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社会技能教育

家庭社会技能教育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涵盖德、智、体、美、劳等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家庭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家庭安全教育、家庭社会技能教育、家庭感恩教育也成了当今家庭教育的重点。洛克是家庭体育的首位倡导者,主张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将家庭体育放在第一位。因此,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体育保健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在体育活动中,家庭成员以平等的身

第五章 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涵盖德、智、体、美、劳等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家庭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家庭安全教育、家庭社会技能教育、家庭感恩教育也成了当今家庭教育的重点。因此,这些内容的和谐统一在家庭教育中变得更为重要。人应该是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各方面同时并举,注重对孩子进行综合教育,促使其在各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第一节 家庭体育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洛克是家庭体育的首位倡导者,主张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将家庭体育放在第一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尤其是孩子,若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将严重影响其日后的正常生活乃至生命。因此,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庭体育保健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一、家庭体育的含义与特点

(一)家庭体育的含义

家庭体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家庭成员活动为基本形态的活动,是家庭成员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按照一定的体育要求所进行的以增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为目的的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形式的总和。它包括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的体育教育,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环境中的体育活动。它是以身体锻炼作为基本途径,并结合运用娱乐体育、作息制度中的体育活动、节假日旅行、远足、游乐和体育比赛等,既是家庭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体育的一种具体形式。

(二)家庭体育的特点

1.对象的广泛性

家庭的普遍性决定了家庭体育对象的广泛性,这是其他任何体育形式都不能代替的。家庭体育为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群众体育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条件,使全国健身活动更具广泛的群众性和可行性,人人都能持之以恒参与健身。

2.锻炼时间的业余性

家庭体育的锻炼时间是不确定的,家庭成员利用闲暇时间,以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经常性地参加家庭共同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项目,丰富余暇生活,满足强身健体的需要。在活动中通过相互帮助,默契配合,克服困难,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心理上得到满足,增进身心健康。

3.锻炼内容的随意性和自主性

家庭体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家庭成员可以自主选择锻炼活动项目,从健身、健美到体育观赏、体育娱乐;从球类到各类棋牌;从早晚散步到节假日郊游、爬山;从小孩游戏到老年人的气功、太极拳等皆可成为家庭体育的内容。家庭体育锻炼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有无器械都可以进行,可在自家庭院,也可以是公园空地,还可以到野外去。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家庭成员的喜好和能力自由组合,自觉自愿地进行。

4.锻炼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家庭体育的锻炼方式灵活多样,操作方便,安全实效。由于参与者都是家庭成员,关系亲近,活动形式不需要很正式,适当改变规则和玩法都可显示出趣味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在活动中,家庭成员相互沟通,孩子可以介绍在学校学到的锻炼项目和手段,家长可以传授在单位或社会活动中掌握的锻炼方法,老年人也可以介绍长期摸索到的健身经验;没有固定套路,比较随性;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相互的感情,还学到不同的锻炼方法和锻炼项目。

5.体育教育的持续性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不断推进,家庭体育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成为了终身学习的一部分。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家庭成员之间有着相互感染、相互鼓励的作用。据统计,在有锻炼习惯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养成锻炼习惯的远远大于没有锻炼习惯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也就是说,孩子的体育锻炼习惯一经形成,便可能伴随一生。因此,家长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锻炼的兴趣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孩子的成才做好体质准备。

二、家庭体育的内容与价值

(一)家庭体育的内容

家庭体育锻炼的基本内容应参照学校体育活动内容,并结合孩子年龄、兴趣和身体素质等综合考虑后确定,通常包括田径运动、体操、舞蹈、球类、游戏、游泳、武术等内容。

1.田径

田径包括走、跑、跳、投掷、攀爬等项目,是家庭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孩子的运动能力和兴趣,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散步、短跑、长跑、慢跑、立定跳远、投掷沙包、攀爬等项目。

2.体操

可供家长选择的体操项目较多,可以结合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等地学习的基本体操进行安排,坚持进行体操锻炼,可以帮助孩子系统地练习全身各个部位的力量和协调性。

3.球类

球类运动是一种简便易行、易于坚持且深受家长、孩子欢迎的体育锻炼形式。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爱好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坚持球类运动有利于促进儿童身体的协调发展,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敏感性,在竞争性的运动中还能帮助孩子学会团队协作精神。

4.游戏

家庭游戏是指具有一定情节、动作、比赛规则和经过构成的综合性体育活动。可供选择的游戏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进行自由创编。在游戏中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孩子体力和智力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可以进行游泳、舞蹈、武术以及诸如跳绳、爬楼梯、拍球等一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体育锻炼内容形式。

(二)家庭体育的价值

1.家庭体育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

人们与体育、身体、活动经验的联系也是学习过程。从事一项体育运动,不仅是体育技巧的学习,也是规则价值、如何行为以及如何生活的学习过程。家庭体育首先可以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人首先在家庭中学会坐、立、行、走、跑、跳、攀登、爬越等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家庭体育是人获得这些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1]因此,家庭体育的教育价值大体上可归于传统的和现代的。传统的家庭体育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育德、益智、健体三个方面;现代归纳为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等方面。因此,家庭体育的深刻教育价值就体现在通过丰富身体体验,提高生活质量。[2]

2.家庭体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

家庭体育一方面促进孩子身体的健康发展,因为它可以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使肌纤维变粗,心肺功能增强;使骨骼变粗,骨密质增厚,骨骼抗弯、抗折、抗压的能力增强;使呼吸深长,摄入的氧含量增加,可以改善大脑供血、供氧情况,增强大脑分析综合的能力,从而使整个有机体的工作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家庭体育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力,增强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家长带领和督促下孩子经历严寒和酷暑,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其逐渐具备不畏严寒、不怕流汗、不怕吃苦、懂得坚持的顽强意志和精神。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孩子经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历练,具备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能力,这将会是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家庭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平日孩子学习的紧张、烦闷等情绪,有利于平衡和稳定孩子的情绪。此外,在体育活动中,家庭成员以平等的身份出现,给孩子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孩子平和的个性。

三、家庭体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家庭体育的原则

1.循序渐进,男女有别

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运动量一定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孩子一旦投入到所喜爱的打球、游泳、跑步或其他健身运动中,就常常忘记了时间,家长此时应严格控制孩子的运动量以及动作难度和锻炼时间,逐步加大运动量。这是因为孩子的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例如,孩子的肌肉容易疲劳,活动量太大或时间太长都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家长在为孩子安排体育锻炼时,在时间、难度与活动量上,务必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注意多加保护,务必做到安全第一。

男孩与女孩在生理上有很大的差异,女孩肌肉力量不如男孩,但柔韧性比男孩好;女孩下肢比男孩短,骨盆较宽。因此,男孩女孩在锻炼的侧重点上应该有所差异。男孩可以多进行一些速度、力量的锻炼。女孩则可以多进行一些运动量相对小一点的技术型体育锻炼,如艺术体操、球类运动等。另外,青春期的女孩有生理期,在月经期间,抵抗力相对下降,最好参加小运动量的活动,尤其禁止月经期间游泳,并要注意卫生保健。

2.合理安排,因地制宜

家庭体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日常生活、保健和营养关系紧密。家长在制订家庭体育锻炼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体育锻炼和日常家庭生活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好孩子学习、锻炼、劳动、睡眠等活动之间的关系,逐渐固定下来并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体育锻炼,尤其是需要坚持性的体育锻炼,需要激发起孩子的内在兴趣,家长要以身作则,针对孩子的身体、年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孩子锻炼的体育项目,激发其坚持体育锻炼的兴趣。

3.全面锻炼,持之以恒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人体各个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身体某系统功能的提高,会影响全身其他系统功能的发展;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普遍提高了,身体各种素质也就提高了。要使身体素质全面提高,就必须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家长要避免只让孩子从事一两项体育锻炼而忽视了锻炼的全面性。如果只是为一项体育成绩而练习,会引起孩子身体局部的过度疲劳,反而削弱了体育锻炼的作用。

体育锻炼要引起人体构造和功能方面的显著变化,不是短时期内可以见效的,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机体才能有所变化,体质才能增强。如果中断锻炼,人体内各器官和系统的构造及功能上通过锻炼所取得的变化,会逐渐消退。因此,锻炼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断。对于正在长身体的中小学生来说,每天至少应该保持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把锻炼身体与培养坚强的意志结合起来,让孩子养成从小锻炼身体的习惯。

4.科学锻炼,营养配合

孩子进入锻炼状态和退出锻炼状态,都要讲究科学性。当孩子的身体从平静状态进入激烈活动状态或从激烈活动状态恢复到平静状态时,都应让机体有个适应的过程,以使神经、肌肉和血液循环,或逐渐进入兴奋甚至应激状态,或逐渐降低兴奋直至恢复状态。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锻炼前做好各种准备活动,如压压腿、扩扩胸,逐渐让机体兴奋起来。孩子如果不做准备活动,猛然加速,便很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及内脏器官功能的紊乱,使孩子出现心慌、无力、呼吸困难、动作失调等现象。锻炼后也要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慢跑、慢走、放松呼吸、伸胳膊、踢腿等。孩子激烈活动后也不能大量饮水,以免血容量骤增,使心脏负担加重。饮水时,可适当增加盐分,以维持电解质平衡。运动后也不能立即躺下或坐下,否则会造成脑部充血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休克。

孩子进行锻炼时,由于活动量大,身体消耗较多,此时如不注意及时补充营养,便会影响孩子运动后疲劳的恢复,时间长了,还会使孩子体质下降。因此,在孩子锻炼过程中,必须适当加强营养。应及时给孩子补充能量,以补充糖类为最佳。因糖类易氧化而且耗氧少,是运动过程中理想的供能物质。孩子运动时,不宜吃过多的脂肪,因为脂肪氧化时耗氧量高,血液中脂肪过多还会影响血液流动,对运动不利。孩子锻炼过程中,由于肌肉活动加强,酶活性提高,激素的调节功能加强,需要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来补充。蛋白质还有助于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神经反射活动。因此,家长应多给孩子吃些富含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孩子运动时维生素的消耗也增多,及时给予补充可使孩子更快地消除疲劳,多给孩子吃些蔬菜和水果,如青椒、西红柿、桔子等。此外,家长还要让孩子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二)家庭体育的方法

1.创设良好的家庭体育环境

人们对健康的追求,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优化家庭体育环境应该以孩子为主体,家长为主导。首先,家长必须转变观念,应把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作为孩子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来抓。正确处理一些日常生活中体育与消费、体育与学习等看似矛盾的问题。其次,家长要营造家庭的体育氛围。比如,家长每天定时收看体育新闻,与孩子到运动场进行锻炼。家长还应掌握一些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多尊重、理解孩子,重视影响孩子健康的诸因素,使孩子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并愉悦地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再次,要进行必要的体育投资。家长应尽可能地为家庭体育活动进行必要的投资。

2.制订家庭体育活动计划

针对我国家庭体育活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建议每个家庭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体育活动的计划,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将全民健身活动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并相应采取了许多生动活泼、具体实用的活动形式。例如,美国的“跑步和健康日”、日本的“体育节”。我们也可以从中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设立适合每个家庭特点的“家庭体育计划”“家庭出游日”“家庭体育游戏竞赛”“家庭郊游节”等,使家庭成员能在运动中取乐,在乐中健身。另外,为了使家庭成员能一起运动,家庭体育活动计划应该充分考虑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特长、特点、兴趣等,全家共同参与制订活动计划,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主性,也更乐意参与。

3.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别、年龄和身体素质等基本特点制订切实有效的教育、锻炼方法。具体教育方法包括:可控性体育训练法,即在家长的指导、控制下对孩子进行活动能力的训练,以训练孩子活动能力进行身体锻炼,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用竞赛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或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设置体育环境,让孩子在了解体育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动力。

4.将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教会学生通过体育增进健康的能力,形成体育增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长期坚持家庭体育,不但能使家庭成员增进健康,培养乐观自信的个性特征,积极调节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能够为家庭妇女和儿童带来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并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同时能够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家庭稳定。所以,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家庭体育应该作为学校体育的延伸和补充。

5.在家庭体育过程中始终注意安全问题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体条件不同,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容易受到损伤。因此,家长要始终注意安全问题,要注意对孩子安全意识的培养,避免进行力不能及的动作或运动,注意各种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动作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体育活动的选择上,不要安排难度过大、疼痛感较强的项目,原则上不要设计技巧性训练。有条件的应该将体育锻炼的场所设置在室内或有沙土的平地或草地上进行,以降低孩子受伤的可能性。在锻炼过程中,衣着要宽松吸汗,穿软底鞋,增强运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第二节 家庭德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和父母的责任。绝大部分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大多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孩子早期智力开发或是各种形式的特长开发上,家庭德育却被忽视,这是造成孩子厌学、自私、懒惰、难以与人相处等恶习的根源。

一、家庭德育的含义与特点

(一)家庭德育的含义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家庭德育指的是在家庭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孩子及其他年幼者(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有意识的思想道德教育或无意识的影响,是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的对象是年轻一代,其核心是品德教育。

