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的育人功效研究
唐海燕[1]
摘 要:心理剧在心理剧理论基础上,围绕小学生在学校、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主题,创设情景,用表演的方式,让孩子尝试和体验自身心理变化,现在校园心理剧是学校心理教育集体治疗的方法之一。文章从实践的角度论述了校园心理剧在小学校园的多种育人作用,肯定了这一方法的价值和推广意义,并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阳光每一天
一、校园心理剧是心理教育的新途径
各种媒体所展现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学生学业压力大、迷恋网络游戏、嫉妒、注意力不集中、违法犯罪等不良现象,充斥着现在的校园。党中央在《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学校以前开展过心理课、心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网上咨询等形式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那么,在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变化、增多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如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如何?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如何扩大?
心理剧是美国心理治疗专家Moreno所创,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主要形式是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内心独白等),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诱导出当事人的自觉性,增强其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促进自我成长。心理剧集戏剧、小品、心理问题为一体,既能帮助当事人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又让其他人获得心理的修复和改善。心理剧诞生60多年,已经演变出艺术治疗心理剧、音乐治疗心理剧等10多个流派,在心理治疗、人力资源管理、家庭治疗、教育等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校园心理剧是在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由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来呈现他们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全体参与演出者以及观众的帮助下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使全体参与者受到教育启发的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治疗方法。校园心理剧是学生把自己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事件编写成剧本,然后按照剧本自己表演。表演者不完全是会表演的学生,根据剧情发展和观众表现,还可以随时邀请作为观众的学生上台来表演剧中某一角色,让学生参与到剧中来,让他们有更深的心理体验。因此,校园心理剧不是单纯的背台词,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也是当事人和观众共同成长的过程。
我们把心理剧请进校园,在学校阳光教育特色理念的指引下,依据学生在校、在家的心理体验,围绕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创设心理剧,创设心理剧发生的环境,通过学校话剧社团,在学校举行心理剧表演,利用“六一”儿童节话剧表演、健康教育课堂、心理教育课堂、班会课课堂、“七城同创”活动、学习雷锋系列活动等载体,让孩子们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得到体悟和宣泄。
实践证明,校园心理剧成果走进学校课堂,成功渗透入德育工作,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为孩子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校的阳光教育特色的打造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校园心理剧的功效
(一)用生活场景让生活更生动
校园心理剧不是瞎编乱造的,它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我们围绕小学生心理问题这个核心基础,每次仅仅截取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并使其再现,在内容上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在形式上寻求创新性和丰富性。
学校开展的校园心理剧颇受学生欢迎,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校园心理剧的内容丰富,基本来源于真实校园生活。几乎每一个班级表演前,学生都要在进行比较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什么样的内容反映真实的校园心理现象?什么样的形式最利于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来自学生的东西总是很真实、鲜活。据统计,仅2012年,我校学生们表演的内容几乎涉及学生所有的心理问题,如网络游戏、早恋、珍惜生命、学习压力、师生关系、追星、课堂、亲子关系、父母离异、城乡适应等。《国王与王后》将我校的国际象棋训练搬上了舞台,将孩子们参与艰苦的国际象棋训练及心理变化过程充分展现出来了;《游戏大王》讲述了一个学生如何演化成网络游戏迷,独尝苦果的故事;《网恋》讲述的是学生网恋无果的故事;《泪水与微笑》讲述的是一个农村女孩到城市读书,从不适应、没有朋友,到恢复自信、最终赢得友谊的故事;《路途》讲述的是一个青春期的女孩陷入“恋”还是“不恋”的矛盾中。学生们用天使和魔鬼两个鲜明的形象来比喻学生青春期的内心冲突。学生们想表明:生活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处处可见,一个人必须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只要坚持下去,正义最终会打倒邪恶。《成长的烦恼》讲述的是面对自身形体的缺陷,一个胖女孩终于坚强自信的心路历程;《还剩下什么?》讲述四个女孩在人生的挫折下,准备放弃生命,但最终醒悟、珍惜生命的故事。不难发现,学生选取的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因为它们往往也是不少学生没有处理好的心理疙瘩,或者是他们日常热衷探讨的热点、焦点话题。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处理,也就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改进和解决。
