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归因对聋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归因对聋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韦纳的归因理论,以一个聋校班主任的视角,阐述了归因对聋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利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引导聋生进行积极归因,培养聋生健全人格。因此,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运用归因理论对聋生行为成败进行解释,对他们的成长成才过程及其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论聋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归因理论的应用

董桂琼[1]

摘 要: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重在运用归因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行为。文章通过介绍韦纳的归因理论,以一个聋校班主任的视角,阐述了归因对聋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利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引导聋生进行积极归因,培养聋生健全人格。

关键词:归因理论;聋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聋生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特殊的生理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在认知、学习、交往等诸方面的困难和心理偏差。一般来讲,聋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绪障碍:紧张、焦虑、担忧、早恋等;行为障碍:多动、粗暴、打架、攻击性、反抗性强;不良习惯:喝酒、吸烟等;性格障碍:猜疑、抑郁、嫉妒、自卑、偏执等;品行障碍:偷盗、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等。这些问题的形成与聋生个人的归因不当有着紧密联系。在对聋生进行教育时,我们感到工作越来越不好做,效果也不很理想。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呢?我们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加强正确的归因教育是培养聋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二、归因理论

(一)什么是归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行为、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事件找原因,做出解释,人们力求通过对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周围的环境和因素,这称为归因,即“原因归属”。它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确诊原因的认知行为。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最初是由海德(F.Heider)在1958年首次提出。其后,韦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因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根据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这一关系表示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在教育中的应用,即用归因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归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反应、期望、自信心及成就动机等。归因理论的基本模型显示了不同归因带来的一系列反应,反过来,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的期望及以后的行为结果也会对学生的归因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运用归因理论对聋生行为成败进行解释,对他们的成长成才过程及其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归因对聋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归因对聋生学习的影响

韦纳指出,人们将成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等。他用两个维度来划分这四个因素,其中能力和努力为内在因素,运气、任务难度为外在因素,而能力和任务难度被称为稳定因素,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因素。如果一个学生将学业的成功归于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他就会获得满意感和自豪感;若把成功归因任务容易、运气好等外在因素,会使他产生意外的激动;如果他将学业的失败归因于能力差、努力不够等内在因素,他会感到内疚和无助;若把学业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如果他把学业成功归因于能力、任务难度等稳定的因素,就会提高以后的学习积极性和坚持性;若归因于努力、运气等不稳定的因素,则以后的学习积极性可能降低。如果把学业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因素,会降低其成功的期望,影响以后的学习积极性;若归因于暂时的因素,则可能提高以后的学习积极性。我国台湾学者在研究学生学习时发现,学生若倾向于将学业成就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高低与努力的大小,并且不归因于运气的好坏与题目的难易时,其高成就动机对学生取得成就则会产生正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对聋生不断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使他们习惯于作个人倾向的内在归因,以改变聋生的不良归因倾向,从而提高其成就动机,这样才能使其不断取得良好的、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断进取。

(二)归因对聋生情绪情感的影响

归因对情绪情感的影响主要源于个体不同的归因方式。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指个体在过去经验和当前期望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或习惯性的方式做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具有积极归因方式的人,将消极事件归为他人的、暂时的和局部的原因,就会认为事件是可控制的,不容易产生无助感,且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较低的抑郁情绪。相反,具有消极归因方式的人将消极事件归为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就会认为将来的结果是不可控制的,很容易产生无助感和其他消极情绪。

(三)归因对聋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归因不仅影响聋生的学习、情感情绪,而且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也有重大影响。面对人际交往的成功或失败,做出的归因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将失败归因于背景和运气虽然有助于个体维护自尊心,但不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将失败归因于能力这个稳定的难以改变的因素,个体容易产生自卑情绪,会降低其今后人际交往的动机和积极性;归因于努力这个不稳定的可以控制的因素,个体对人际关系的好坏就有一种可控感,对今后人际交往起积极作用。若将人际交往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有助于个体自信心的树立、自尊心的提高,能促进其以后的人际交往;而将人际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背景和运气,则容易使个体在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感到不可控制,对改善人际关系会出现无助感,对今后的人际交往起消极作用。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知,不恰当的归因对聋生学习、情感情绪及人际关系有消极影响。而这些消极作用持续下去就会降低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产生心理问题,诸如人际交往困难、学习上习得性无助、自卑抑郁情绪等不良倾向。如果学校及教师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纠正和改善聋生的不良归因方式,消除其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无疑对聋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归因理论在聋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研究表明:将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会产生自豪的情绪,自信心增强;将失败归于自身可控性因素(如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内疚的情绪。将成功归于他人可控性因素(如他人帮助),就会产生感激的情绪;将失败归于他人可控性因素,则会产生愤怒情绪。可见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使学生不断进步。