(二)家庭德育的特点

1.家庭德育的随机性

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不同,它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也没有具体的预期教育目标,通常随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比如,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教育孩子要主动帮助他人,助人为乐;参观烈士陵园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看对青少年有意义的电视、电影时,适时进行诚实勇敢的人格教育等。这些看似琐碎,却在不知不觉中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教育中没有小事,你们扎在女儿头上的一个蝴蝶结,为孩子买的一顶帽子、一件玩具———所有这些在儿童生活中都是有极大意义的东西。细枝末节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起作用的,整个生活都是由它们组成的。指导这种生活,将是你们最重要的任务。”[3]因此,家庭德育时间是随机的,家长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应该抓住时机,灵活施教,虽然有些内容并不直接与道德教育相关,却间接地影响着家庭德育。

2.家庭德育的渗透性与实践性

家庭德育不同于学校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设施,没有固定的教育时间、场地,没有固定的教育大纲、教材,往往随家庭日常生活进行,把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融在家庭生活中,具有很大的渗透性,如吃、穿、房间布置和整理、访亲探友等方面,家庭德育渗透于家庭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家庭生活中的—切方面都有教育因素。因此,家长要抓住时机适时进行教育,挖掘出家庭生活中的教育因素。

与学校德育相比,家庭德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学校德育往往是课本上的内容,有些不完全切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与他们的人格和素质的发展不甚适应。学校德育更多是讲授式的,孩子们很少有实际体验的机会,致使孩子们不能主动参与其中。家庭德育则更贴近生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家长往往是在具体情境中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因而更侧重于体验式地学习。

3.家庭德育有深刻的感情基础和天然的亲情基础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真诚、质朴、深厚的。这种天然的爱,使孩子懂得父母为了哺育他们而历尽辛苦,从而由衷地生发出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也使孩子对父母存在本能的依恋和依赖的情感。建立在这种血缘和伦理基础上的稳固关系,是一种持久、强大的教育力量。这种相互间无比深厚的爱,可以成为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如果家长善于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寓道德教育于亲情之中,则可产生无法比拟的力量。

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受。父母爱孩子,孩子感到人与人之间是友好的、亲切的、信任的,就会把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迁移到对家人、对同学、对老师的爱上,进而升华到对祖国、对人民的爱。父母的爱可以使孩子学会用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等良好品格。据某少管所的调查表明,少年犯中因家庭结构破坏,父母感情破裂和家长教育方法粗暴的占51.8%。[4]可见,深刻和良好的感情基础对家庭德育的作用巨大。

4.随着社会变迁,家庭德育发生了深刻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德育传统和西方伦理思想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此外,各种不利因素,如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也对传统的家庭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不仅影响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型的孩子的道德构建,在很多情况下,家长本身也会出现各种形式的道德判断困难,进而会影响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困惑和两难选择。因此,当前家庭德育,家长不仅要恪守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也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中新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教育。

二、家庭德育的内容与价值

(一)良好的家庭德育促进孩子成才

史学家司马光指出,“德者,才之帅也”“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迹无不至矣”。[5]这就是说,人的知识、才能要靠道德来统率,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决定了一个人有了知识才能去干好事还是干坏事。一般说来,有才无德的人,其行不远,其业不伟,不是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就是其才智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蒸汽机之父”瓦特的悲剧就是一个印证。瓦特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当他成为“波尔顿·瓦特公司”的老板后,整天沉醉于金钱和物质享受之中,不但自己不再努力钻研科学技术知识,还处处压制别人,成为他科学技术知识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6]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普遍的心理倾向,但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多于道德规范,每天关注孩子的作业胜过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人才,是先成人后成才。也就是说,孩子首先应该懂得如何做人;如果没有品德,即使有很高的学问,仍然会步入歧途。

有一个网络高手,他在计算机方面堪称天才,但因为从小家长对其疏于管教,他为了上网,用各种骗、偷的手段来得到金钱。长大后,他供职于一家IT公司,但由于小时候大手大脚惯了,打工赚的薪水远不够他开销。于是,他利用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才能,侵入各大公司电脑,获取商业机密,进而进行敲诈勒索。最后,他因为诈骗罪成了阶下囚。

可见,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才有德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有才无德只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破坏作用。只有良好的家庭德育,才能促进孩子成才,才能使孩子的“才”为社会服务。

(二)良好的家庭德育促进家庭幸福

家庭德育是家庭幸福的杠杆。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家长就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家庭幸福与否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孩子的身上。孩子的好与坏,家庭首先尝到甜与苦。孩子健康成长,品德高尚,受到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表扬,家长的心里甭提多甜了,感到无限安慰,家庭将充满快乐;反之,在外头干了缺德的事或违法犯罪,整个家庭生活就蒙上了阴影,弥漫着痛苦。

徐州钢铁医院的锅炉工老C,本人没有什么文化,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个儿子出人头地。之前生了5个孩子都是女儿,直到第6胎才喜得贵子。孩子一落地,就成了全家的“中心”人物和重点保护对象。家里人口多,收入少,但只要是儿子的要求,全家人即使饿肚子也要满足其愿望。儿子同别人的孩子打架,家长总怪别人的孩子不好,甚至训斥完人家的孩子,还要去告诉孩子的家长。

在全家的溺爱下,小C成了小霸王,骄横任性,不可一世。孩子上学后,逃学、旷课、打骂同学是家常便饭,几乎天天有老师、同学告状,学习成绩是一年不如一年。老C自知儿子这样下去是不能出人头地的,哪知他一批评儿子,儿子就和他争吵,根本不听父亲的劝告。有一次,父子俩再次爆发战争,小C用铁棍活活把父亲打死,小C也因此受到了法律的严惩。[7]

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德育,不仅能促进孩子成才,更能让整个家庭处于一种和谐、温馨的环境中,带给家庭成员幸福;反之,则必然给家庭带来灾难。

(三)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补充

总的来说,家庭德育是基础,学校德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延伸。家庭和学校应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同质同向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在育人的目的上虽然保持一致,但两者之间作用和地位各有侧重,不可替代,并随孩子的成长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其地位和作用呈动态消长趋势。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因为孩子入学后大部分时间仍在家中度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学校老师无法替代的。更重要的是,学校德育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配合和强化,也难以达到好的效果。

(四)家庭德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它总是与社会息息相通的。家庭德育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是建设和谐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我国古代从来都把“齐家”作为“治国”的根本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正是反映出家庭德育为社会和谐做出的贡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特别强调首先在全国青少年中普及理想、道德、纪律、文化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家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而家庭德育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三、家庭德育的任务与方法

(一)家庭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孩子基本的社会认知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在成长中了解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民主和人的基本权利、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国际环境,以及各种法律法规、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家庭伦理关系、社会生态意识等。

2.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涉及最基本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懂得爱并能理性施爱是家长进行家庭德育的前提,孩子就是从家长的言行中接受到人格教育的。不懂得去爱或错误施爱的家长必定会产生错误的家庭德育行为,培养出人格不健全的孩子。

3.培养孩子基本的社会规范意识

孩子们在家庭中习得了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基本规范,如诚实、公正、自我控制、勇气、信心等。例如,一个孩子习得了孝顺长辈的规范时,就构成了孩子人格的基础;而孝顺的规范会帮助孩子投射到对待社会的年长者及老师、长辈和领导中,它构成了孩子一生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基础。

4.培养孩子学会爱

家庭中所汇聚的父母之爱、夫妻之爱、亲子之爱与手足之爱,其中最基本的是夫妻之爱和亲子之爱。亲子之爱是一种永恒的爱。舐犊之情,人皆有之。亲子之爱应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相结合,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在家庭环境中要利用特定的人伦活动、人伦环境营造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还要让孩子学会大爱,即爱祖国,爱集体,爱社会,爱他人。

5.培养孩子懂文明讲礼貌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是国民良好素质的体现。许多国家把文明礼貌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如果人人都讲文明礼貌,生活就会很愉快、健康,社会秩序也会更有保障,国家建设就能更顺利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具体包括礼貌用语、待人接物的礼节、文明行为规则等内容。

(二)家庭德育的方法

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家庭德育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教育。可供家长选择的家庭教育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指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他们优良道德习惯的方法。实践与锻炼有利于形成儿童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品德行为不仅必须在实践中体现,而且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反复巩固,才能使品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既定的品德习惯。在品德锻炼的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讲清意义,以提高他们的认识,启发他们的自觉性,不能只要求孩子做什么,还要帮助他们明确为什么这么做,这一点对孩子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自我教育能力更有意义。孩子明确了为什么,也能在行动上更持久,使其品德表现更为巩固,他们也会更加乐于实践,更有参加实践与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且严格的要求并及时督促检查,并对实践与锻炼的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不管孩子出现好的还是坏的品德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予反馈。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品德状况,选择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生活自理性劳动等,让孩子感受到劳动后的愉快和心理的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与家人、他人交往中应有的文明行为与礼节,并经常加以督促检查。

2.说理示范法

说理是家长用摆事实、讲道理、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的做法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逐步形成儿童良好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运用最为经常,最为广泛,是家庭德育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方法。

少年儿童由于阅历浅,认识能力不高,不容易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界限,即使能肤浅地分辨,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他们常常做错了事而不自知,即使当他人提醒后,又不知为什么错以及错的危害有多大,仍然常常犯同样的错误。可见要使孩子坚持正确的言行,改正错误,就必须遇事讲清道理。家长要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讲清错在哪里,为什么错,错的后果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纠正错误等,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识别善恶,了解美丑,体验荣辱。

除说理外,家长的示范作用也尤为重要。因此,家长还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处处为孩子做好示范,用自己良好的品德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除了家长自己示范外,还可以发挥英雄人物的示范感召作用,利用榜样生动感人的事迹和榜样的人格力量打动孩子,使孩子感到可亲、可敬,值得效仿,并发自内心要向他们学习。

3.品行评价法

品行评价法是家长依据一定的品德要求,对子女的品德行为进行评价、判断,激励他们积极上进,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的一种德育方法。品行评价法有利于加强子女对品德规范的认识,并对他们的道德行为产生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有利于子女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达到知与行的统一。[8]运用评价的方法激励儿童更快地进步,更健康地成长,心理学上称之为“评价效应”。评价效应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评价正确恰当,能激发儿童奋发向上的热情,是积极的效应,也称正效应;如果评价不正确、方法不当或者评价正确而儿童认识跟不上,通过评价他们变坏了,是消极效应,或称负效应。因此,家长要恰当运用评价手段,增强正效应,避免负效应。

首先,家长要贯彻“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和惩罚为辅”的原则。古人说:“罚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品德评价的目的是长善救失,激励儿童进步,应从提高儿童的认识,调动其内在积极性出发,充分肯定成绩,表扬优点,让儿童鼓起前进的风帆;指出其缺点与错误则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避免专制,应发扬民主。评价时,要尽可能让儿童自己发表意见:哪些做得好,为什么好;哪些做得不好,为什么不好。这样让他们对自己的言论行为做出自我体验和评价。最后,家长应该注意子女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实事求是且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切忌主观武断,简单从事。

4.规范约束法

规范约束法是指家长依据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制订出家庭道德规范来约束子女品行的方法。规范约束法有利于子女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家长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制订被儿女们自愿接受,并具有约束力的家庭道德规范条文。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家规,用家庭规范来约束孩子的道德行为。家长要针对孩子年龄阶段的特点,按照孩子日常生活的不同时机,以及遇到的不同道德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支配和约束孩子的道德行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家规的作用,就要使孩子熟悉和牢记家规的内容,并经常对照规定进行检查,随时纠正违反家规的行为。

5.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是指在家长的启发引导下,儿童自觉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调节、控制,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追求,以提高品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就是指自我道德修养。在家庭德育中,家长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掌控较高的教育艺术手段,要有效地使孩子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具体包括:立志法,即激励孩子立志,树立道德志向并付诸行动;内省法,即要求孩子自省,按道德规范检查自己往日的言行,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审视,达到自我完善;慎独法,即监督孩子严于律己,自觉约束,以内心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感悟,调控自己的行为,尤其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具有抗腐蚀、拒诱惑的能力;慎微法,即鼓励孩子任何有道德的行为都从小事做起,例如不随地吐痰,要爱护草木、团结邻里、举止文明、讲究礼貌,遵从古人关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训导。总之,家长要引导孩子将个人的自我修养与家庭集体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促进和帮助,转化为促进孩子自我修养的外部动力。

第三节 家庭智育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聪明,因为聪明和成才密切相关。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如何积极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家庭智育的含义与特点

(一)家庭智育的含义

家庭智育,是指在家庭的环境和背景中,家长或有关人员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智能教育活动,可分为学前家庭智育和入学后家庭智育。学前家庭智育是孩子入学学习和成才的基础;入学后家庭智育和学校智育是一致的,是学校智育的补充。

(二)家庭智育的特点

1.一致性

家庭智育与学校智育相一致,都是由培养人才的目标和任务所决定的。因此,家庭智育应该作为学校智育的补充,配合学校智育共同开发孩子的智力。

2.特殊性

学校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师授课、课堂活动的形式来进行的;家庭智育则是通过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家庭生活熏陶来进行的,它与学校智育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方面不甚相同,有别于学校智育。

