式,换位的角度思考,学会寻找“黄金分割”点,从而客观认识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师是身份和角色的矛盾统一体。如果认为教师首先是身份,其次是角色,那样会把自己的位置抬高,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甚至会影响对这份职业的感情;反之,才有可能会用心去对待这份职业。当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如果教师首先扮演的是自己的角色,就会舍下一时的面子,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相反,如果教师首先代表一个身份的话,很可能由于面子,而使得师生的关系僵化,问题变得复杂。

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

【案例三】

黄静华,上海市尚文初级中学特级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上海市劳动模范。

“假如是我的孩子”,是黄静华老师从教35年始终坚持的教育格言。她用自己朴实的工作作风和“读懂学生,科学地爱生”的“换位思考”德育艺术,使教育产生了最大的效果。她用“以情感感染情感,用体验激发共鸣,让触动转化为行动”,诠释了爱的教育力量。

一次,黄静华去北京开会,在电话中得知班上三个男生在逛超市时看到几支喜欢的圆珠笔,一时控制不住,悄悄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尽管知道这三名学生已知错、认错,但黄静华还是急得寝食不安。

回到上海,一下飞机,她顾不得回家吃晚饭,匆匆赶去超市买了三支新型、精致的圆珠笔,分别送到了三个小男孩子的家中。孩子们见了黄静华老师,开始都很不安,低着头准备挨批。但黄静华并没有这样做,她对此进行了换位思考:“我知道,如果此时我狠狠地批评他们,反而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为犯了错误的孩子更渴望得到成人的宽容和信任,这时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

没有斥责,没有严厉的批评,三个孩子拿着老师给的笔,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老师的真诚唤醒了孩子们的良知。不久,其中两个孩子在路上捡到了一个装有现金和重要物品的塑料袋。他们几经周折,才找到了已搬迁的失主——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老人家激动不已,特地来到学校,一定要给他们每人50元酬金,以示感谢,可孩子们婉言谢绝了,他们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当两个孩子搀扶着老人走出校门时,又是有谁会想到,这两个孩子前不久还犯了错误呢?

可见,当学生犯错误本该受到责罚时,如果我们以“假如我是学生”的情感去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有礼貌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一种高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情,这就可能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内在驱动力。对孩子来说,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人性化的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心比心,和学生做一个换位思考。想想遇事时我们会想得到什么,不希望得到什么,然后就把想要的给予学生,避免将害怕得到的施加给学生,那么,在教育“问题”学生时,教师应该怎么样进行“换位思考”?

一、体验感受,善待学生

有教育前辈曾说过:“学生时代曾有过差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体会学困生的难处;学生时代曾有过调皮生经历的老师,更容易了解调皮生的心理,这些老师较容易成为好老师。”正是由于这些教师经历过多种学生角色,有着亲身的体验,眼前的学生就是某个时间段自己的再现,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知道教育“自己”的方法,才使他们更容易走近学生,更容易成为好老师。

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上课时却教得很费劲,学生学得也很被动,师生之间缺乏默契。这时,教师就要“换位”思考,考虑学生现有知识状况、理解能力以及抑制他们思维的因素。例如,一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不配合教师,可能是问题问深了,学生踮着脚也够不着;也可能是问题问浅了,学生认为不屑回答;也可能是问题问得漫无边际,学生无从回答。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启发诱导,以期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倾听心声,理解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及时了解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住学生思想的脉搏,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要我们走进学生的群体中,就不难听到一些凭主观想象不到的一些学生的心声,它可以有助于我们进行更好、更准确地换位思考。它可以使你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所需,使你很快成为学生所喜爱的好老师。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但有时由于教育双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比较容易,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但从学生角度看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由此导致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最终造成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障碍。要排除交流的障碍,就需要教师采用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例如在处理课堂上发生的不愉快现象时,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在参加“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培训时的感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孙老师说,培训的第一堂课,放了一张幻灯片,那是学生画的画,画面的课堂上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望着窗外树上的一只小鸟,一副神往的样子。她说,看到这里,她一下子醒悟了,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课不仅是教师费力不讨好,也让学生活受罪,责任不全在学生。从此,她尽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她还常常说这样一句话:“要求学生做到某种程度时,首先要问一声自己能做到吗?”

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当进入学期期末复习阶段,课堂上老师心情不好的时候多了,原因是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没有平时高了,优等生感到乏味,认为自己都懂了,后进生疲于应付。面对基础相差很大的学生在一起听课,如何在课堂上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真的是值得各位老师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像孙蒲远老师一样换位思考一下,多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以人为本,体贴学生

新课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育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而开展,换位思考正是体现了这一核心,无论是任课老师还是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应多为学生考虑一点,从学生的内心感受中去寻找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因此,学生退步了,教师不应一味地责备,而要了解学生退步的原因。教师不妨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心品读孩子这本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尽快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学习的沼泽地。

“以人为本”就是要发展学生个性,而发展学生个性强调的是接纳、是宽容,是和谐,是快乐,就是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老师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变得越来越“圆滑”了,讲起话来“三分真,七分假”,有的甚至是满口谎言。学生为什么会说谎呢?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是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或不敢说出事实的真相,如学习成绩差,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谈话的对方(家长或是教师)比较专制等,这时,学生会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二是当时情况对自己十分不利,为了保护自己而说谎;三是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而说谎;四是为了哥们义气而说谎;五是不得已说了善意的谎言。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学生说谎,宽容地对待他们;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事实真相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讲真话。

另外,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是受心理情绪影响的。情绪反常的学生往往不做作业、上课不举手发言,易发怒、不合群等。这时,教师要多理解体贴他们,要以人为本,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帮助他们吸取教训,为他们排除困扰。

总之,教师要多和学生们接触,尤其是你不那么待见的“问题”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