积极归因模式的引导需要破除学生原有的、固定的消极模式,学生一旦形成自己的归因模式就难以改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认清自己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发展潜力巨大。既然能力是继续发展的,学生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

(二)正确使用期望效应和行为暗示

所谓期望效应是指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期望,学生在这种期望的指导下用预期的学习成绩来强化这种期望。一定范围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越高,学生越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转化消极归因为积极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若教师对学生显露出明显的失望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低期望,就会形成自己能力低的意向,产生厌学情绪。教师的期望效应和行为暗示对学生的归因方式具有反作用,掌握适当的期望度,防止无意的消极行为暗示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期望往往是通过行为暗示得以表现的,这种行为暗示具体表现为表扬与批评等手段的实施。通常情况下,若大部分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对某一学生的表扬可能说明这一学生的成功是在其能力范围之外的,它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消极的归因信息;若大部分学生失败,教师给予成功学生的意见则传递出一种能力高的强烈信息。对于简单的任务,教师的表扬反而具有消极的作用,而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教师的意见正暗示着其较高的期望水平。因而教师应谨慎使用表扬与批评等手段,避免消极信息的传递。

(三)灵活调整行为结果

学生的归因倾向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之后的行为及结果。若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学生期待下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若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学生会丧失信心,期望水平降低,失去学习的动力,难免会继续产生失败的行为结果,从而强化他的不良认知,形成恶性循环。打破这种固有模式的途径之一就是制造链条上的缺口,即教师及时有效地调节行为结果,引导学生不要丧失信心,增强学习的动力,用优异的成绩来转变学生的消极归因。学生不良的归因方式通常是在体验过多失败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认知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归因训练的短期效果并不明显,时间一长学生可能会产生怀疑心理,进而恢复原来的消极归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反馈失败原因、寻找方法,制定有效的方案。成功的行为结果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归因倾向是必要而有效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味地失败只会打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灵活地调整学习结果,适当地制造成功的情境,对学生恢复自信至关重要。对于某些学生的失败,教师引导其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当或自身的努力不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获得成功的信心。

(四)开展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从而进一步改变情绪和行为的训练措施。相关研究证实,归因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增加学习努力程度、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体验积极情感、发展良好个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强化矫正法是开展归因训练的方法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的规律”,而不同的归因方式又会影响学生今后的行为。所以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只要有学生考试作弊受了处分,告诉他们导致处分的原因是他们没有遵守学校的考试纪律;只要有学生喝酒闹事受处分时,告诉他们处分的原因是他们违反了校规的哪条哪款。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后,学生就会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一旦有学生做好事受到表扬,告诉他们表扬的真正原因是他们本人做了好事;一旦学生学习获得好成绩,告诉他们这是努力的结果。经过一段强化训练后,学生就会相信,只要努力就会带来成功。强化的方式会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定式,在分析对错、成败时,有一种健康的心态,能从自身、他人、社会多个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偏激情绪的产生,形成正确评价自己、客观看待别人的好习惯。

总之,归因理论对现代教育教学具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对聋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归因方式对聋生的人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关系到聋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我们要学会运用其中的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实践、反思,给聋生提供有用的帮助,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杨菊平.论韦纳的归因理论与大学生挫折应对[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4).

[2]王翠荣.归因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2).

[3]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韩仁生.韦纳的归因训练理论模式及其实施[J].齐鲁学刊:2003(1).

【注释】

[1]董桂琼,重庆市聋哑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