3.针对性

学校智育有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和同样的考试,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容易照顾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家庭智育恰好解决了学校智育这个难题。家长对孩子比较了解,可以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各方面的实际发展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4.灵活性

学校智育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评价等,而家庭智育则是零散的,分布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家长在教育时也没有一个固定和事先的模板,较为随意和灵活。

二、家庭智育的价值

智力是人成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决定一个人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第一环境,家庭智育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其特殊的价值。

(一)早期智力潜能开发

人的脑神经细胞有140亿个左右,3岁前已形成70%,已经具备进行智育方面教育的生理基础。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早期智力开发不仅能促进正常孩子的正常发展,还能有效预防和改善因围产因素和心理因素等造成的智力低下。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在形成初期有代谢功能,可塑性强;一旦局部神经细胞受损后,其功能可以由邻近的细胞代替,进行有效地改组;但是,如果过了这个敏感期,将成为永久性缺陷。也就是说,人脑组织一旦就绪,就不再可能实现整个的重组。国外有研究者认为,人生受教育的迟早与时机,与其智力潜能发挥是成正比的。如果人在出生之日就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其智力潜能可以发挥到十成。如,5岁开始教育可以发挥到八成,10岁开始教育只能发挥到六成;如果让其自然成长,则只能发挥到二至三成。虽然此说法不一定确切,但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接受过早期智力教育、训练的婴幼儿比未接受早期智力教育的同龄儿的智商要高。[9]许多研究者还提出了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概念,即智力的某一方面发展的最佳年龄。比如,两岁前是动作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是词汇能力发展的最佳期;4岁前是图像视觉发展的敏感期;5 ~5.5岁是掌握数字概念的最佳年龄;3~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3~8岁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等。

总之,人的智力能否充分开发,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家长若能尽早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并适时抓住孩子智力开发的关键期,有意识地在最佳年龄对相关能力进行开发训练,孩子的智慧和能力就能得到最佳发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错过了最佳年龄再进行训练,就会有一定难度且减缓孩子智力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正如某公式所示: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10]

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曾发生了一起罕见的虐待儿童案件。一位叫吉妮的女孩,在其出生20个月后,被其暴虐的父亲囚禁在小屋中达12年之久。这期间,她既听不到声音,也看不到电视,而且只要她发出任何声音,便遭到父亲的毒打。她由盲人的母亲定时喂饭。她的母亲由于惧怕丈夫,很少与吉妮交谈。吉妮直到13岁时才被人发现,这时她完全不能说话。后来语言专家对其进行了长达7年之久的认真细致的语言训练,但是她的语言表达远比同龄儿童差。她不会使用冠词、代名词、助动词、动词时态等,说出的句子仍是语法错误的句子。这一案例,较直接地为语言习得存在关键期这一事实提供了证据。

案例二[11]

一位19岁的墨西哥男孩,由于先天的疾病,他生来丧失听力。他在家里与语言正常的父母用手势语进行交流,15岁那年安装了助听器,使得他能够听到他人的谈话。之后,他在家里开始学习西班牙语。科学家对这位男孩进行了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两方面的测试。结果发现,在使用助听器的34个月后,他口语发音仍有很大的困难。当要求他描绘一个熟悉的卡通片时,他只能说出一个词———cat(猫),能写出一些简单的词汇。在使用助听器的48个月后,他的交流仍然主要依靠手势语,不能单独使用口语,而且说出口语的平均长度少于两个词。在语言理解方面,科学家对他使用助听器8个月、12个月、16个月、20个月、24个月、34个月后分别进行阅读理解的测验。结果发现,在使用助听器34个月后,他在连词理解、动词时态运用、理解before/after句型中的时间关系、理解some/one/all的含义以及理解简单否定句含义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这些测验成绩与使用助听器8个月时的测验成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经过两年的学习,他并没有在上述测验内容的成绩上有任何提高。这个男孩平时通过手势语与父母交流,也受到父母很好的情感关怀,这说明他认知和情感发展的环境是正常的。然而,他在听力恢复后,在青春期之后语言的学习仍存在很大的困难,这就说明他是由于错过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造成的,而不是由其他认知、情感缺陷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二)促进儿童多方面发展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较以往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需要高智力作为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智育的优势,要求家长理解“智”和“知”的内在联系,在开发孩子智力潜能,培养各种智能和掌握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从树立奋斗目标着手,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鼓励孩子将来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做一个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有效地用情感去感染孩子,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以促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积极配合学校智育

家庭智育与学校智育的任务相一致,一方面是配合学校智育的任务与要求;另一方面是根据孩子个体的学习情况弥补学校智育的不足,有计划地更好完成学校课程的家庭辅导作用。

三、家庭智育的内容与途径

儿童期是个体智力发展最迅速和最易受环境影响的时期,早期的环境刺激和学习经验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故家庭智育的内容也各有侧重。下面将分别对学龄前期家庭智育和学龄期家庭智育的内容予以探讨。

(一)学龄前期家庭智育的内容与途径

学龄前期家庭智育的内容主要是家长对学龄前阶段孩子进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的培养。

1.各种常识的培养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是全面而具体的,这种素质的获得,不能仅依赖学校教育,家庭的早期常识教育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1)初步的社会生活知识

认识自己和别人,包括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知道自己的家庭及所在的地区,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的关系。

认识周围的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小学、工厂、商店、军营、邮局、本地的名胜及它们的名称、名胜与人的关系、具有的意义。

认识周围成人的劳动,从最接近的劳动开始,认识他们劳动的主要内容、使用的劳动工具、他们劳动的成果及劳动的巨大价值和意义。

知道国家的名称和首都,认识国旗、国徽、领袖和重大节日。

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知道它们的名称、特征、功能,了解必要的交通规则。

(2)浅显的自然知识

认识天气和季节的变化,知道有晴天、阴天、雨天、刮风下雪,知道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四季与人的生活、生物生长的关系。

认识常见的植物,如蔬菜瓜果、花草树木和其他农作物,知道它们的名称、特征、用途,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参与力所能及的种植栽培,了解管理的简单知识。

认识常见的动物,如家畜、家禽、鸟类、昆虫和野兽等,能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习性、用途,并进行初步分类。

认识日常生活中浅显的科学常识,如水、冰、蒸气的变化情况与作用,物体的沉浮以及声、光、电、热、磁等物理现象。

知道有关安全和卫生的一些常识。

(3)初步的数学知识

认识和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宽窄、厚薄、深浅、轻重等;认识几何形体;认识时间,知道一年有几个月,一月有多少天,一天分上午、下午和晚上,一个星期有几天等;认识空间,知道上下、左右、前后;知道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概念,学会看时钟、日历;认识100以内的数,学会20以内的加减。

(4)音乐、美术常识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要教给孩子有关唱歌、跳舞、欣赏音乐、打击乐器的一点粗浅知识的技能,尤其是唱歌的知识。美术是以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的视觉艺术,要教给孩子有关绘画、泥工、纸工和欣赏美术作品的一些浅显知识与技能,尤其是画画的知识。

(5)其他基本能力和技能训练

要教给孩子一些包括穿脱衣袜、吃饭、盥洗、如厕、睡觉、整理等知识技能;要教孩子记住自己父母的名字、工作单位、住址和门牌号码等知识;还要教给孩子有关正确地走、跳、跑、平衡、投掷、攀登和钻爬等基本动作技能。

2.幼儿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是指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研究表明,学前期幼儿智力发展的速度相对学龄期等年龄阶段要快很多。学前期是幼儿接受和理解知识、智力潜能开发的奠基阶段。因此,家长对学前期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来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记忆力健康发展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12]?

可贵的好奇心[13]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3岁多才学会说话,5岁时仍结结巴巴说不清楚。12岁那年,他进入路提波法中学读书。由于不喜欢那种死记硬背的功课,除数学和古典文学外,其他功课均不及格,老师都说他“智力迟钝”。最后,校方勒令他退学。

儿子受到这样的打击和屈辱,父亲是怎么对待的呢?一天,父亲买来一个小罗盘给他玩,小爱因斯坦拿到这个玩具,高兴极了,摆弄来摆弄去,爱不释手。忽然,他的眼睛被玻璃下面轻轻抖动的那根红色小针吸引住了。他把罗盘翻转过来,倒转过去,可罗盘下的那根小红针,老是指着原来的方向不变。他好奇地问父亲:“爸爸,这根小红针怎么老是不变方向呢?”父亲没有马上回答孩子提的问题,而是对孩子说:“你再好好思考思考。”就这样,一个小罗盘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家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

在退学以后,爱因斯坦通过自学考上了联邦工业大学,主攻数学和物理学。有一次上实验课,教授让学生按他讲的操作步骤去做,而从小富有独创性的爱因斯坦却另辟蹊径,按自己的设想去做。结果出了事故,右手被烧伤了。他的父亲知道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鼓励他说:“你肯动脑筋,敢闯新路,这种创新精神比按部就班的成功更可贵。”后来,这个被认为“智力迟钝”的少年被誉为“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

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观察力的培养,以利于其智力的增长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第一,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没有兴趣,观察就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家长可利用孩子喜欢的图片、实物、玩具等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

第二,丰富观察的内容,为孩子观察的深度和广度打下基础。观察力的高低与孩子视野是否开阔有关,这就要求家长丰富和扩大孩子观察的内容。观察不能仅局限于家里的事物,家长应带领孩子走出去,引导孩子学会发现和观察新的事物,引发孩子提问、思考,并探索和寻求答案。家周围的公园、商店、建筑物、公路、桥梁、大自然、日月星辰、花鸟虫鸣等都是孩子观察的对象。家长应处处做一个有心人,引导孩子观察。

第三,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家长应指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进行观察,或由上到下,或由远及近,或由左到右等,这样可以使观察渐次有序,不至于杂乱无章。其次,引导孩子寻找观察对象的细微变化。由于幼儿观察事物比较粗略、笼统,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细小差别。故家长要引导幼儿仔细捕捉观察对象的特性,学会从所感知的事物中区分出最重要的因素,并认真比较差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第四,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活动。幼儿观察的稳定性不强,家长需要经常变换方式,用新的刺激延续和稳定观察状态和时间,如调动和变换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相继参与观察,引导他们运用多种器官去感知事物各方面的特征,让幼儿多看、多想、多听、多讲、多摸、多嗅,以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印象。比如观察醋,不仅观察醋的状态、颜色,还让孩子亲口尝尝,并说说喝醋的感觉。

(2)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力是人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它在各种认知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14]幼儿期是注意力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期。注意力的发展是孩子一切认识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幼儿入学后学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家长必须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营造安静环境,培养注意的稳定性。幼儿注意力稳定性差,容易受新颖奇异的刺激而转移,这是学前期幼儿的普遍特点。家长应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减少让孩子分心的因素。例如,当孩子在安静地玩积木或看小人书的时候,应避免人来人往或和孩子说话;周围环境的布置如墙面布置不宜太过花哨;电视、电脑、零食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应远离孩子视线,以保证孩子注意力的稳定性。

第二,通过游戏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受兴趣的支配,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孩子能全身心地投入,不仅可以有效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还能延长其注意的时间,使其注意力得以训练和提高。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参加如角色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融入各种知识的益智游戏活动,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如“找相同与不相同”的比较游戏,家长可以选取一些只有一处不同的物体让孩子分辨、比较:颜色、形状、大小均相同,只有重量不同的积木块,或仅仅孔数不同的纽扣等,鼓励幼儿摆弄材料,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分类、比较、讨论后得出结论。这种将知识贯穿于游戏中,让幼儿边玩边学的学习方法符合学前期儿童爱动手、爱玩、爱说的特点,可以大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能较长时间且专注地进行学习活动。

第三,训练孩子根据目的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家长可以事先给孩子提出活动要求,让孩子完成。如提问孩子“妈妈的衣服哪儿去了”“桌上的玩具少了哪一样”,或叫孩子画张画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等,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学会有意注意,可让其逐步养成围绕目标、自觉集中注意力的习惯。[15]

(3)记忆力的培养

俄国科学家谢切诺夫说道:“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16]记忆在智力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孩子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关乎孩子今后一生的学习和发展。[17]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记忆力的培养。

第一,逐渐增加孩子记忆的容量。起初帮助孩子记忆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生日,玩具等物品摆放位置,家庭住址,社区周围的环境设置,进而记忆儿歌、童话故事、游戏过程和规则等,逐渐扩大孩子记忆的信息储备量。

第二,提高孩子记忆的能力。首先,提供能提高记忆的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事物。幼儿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往往对那些形象鲜明、生动有趣的东西感兴趣,记忆也较为稳固。家长应运用生动直观、形象具体的事物,使孩子在无意识中记住需要掌握的知识。其次,教给孩子正确有效的记忆方法。比如,利用儿歌押韵、朗朗上口、易记的特点增强其记忆能力。如: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摇,5像秤钩来卖菜,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9像饭勺能吃饭,0像鸡蛋做蛋糕。[18]最后,记忆过程中要尽量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参加。运用眼、耳、鼻、舌、手等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使大脑神经联系广泛,在对丰富的信息加工时,易获得全面、清晰的信息,有助于记忆快速且深刻。

