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实验学校农转非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李尚荣[1]
摘 要: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自编开放式问卷对竹林实验学校54名农转非七年级学生和12名教师进行调查施测,通过SPSS的统计分析,从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以及各分量表间平均数差异探讨了被测农转非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结论与对策。
关键词:农转非学生;心理健康;MHT
一、引言
人口流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客观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促使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城镇一体化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又产生了一大批特殊的社会群体——农转非儿童。由于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的巨大转变,使得这些农转非儿童无所适从,从而也产生了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基于对这种社会群体的关注,有必要对其进行群体性的心理施测,并根据施测结果,找到提高这些农转非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和途径。
二、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54名(剔除无效问卷19份,N=35)是重庆竹林实验学校农转非七年级学生,同时用自编的开放式问卷测试本学校的12名教师。
(二)研究工具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作为测试工具。全量表由8个分量表及1个效度量表构成,8个分量表测验结果转换成标准分后,若单项标准分大于等于8分,定为该项异常。若各项标准分的代数和大于等于65分,定为较严重的总焦虑倾向;效度量表若原始分大于等于7分为该测验不可信(本文不纳入统计)。8个分量表分别测验: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焦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 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同时采用自编开放式问卷施测。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 for Windows 15.0进行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见,七年级男生在“对人焦虑”与“冲动倾向”的检出人数百分比略高于女生,在其余分量表的检出人数百分比都略低于女生;从总量表阳性检测出的人数百分比来看,表明被测农转非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表1 不同性别七年级学生MHT量表阳性检出率比较
由表2可见,七年级35名学生在MHT各分量表中阳性结果检出率中“学习焦虑”最高,占60%;“孤独倾向”最低,占0%;其中“身体症状”的检出率,占28.6%,仅次于“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与“过敏倾向”并列第三,占17.1%;“对人焦虑”与“恐怖倾向”并列第四,占11.4%。这一结果表明,七年级的学生感受到了较大的学习压力,而对于朋友的需求却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表2 各分量表MHT阳性检出率
由表3可见,不同性别的七年级学生在总量表和分量表上的平均分存在一定差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以及“过敏倾向”上的得分男生略高于女生;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上的得分女生略高于男生;在总量表平均分上,女生的得分略高于男生。这一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由于性别的不同,感受到的焦虑水平与方向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恐怖倾向”量表得分的性别差异与人们在社会知觉中由性别造成的刻板印象一致,即男孩胆大,女孩胆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要求、性别期待的不一致,如要求男孩勇敢、独立、做男子汉,女孩要斯文、恬静等。
表3 七年级男女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由表4可见,分量表中平均分最高的是“学习焦虑”,最低的是“孤独倾向”;相对离散程度最大的是“孤独倾向”与“冲动倾向”,相对离散程度最小的是“学习焦虑”。这一结果显示,一方面农转非七年级学生感受到了较大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他们的友伴需求比较简单和容易满足,能够很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但也存在一些个体差异。
表4 七年级35名学生MHT的平均分、标准差、CV的比较
四、讨论
(一)所调查七年级农转非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发现竹林实验学校农转非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些问题,有2.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一部分学生会出现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有较高的焦虑程度,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查发现,从MHT分量表阳性检测率来看,农转非这部分学生群体在“学习焦虑”上检出率最高,“身体症状”上检出率其次,同时在“自责倾向”与“过敏倾向”上也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七年级男生在“对人焦虑”与“冲动倾向”的检出人数百分比略高于女生,在其余分量表的检出人数百分比都略低于女生;不同性别的七年级学生在总量表和分量表上的平均分存在一定差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以及“过敏倾向”上的得分男生略高于女生;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以及“冲动倾向”上的得分女生略高于男生。虽然在性别差异上,这一结果没有达到显著差异,但仍然值得注意(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可能一方面是由于被测群体样本范围太小,不能提供预测的有效依据;另一方面,回收问卷之后,剔除的无效问卷太多——漏掉基本信息与题项信息,指导语不清,导致了测试样本与数据的丢失)。在总量表平均分上,女生的得分略高于男生,这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略低于男生,这与耿耀国等的研究结果[2]一致。同时,通过各分量表间平均数、标准差以及CV的比较,发现分量表中平均分最高的是学习焦虑,这与其他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一致,说明当前学生的担心还是主要源于对学业的担心,他们很关心自己的考试分数,并对考试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其次是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其中,自责倾向17.1%与王希永[3]调查的15.73%相接近。说明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将失败、过错归咎于自己;自责倾向的根源来自于对失去别人关爱的不安。相对离散程度最大的是孤独倾向与冲动倾向,相对离散程度最小的是学习焦虑。
同时通过对教师施测的自编开放式问卷的内容分析,发现教师普遍认为农转非学生在学习方面自觉性和坚持性比较强,但这往往也是农转非学生在学习焦虑上得分比较高的一个原因;在人际交往方面,认为农转非学生表现出更多自我封闭的行为;在情绪方面,认为农转非学生更敏感、偏执和焦虑;在挫折防御机制方面,认为农转非学生常采用消极的防御机制;在性格方面,认为农转非学生更内向,更具怀疑性。
(二)对策与建议
从调查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农转非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影响农转非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自身性格、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希望根据对农转非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的科学结论,提出解决农转非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对农转非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1.有针对性地创设农转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针对农转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学习行为、青春期教育、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认知调整等等。但由于农转非学生这个群体自身的特点以及他们所处年龄段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①重视对农转非学生学习行为能力的培养。每位任课教师应关注、鼓励和帮助农转非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给他们学习技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②重点关注农转非女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一般情况下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期,心理、生理的一系列问题常会加重女生的心理焦虑感。加强农转非女同学的青春期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减轻她们的学习负担,提高她们适应环境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她们良好的个性品质。③重视对农转非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根据农转非学生心理发展中所面临的困惑,心理咨询师应运用专业知识,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制定方案,组织一些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增强农转非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注意教给农转非学生有效的心理调节的策略,如合理宣泄情感、积极自我暗示、注意力转移、换位思考等等。通过对这些策略的了解和运用,使农转非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以多种形式开展农转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①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室。这种方式需要有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咨询师或团队来担任咨询室的常驻老师和咨询顾问。②聘请有教育学背景、心理学背景的专家和人员为农转非学生专门的校外心理辅导员。还可以组织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开设讲座,或将有关知识编制成录像带、光盘等发放给农转非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以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③利用学校的媒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如利用校报、校广播站、宣传栏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把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落实到每个学生。④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心理辅导课,开通电话咨询、心理信箱,开设心理咨询网站。
3.组建农转非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
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4]社会支持的作用表现在:个体能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群体中,可以获得来自群体成员或朋友、家人等的关心、情感支持与物质支持;可以从群体中获得社会信息,得到群体成员的指导与帮助;可以感受到被尊重;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农转非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应该表现在多个方面,除了物质的,更重要的是来自精神上的;学校作为农转非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学校老师应积极与农转非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掌握更多的信息,给农转非学生以关怀和指导,以形成对农转非学生有效的心理支持。此外,同伴群体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教师可以帮助农转非学生组建一个农转非学生朋辈支持系统——农转非学生辅导小组,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在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老师通过对朋辈支持系统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参与,使农转非学生朋辈支持系统成为促进其心理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这些解决对策都是根据本研究的结论从微观的角度提出的。农转非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为有效地解决农转非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心理与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长期与不懈的努力。
【注释】
[1]李尚荣,重庆市渝北区竹林实验学校。
[2]耿耀国,体校学生心理及有关因素调查[J].中国卫生杂志,1998(5).
[3]王希永.北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1999(9).
[4]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
[5]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