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见欢》咏的是离别之愁。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则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新。本是一首课后附录的小诗,经过刘妤嘉的介绍,我们却能从中品出一份极致的凄美。

李煜《相见欢》赏析

刘妤嘉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

《相见欢》咏的是离别之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则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婉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由此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只这一幕便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院落为萧瑟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之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巧思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新。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以直观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使人读后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点评与拓展:

本是一首课后附录的小诗,经过刘妤嘉的介绍,我们却能从中品出一份极致的凄美。很喜欢刘妤嘉给我们做的小拓展,再来看看相关的幻灯片,请齐读:

愁之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李白)

愁之长: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愁之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愁之多: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愁之味: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从上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如果对某一个主题进行归纳,我们就有了一个写小论文的素材库。若我们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在同学为我们做诗词鉴赏的时候,多动脑,多动笔将这些素材收集起来,在以后我们需要的时候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感悟语文

喜欢语文不止因她典雅,更因她带给我的舒心。

——刘妤嘉

学习就像爆竹,填充最多的火药,叫语文。它能绽放出最绚丽的烟火。

——刘妤嘉

在一座叫学习的花园里,开得最美丽的花朵是语文。

——刘妤嘉

学习是一片大海,语文是一朵朵可爱的浪花,挑逗着我的心。

——刘妤嘉

初中学科,唯语文最美,唯语文最让人快乐!

——秦健栋

语文的魔力,让我无法自拔。

——秦健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