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育中贯穿挫折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育中贯穿挫折教育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的“挫折教育”,事实上是指对于学生的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提高学生抵抗挫折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对指导学生不断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增强勇气和信心都有好处。

浅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育中贯穿挫折教育

谭伟[1]

摘 要:目前初中生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更弱,提高学生抵抗挫折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如何发挥挫折的积极因素,降低其消极因素,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和解决体育教育中孩子的承受能力、意志力、竞争力、创造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五大关键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教育;抗挫能力

2002年3月22日,14岁的某县初级中学初一(9)班男生王某在受到老师的批评后,竟从10米多高的4楼跳下,抢救无效身亡。

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丁婷(化名),于2006年4月12日中午从学校教学楼跳楼坠地。

某县中学的两名女高中生,由于不堪学习压力,给父母、老师等留下7封遗书后,从镇上的农行楼顶上跳下自杀了。

一个个年轻生命的夭折,无疑给我们如今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当今的中学生大多数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更弱。面临中考,父母的高期望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足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从而促进整个学校的素质教育工程。

现就体育教育过程贯穿挫折教育这个课题,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挫折及挫折承受力教育的概念

所谓的“挫折教育”,事实上是指对于学生的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去对待挫折情境,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正确应付挫折进行心理调适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不但挑战与机遇同在,而且成功与挫折并存。这对处于人生转型期的中学生来说,需要有较强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为今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然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长期处于娇生惯养的环境中,老师和同学的赞美表扬声中,他们往往经受不住挫折的考验,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做出一些可悲可笑的事。这是一种不良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种现象呈蔓延趋势,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提高学生抵抗挫折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生理上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心理上正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过渡,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会出现许多不适应,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挫折的体验。对于这些困难与挫折,如果处理得当,它可以成为人生经历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则会成为心理障碍的一个诱因,甚至成为孩子心理危机的一个导火索。

三、如何在体育教育中贯穿挫折教育

在进行挫折承受力教育时,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挫折对学生行为和活动结果具有双重影响。也就是说,学生遇到挫折后,其结果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承受力较强的学生,挫折可以成为他们人生的动力,能磨炼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不能正确面对挫折,消极对待或抗挫力较低的学生,挫折就可能成为他们前进的阻力,消磨他们的意志,打击他们的斗志,折磨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消沉低迷、失去自信、丧失目标,甚至形成自卑、怯弱、自闭、偏执等不良的性格。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挫折承受能力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如何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降低其消极作用,是挫折承受力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体育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对指导学生不断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增强勇气和信心都有好处。在训练时,设置一些“高而可攀”的难点和技术难度,有意识地让学生“碰碰钉子”。

中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身体比较娇弱,身体抵抗力差,患病率高。很多学生上体育课运动量稍大一点就气喘吁吁、深感疲劳。

例如,在田径教学中,长跑往往是学生们最害怕和最薄弱的项目,而恰恰这个项目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最佳手段。训练前,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极点现象”和“第二次呼吸”等原理,让同学们事先知道长跑中的痛苦感是正常的,只要咬牙坚持一会儿就会消失。同时向同学说明意志和毅力在长跑中的重要作用,说明只要意志坚强、训练得法,每个人都可跑完“马拉松”等道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视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根据事情的起因、时间、场合、地点、对象、影响程度等因素抓住机会,随机应变,将挫折承受力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你能行!”“加深呼吸!”“坚持!”“战胜自己,勇敢去体验极点!”这些不起眼的评价,一个很随意的手势、眼神,在运用过程中,如果用得恰如其分,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体育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无论是体育课的练习还是竞赛活动都能体现出学生的意志力。在耐久跑的教学训练中,可以培养学生“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跳马的练习中,总有少部分的学生心里害怕,对自己没有信心,在这种时候应给这些学生多些鼓励,如“看老师的动作、同学的动作,认真模仿,很简单,你能过的。”并用鼓掌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他们能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别人行,我也行!这样的鼓励能使学生的自信心充足,使每个学生受到积极意识的支配,从而产生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体育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竞争力

体育教学中,游戏和比赛最容易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这正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机会。如在竞赛性较强的游戏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必须要克服困难,应对突发情况,从而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体验,去探索,有利于青少年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例如:每次课堂迎面接力比赛,总有部分学生不愿动,通过第一次的比赛,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这个时候,教师加以引导,同组间同学开始讨论、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使他们认识到通过集体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

(四)体育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各学科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课也是一样。体育教学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如在游戏“改投掷物”(掷野鸭子)的游戏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原来的游戏物是篮球,投掷物太大,学生容易躲闪,投掷的人和当野鸭子的人轮换间隔时间太长,造成越来越无趣的现象,能否改用自制的纸团,体积小,速度快,每个学生都能较快地体验两种角色。于是我加以采纳,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五)体育教育中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

队列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而且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手段。青少年学生为了使游戏成功或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千方百计地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动脑筋,想办法,团结一致,促使他们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等多方面的关系,从中懂得守规则、履行职责、与同学合作等集体观念。在游戏胜负面前,能体验成功与失败的甘苦,认识到友谊的可贵,并养成严于律己、宽容待人的良好品质。

四、结论

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也是其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阶段。体育教师有责任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契机和场所,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责任。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同时,教师还应坚持改革方针,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实教学内容,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塑造和培养,针对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地采用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意识地进行“挫折承受力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加练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地去完成一个又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从中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共同发展。

【注释】

[1]谭伟,重庆市沙坪坝区小龙坎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