第三,营造良好记忆环境和选择记忆的最佳时间。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记忆活动很容易受外界事物干扰。所以家长应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记忆条件,如独立安静、整洁舒适的房间。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一天最佳记忆时间,记忆效果相对其他时间更好。

(4)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类的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思维则是人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一种最复杂的心理活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思维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给孩子提供发展动作思维的机会。家长要从小训练孩子自己穿衣、扣纽扣、穿鞋、吃饭,自己操作玩具并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动作或活动开始到完成动作或结束活动,整个过程都有助于孩子动作思维水平的提高。切忌嫌孩子动作慢或认为自己替孩子做省事,而放弃孩子动作思维发展的机会。

第二,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促进其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家长应让孩子广泛接触、观察和体验生活,并引导其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以使孩子脑海中有较为丰富的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并让其用具体形象的描述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第三,多渠道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家长可利用音乐、绘画、手工、游戏和玩具激发孩子的想象和思维,促进其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如“画音乐”,即让孩子边听歌曲或音乐边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画面,对有声音乐做无声绘画想象,以音乐作品所描写的音乐形象,唤起孩子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来发展孩子的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在“画音乐”的过程中,孩子将听觉印象经过大脑的加工,转化为视觉印象的过程就是进行创造性想象和具体形象思维的结果。

第四,利用语言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其智慧的表现,家长应多与孩子用言语交流,鼓励孩子多与小伙伴们对话,有利于孩子在言语交流中丰富和积累词汇,锻炼口齿伶俐和准确表达语言的能力。家长还可利用给孩子讲故事、儿歌、童话的机会,让孩子续讲结尾,当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让其自编故事,在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求知欲、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开发的保证和促进。只有当非智力因素参加到智力活动中去,智力活动才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对幼儿的智力开发还应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

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持续地倾注着积极感情的认识活动。这种积极的感情是指兴奋、愉快、欢乐等。[19]见物有感谓之“兴”,心有所感而乐此不疲谓之“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动力,幼儿一切自主选择的活动无不始自兴趣,而一切的活动追根究底亦源于兴趣。[20]

首先,家长应注重孩子的兴趣导向,将孩子的兴趣引导到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正确方向。家长应注意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为孩子的兴趣,如家长喜欢和孩子逛商场,久而久之,逛商场就是孩子的兴趣所在了;如果家长喜欢和孩子逛书店,自然孩子也对书籍和知识感兴趣。因此,家长要把握孩子的兴趣方向,引导孩子对学习、对知识、对科学、对大自然的兴趣。

其次,在培养孩子对事物广泛的兴趣中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引导孩子积极参加文娱、体育和远足等活动,如带孩子去郊游时,引导其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天为什么会下雨?雷鸣和闪电是怎么回事?太阳为什么会升起和落下?猫为什么会捉老鼠?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家长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勤于思考、探究的积极性,并和孩子一起讨论、分析,共同寻求答案。

早期开发的奇异想象[21]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是个独生子,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十分用心。父亲常常抱着幼小的歌德一面在公园或田野里散步,一面教给他通俗易懂的歌谣。他还想方设法通过游戏活动向儿子灌输知识。歌德的母亲在教育孩子上,也颇用心思。在歌德刚满两岁时,母亲就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孩子讲故事,而且每当讲到有意思的地方就停住,以后的故事情节让歌德自己去想象。在母亲的循循善诱下,小歌德每次都开动脑筋对故事的发展做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设想,有时还和奶奶商量。当小歌德在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猜出了故事情节时,他就高兴地叫起来。这些故事不仅教他懂得道理,而且使他丰富了词汇,发展了想象。

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科学、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歌德8岁时,除了掌握德语外,还精通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他一生写出了很多名著,流传于世。今天,当人们欣赏着《浮士德》,并为这位天才诗人的奇异想象而惊叹时,不能不想到,歌德的卓越想象力正是在童年时代由他父母的循循诱导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最后,家长应尽可能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是巩固兴趣和激发求知欲的最好办法。比如,孩子懂得的一些科学小知识常得到家长、老师、同伴等的赞赏,还在科学知识竞赛中得过奖,孩子就会对科学知识倍感兴趣,并且主动地去寻求更多的知识。

(2)坚强意志的培养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22]幼儿期意志的培养可以使孩子养成不怕困难,做事有恒心、不放弃,自觉为某一目标而努力的优秀品质。家长可以从意志的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等方面进行培养。首先,家长应表扬和鼓励孩子的自觉性行为。比如,孩子想成为班上的“背诵之星”,自觉地反复背诵儿歌,直到家长抽背后完全无误,此时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其次,家长应通过建立制度约束机制,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比如,给孩子制订合理的生活作息表,让孩子按规定执行,准点起床、学习、玩耍;必须在做完功课的情况下才能去玩;物品要摆放整齐,用完后要放到原来的位置等,让其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有序、有约束的环境中。最后,鼓励孩子为达成目标不懈坚持。要求孩子一旦决定做什么,一定要为目标的实现而不断努力,遇到困难也不放弃,要有坚持的勇气和毅力。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目标的设定必须适当,太难或太易达到的目标都不能使孩子的意志得到锻炼;同时,家长对幼儿表现出的努力和取得的点滴进步,要适时、适度地肯定和表扬,一个目标达成后,再和孩子一起设定下一个稍加难度的目标。

(3)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自信心强的人能应对成长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缺乏自信,则往往遇事畏头畏尾,害怕困难,不敢尝试,其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及运动能力等发展也较缓慢,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撒切尔夫人的自信[23]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是一位小杂货商的女儿,可是她通过自己的奋斗却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的崛起引起了欧洲和世界各国的注意,被称为“世界第一女人”。她的成功与父亲自幼对她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罗伯茨,是位白手起家的杂货商。女儿很小的时候,他就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将来能有所作为。为此,当撒切尔5岁的时候,父亲把她送入学校,并从那时起就不允许她说“我不会”或“太难了”之类的话。她父亲经常带她去听音乐会、演讲,和她一起读许多名人自强、自信、自立的传记。她父亲教她对自己要有信心,千万不要去迎合别人,并经常对她说:“自己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正如后来她在当选为首相时所说:“我父亲的教诲是我信仰的基础,我在那个十分一般的家庭里所获得的自信教诲正是我大选获胜的武器之一。”

撒切尔夫人的成功经历告诉父母一个道理:鼓励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基础。

因此,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第一,家长不能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过度要求,在放手让孩子做事的同时,给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和任务,增加孩子的成功体验,并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

第二,家长要相信并鼓励孩子,变“我不行”为“我能行”。如孩子在幼儿园不敢在课堂上背诵儿歌,害怕背不好小朋友会看不起自己,从不举手,还常常躲避老师的目光。这时,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父母还应帮助孩子做好充分准备,让孩子提前背熟,直到孩子自信满满。

第三,家长要正确评价孩子。孩子本身的经验是有限的,并且自我意识模糊,易受暗示,可塑性强,其自信心最初是建立在别人对他们的反应上。[24]对幼儿来说,父母是重要人物,如果经常随意地批评和否定,那么幼儿就会觉得自己很笨,从而也会否定自己,产生自卑。经常得到肯定、鼓励的幼儿能从成人对自己的肯定与鼓励中获得信任感,从而增强自信心。[25]

(4)积极情感的培养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情感有助于幼儿养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十分重要。家长应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懂情感并富有同情心的人,让孩子不但善于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懂得了解他人的情感并主动对别人的情感做出适当反应,促进孩子情感智能的良好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关心和帮助家人及他人,如奶奶生病了,主动关心奶奶,给奶奶送药端水;鼓励孩子和邻居小朋友分享玩具;在家长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榜样示范下,主动要求捐出自己攒在存钱罐里的钱,父母应及时对孩子所表现出的良好情感行为给予赞赏和强化。

(5)良好性格的培养

性格对孩子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性格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幼儿期是孩子最易受影响且性格形成最为关键的阶段,家庭为孩子性格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首先,为孩子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气氛,家庭成员融洽相处,彼此民主平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其次,抓住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理智地施爱,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施以适合的教养方式,不溺爱也不过分严苛。第三,利用游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通过游戏,可有意识地改善孩子的不良性格,如对好动、稳定性差的孩子,可安排他们在游戏中担任安静的角色;对任性、胆怯的孩子,可让其扮演解放军战士,让他们学会克服自身弱点,增强其自控力;对粗心的孩子,让其扮演医生或护士,在细心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改掉粗心的毛病。

(6)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首先,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条件与机会,不只是与父母、亲友交往,还要多带孩子走出家门,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学会交流,学会沟通,让孩子在一次次的交往中受到锻炼。比如,有客人到家里,要告诉孩子应该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奶奶让座等。其次,在游戏中培养交往能力。比如,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爸爸扮演邮递员上门送信,教会孩子该怎样与之沟通。第三,教给孩子与人相处的良好心理品质。比如,对人要热情、尊重、理解、关心、诚恳、讲信用,使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丰富知识、经验,提高技能;在交往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明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集体,形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性行为。[26]

(二)学龄期家庭智育的内容与途径

学龄期家庭智育是指家长对7~18岁这一年龄段的子女进行发展智力的教育。学龄期家庭智育是学前期家庭智育的延续。7~18岁是孩子处于小学与中学的时期,家长想要正确地对孩子进行智育,就必须了解孩子在小学时期(7~12岁)和中学时期(13~18 岁)的学习特点,掌握学龄期家庭智育的方法,才能有效地针对不同时期的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教育。

1.学习特点

(1)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学科也相对简化,主要是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比如,语文主要是识字和简单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数学主要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其他学科主要是些直观、感性的知识。

7~12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学习经验,学习的主动性差,没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的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自制能力,带有明显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一旦离开教师和家长,往往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无法自觉地安排学习。他们的注意和记忆都受兴趣的支配和影响。学习时,他们往往只会注意新奇、有趣以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事物只是处于表面的认识,甚至模糊、混乱。比如,有的小学生喜欢图片,但他们有时只注意图片的颜色、大小,而不会去领悟图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往往因为外界的一点干扰而分散。他们在课堂上很难长久集中精力去听课,时间过长容易疲劳甚至引发厌学情绪。记忆方面,虽然到小学高年级有了一定的理解记忆,但机械记忆仍占主导地位。比如,乘法口诀、数学公式等都是靠不断地重复记忆,且最先记住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在想象和思维方面,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小学生的想象主要由模仿性想象、再现性想象向创造性想象过渡,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小学生的思维则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抽象思维还是受感性、直观的影响,具有具体形象性。比如,写日记时把晴天写成“大太阳”,这说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限。

(2)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学时期的学习与小学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中学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由小学学习中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了,压力也增大了。

在学习方法上,中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增强。大多数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能够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教训,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与学习相关的许多人、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

在学习能力方面,中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如选择适宜学习方法的能力和自我考核、自我评价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获取知识(阅读、听记和搜集资料等)和运用知识(表达、操作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显著提高;智力(理解记忆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不断增强。但是,由于中学生的自控力较差的特点,容易受外界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这会影响这些能力的充分发挥,有碍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家长要在这些方面注意引导孩子。

2.学龄期家庭智育的途径与策略

学龄期家庭智育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上,许多中小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独立性,有的学生还有厌学情绪。所以,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采用正确的辅导方法。

(1)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幼儿园的生活比较轻松自由,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与明确的学习任务,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学龄初期的孩子由无拘无束的幼儿园生活进入正规的学校生活,由以玩为主的幼儿到以学为主的学生,这是人生中第一次大的角色转换,孩子要从各方面适应学生这一角色。家长应帮助孩子做好由“玩童”到“学童”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为此,家长要充分做好孩子入学前的准备,主要包括物质上、制度上、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准备。

物质上的准备,主要是学习用品的购置,包括书包、文具盒、铅笔、橡皮、尺子等。父母在购买文具时,首先要保证学习用品的规格要符合儿童的身体发育需要,如买书包时提倡买双肩包,而且不能过大,要与孩子的身高有一定的比例。为低年龄儿童买笔时提倡以铅笔为主,不提倡圆珠笔与钢笔,这主要由低龄儿童的手部小肌肉群还未发育完善的生理特征所决定。其次,购买时要注意保证色彩不能过分鲜艳,以防止孩子上课注意力的分散。

制度上的准备,主要是指家长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帮助孩子制订科学的生活作息制度。首先,家长应保证孩子每天9~10小时的睡眠时间,高质量且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孩子高效学习的前提条件,这是因其身体发育规律所决定的。其次,家长不能给孩子过重的学习负担,把学习、休息、娱乐时间安排得合理妥当以便有旺盛的精力学习,还应给孩子留有其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家长最好不要占用孩子的周末时间,让孩子能够自己安排其周末生活。

