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实践途径及其方法
社会实践是中师“四大块”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师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际锻炼和亲身体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和完善个性发展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课外活动,它具有活动的社会性、活动的实践性和活动的能动性三大特点,在社会这个广阔的新天地、大课堂中,中师生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体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学到了劳动人民勤劳、质朴、正直、奉献的优秀品质,了解了民情、国情,感受到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从而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社会。社会实践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参观考察法
参观考察法是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对社会上某事业单位、某部门、某施工现场以及具有纪念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某馆舍、遗址等进行实地观察了解的一种社会实践方法。
参观考察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性,活动目的一旦确定,参观考察对象有广泛的选择余地,可以去城市,也可以去农村;可以到机关,也可到工厂。二是具有灵活性,地点可远可近,参观考察范围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三是具有易操作性,容易组织实施。
运用参观考察法必须做到四点:一是参观考察目的要明确、正确,有积极意义。参观考察对象要能给学生正面影响,激励学生上进。如多参观考察革命圣地、烈士陵园、现代化大企业、某项成果展等。二是要有充分准备,包括先要与参观考察对象取得联系,赢得支持;向学生讲清参观考察目的、要求及运行程序等。三是参观考察后要组织学生写观后感,使其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化对社会的了解。四是要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注意安全。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今天的中师生是未来的小学教师,因此中师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多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小学,特别是当地办出特色的具有现代性和先进性的实验校、重点校、示范校,使其明确奋斗目标,增强学习积极性。
二、调查访问法
调查访问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对某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对某企事业单位或部门的过去和现状,对某历史人物或现实知名人士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或当面咨询探讨的一种社会实践方法。
调查访问法与参观考察法不同,参观考察法具有浅表性,而调查访问法则要求对社会某一现象或某一人物做详细深入调查了解,要求掌握调查访问对象的全部情况,并抓住主要内容,揭示其基本特点和本质特征,调查访问法有利于学生深刻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采用调查访问法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精心准备,事先要设计好调查访问提纲,准备好有关的调查访问材料,如统计表、问卷等。二是调查访问后要进行认真总结,写出调查报告或访问报告,报告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实事求是地反映调查或访问对象的情况,并要做出评价。三是班主任教师要全过程指导,从调查访问提纲的拟定到总结报告的书写,班主任都要过问、指点、提示,以保证调查质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四是中师班主任要多设计一些到当地小学调查或访问师范毕业生的实践活动。这有助于中师生了解小学,了解自己将来的职业,会增强其敬业情感和创业精神。
三、社会服务法
社会服务法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性劳动或公益性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德育方法。社会服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养成劳动习惯;有利于学生了解劳动人民,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
社会服务的方式具有广泛性,诸如参加工厂、矿山、农村的生产劳动,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到某企事业单位帮助清理环境卫生等。
运用社会服务法要做到四点:一是班主任要搞好教育,讲清社会服务的意义、作用,讲清参加社会服务的具体要求。二是班主任要加强与服务对象的联系,特别是定点服务的对象,要经常与他们沟通,共同研究和设计培养教育学生的方案。三是要定期召开总结会,让学生交流社会服务的经验和体会,以巩固取得的成果。四是班主任应有意识地多与当地小学联系,建立长期的服务点,使中师生在为小学服务的过程中,增进对小学的了解,以利于将来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