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穷苦的一生
刘妤嘉
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他们家分家了。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3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同时,他分到了20亩薄田,240斤粮食,只够吃3个月。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老师到私人家里教书,待遇非常低微。到了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了,蒲松龄还要赡养他的老母,他穷到什么程度呢?——“家徒四壁妇愁贫”。他有一首诗,叫《日中饭》,大意是:快收麦子的时候,家里没有粮食,只好煮了一锅稀饭。他那时候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一看煮好了稀饭,抢先把勺子抢到手里面,到锅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放;二儿子不干了,上去跟哥哥抢;蒲松龄的女儿就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亲。蒲松龄非常心疼,我怎样养活我这些可怜的孩子啊!这就是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也受了很多苦。
蒲松龄74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就这样过了两年,蒲翁也于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蒲翁墓中出土的东西,有锡酒壶、锡酒杯、旱烟袋、念珠、宣德炉、四枚寿山石印章,还有其夫人用的铜镜、耳勺。一代文学大师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财富却是永不磨灭的!
点评与拓展:
刘妤嘉同学侧重从蒲松龄的生平来给我们进行了拉线式介绍,并对他的求学经历、家庭状况有侧重的介绍。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声音更大一点则更好。我们知道在交流过程中,讲话音量要适中,语速要恰当,语调要丰富,这样我们可以努力通过语音来绘声绘色地表达丰富的内容、细腻的情感。如果我们的声音乏力、语调平直,就难以做到说话生动。希望大家都要注意,在交流中语调要抑扬顿挫;其次要句式灵活,词汇丰富;最后还要做到表现手法多样。这样人人都能做到说话生动,自然大家都愿与你交流了。
感悟语文
那个叫我傻妞,鼓励我、激励我的人;那张爱笑,表情丰富的脸,是我初中生活中的一半。谢谢你,钟老师,让我的青春期不再叛逆。
——杨雨涵
语文就像是连环锁,好不容易找到钥匙开了锁,却又发现了里面紧扣着另一把更大的锁,反反复复,永无尽头。
——焦嘉雨
如果我有一台时光机,我要回到与钟老相识的第一天,因为我要做得更好,要第一时间抢到老师的爱。
——刘 姝
三年,我已深深地陷在了语文学习中,在喧腾的环境中我常常因为一本有趣的书怡然自得。
——李政隆
三年值日生报告,我从一个胆怯讲台、胆怯人群的小女孩儿蜕变成了一个不再畏惧眼神的大女孩儿。
——欧阳义婷
有值日生报告的语文,有“四有课堂”的语文,我又何惧语文!
——欧阳义婷
语文,有一种让我犹如深呼吸以后放松的魔力。
——谢佩虞
钟老师,当你出现的时候,“哗”的一声,世界就只剩下我和语文了。
——谢佩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