精神上的准备,主要是指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帮助孩子对小学生活有思想上的认知。为了使孩子对学校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家长可以提前带即将上学的孩子到学校去看看,引导孩子观察小学的校园环境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如看看老师是怎样给同学们上课的,同学们又是怎么学习的。对学校生活的提前预知和感受,可以激发孩子上学的愿望以及对知识的渴求,有利于做好孩子进入小学学习的心理准备。

生活上的准备,主要指在孩子上学前,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如穿衣、系鞋带、上洗手间、了解安全知识等,以保证孩子上学后能自理自己的学习生活,扮演好学童的角色。

(2)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家长、老师判断其学习效果的依据。孩子学习成绩好,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功感,促使孩子学习更加努力。反之,孩子学习成绩差,家长也不关心,这样易形成恶性循环,使孩子消极学习。因此,家长应当重视并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第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孩子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保证。家庭的整体氛围会直接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和睦、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学习有益。相反,如果父母经常吵架,这种氛围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大,则有碍孩子的学习。因此,家长应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自然、和谐、进取、稳定,有利于孩子学习的氛围,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安心学习。

第二,帮助孩子制订学习目标。制订学习目标有利于帮助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学习目标,孩子的学习才会有方向,有动力,才会不断进步,取得好的成绩。家长应帮助孩子制订具体的目标,如每天做多少作业,看多少时间的书,这样不断坚持就会收获多多。家长应结合孩子的学习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孩子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好的目标可以高一些,学习成绩差的目标应当稍微低一点。另外,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制订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第三,培养和训练孩子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家长应注重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一是要求孩子每天放学后必须按时回家,回家后必须完成作业后才能玩;二是家长要培养孩子养成自觉做作业、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必将令孩子终生受益;三是要求孩子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当孩子学习中有弄不懂的问题时,家长要教会孩子善于从书本、字典、词典中寻求答案,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其自学的能力。

第四,重视孩子学习的薄弱环节。对于孩子学习中经常性的、反复出错的作业,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这些薄弱环节如不及时解决,学习欠账越积越多会导致恶性循环,积弱难返,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断走低,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因此,家长一定要经常对孩子容易出错的作业进行检查,及早发现孩子学习中的薄弱之处,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专门为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让其反复练习;针对这些薄弱环节,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原因,为其创造学习条件,改进学习方法,下苦功加以弥补,变弱项为强项。

(3)提高孩子的应试心理能力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有时是因为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复习和准备,考试时遇到难题便无从下手。有的孩子平时成绩不错,但考试效果却不好,有可能是考前没休息好,过分疲劳或求胜心切以至于考试时过于紧张;也可能是孩子粗心造成失利;也可能是老师、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无形中成为压力。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应帮助孩子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孩子的应试心理能力。

第一,注意考前生活安排。一是要注意合理安排膳食,保持营养平衡。家长在孩子考试前不要刻意加很多荤菜和各种补品,以免孩子因吃得太多加重胃的负担,反倒会影响考试;二是家长督促孩子适当减少考前学习的时间,并在保证孩子睡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打羽毛球、乒乓球、散步等,以达到积极休息的目的。

第二,正确对待考试。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考试,要让孩子懂得考试是对自己学习效果的检测,是了解自己学习情况难得的机会,不要害怕考试,更不必担心考试失败,通过考试能让自己清楚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以便加以改进和完善。其次,家长要教育孩子以平常心、平常事对待考试,以积极的心态应考。考试答题时,心态要沉着冷静,状态要积极,丢掉一切私心杂念,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答题。

第三,答题技巧训练。孩子对答题技巧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考试效果。因此,孩子在平时做作业时,家长应对此“训练有素”,对孩子施以答题技巧的训练。一是教孩子熟悉不同题型的答题要求;二是做试卷时,应先整体浏览一遍试卷结构,做到心中有数;答题前认真审题,多读几遍弄清题目要求,答题时应先易后难,在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不要慌,先做个记号放一放,千万不能因此乱了思绪,影响下面的答题,待做完后面的题再回头做前面未做的难题。此外,还要训练孩子知道,有的题可以用多种解法,当用一种方法解决不了问题时,再试着用另外一种方法;答题完毕后,应当仔细检查,查漏补缺。

(4)指导孩子科学用脑

科学用脑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如果不会科学用脑,则容易引发脑的疲劳。孩子脑疲劳,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容易走神,记忆力也会下降,反应迟钝;有时候失眠多梦,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出现这种状况,尽管孩子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现在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长,已成为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家长要尤为注意。

首先,家长应为孩子补充脑营养。除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与休息时间,还应注意多给孩子提供奶、蛋、鱼、虾、瘦肉、大豆、蔬菜、水果等补脑的食物。

其次,科学安排作息时间。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会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反之则对其带来负面影响。家长有必要和孩子一起制订作息时间表,科学安排孩子起床、学习、午休、锻炼、玩耍、睡觉的时间,并督促孩子自觉遵守。制订作息时间表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学习和睡眠时间的科学性(见下表5-1),不要打疲劳战,要劳逸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争取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二是预留孩子自理的时间,家长一定要注意在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让他们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家长不应过多干涉,力争达到学得专心,玩得放心的境界。

表5-1 中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和睡眠时间对照表[27]

(5)积极配合学校智育,进行课外学习辅导

课外学习是孩子巩固学校课堂学习内容、拓展知识面、增长见识、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兴趣和发展个性的必要方式。指导孩子进行课外学习,家长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课外学习材料,一种是孩子学习教材的辅助参考材料,主要为帮助孩子加深课内知识的理解,如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对课内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的练习题,对新课进行预习等;另一种是课堂以外的学习材料,主要帮助孩子扩大知识面和开阔眼界。学习材料包括中外文学佳作、听力材料,以及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领域的学习材料。

第二,学习方式,家长应指导孩子通过各种方式如多看、多读、多听、多想、多练、多参与各种活动进行课外学习。

第三,处理好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内容与时间关系。学习内容和时间都应以巩固和满足课内学习内容和时间为原则,在学懂课内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允许孩子涉及其他课外学习材料。

第四,锻炼自学能力,家长在孩子进行课外学习时,不但要指导孩子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还应要求孩子在读书时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会做眉批边注,勾画记号,摘记卡片,做读书笔记,写学习心得以及学会积累资料等;还可以鼓励孩子将对学习的一些思考与同学们交流和讨论,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学能力。

第四节 家庭美育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28]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才能真正获得。

一、家庭美育的含义与特点

(一)家庭美育的含义

家庭美育,即是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关于美的教育,是以人情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为主要教育内容,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和美好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家庭美育的特点

1.时间的早期性、长期性

早期性是指家庭美育比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在时间上要早得多。事实上,人在母腹中就已经开始接受审美教育,即胎教美育。专家们认为,审美教育的起点在胎儿。同样,婴幼儿时期也是早期美育的一个关键阶段。历史上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成长与他们早期的家庭美育有密切关系。因此,重视家庭早期审美教育已成为当今幼儿教育的一种趋势。

长期性是指对孩子的审美教育是家长终身的义务。因为家庭不仅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如果不注意长期性而中断,可能使孩子审美兴趣淡漠,影响审美观念的形成。只有始终如一地对孩子进行美的教育,才能完成家庭审美教育的任务。

2.内容的丰富性、形象性

美育的内容涵盖很多方面,生活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这些方面渗透到生活中,就变成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家居布置、乐器学习、绘画、制作玩具……任何跟美有关的教育活动都能够纳入到美育的内容中。

美育和德育、智育不同。德育是通过传播伦理道德观念来正人;智育是通过抽象、概括了的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育人;美育则是通过具体可感知的美的事物的形象来感染人。[29]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美是寄寓在个体的、活生生的事物中,而不是在抽象的思想中。因此,孩子们在欣赏美好事物的时候,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是以鲜明生动的形象(由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因素构成)进入感官,影响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个性情操的。

3.形式的灵活性、潜移性

家庭美育的灵活性表现在美育不受时间、地点、条件、内容、形式上的限制,可以经常地,随时随地进行。比如,给孩子吃梨,就可以随机讲“孔融让梨”的美德;逛公园,可引导孩子观察动物的神态、鲜花的颜色;可在给孩子听故事、听音乐、看电视时,进行一些经常、灵活、随时随地的审美教育,把美育贯穿于孩子的全部生活之中。

家庭美育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为孩子们在欣赏美的时候,他所感受到的直接效果是情感的体验,体验某种理性的认识。不论是对美的热爱,还是对丑的憎恶,孩子们都不会是无缘无故的,都基于他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因此,要实现家庭审美教育,就要有意识地把各种美的因素渗透于孩子的生活之中,使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美的启迪和熏陶。

4.作用的深刻性、持久性

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逐步积淀、陶冶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漫长的,细致的,同时又是深刻的,久远的。美育对儿童心灵的陶冶,如春风化雨,点滴滋润。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时曾说:“妈妈从小重视对我的艺术培养,教会我热爱美,热爱生活。那些美好的回忆给我的生活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将陪伴我终身。”凡是长期经历过美感教育熏陶的人,都会形成一种完美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这种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一旦形成,就具有较深远的稳定性,会对人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对人的一生都起作用。

二、家庭美育的内容与价值

(一)家庭美育的内容

“美”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大类:现实美主要指大自然、生活环境的美和人的言行、品德的美;艺术美主要是指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各种工艺美术等。具体而言,家庭美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艺术美

艺术美主要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和各种工艺美术。

文学是利用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形成文化美,发展孩子初步的审美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美的集中表现,它以形象、生动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给孩子展现了美好动人的情境。通过对故事、童话、儿歌、电影、电视等作品的感受、体验,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创造力。

音乐是灵感,是催化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舞蹈、戏剧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美的张力。在音乐的净化中,孩子们逐渐会分辨高雅与庸俗,同时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发现其爱好与特长,施展其才华。

美术作品具有直观性和可视性,形象生动,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视觉,又能够发展他们美好的情感,净化他们的心灵。孩子一般对形象好、色彩鲜艳的图画、小物品表现出极大的欣赏欲,并用涂鸦来表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美术教育可以让孩子对颜色、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可以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2.自然美

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对孩子的影响也颇为巨大。春天万物萌生,夏日百花盛开,秋季果实成熟,冬季大雪纷飞;山川、河流、大海、草原、沙漠、戈壁,这一切都可以给孩子带来兴奋和愉悦,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和感召。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有一种接触大自然的本能需要。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多样动植物,这些大自然的美都可以启迪孩子的心灵,开启孩子的心智大门,培养他们对人生和大自然的热爱。自然美还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和气质,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3.社会美

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要使孩子懂得,这种文明礼貌语言,能更好地沟通人的感情,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友谊。让孩子理解基本的文明行为规则,逐步学会互助、友爱、谦让、宽容,正确地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做到尊敬长辈、爱护弱小、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照顾残疾人或孤寡老人,遵守社会公德。社会美还包括社会生活中物质产品的美,这些美的物质,在生活中也可以给人以美的感觉、美的享受。

4.人情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心灵的世界扩大了,他们不再像童年时那样喜欢跟父母一起逛街、旅行,而希望走出家门,自己去认识世界。他们希望到社会上结交朋友,与同龄人尽情地玩耍,坦率地谈心,激烈地争论,认真地切磋。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开始了,于是人情美便产生了。人情美是在高尚的人生观指导下,为人处世的态度,并因此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情美可以让孩子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到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帮助与被帮助,这对于他们美好心灵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美育的价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格健全的强大源泉。”[30]可见,美育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1.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唤起他们对美的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儿童从小就有向往美、追求美的自然表现,如爱看色彩鲜艳的东西,爱听悦耳动听的歌曲,乐于在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发现美,捕捉美。他们爱美的天性是开展家庭美育的基础。家庭美育恰好能满足孩子们对美的追求,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美的事物的陶冶中,热爱并追求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生活。

2.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

家庭美育,就是要早早地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正直、诚实、勇敢、谦虚、勤劳、善良、宽厚、坚贞的种子,这些美好的品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是孩子赖以生活的场所,孩子的心灵就如一张洁白的纸,需要家长为他精心地描绘。家庭美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心灵能够受到陶冶,道德情操也会处于审美的境界之中,他们的感情将得到净化,精神将得以升华。

3.促进孩子才智的发展

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的魅力,然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要使孩子的审美意识和智慧萌芽,变成科学探索和艺术创造的动力,就需要家长通过种种途径,对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引导,从而开启孩子的智慧。美育以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把孩子所看到、听到的事物形象、音调、旋律、故事等进行回忆后再认识,然后才能描绘、复述、表演或再创造。这种形象记忆能力,对于提高学习水平和智力素质都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孩子对美的事物的爱好和兴趣,拓展他们的探求精神,是开发其智力的一把钥匙。例如,孩子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郊游能满足他们的心理欲望,让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通过欣赏大自然无限美好的风光,从而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家庭美育的任务与方法

(一)家庭美育的任务

在家庭中实施的美育,是以家庭的日常行为和环境为依托,天然的亲子情感为媒介,以培养和提高家庭成员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此外,家庭美育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孩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庭美育的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孩子天生模仿力强,辨别美丑的能力却很差,所以家长的表率作用尤其重要。要提高孩子的美感,家长要从自己做起。

