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及其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白小兰 指导教师:张承宇
摘 要: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一名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其教育理念、教育思想风靡全球,而感官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本文主要介绍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内容、特点,及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启示
蒙台梭利,1870年出生于意大利,她是继福禄培尔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时她也是一名医学博士。对人体生理的了解,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其教育研究奠定了基础。蒙台梭利最初是研究智力缺陷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的,之后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与实践,并逐渐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幼儿教育思想体系与教育方法。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风靡全球,其感官教育是其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对当今幼儿教育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一、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内容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主要是以系统的蒙氏教育教具为中心,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特征,通过强化儿童的各种感觉,以获得儿童智力的发展。3岁到6岁是儿童感觉器官发展与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的各种感觉形成都在这个时期,错过了这个关键期,以后再来弥补,就会非常吃力。在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中,包括了儿童各种感觉器官的训练。包括一般感觉、视觉、嗅觉、味觉、色彩感知、立体感觉、艺术美感等方面。
(一)一般感觉教育
一般感觉包括触觉、热觉、压觉以及立体感觉。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用身体去感受外界环境刺激,可以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的体验。在各种感觉训练中,触觉训练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触觉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对物体光滑度的辨别。例如,提供给儿童两块木板,一块贴上光滑纸,另一块贴上磨砂纸,让儿童用指尖分别在两块木板表面轻轻触摸,感受光滑与粗糙的差异。另外蒙台梭利在一般感觉训练过程中,还包括了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例如在儿童进行触觉训练之前要求他们用香皂洗手,并用清水清洗。
(二)视觉教育
蒙台梭利视觉教育包括关于大小的视觉教育和形状差异的视觉教育两种。视觉教育主要是训练儿童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他们通过观察、注意刺激物,从而对刺激物进行整体理解。以“带插孔的圆柱体”为例,这种教具分为三组:第一组的小圆柱体高度一样但直径依次增大,第二组的小圆柱体直径一样但高度则依次增高,第三组的小圆柱体则直径依次增大并且高度依次增高。所以儿童在玩这套教具的时候,首先要观察,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情况把小圆柱插入相应的圆孔中。在玩的过程中,一旦有一个小圆柱没有“对号入座”,那么始终会有小圆柱会被剩下,这样儿童就不得不重新操作,直到没有小圆柱剩下为止。儿童通过这样的重复操作,以达到训练他们根据形状、大小等物理性质来区分事物的能力。另外视觉训练过程中也会配合着触觉训练,例如“镶块练习”,做镶块练习时儿童先要仔细观察镶块,之后协调手上动作对镶块进行整体感知,视觉与触觉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三)听觉教育
听觉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儿童区别轻微噪声和正常声音的能力。这种教育具有训练美感的价值,也不失为培养纪律的好方法。蒙式听觉训练实验包括三个,即“儿童之家”的声音训练、全身震动训练和“听觉敏感期”的练习。在进行听觉训练之前,应让儿童进行“静默训练”或者把儿童的眼睛用布蒙上,以避免视觉的干扰。
(四)嗅觉和味觉教育
由于幼儿的嗅觉还未发展完全,因此在进行嗅觉训练时,训练者可采取一些方式先吸引儿童的注意与兴趣,再进行训练。例如“猜谜语”,在出示刺激物之前蒙上儿童的眼睛,故意让儿童猜猜刺激物是什么。通常蒙台梭利在训练儿童的嗅觉时,除了利用“嗅觉瓶”还会利用其他特殊气味,如香水、果香等。另一方面,蒙台梭利认为在训练儿童的味觉时,应该让儿童的舌尖感受味道,并且一边感受一边讲授味觉相关的知识,如苹果是甜的,橙子是酸的等等。此外,她认为在进行味觉训练之前,还应让儿童养成用温水漱口的习惯,这样既保健又可以避免不同味道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特点
(一)自主性
在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内容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操作过程。也就是说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个人爱好、兴趣、身心发展水平等来选择符合自己意愿的操作玩具。这样可以发挥每位儿童的积极性,避免了个别儿童的自卑心理,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二)循序渐进性
