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的冷思考

关于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的冷思考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当前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处于困境状态,幼儿数学课堂脱离现实生活,并且数学生活化被异化了。“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简而言之,就是推动幼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架起生活情景与数学知识的桥梁。

关于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的冷思考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季晓华

摘 要: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是顺应新课改的要求,符合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幼儿数学学科科学发展的要求。然而,当前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处于困境状态,幼儿数学课堂脱离现实生活,并且数学生活化被异化了。实现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有四点: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条件,对生活素材的加工要适可而止,并将其落到实处,数学向生活回归,实现数学应用于生活和数学能力发展辩证的统一。

关键词:新课标;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到底要教给幼儿什么?即问题解决的四能:能发现问题、能提出问题、能分析问题和能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过程,应在经历实际情境的过程中数学化,然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解释与应用。

一、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数学教师力求达到灵活应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搭建起数学知识和生活的桥梁;要引导学生提升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实现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

“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简而言之,就是推动幼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架起生活情景与数学知识的桥梁。幼儿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在生活化的能力训练中“探索”,在生活化的练习中“拓展”,在生活化的应用教学中“创新”。

“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本质和精髓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将抽象的数学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并促使他们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数学向生活的回归,这一过程更多地表现为化抽象为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表现出演绎类推的性质。

二、当前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困境

(一)幼儿数学课堂教学脱离现实生活

幼儿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局限于书本内容而没有活用教材:教学目标上只重视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忽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学生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忽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学方式上,忽视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教学评价上对运算和推理能力关注较多,导致“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严重脱节。实际的幼儿教学走向了尴尬的境地,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

(二)数学生活化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异化

1.“生活化教学”过于放大,脱离教学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数学回归生活的同时,将生活与数学同等看待,夸大或依赖生活术语和情景,过分追求数学的“生活化”。过于放大“生活化”,对幼儿的人文关怀不足,其后果是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过分夸大生活化教学,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一堂数学课,只是在嬉闹声中结束,脱离实际教学,那么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就不是一堂真正的数学课。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应用直接引导出来的,有许多数学知识并不直接起源于应用,数学命题的真理性不能建立在经验之上,必须依赖于演绎证明。在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日常数学与生活数学的区别。

2.“生活化教学”过于造作

在数学教学中,一味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既没有立足于学生原有的实践经验,又忽视了生活中的一般常识和规律,缺乏数学味。因此即便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其效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3.“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

倡导“数学生活化”,首先要理解“数学生活化”的本质和精髓,不能为“生活化”而“生活化”。“数学生活化”是将数学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提升数学,使生活与数学学习相得益彰。倡导“数学生活化”并不意味着将所有数学知识“生活化”,也不意味着将数学泛化和庸俗化,更不意味着每一节数学课都要创设问题情境。如果生活素材情境复杂化,走向形式,那么这样的生活化又有什么意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虚拟现实,达到完成真实性任务的目的。有时多媒体提供的生活化情境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没有带给学生智力的挑战和认知的冲突,那么这样的教学手段就是流于形式的,缺乏实质性内容,这样的“生活化”就有点形似神离。

三、实现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幼儿数学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条件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在新课改的“潮流”中,发挥幼儿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求幼儿数学教师自觉地转变教学理念,思想引导行动。教师角色的转变、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自主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教学内容与学生不断发展的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建构新的知识世界。

(二)要精心选择生活素材,对生活化素材的加工适可而止

1.钻研教材,让生活素材服务于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领会教材意图。只有把教材钻研透彻,才能整体把握生活素材的选取与处理,才能够在种类繁多的生活素材中挑选出最适合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要根据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有效地整合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和教材。

2.了解学生,让生活素材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现象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即使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幼儿也不一定有所认识、有所感知。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走进学生生活,熟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地选择真正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教师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一些成人化的生活问题,更不能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取代学生的生活经历,从自己的角度想当然地选择素材。

3.在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活素材“数学化”