1.提高家长修养

家长的修养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家庭美育的实施广度、深度和有效性。因为孩子毕竟在生理、心理上都还未成熟,对是非善恶、美丽丑陋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很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和左右。因此,家长要为孩子筛选美育的内容,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美德教育。如果家长的修养高,他们所传授给孩子的必然是更高境界的美;反之,庸俗甚至道德品质低下的家长,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必然是负面的。例如,一个随便践踏花草的家长,很难要求孩子做到爱护花草,爱护大自然。因此,要想孩子得到较高的审美教育,家长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使其对孩子的审美教育更加有效。

2.创设一个美的环境

一个良好的家庭居室环境,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和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孩子形成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完美的个性品格。家长应当保持居室的整洁;在色彩的选择与家具的陈设上,要讲究和谐、明快、淡雅,避免杂乱、斑驳、浓艳。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气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色调去影响他们的情感与情绪,陶冶他们的心灵。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让孩子有自己的一点小天地,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愿望,亲自设计自己喜欢的居室,让孩子目之所及,充溢柔和温馨的色调,感受美。

3.鼓励追求,发展兴趣

在孩子刚刚懂事的时候,就引导他认识并喜欢各种先进事物,并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向往它,熟悉它,把握它,之后更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追求这一目标,使之逐渐在孩子头脑中明晰起来,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当发现孩子有对美的追求愿望和兴趣时,要及时鼓励,抓住时机发展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引导孩子发展那些有益的、健康的兴趣与爱好,要根据实际帮助孩子做好选择。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要鼓励他坚持下去,发展并扩大它;如果他在某方面有些天赋,自己却没有产生兴趣,可以帮助、引导他产生兴趣,一旦选定兴趣则要坚持。

4.引导发现,激励创新

任何教育都没有让受教育者自己发现,自觉挖掘、认识事物的本质,自己解决问题更为有效,更为可贵了。在家庭美育中,家长有意引导孩子发现美,热爱美,让孩子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比较和印证,突破困惑和迷茫,获得一个全新的认识。孩子十分珍惜自己获得的这个认识,会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思想里,落实到行动上。很多孩子在发现美以后,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美的创造。尤其是在少儿时期,想象力特别活跃,用以展现创造才能的机会也特别多。因此,家长在这个时期,要注意对孩子创造美与发现美的培养。

5.由表及里,重视内在美

很多孩子对美的理解往往只局限在外表,他们追求穿戴,认为只要打扮得漂亮就是美。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弄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涵义以及应追求什么样的美。外在美包括服装美、语言美、行为美、风度美,绝对不仅仅是服装美。人最重要的是内在美,内在美即心灵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其核心是道德美。我们中华民族有优良的传统美德,家长要教育孩子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才是真的美。

第五节 家庭劳动教育

统计显示,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为:美国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 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31]劳动教育在国外十分普遍,但在我国,由于现今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占大多数,孩子在家中劳动的时间少之又少,劳动教育也变得十分缺乏。

一、家庭劳动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一)家庭劳动教育的含义

家庭劳动教育,是家长向孩子施加的一种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生产技术知识、劳动技能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并使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特点

1.当前家长对劳动教育持轻视的心态

如今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在大部分的家长看来,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做不做家务都无所谓。甚至一些家长压根不让孩子参与劳动,认为那是浪费时间。懒仅仅是可能变“虫”的问题,而分数却是关系到将来是否成“龙”的问题。家长认为让孩子劳动会干扰他们学习,为使孩子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但自理性劳动不让孩子插手,就是学校组织的假日义务劳动也不让孩子参加。

2.家庭劳动教育在时间、行为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家庭劳动教育没有固定的时间,可随时进行,时间长短也很随意。劳动方式也各种各样,扫地、擦桌子、收拾房间、洗衣服等。劳动可以在许多场合进行,甚至连修车、编程、设计、做饭都是劳动。家庭劳动教育不仅包括创造物质产品,也包括创造精神产品。在这种随意的时空中,家长要指导孩子既动脑,又动手,能文能武,全面发展。

3.家庭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劳动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与技术、技能直接相关的。在家务劳动中,有生活知识的传授,有脑手的配合练习,有体力体质的锻炼,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有亲子感情的交流,有对生活苦乐的体验,有意志的锤炼,有技能的培养。因此,家长应指导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劳动不仅是做家务(叠被子、洗袜子、扫地、洗碗、整理书架、收拾房间),很多公益活动(绿化美化环境,帮助军烈属、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服务性活动和社会工作也是劳动。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与价值

(一)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

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大致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两个部分。家长在进行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时,可以本着立足现实、贴近孩子生活实际、体现时代需求的原则进行,其内容主要包括:

1.生活自理能力教育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能力的强弱进行相应的、循序渐进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学习简单的生活自理做起,如穿衣服、系鞋带。孩子年龄稍大点则可以加入洗小物件、择菜、洗碗等家务劳动,逐渐过渡到让孩子学会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家人分担。家长要注意以身作则并给予指导。

2.社会实践活动

家庭劳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范围内,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将孩子带到社会中学习各种劳动技能。社会上的各种公益劳动、爱心活动都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参与。这不仅可以使孩子得到锻炼,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各种劳动技能的培养

家长还要有意识地选择能提高孩子劳动技能的活动,如简单的种植、养殖、修理等技能,甚至可以帮助孩子进行各种技术实验,使孩子形成善于动手的习惯。

家长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内容,如各种工艺制作、简单的设计、发明创造、职业体验等活动,以增强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

1.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

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每一个困难、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力、耐力等能力的考验和磨炼。而每一次磨炼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面对挫折的耐力。在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断积累,就会逐渐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劳动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艰苦奋斗的好习惯,能锻炼他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利于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

2.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们在劳动中能学会关心他人,增进与人的感情。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增强主人翁意识,并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明确并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而从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大有裨益。孩子长大后也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3.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培养孩子学会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养成好的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的重要保证,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有研究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32]可见,从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对他今后的健康成长及形成健康的人格有很重要的作用。

4.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上海一所大学的一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被勒令退学,其退学的原因竟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学校无法生活,严重影响到了学习。这样的例子在高校中越来越多见。很多学生不会洗衣服,寝室乱成垃圾堆也不会打扫,甚至要请父母陪读照顾生活,这都是家长疏于从小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的结果。家长应从小重视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掌握诸如洗衣、打扫卫生、做饭等生活技能,使孩子在反复的实践操作中总结经验,提高效率,能够自己照顾自己,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一)家庭劳动教育的任务

1.为自己服务

假如我们没有教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将在做好工作、维护幸福的婚姻或是照顾他人等方面显示出能力不足。家庭劳动教育应从孩子为自己的服务开始,家长要重视指导孩子学会自己穿衣戴帽,自己系鞋带,自己吃饭、喝牛奶,自己如厕,自己上学等事情;教育他们从小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自己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

2.为家庭服务

孩子不但要学会照顾自己,而且还要学会关心家庭里的亲人。作为家庭的一员,理所当然有承担家庭劳动的义务。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提供参加家务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摆放餐具、替爷爷捶背、帮奶奶关门、给爸爸拿鞋子等,使孩子成为对家庭做出贡献的人。

3.为社会服务

孩子长大后,总要迈向社会。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家庭劳动教育的任务之一便是要让孩子学会为社会服务。家长应该支持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孩子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和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家庭劳动教育要培养孩子做事认真负责的精神,使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方法

1.家长要更新观念,走出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

目前,家长们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这样的思想误区:担心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担心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担心孩子吃苦受累。我国传统文化中读书做官的思想以及升学压力深刻地影响着父母的教育观念。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秀才、君子之流是不屑于劳动的。人们读书是为了做官,从事劳动似乎用不着教育,劳动完全从对子女的教育内容中挤了出去。同时,学校中的升学意识也使得劳动教育被轻视和削弱。这样,不用说让人们去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许多人连起码的自我服务劳动也不愿做。显然,轻视劳动教育,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要走出劳动教育的误区,首要的是要变革社会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传统观念,劳动不应被看成是低人一等的事,劳动教育也不应看成是对简单劳动力的训练,而要把它提高到人的发展的高度来理解。只有观念改变,才能使劳动教育受到重视。

2.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

在家庭中强调让孩子“动手做”是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深刻地表明了“做”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在“做”中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实。儿童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都是通过“做”形成的,他们的兴趣、动机的形成,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都是通过“做”进行的。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的机会与环境,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用。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到劳动者中间去的机会,了解他们,从而使孩子在心理上与他们接近。农村的家长们应常带孩子去田地里看劳动的情况,让孩子帮助锄草、施肥、收庄稼;城镇的可带孩子去工厂看生产的情况,去车间打零工等。

3.家长参与和指导相结合,创建劳动教育环境

近些年,轻视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些教师和家长甚至把劳动作为一种惩戒的手段,错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改造,使孩子鄙视、厌恶劳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就要特别重视劳动,应该把劳动当成光荣的事情,家长要参与,也要指导。

(1)家长参与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求孩子做一些家务,并非完全出于劳力的需要,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全家人一起劳动,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掌握与父母共同劳动的技能,体会到“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例如,一家人到菜地种菜,父亲挖洞,儿子撒种,母亲填土,不一会儿,活就干完了。这样,孩子对种菜的新鲜感和显示劳动能力的愿望就会发展成为对家庭生活做贡献的自豪感。

(2)家长指导

孩子的劳动知识有限,劳动技能不强,他们需要得到父母悉心的教导和帮助,特别是当他们刚开始进行某种劳动时,父母的指导就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孩子第一次整理床铺,提示他如何把枕头、被子放正;第一次布置餐桌,告诉他碗筷的摆放方式。随着孩子劳动次数的增多,劳动经验的积累,父母可从“幕前”转到“幕后”。对于孩子的劳动,家长指导要有耐心,要多鼓励,少批评。

第六节 家庭安全教育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因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造成意外伤害。据研究显示,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在中国,意外伤害占儿童死亡总数的26.1%,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据广州疾病控制中心最新调查显示,儿童意外伤害引起的死亡率已经超过了最致命的肺炎、恶性肿瘤、先天畸形和心脏病死亡率的总和,而且意外伤害发生率高达50%。意外伤害已成为0~14岁儿童第一大健康“杀手”。[33]可见,家庭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一、家庭安全教育的含义与价值

(一)家庭安全教育的含义

安全教育是指教育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教育过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从而增进受教育者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过程。家庭安全教育指在家庭的背景和范围中,在家长的监护和指导下进行的安全教育。

(二)家庭安全教育的价值

打开电视新闻,翻开报刊杂志,关于儿童受骗、被拐、被绑架、不幸死于意外事故的消息层出不穷,触目惊心。有人曾做过调查,我国某儿童医院一年中因意外损伤住院的孩子有646例。据报载,欧盟成员国内,每年死于车祸等宅内外事故的儿童多达1万~3万人,终身致残的3万人。[34]保证孩子的健康与安全,是每位家长的第一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获得,安全教育的价值就体现于此。

1.减少孩子的意外伤害几率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儿童溺水身亡。仅以安徽庐江县为例,该县人寿保险公司每年意外伤亡保险赔款达200万元左右,其中儿童溺水死亡的占赔付额70%以上,玩火烧伤死亡的占事故赔付额的20%左右。[35]家长应及早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在基本安全常识的保护下,孩子在遇到意外的时候才不会手足无措,也懂得主动地去回避危险,减小伤害。

2.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发育不够完善,缺少社会经验,缺少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加上家长的过分保护,使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很多孩子发生意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没有一个能尽力照顾自己和能成功地使自己不受损坏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因此,家庭安全教育的作用就是在传授安全知识、引导孩子规避危险的过程中,增强孩子自我保护的主观意识。

3.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团中央向全国的少年儿童发起了一个“雏鹰行动”,其宗旨是培养“五自新人”,其中包括自强、自立、自学、自护、自救。自护、自救就占了其中两项,可见把少年儿童的安全摆在了多么重要的位置。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栋梁之材。减少伤害、快乐成长,不仅关系着家庭的幸福,也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和社会的和谐。

二、家庭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家庭安全教育的内容

1.消防安全

家庭教育中,在消防安全方面需要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防火和自救。防火即要教育孩子少玩烟花爆竹等与火有关的游戏,野外禁止玩火。自救即当发生火灾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不要盲目乱跑,学会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打119火警电话等。

2.交通安全

家庭教育中,有关交通安全的教育包括在路上行走时要走人行道;注意各种红绿灯的标识;上下汽车要注意过往车辆;坐车时不要将头、手或身体其他部位伸出车外,防止意外挂伤;不在马路上逗留、玩耍、打闹;禁止穿越、攀登、跨越道路隔离栏;禁止走入高速公路等。

3.家居安全

家居安全教育包括如下内容:

