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简阳市贾家幼儿园 吴彩英 指导老师:王孝红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且范围广、影响大,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学前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探讨学前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社会职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方面提出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以期能有效帮助社会、学校、家庭分工协作,共同抓好学前留守儿童教育,促进学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前;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变生存现状,一批又一批的劳动者选择外出务工、经商,这不仅推动了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进城务工、经商人口的增多,我国社会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学前留守儿童工作变成了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
一、学前留守儿童的界定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里(多数是农村),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学前留守儿童”是指0至6周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他们在身心、学习、成长等方面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的问题,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学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学前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低,特别需要依赖父母在生活、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的呵护,由于成了留守儿童,缺少了应有的关心和爱护,因此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学前留守儿童的问题。
(一)学前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学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和监护,父母支付经费的方式。祖父母年事已高而且文化素质较低,这样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并且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过多地保护、包办、宽容和放任,养成学前留守儿童过于依赖的不良行为。而且由于在精神、道德,习惯上的教育和引导很少,且祖辈与孙辈之间年龄差距大,观念也不同,所以祖孙辈在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上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祖辈难以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叔、姑姑、姨妈、舅舅等亲戚或邻居等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人与孩子之间并不是直系血亲,所以管教起来也很难。比如有的监护人在教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因此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易养成学前儿童任性的心理和行为。而对于心理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留守感觉,从而形成胆小、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学前留守儿童的亲情相对缺失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其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常言道“家庭提供的情感满足是儿童最重要的精神食粮”。而学前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能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因此得到父母的关爱会比正常的学前儿童少很多。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离多聚少,较少沟通,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使学前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形成“亲情饥饿”等问题。
(三)学前留守儿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教育期望度低
学前留守儿童与其他幼儿相比,面临着更多的教育问题。由于学前留守儿童大多都在农村,他们的监护人受教育程度都较低,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学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根本不懂,对他们的需要和感受不理解,更不用说培养习惯和性格了;有的有一定的教育意识,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这些都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四)学前留守儿童的性格行为存在缺陷
通过观察记录学前留守儿童在园的行为表现以及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后,我们发现,从个性特征上看,学前留守儿童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自卑、失望、胆怯、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其他幼儿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或者过分淘气,在幼儿园常常表现得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和平共处。部分幼儿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还会做出一些特别怪异的举动。正是这种家庭生活和教育存在的监管缺失,导致了学前留守儿童的性格行为缺陷。
总之,学前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多,但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了儿童自身的原因外,也有来自社会、家庭、幼儿园三方面的原因,无论原因是什么,学前留守儿童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三、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学前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学前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性问题。学前留守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对于这部分急需得到关爱的群体,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家庭、幼儿园的爱心,齐心协力把爱的种子撒向他们。
(一)在社会职能上,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前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难点、热点问题,也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对学前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重视,要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学前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政府还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者子女幼儿园,使学前留守儿童能够享受和其他儿童一样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引起社会各界对学前留守儿童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公安部门也要加大对侵犯学前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为学前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政府协调组织公安部门、工商所等单位,坚持定期巡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如取缔摆摊设点现象,减少学生乱花钱、相攀比的现象,促进养成教育;打击诱惑、骚扰学生的违法行为,使学生远离不良环境,从而为学前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在家庭教育上,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家庭对儿童的态度和教育参与是决定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于幼儿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但家庭本身也需要支持。儿童权利宪章强调:“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群体,是其所有成员特别是儿童成长和幸福的自然环境,但其本身应该得到适当的保护和帮助,以全面承担起它对社会的责任。”
从调查资料了解到,如果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对子女的影响会比较大,但如果父母中有一个人在家,则对学前留守儿童的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在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合适的监护人,最好能够留一个人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性。如果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而且要注意时间不能相隔太久。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孩子对亲情的安全感和信赖感。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在幼儿园教育上,应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幼儿园应针对学前留守儿童制定专项的教育政策和措施,要及时与学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做好交流与沟通工作。幼儿园和老师应该给予学前留守儿童多一些鼓励、照顾、理解、关爱和帮助,应该密切注意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且教师在与监护人沟通的同时要对监护人进行“教育”,提高监护人的认识,做到幼儿园与监护人同步对学前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幼儿园可以为学前留守儿童设置专门的档案,比如:用照相、摄像等方式记录学前留守儿童在学校的一些日常生活,以便提供给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还可以为学前留守儿童设置专门的宿舍,使一些无人照顾的学前留守儿童可以享受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幼儿园还应该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与角色,由说教变为关爱,由教师变为“妈妈”,给学前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而出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且范围广、影响大,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幼儿园、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合作,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学前留守儿童爱心教育的平台,共同构筑起面向学前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关爱学前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这是家庭、幼儿园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学前留守儿童这一群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爱。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学前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胡会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
[3]莫艳清.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1).
[4]李卫华.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