一些生活素材包含很多非数学问题和与教学无关的信息,一些素材中的信息往往很复杂,包含比较隐蔽的数学知识,一些素材在具体运用中会旁生出很多的枝节,学生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或者操作过于繁琐,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必须从教学角度对生活素材进行“数学化”加工,将素材纯化或简单化为“教学模型”,同时还要尽量采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数学化语言,避免学生不熟悉的“专业术语”,选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表现形式如童话、故事、游戏等。

4.实现学生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的双向互动

生活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一方面要考虑到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对其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也不能局限于幼儿的亲身经历。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数学信息资料,与时俱进,并结合教材有效地进行整合,同时还应该开放教育空间,向学校、家庭以外的空间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学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积累和丰富实践经验,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真正拓展。当然,这些生活素材的选择和使用不能超出学生依靠直接经验所能处理认知的水平,材料的呈现也要有时机的选择,如学生知识构建阶段可以更多地呈现与学生直接经验有关的素材,在知识巩固和提高阶段可以增加与间接经验有关的材料。

(三)在幼儿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应将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落到实处

1.创设情景不是生活化的场景,而是数学化的场景

幼儿数学教学创设的教学情境,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重组,也不是走马观花式地将数学课堂变成游戏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或者是重复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而应是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矛盾,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将生活化的场景,尽量准确地用数学术语表达出来,进而转化为数学化的场景。

2.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本质是学习“数学化”,生活化只是手段

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应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日常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但数学课不能淡化或抛弃学科本身应该具有的“数学味”,而一味追求“生活味”。教学过程要“去情境化、去个人化和去时间化”,并突出数学抽象性的特点。

3.生活化教学要注意完善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生活化要引导学生“做数学”,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根本上说,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学生接触的每一个数学知识必须知道源于何处,在生活中有何作用。所以,教学必须增强实践环节,强化用数学来描述生活。以现实中的课题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契机,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产生直接经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实践出真知。

4.生活化教学要完成从经验思维到数学思维的提升

教学过程生活化要让经验走进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应用于现实生活实际。比如:商场商家的促销手段各不相同,优惠方式分打8折和满100送30。学生争议,究竟哪个更合算?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结论:满就送与打折是有区别的,满就送是一个不确定的折扣。对于满100送30,实际的折扣是76.9%—86.9%之间。通过讨论同学们还发现:真正享受到76.9%折扣的很少,因为拿赠券去买东西时,刚好用完的情况不多,往往还要继续贴现金。究竟什么情况下满100送30更合算,什么情况打8折比较合算?若购物在100元~120元之间,满100送30更合算,若购物在120元~199元之间,打8折更合算。

在教学百分数和折扣以后,设计实践活动主题“妈妈购物,我做参谋”。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帮妈妈计算怎样买东西比较合算,很多同学表示愿意回家免费替妈妈当购物参谋。购物时一定要根据购物实际情况,选择最佳购物策略,全班同学不仅享受到了交流带来的愉悦,并且体验到了合作交流学习的必要性。

(四)数学向生活回归,实现数学应用于生活和数学能力发展辩证的统一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情境,捕捉学生兴趣点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从理论到实践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知识只有运用才能真正地被掌握,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也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生活,也需要利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来发展数学能力,这就是数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善于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失时机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实现数学应用于生活和数学能力发展辩证的统一。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生活化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与生活问题相结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作业和应用题训练生活化、设计应用性和操作性家庭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数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实施探究性学习等是实践中常见的生活化教学策略。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数学知识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收获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拓展数学学习的内涵与时空,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数学地思考问题

处处留心皆学问,做生活的有心人,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年月日》教学设计的导入: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刚满12岁时却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学生们听了,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教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学问。这样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增强数学学科的亲和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课程教材改革实验(2007-2008)论文集[D].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幼儿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4]温从虎.幼儿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J].幼儿教学参考,2006(5).

[5]吴小燕.幼儿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