这些生活场景的再现,能将心理问题一一大白于天下,能纠正不健康心理,也能将正确的心理体悟带给学生。
(二)用人人参与换人人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一人健康不代表全部学生都健康,万紫千红才是春,所以,校园心理剧就是用人人参与的方式换人人健康的心理。
近年,我校开展的校园心理剧把全校3~6年级学生、语文老师、正副班主任全部动员起来了。“小编剧”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写出剧本;“小导演”根据剧情,大胆起用演员;“小演员”们则根据“导演”的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排演。班级其他同学,有的当起了场记,有的当起了化妆师,有的担任服装师,有的负责音响,等等。表演时,台上学生认真表演,台下学生认真看。家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诙谐的语言,使台下的同学笑声一片;表演早恋话题时,异性同学一拉手,整个会场一片哄笑,尽情发泄青春的困惑和迷茫;农村同学因为虚荣而失去父亲,当那一声声悔恨的“爸爸”哭喊声响起,台下的同学也为他流下了同情的眼泪。每次表演,都是掌声不断。每次演出后,学生们都是意犹未尽,久久不愿意离开。同学们纷纷表示:“真想多看些这样的校园心理剧。”
(三)用辛勤播种换来收获的快乐
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会发生的,学校教育一样不会出现不学习、不感悟就有收获的事情。心理教育我们应该遵循的是用辛勤播种换来收获的快乐。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心理的阳光发展。
对学生而言,一次校园心理剧的编写、排演和正式演出,就是他们自觉反思同龄人心理健康状况,自行接受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重要过程。
在学校2012年举行的校园心理剧比赛中,有300多位学生参加节目策划、编剧、导演和演员工作。他们纷纷表示,心理剧让他们感悟自信,获得成长。如《成长的烦恼》是五年级一个胖女孩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她勇敢地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写出了“一个胖女孩的烦恼”,并召集了一帮人参与表演。舞台上,她淋漓尽致地释放了自己积郁已久的烦恼,她向全体观众大声地喊出了“胖女孩也有未来,我要自信”的声音,赢得台下如雷的掌声。农村来的六年级学生勇敢地扮演主角——一个“土里土气的农村同学”,在同学的怀疑声中,她不断开放自己,用心投入角色,演活了生活中的自己,也演出了自己的自信。她最终像剧中的主人公一样,赢得同学的尊敬和友谊。一个调皮学生作为配角表演“社会混混”,尽管角色很小,但他却开始反思“混混”似的说话方式到底对不对,当演出结束后,他也逐渐改掉了自己以前“混混”样的言行。有个爱欺负人的同学表演校园暴力事件《小混混》,参与表演后,他这才感受到“受人欺负”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再也不热衷搞“恶作剧”了。有个网迷同学的妈妈听说学校开展校园心理剧,悄悄给班主任老师打电话,要求班主任老师把这个同学增补进群众演员。该同学在妈妈和老师的鼓励下认真投入配角——“网迷”的表演。在用另外一只眼睛观察网络游戏的危害时,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表现了。妈妈高兴地发现,儿子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似乎不再热衷电脑游戏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庭关系紧张,儿子怨恨父母的离异对他造成的不公,回家后不与家长说话,严重影响了学习。班主任老师发现以后,与家长、孩子交流,最后成功导演了《一家亲》的心理剧,并邀请孩子的父母与孩子同台演出,缓和了家庭关系。
(四)用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心理场
文化看不见,但天天在我们身边,正是这样一种无形的力量能使我们变得更完美。校园心理剧文化宣传和建设不可忽视,它是校园心理剧发展的长远之计。
由于节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是由学生自己演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启发自己,自娱自乐,校园心理剧一演出,就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不少学生希望把这一形式坚持下去。目前,校园心理剧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崭新途径正在学校德育教育阵地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学校正在积极努力与尝试,让校园心理剧成为我校“阳光教育”特色中的亮点,让学生真正在钢花校园里“阳光每一天”。
三、探索的困难和不足
在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探索中我们还存在很多困惑:
1.技术上,如何使表演突破心理阻抗,使其更容易操作?这里也存在一个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教师本身的培训问题。
2.素材挖掘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出既广泛存在又有典型意义的素材,能在同学间引起共鸣,让更多的同学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3.发挥后续效果上,一般节目表演过后,就是一个结束。如何发挥心理剧表演后续效果?如何测查心理剧的后续效果?是我们需要努力尝试的方向。
4.在扩大校园范围上,能否将其和教师心理健康、家庭进行结合,使其发挥更大的效应,这些地方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摸索。
总之,我们的探索刚刚开始,困难和不足都还很多,希望这种做法能引起同行的重视和探索,使校园心理剧疗法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邓旭阳等.校园心理剧疗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2).
[2]刘东威,郭成,张大均.民族心理剧[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3][美]Ed E Jacobs,Robert L Masson,Riley L.Harvill.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M].洪炜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注释】
[1]唐海燕,重庆市大渡口区钢花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