(1)安全用电;(2)雷雨时不要打电话;(3)一个人在家要关好门窗;(4)对陌生人来访不要随便开门;(5)外出游玩要告诉家长行程去处;(6)不把家中钥匙挂在胸前;(7)不搭乘陌生人便车;(8)不要在阳台、走廊把身体探出太多;(9)不要盲目从高处跳下;(10)不要盲目模仿电视武打危险动作;(11)做家务劳动时要防止烧伤、烫伤、煤气中毒,还要慎用刀、剪、针、钉、锤等尖锐的工具,防止划伤;(12)在家中出现意外伤害时学会急救:如果不幸烧伤、烫伤,应用冷水冲洗,千万不能用热水或酒精擦洗;有异物进入眼睛后,应用清水冲洗眼睛;(13)教孩子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如父母、警察局、消防、医院等电话。

4.活动安全

儿童在户外活动时,受环境、天气、自身状况的影响,出事故的几率往往很高。那么,家庭安全教育中,有关活动安全的内容主要包括游泳安全和郊游安全。游泳安全,即要禁止孩子在江河池塘里游泳,不要随意跳水,游泳最好在浅水泳池里,并有识水性的人陪同。郊游安全主要包括:(1)外出郊游,要穿平底、齿痕较深且轻便的鞋子,最好背双肩包,可以空出双手抓攀和帮助身体平衡;(2)过木板桥、年久失修的桥前要用木棍或其他物品探一探是否结实;(3)夏天郊游,要戴太阳帽,多喝水,还要随身带一些清凉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或人丹等药品,以防中暑;(4)到公共场所时,如商场、超市、电影院等,要注意安全出口的位置,一旦发生火灾等意外状况,迅速找到离自己最近的紧急出口疏散;一旦发生拥挤,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周围的固定物品,想办法站稳,避免踩踏。

5.饮食安全

孩子的身体健康也是安全教育的一大重点,不卫生的饮食、误食及传染疾病,常常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因此,饮食安全也是安全教育中非常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一环。饮食安全包括:(1)基本的卫生习惯:勤洗澡、换衣、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能随地吐痰,不用手抓熟食;(2)食物常识:霉变、过期食物不食用;垃圾食品、街边摊等不卫生食品少食用。

(二)家庭安全教育的方法

一位幼儿园教师说:“每逢周一晨检,我们都会发现个别孩子的手、脸、脖子,甚至头上或被划伤,或被抓伤,严重的还缝针包扎,让人看了心痛。”[36]的确,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家长,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孩子受到各种意外伤害,面对越来越多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实施普及家庭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家长必须了解基本的家庭安全教育的方法。

1.日常生活中点滴传授安全常识

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不能识别很多危险的情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一点一滴地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如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电线,就要教导孩子远离它;打雷下雨时教育孩子不要在树下躲雨;看到没有盖的下水道应绕开走;不要随意触碰电源插座等。

父母要注意不要过分保护孩子,应该给孩子说明各种危险,耐心地告诉孩子各种危险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回避危险,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自救。比如,不要玩打火机,否则会烧手或引起火灾;不要从高处跳下,否则会骨折等。孩子知道了这样做的危险后果,理解家长的限制是对自己的爱护,也就不敢贸然尝试了。对于一些胆子特别大的孩子,在后果可控制的范围内,让他尝尝“苦头”,如孩子爱玩热水瓶,就让孩子感受一下开水冒气时热量的灼伤感,孩子以后就不敢贸然玩热水瓶了。

2.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救能力

孩子懂得了一些安全常识还不够,对于运动系统不发达、灵活性较差的孩子来说,有时候他们明明知道自己处于危险中,却不一定知道怎样去处理。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在家中,使用刀、剪、针、钉、锤等尖锐的工具时,家长一定要先做示范,并告诉孩子危险之处,要尽量避免。对于年龄偏小的孩子,不能让他们使用这类物品。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做游戏,假设各种危险的场景:迷路了怎么办?地震了怎么办?着火了怎么办?引导孩子想出各种办法并与孩子在游戏中演习,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救能力。

3.训练孩子在危险中的冷静和勇敢

冷静与勇敢,这就涉及了孩子的心理承受问题。如今的孩子,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成长,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较差。因此,需要父母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多给孩子一点挫折,让他们自己学会承受和调节。

这需要父母在生活中言传身教,日积月累,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和办法应付遇到的危险和困难。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刻意安排“危险场景”,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迈出勇敢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孩子下一步行动的关键。家长在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保护工作时,切不可盲目催促孩子,逼迫其一定要成功,而应该让孩子自我尝试,由易到难,层次逐渐提高,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多次成功增加了孩子面对危险和解决困难的经验,经验的增多又给孩子带来自信,再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才能冷静而不会乱了手脚,从而达到让孩子面对危险时能够勇敢和冷静的目标。

第七节 家庭社会技能教育

当孩子3岁左右,开始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之后,社会技能的发展随之开始了。社会技能主要包括:交往技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关心、同情他人的情绪。这时孩子的生活空间从家庭拓展出来,开始与更多的人交往,与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互动交流。为了帮助孩子跨出家庭的生活圈,家长应该针对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对其进行各种社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

一、家庭社会技能教育的含义与价值

(一)家庭社会技能教育的含义

家庭社会技能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的环境中,家长运用已有的社会知识,有效而适当地与孩子进行积极交往,以实现自己与孩子互动目标的行为方式,从行为、认知和情绪三个部分培养并训练孩子社会技能发展的过程。

(二)家庭社会技能教育的价值

孩子生活在社会里,他们的社会技能状况直接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同伴关系、学业成就和未来的社会适应力。

1.家庭社会技能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与周围的一些人建立并保持着较为亲密的关系。父母、同伴、老师、亲戚等作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向儿童提供情感、信息、工具等各种积极的社会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对自己获得的社会支持越满意,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就越高。反之,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对自己获得的社会支持越不满意,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就越低。[37]因此,家庭社会技能教育进行得好,儿童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就多,他们就精神愉悦,心情舒畅,进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家庭社会技能教育增进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不利于儿童亲密感、归属感和同盟感的获得等。[38]因此,家庭社会技能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同伴关系。有较高的社会技能,孩子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就能主动发起有效性交往,并选择言语沟通和解释策略来有效地解决人际冲突,因此也较受同伴的欢迎,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家庭社会技能教育提高儿童学业适应力和社会适应力

众多研究发现,社会技能低下与学业成绩不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关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技能缺陷与他们的学习成绩、社会适应能力直接相关,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技能显著低于非学习困难儿童。与此相反,社会技能水平较高的儿童更可能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因为社会技能水平较高的儿童更可能以恰当的方式与同伴、老师进行互动,并更多地获得他们对自己学业的支持。例如,社会技能水平较高的儿童更可能有成功的机会。[39]因此,家庭社会技能教育可帮助孩子提高各方面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个人的成长,要经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的过程,当学生生涯结束走向社会后,会经历一个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那些社会技能水平高的个体能够通过获得他人的帮助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而那些社会技能水平较低的个体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往往不会积极争取他人的帮助,或者想获得他人的帮助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从而导致工作不顺利、环境不适应等问题,从而影响其良好社会适应的发展。

二、家庭社会技能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家庭社会技能教育的内容

在社会技能教育中,合作与竞争是核心内容。培养社会技能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孩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因为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合作是现代社会的另一个要求,缺乏合作能力,同样也会失败。

1.培养孩子良好的竞争意识、积极的竞争态度和方法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目的

家长要让孩子明确竞争的目的,参与竞争不一定非要赢不可,竞争的目的不在于结果的输赢,而在于过程中能力、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竞争目的,孩子就能用一个较好的心态去对待和参与竞争,从而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2)磨炼孩子的意志,正确对待失败

有的孩子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敢主动去争取。家长要磨炼孩子的意志力,因为一个人经受的考验越多,承受的困难和压力越大,意志力就会磨炼得越坚强,也敢于竞争。在家庭中,父母可以与孩子多进行一些竞争性的游戏,如下棋、赛跑等。家长应让孩子既有输的体验,也有赢的体验,特别要教育孩子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失败,失败后要及时调整心态,总结教训,学习别人的长处,争取下次赶超别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指导孩子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使孩子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磨炼意志。

(3)教育孩子选择正确的竞争手段

两种家教,两样人生[40]

这是关于两个孩子和两位父亲的故事。

第一个孩子是班上的优等生,可每次考试总会有几个同学的成绩排在他之前,他从未拿过头名。“爸爸,为什么我总也超不过前面那几个同学呢?”孩子一脸愁云。

父亲没有回答,而是拿来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条长长的线,说:“你有办法让这条长线变短吗?试试看!”孩子绞尽脑汁,想了很多长线变短的办法,结果都无济于事。父亲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拿起笔在那条长线下面画了一条更长的线……

“哦,爸爸,我懂了!要胜别人一筹,要超过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使自己做得比别人更出色,更优秀。”孩子恍然大悟。

第二个孩子是班上的小队长,他总想着怎样尽快熬到中队长的位子,却每每事与愿违。孩子忧心忡忡地问父亲该怎么办。父亲没有回答,而是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下起跳棋来。孩子的棋技绝不比父亲差,可最后还是败下阵来。“这里有个诀窍,要在下棋中获胜,只想着在自己前行中搭桥还不行,还必须在关键的时刻拆别人的桥,让他举步维艰……”

“哦,爸爸,我懂了,要超过别人最有效的办法不在于如何为自己搭桥尽快前行,最根本的是善于阻止别人超过自己。”孩子茅塞顿开。

多年后,两个孩子已长大成人,走上各自的岗位。第一个孩子以父亲的“长线”理论指导自己,所到之处,单位垂青,事业有成。第二个孩子以父亲的“拆桥”理论做航标,结果不仅没有功成名就,而且没有单位要这种小人。

两种家教,给孩子换来的是两种人生。

不翼而飞的笔记本

某重点中学的一个班级在考试前夕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班上几位成绩好的同学的各科笔记本在一夜之间都不翼而飞了,而考试刚过,这些笔记本又好端端地回到了几位同学的书桌里。大家一看就明白:是有人故意拿走的,拿走的目的也很清楚,就是为了让这些成绩优秀的同学考得不理想。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孩子用不光彩的手段来竞争,即使赢了,也不会得到同伴和社会的认可,会遭到社会、世人的唾弃。因此,家长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将来有好的发展,拥有健康、灿烂的人生,切记在教育孩子竞争的时候,要选择光明正大的手段,依靠自己的实力取胜,而不是走旁门左道,用不光彩的方式来取胜。

2.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

(1)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

由于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从小被娇惯,自私、小气、不与他人分享较普遍。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分享、合作并没有失去什么,而是互惠互利的一件事情。因为分享体现了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别人也会对你给予相同的回报;合作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调,发动大家之力来达到共同的目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有效的合作是大家发挥各自的优点和专长,互相弥补别人的不足,从而使效益达到最大化。因此,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善于欣赏别人,发现他人的优点。家长可以让孩子分析家人及朋友的优点,学会欣赏而不是排斥。同时,家长也要让孩子明确分析自己的优点,考虑如何运用自己的长处与别人合作,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实现有效的合作。

(3)遵守合作规则

能够与他人顺利合作的人一定是有诚信的人,因为合作成功的基础是建立在遵守共同规则上的。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恪守信誉,这样才能保证合作成功。

(二)家庭社会技能教育的方法

社会技能教育的方法,首先是认知和情绪情感技能的培养,其次是行为技能的训练。家庭对孩子进行社会技能教育时,应该主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1.社会技能的认知培养

社会技能认知的培养就是要教给儿童一些社会知识,即恰当的目标和策略。具体包括:[41]

(1)激发儿童学习社会知识的意图和愿望。

(2)界定要学习的社会技能。对儿童而言,指导者在界定要学习的具体社会技能时,不能过于抽象,要尽量具体一些。例如,告诉儿童“领导技能”是指“提出让同伴们一起玩的好主意”;“支持技能”是指“做一些使其他玩伴感到高兴的好事情”;“提问技能”是指“问其他儿童问题,使他们能够告诉自己一些事情或使他们能够回答自己”;“评论技能”是指“只谈论自己和其他儿童正在做的事情”。

(3)提供社会技能的正面和反面实例。例如,在学习合作技能时,让儿童列举出一些合作的例子,也列举一些不合作的实例。在列举反面实例时,一定要让儿童认识到不恰当行为的消极后果。如,两人玩一个玩具时,其中一个只自己玩而不让另一个孩子玩,结果使两人都玩得不开心。

(4)让儿童回忆和演练所学习的社会技能,力求让儿童能够正确说出所学习的社会技能,并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练习所学习的社会技能。

(5)引导儿童想出可以应用所学社会技能的其他情境,使其更好地掌握社会技能。

2.社会技能的训练

孩子是通过观察和练习各种社会人际关系行为而提高社会技能的。对于孩子,培养社会技能的较好方法就是社会技能示范与角色扮演。

(1)示范

示范是指家长向孩子演示行为技能,让孩子去模仿学习。模仿对于孩子来说是直接而快速的。例如,要教给孩子合作技能,家长可以利用生动的录像,或自己的演示榜样有效地使用合作技能;在示范中,家长可以把各种社会技能分解为一系列行为步骤,每一个步骤都要让孩子观察、模仿,并在各种情境中,如学校、家庭、社会交往活动等不同情境中使用这一技能。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在家庭社会技能培养中具有许多优点:孩子转换角色以便于能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思想观点和体验;可以体验到使用这些社会技能所带来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孩子对所学新行为的记忆和保持。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把看到或听到的社会技能进行行为演练,以便于他们最终能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这些技能。在这一阶段,家长先要让孩子动脑筋想一想: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运用示范过的社会技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然后,在练习社会技能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孩子通过扮演某个角色练习所学习的行为技能。

