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赏析
杨若璇
原文:
【序词】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比怎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关西大汉,通过《定风波》,希望大家能进一步了解苏轼。
想象一下,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早晨,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地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上阕,写遇雨后的情境。“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作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道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为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所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我就图个清静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地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得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得很高;人只有不被声名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阕是写天转晴了。“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扰时,如果一味地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的,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一蓑烟雨的人生难免让人有些嫉妒。远离了喧嚣,竹林之中,细雨之下,斟酒自酌,忘却世间烦事,幽幽体会这自然之美,与生死之交或是志同道合之友谈天说地、谈古论今,相互抒发内心的豪情壮志,或是描绘清淡宏伟的人生。沙沙的雨打竹叶声中,时而流露出一阵欢笑,时而放出一丝长叹。乘一叶扁舟,漂流在江湖之中,随性地做一回闲人,不问不闻,悠然惬意,岂不乐乎?
点评与拓展:
从若璇的讲解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赏析内容不是她去背的,而是她自己创作的,从中可见她对这首词理解之深,她能独立地钻研一首词并对它进行赏析,这不是我们多数同学能做到的,这非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不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