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白永梅[1]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在强调“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今天,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在中学阶段帮助和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已经成为历史赋予当代中学教师的一个艰巨任务。文章从当前中学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任务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解。
关键词:心理健康;新课改;中学生;教育;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激荡、文化冲突、价值多元、新闻冲击、社会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当代的中学生都可能在某一时间出现心理危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必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著名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原理事长陈学诗教授也曾说过:“心理健康学生的成绩,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成人的工作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学生进行评估,发现约32%的人有心理异常表现。这警示我们,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存在着自闭、自负、脆弱、自卑、抑郁、孤僻、冷漠、焦虑、自私、心理失衡、虚荣、嫉妒、早恋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在新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在强调“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今天,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如何在中学阶段帮助和引导他们逐步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业已成为历史赋予当代中学教师的一个艰巨任务。
一、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忽略了学科课堂教学渗透
目前,各学校多通过开办心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等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加之部分学生对心理教育存在一些误解,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人画上等号,学生害怕被当成“病人”,即使他们有心理困惑也不愿求助教师、学校或社会。而学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也往往是运动式的开展,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却恰恰在教育实践中忽略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即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众多的误区
误区一,心理健康教育等于进行心理咨询。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健康发展的要求,而不仅是出现问题的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
误区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因此,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在学生日常生活、教学中渗透,应该是心理健康知识传授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也应与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相结合,而不仅仅是简单的40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结构配备不合理,部分文化、体育、艺术课程学科教师的心理
健康教育意识不强
当前,部分学校的心理教师是非专业人员,多是兼职或教育经验缺乏的教师,师资团队一般由分管德育的领导、班主任和校医等组成。因为是兼任,其本身还有本职工作需要完成,不可能花更多的精力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也无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更不能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课题研究。与此同时,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相关学科的老师在课堂上也基本不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加之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影响,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在学科教育中很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总结起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开发潜能,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体会解决困难的快乐,从而达到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增强其应对挫折能力的目的。
(二)加深认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促进学生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提升学生适应生活环境、适应集体、适应学习生活的能力,使其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形成开朗、乐学、自立、健全的健康人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加深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的状况,让学生乐意与老师、同学交往,在体谅、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更好地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把握升学择业方向,进行职业选择和准备。
(三)健全人格,防治学生的异常心理与行为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矫治学生各种异常心理与行为,让他们在面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各种压力,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时,能正确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克服青春期烦恼,控制自己的情绪,抵制冲动行为,能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对少数存在较严重心理行为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一)加强宣传,让学生认识心理问题的普遍性
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加大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正确理解心理问题,认识到心理问题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的,避免学生将心理问题同“精神病人”画上等号。让所有学生均能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疏导,以免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二)加强培训,锻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只有健康教师,才能教育出健康的学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美国的调查研究显示: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情况。我国研究者认为:教师的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近年,先后发生了多起由于压力过大,教师自杀的事件。受到传统和社会文化影响,社会往往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忽略教师的工作及家庭生活质量;重视教师的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家庭责任;鼓励教师具备牺牲精神,忽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这些有可能导致教师的生活失去平衡,产生对教学工作漠然、自卑、孤僻、自闭、易怒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果教师不能调控好自身的这些不良情绪,将会影响学生,产生不良的示范作用。因此,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及时解决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同时,作为学校,应多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让教师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中工作。
(三)调整方略,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调整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养成。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同步完成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积累和良好品格的形成。例如,在历史学科中结合历史事件教会学生应怎样去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在生物学科教育中结合生物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结合生理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教育等等。
(四)抓住关键点,强化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班主任除授课之外,还承担管理学生的任务,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又由于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所以,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接触学生最多、最了解学生的人之一。班主任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可以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异常,及时地进行疏导。同时,班主任通过细致入微的教育工作,汇总学科老师和家长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运用其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心理困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明确重难点,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
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重难点,只要做好这些工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将得到大幅的提高。
1.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当前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对于学习较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的压力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焦虑心理。所以,有必要结合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成绩与成为有用之才之间的区别,减少学生的焦虑心理。
2.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中学时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中学生往往非常重视同学之间的友谊,渴望得到诚挚的友情,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父母的理解和环境的认同,但又经常受到自卑、害羞、自傲、自我等心理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屡屡碰壁,与同学不能和谐相处,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与家长之间发生摩擦,从而感到苦闷、压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孤僻、抑郁。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注重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民主管理,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在人际交往中要热情主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团队角色,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自卑、自负、嫉妒、自闭等不健康心理。
3.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众多,往往比较娇气,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同时中学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生理和心理在这个时候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可塑性较强。因此,结合中学时代遇到的学业繁重、升学竞争压力大、青春期感情冲动、课余生活单调、人际关系复杂等问题,对学生适时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各种压力,从各种挫折中站起来,积累面对压力、战胜挫折的经验,培养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为他们日后真正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使其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敢于面对现实、经受磨砺。
总之,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大环境对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也是当代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中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李菊顺,李世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注释】
[1]白永梅,重庆市巴蜀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