(3)反馈评价

除了示范和角色扮演,家长要对孩子的角色扮演练习进行反馈和评价,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练习情况。反馈和评价对于改进孩子的社会技能有重要的作用。当孩子的角色扮演结束后,家长要对他们的演练情况进行评价、讨论。当孩子的角色扮演行为越来越像榜样的行为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有时还可以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注意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改善对社会技能的应用水平。

(4)迁移训练

迁移训练是指采用多种方法或措施,促进儿童把新学习的技能从训练情境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42]

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创设条件,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去体验社会技能,特别是在角色扮演过后,让孩子去接触一个真正的社会技能。例如,家长在与孩子做了“当父母”的角色扮演游戏过后,找个机会让孩子真正地做一次“家长”,让孩子管理全家人的生活一周。如果孩子不能把新学习的行为迁移到真正的生活情境中,那他们的社会技能培养就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

第八节 家庭感恩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让他们学会“感恩”,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关爱他人。因此,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含义与价值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含义

《说文》中曰:“恩,惠也。”《现代汉语词典》也讲:“恩,即恩惠,就是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43]感恩就是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就是个体对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及回报的过程,其中又主要是表示友好。

家庭感恩教育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家庭成员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对孩子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教育的过程。它可以分为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认知上包括识恩与知恩,行为上包括报恩与施恩。

(二)家庭感恩教育的价值

1.家庭感恩教育是幼儿道德品质的基石

感恩是一种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品质的基石。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教育是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文教育,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共生共存的教育。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幼儿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及意义。感恩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感恩,对他人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心,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并从身边的亲人做起,通过感谢父母,感谢家庭,推己及人。同时,感恩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贴近,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小培养关注他人的能力、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将有助于今后形成对他人较高的关怀取向,是道德品质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2.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幼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天真无邪,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需要成人全面、及时的引导。因此,尽早施行感恩教育,尤其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更具实效。幼儿感恩意识的获得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5~6岁是幼儿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自我中心思维占强势地位的时期,幼儿难以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和理解问题。这就需要成人一方面抓住关键期及时教育,以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幼儿心性未定之前实施感恩教育,防止不良影响的侵入,可以保证幼儿的健康发展。[44]如果不及早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幼儿就有可能受到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并延续到其成人以后,从而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

3.感恩教育是家庭温馨和谐的保障

“养儿防老”,这说明了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对子女知恩图报的心理期望。中国的父母一般都愿意为子女的发展付出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虽然近年来,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有所改变,但中国父母喜欢享受天伦之乐,他们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孝顺。如果孩子不懂得理解父母,不认可他们的恩情,不知道回报父母,家庭必然会出现不和谐的状况,对家庭也有很多的破坏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被认为是一切道德品行的基础。所谓“知恩”首先是知父母的恩,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对父母不知恩报恩的人,就是一个毫无德行可言的人。这样的人不可能对别人感恩戴德,也不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人际关系也必然紧张。因此,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论是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还是家庭的温馨和谐,都需要感恩的心和行动来回馈。

4.加强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即和谐发展的社会,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是需要具有和谐思想的人。一个具有和谐思想意识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而一个能够感恩图报的人也容易养成和谐的思想观念。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加强感恩思想教育,可以使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养成知恩图报的观念,形成和谐的人格。从社会角度而言,通过感恩教育,人人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二、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由于当前我国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普遍存在,家长的过分溺爱让很多孩子都养成了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等不良倾向。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家长辛苦的占77%;爷爷、奶奶或父母生病了,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9%;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7%。[45]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孩子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施恩。下雨天,年老的奶奶蹲在地上给孩子换鞋子,而孩子却心安理得,竟没有一声“谢谢”。孩子大小便在身上了,老师毫无怨言地帮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孩子却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遇到困难时,同学们倾情的帮助,孩子欣然接受却没有任何表示。以上情况,都表明感恩现象十分缺失。

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不重视感恩教育。大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过于重视智力开发,却忽视了孩子的德育教育。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全家一切以他们为中心,他们所获得的爱太泛滥,太单向,使他们处于爱的麻木之中。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自己千辛万苦,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

C家和D家两个家庭,父母都失业了,家庭顿时陷入了困境。面对同样的境况,两个孩子的表现却截然不同。C家的孩子依旧没有改变以前爱吃零食、穿名牌运动服鞋的习惯,最近又迷上了搜集各种新型玩具,已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根本不体谅父母的操劳和辛苦,还一个劲儿地找家里要钱,稍不顺心就大吵大闹。C父总是很无奈地摇摇头:“以前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凡事都顺着他。我们失业了,不在孩子面前倾诉失业后的失落,更不会抱怨挣钱太辛苦和受到太多的委屈,照常满足他的吃穿要求和他想要的零花钱,可是没想到孩子却如此不体谅我们。”D家的孩子一向表现好,虽然最近常迟到,可是成绩却有进无退。原来D家的父母失业后承包了一个小杂货店,白天黑夜顾不了家,可是奶奶瘫痪在床6年,吃喝拉撒全靠别人伺候。在小D很小的时候,他就要帮助照顾奶奶,还要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小就很体谅人。这次父母下岗,也将实情告诉了孩子,孩子主动提出照顾好奶奶并搞好自己的学习,不让父母担心。

两个家庭,小C和小D的差别却如此之大,可见,家庭感恩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二)家庭感恩教育的对策

1.家长要做好感恩表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要进行家庭感恩教育,父母首先要做好表率。家长首先要感恩于自己的父母,孝敬老人;对于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更要积极地表示感谢,并尽自己的努力也去帮助他人。对待孩子也如此,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帮助了父母或他人时,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小而拒绝孩子的帮助,而要有敏锐的体察,并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使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父母的榜样示范能够促使其更加自觉地感恩、知恩、报恩与施恩。一位母亲长年累月为自己卧病在床的父亲洗脚,擦拭身体,她的孩子耳濡目染,也经常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母亲每次都会对孩子抱以感谢的目光和言语,孩子体会到了感恩的快乐,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帮助他人,并对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

2.在生活细节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不能靠灌输,也不能光靠讲道理,而是要在生活中去体验。因此,感恩教育应从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家长要多留心、发掘生活中和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感人事迹,用作感恩教育的素材。比如,在农田里看到农民顶着太阳辛苦劳作,就让孩子感受他人的辛苦,感受平时吃的饭是多么来之不易,学会感恩和珍惜。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要感恩,在不是感恩节的日子里也一样要感恩。在生活中,在社会中,孩子都或多或少受到过他人的帮助,一旦孩子得到了帮助,哪怕是来自于家庭成员的帮助,家长也要立即让孩子致谢,并告诉孩子要对帮助的人心存感激,因为正是有了他人的帮助,孩子们才可以更快乐地生活。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感恩教育,往往能让孩子领悟其中的道理,为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努力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为

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孩子一般都心存报答感恩之意。一项调查显示,54.77%的青少年表示,会竭尽所能全力回报;50.62%在自立之前会从精神上、感情上给父母安慰; 45.85%会多做家务减轻父母负担;36.66%等拿到第一份工资就表达自己的回报; 62.37%认为读好书是最好的回报;只有3.27%认为理当接受,不予回报。但不少青少年心存感恩,却羞于表达或不知如何表达。在接受问卷调查的青少年中,约半数(50.09%)表示,由于害羞而没有对父母说过“我爱你”;34.81%曾对父母说过“我爱你”;10.6%表示从没有想过要说出来。[46]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孩子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比较含蓄内敛,很多人缺少说出爱的勇气和行动。因此,仅让孩子感受和理解父母为家庭和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仅有感恩的意识还不够,更要引导孩子把意识转化为行为,如努力学习,主动关心和体谅父母,帮父母做家务,为家人、同伴及他人服务等,学会用行动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4.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关爱

对于当下的独生子女,他们的所得和付出不成正比,面对家长无条件的关爱他们更多的是理所当然地接受,很少想到用何种方法给予回报。要让孩子能发自内心地对家长感恩,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关爱。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和亲友分享,并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关爱他人,让孩子意识到分享和关爱他人,让他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快乐。

5.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感恩教育

社会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实施感恩教育。比如,带孩子去参观名胜古迹,萌发孩子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鼓励孩子参与各种爱心募捐;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参加植树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培养幼儿施助于人的快乐,从而达到回报家人、回报社会的教育目的。总之,感恩教育是一项教育工程,它不是孤立的,需要家庭、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人格完善,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推动社会和谐进步。通过感恩教育,这些心怀感激的孩子们,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脚步。

【思考与运用】

1.家庭体育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价值?进行家庭体育的原则有哪些?

2.家庭德育的特点有哪些?开展家庭德育的方法是什么?

3.家庭智育有哪些内容?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家庭智育的内容有何不同?为什么?

4.家庭智育的任务与方法有哪些?

5.家庭美育的内容与方式有哪些?

6.家庭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7.家庭社会技能教育的关键是什么?

8.家庭安全教育中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的内容有哪些?

9.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原因及对策有哪些?

【本章相关学习资源】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家庭[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1.

2.晨曦.美国父母家教的科学方法———世界一流的素质教育[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国德育教育网http://www.chinadyjy.cn/

4.中国素质教育网http://www.chinaszjy.cn/

【注释】

[1]蔡传明等.现代家庭体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1,20(6):1~3,10

[2]操伊芬.现代家庭体育的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14

[3][苏联]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56

[4]刘英.家庭德育与子女成才[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5

[5]葛瑛山,朱金焕.家庭教育指南[M].北京:宇航出版社,1988.23

[6]葛瑛山,朱金焕.家庭教育指南[M].北京:宇航出版社,1988.23

[7]葛瑛山,朱金焕.家庭教育指南[M].北京:宇航出版社,1988.26~28

[8]唐彦生,隋玉梁,于一.家庭教育大百科[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69

[9]彭德华.家庭教育新概念[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36

[1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71SiU6tRI1WrhC7oozrXXtD3RELyrLRyGKBstp8swIsqroDI7iYi5yv3I-cL79C8ZpId5EcDKnU-FZoNEoIR

[1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71SiU6tRI1WrhC7oozrXXtD3RELyrLRyGKBstp8swIsqroDI7iYi5yv3I-cL79C8ZpId5EcDKnU-FZoNEoIR

[12]吴建光,崔华芳.培养孩子观察力的50种方法[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

[13]唐彦生,隋玉梁,于一.家庭教育大百科[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893

[14]崔华芳,李云.培养孩子注意力的50种方法[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

[15]韦伟.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J].广西教育,2007,(Z1):95

[16]http://zaozhuang.dzwww.com/news/weijiao/t20060711_1606142.htm

[17]吴建光,崔华芳.培养孩子观察力的50种方法[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

[18]http://mlsy.fj61.net/show.aspx?id=1928

[19][美]G·F·库德,B·B·波尔松.《孩子兴趣的开发与培养》[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

[20]http://www.ckedu.com/web/0/200712/11201600015.html

[21]唐彦生,隋玉梁,于一.家庭教育大百科[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890

[22]吴宝琦.怎样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2

[23]李凌青,崔华芳.培养孩子意志力的方法[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03

[24]吴春联.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J].幼儿教育,2000(6):35

[25]朱燕娜.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8(6):33~34

[26]刘雏燕.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J].河南农业,2008(24):39

[27]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卫生部于1998年分别颁布的《小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和《中学生一日学习时间卫生标准》整理。

[28]http://tieba.baidu.com/f?kz=124889926

[29]彭德华.家庭教育新概念[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65

[30]彭德华.家庭教育新概念[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63

[31]常艳春,寒雨.孩子健康成长,勿忘家庭劳动教育———郑沪生副研究员访谈录[J].家长.2007(1):1~4

[32]常艳春,寒雨.孩子健康成长,勿忘家庭劳动教育———郑沪生副研究员访谈录[J].家长.2007(1):1~4

[33]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5/31/content_700137.htm,2009-7-11

[34]张大均.心的教育(4~6岁幼儿家长用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11

[35]张大均.心的教育(4~6岁幼儿家长用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16

[36]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9/220860/archives/2008/1080576.shtml

[37]王美芳等.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培养[M].山东:华文出版社,2003.28

[38]王美芳等.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培养[M].山东:华文出版社,2003.27

[39]王美芳等.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培养[M].山东:华文出版社,2003.29

[40]冷颖.影响家长的101个经典家教案例[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134

[41]王美芳等.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培养[M].山东:华文出版社,2003.186

[42]王美芳等.儿童社会技能的发展与培养[M].山东:华文出版社,2003.182

[4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31

[44]冯婉桢,叶平枝.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4):59~61

[45]吴近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幼儿感恩教育研究报告[J].才智,2008(22):108~109

[46]俞晓歆.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45~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