循序渐进即(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儿童的发展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例如儿童的认知特点,一般是先知觉近的东西而后知觉离自己身体较远的东西。又如,儿童的动作发展也是先由滚、爬等大幅度动作再慢慢发展到手指上的精细动作。蒙氏教具的设计以儿童的年龄阶段特征为依据,具有层次性。
(三)针对性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教具具有专一性。即每种教具的设计只有在某一维度上有所改变。例如儿童的重量觉训练教具,只有重量的变化,其他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物理因素不变。其次在训练方式上也具有专一性,蒙台梭利在训练儿童的某一感官时,会尽量避免其他感官的干扰。例如在对儿童进行听觉训练的时候,会用布蒙上儿童的眼睛,以避免视觉干扰。
三、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多让幼儿亲近大自然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使感觉得到正常的发展,必须让儿童累积连串的感觉经验。3岁到6岁的儿童正处于感知运动的关键期,作为教育者,应抓住这个契机,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丰富的自然环境,教育者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户外活动。例如带儿童出去郊游,让儿童在真切的自然环境中,闻花香,观察大自然等,以达到训练儿童感官的目的,这样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艺术欣赏能力。对于不方便郊游的幼儿园,教育者则可以在园中,多创设与大自然相关的环境。例如多养些植物,扩大自然角的比例,在园中留出专门的空地投放沙、石、土等材料。
(二)让儿童在操作中学习
蒙台梭利认为每种教育都是相同的,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原因,不在于他有什么样的老师,而在于他做了什么。这一点就如杜威的教育观念“从做中学、从做中教”一样。蒙台梭利感官教育通过让儿童操作专门的教具,以训练儿童的感官。这种方式值得现代幼儿教育者去推崇和实施。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且好奇心极强,如果教育者单纯的以说教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绝大多数儿童是不能理解的。这样会让儿童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儿童的发展。下面举一个实例:
A老师在卡纸上分别画上圆形、三角形以及正方形,然后教孩子认读,老师用手指着图形,然后念与之相应的图形名称,让孩子跟着读,不断重复。可是如果老师一旦不带着孩子读,只是指着图形让孩子回答,这时孩子的回答就参差不齐了。
B老师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形,在简单陈述了圆形的特征之后,告诉孩子图形的名称,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小圆形发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份,老师引导孩子用手感受圆的边缘,并提问。用同样的方法再教儿童认识三角形、正方形。之后儿童不仅能认识这些图形,而且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些图形,例如桌子是圆形的,教室窗户是正方形的。
显然,A班的儿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识三种图形,而B班老师,通过让孩子操作图形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所以教育者应该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习,通过具体感知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三)抓住感官教育的关键期
儿童学习自我调节和掌握某些东西的能力,都是在其敏感期完成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各个感觉器官训练的关键期。一般在感觉器官敏感性强的时候,对其加以强化训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抓住感官教育的关键期,还有利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甄别出“天才儿童”,这样也有利于我国特殊人才的培养。
(四)重视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发展其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蒙台梭利进行视觉训练的教具“棕色梯”。每一块棕色梯的长度、颜色相同,但是每块的厚度不同,且仅仅只相差一厘米。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厚到薄摆放或者从薄到厚摆放棕色梯,但是长度必须对整齐,这样有利于儿童对其形成整体知觉,易于儿童发现棕色梯位置摆放的对错。儿童通过这样的观察与操作既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四、结论
人们认识世界依赖于感觉,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越强,主动建构能力就越强,这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不过,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在进行训练时,蒙氏教具给儿童的感官刺激过于单一,过于呆板,这样容易致使个体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从而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整体认知,不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所以教育者在使用蒙氏教具进行感官教育时,应考虑儿童的兴趣、需要以及一般性发展,促使儿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2]刘宇.和优秀教师一起读蒙台梭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华业.蒙台梭利教育羊皮卷[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