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妊娠期间如果营养不良,就会影响胎儿脑和身体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畸形。胎儿需要蛋白质构成其组织,孕妇本身也需要蛋白质供给子宫、胎盘的发育及产后身体的恢复。因此,妊娠期间必须给予充足的蛋白质营养素。整个妊娠期间需要的蛋白质摄入量约为900 克,但妊娠各个时期的摄入量是不平衡的。如适量的维生素A可以保证胎儿发育、肝脏储备和孕母泌乳的储存。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

第六章 人生不同时期的家庭教育

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胎儿期开始,到出生,再到婴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老年期,一直到死亡,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生发展与家庭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侧重点各有不同。本章主要针对人生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特征来阐述各个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与策略。

第一节 妊娠期(孕期)和胎儿期教育

一、妊娠及妊娠期

妊娠,即怀孕,是指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妊娠期是指从受精开始到胎儿发育成熟,顺利分娩出母体的整个时期。妊娠期对于胎儿的发育非常重要,胎儿的成长受母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因此,孕妇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愉悦的情绪,为胎儿的成熟提供一个最佳的环境。

(一)妊娠期特点

妊娠期大约有280天,可分为妊娠早期(1个月至2个月)、妊娠中期(3个月至6个月)及妊娠晚期(7个月至10个月)。在不同的时期,胚胎或胎儿的特点不同。

1.妊娠早期即胚期

也就是受精卵形成后1周至8周,是细胞和组织分化时期。在这一时期,受精卵经过分裂、增殖和分化形成胚泡和三胚层。三胚层又经过分化发育演变成雏形器官组织,进而形成胚胎,胚胎经过迅速生长分化形成胎儿。

2.妊娠中、晚期即胎儿期(3个月至10个月)

本阶段的特点是胚胎迅速生长,雏形器官组织的形成分化与各种机能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逐渐具备产后能独立维持生命的形态及生理条件。在发育的不同阶段,胚体的不同部位之间和不同器官组织之间往往表现不同的生长和分化时序,出现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这些变化均受到遗传信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妊娠期营养

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需要足够的热量与营养素供给。妊娠期间如果营养不良,就会影响胎儿脑和身体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不同程度的畸形。因此,必须重视孕期营养素的合理供给和保证孕期膳食的平衡,以保障胎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1.妊娠期所需营养素

营养素是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是供给热量的营养素。(见表6-1)[1]

表6-1 几个国家推荐的孕妇每日膳食中热量及蛋白质供给量

(1)蛋白质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是构成细胞组织的材料,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胎儿需要蛋白质构成其组织,孕妇本身也需要蛋白质供给子宫、胎盘的发育及产后身体的恢复。因此,妊娠期间必须给予充足的蛋白质营养素。如果孕妇蛋白质摄入不足,尤其是动物性蛋白的缺乏(动物蛋白含有较多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等),就会影响胎儿发育,特别是大脑的发育,会引起脑细胞数量减少,智力水平下降。整个妊娠期间需要的蛋白质摄入量约为900 克,但妊娠各个时期的摄入量是不平衡的。(见表6-2)。[2]孕妇需根据蛋白质贮留特点逐步增加不同时期蛋白的摄入量。肉类(猪、牛、羊、鸡、鸭)、蛋类、鱼类及乳类都富有动物性蛋白质;豆类、谷类中含有植物性蛋白。

表6-2 妊娠蛋白质贮留动态变化及贮留克数

(2)脂肪

脂肪是组成和修补组织的成分。人体的器官和组织在其组织分化及形态发育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合成含磷脂及固醇的新细胞;脂肪组织分布在皮下和内脏各器官间,保护内脏减少损伤,脂肪不传热,有助于维持体温恒定。脂肪是胎儿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脑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需要适量的脂肪酸。因此,妊娠和哺乳期应摄入适量的脂肪,以保证孕妇自身及胎儿的需要,但也不能增加过多,以免孕妇发胖而影响健康及分娩。一般认为,其热比以25%~30%较为适宜。[3]动物油和植物油是脂肪的主要来源,鸡鸭油、动物内脏等都含有丰富的脂肪。

(3)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又名糖类,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物质,根据其分子结构可以分为: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多糖(淀粉、纤维和果胶)。糖类是人体主要的热能来源;是构成身体的重要物质,参与很多生命过程;能调节生理机制,是人体主要器官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在妊娠期间,随着胎儿代谢的增加,需要的热量也不断增加。因此,要保证孕妇摄入充足的糖类,如果母体糖类供给不足会使孕妇易患酮体征;另外,患糖尿病的孕妇,婴儿可能发生高胰岛素血症。一般碳水化合物无规定供给量标准,孕妇每日至少应该摄入200~250克以上的碳水化合物,以防止酮体征出现。妊娠中后期,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能应占总热能55%~60%左右。[4]糖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含有大量淀粉和少量单糖和双糖的谷类和根类食品,如各种粮食和薯类,各种食糖(蔗糖、麦芽糖)、蔬菜、水果等。

(4)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和代谢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化合物,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调节生理功能的主要成分。维生素按其溶解性可分为两类: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人体比较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A、D、C和B族。体内过量或缺乏维生素,都会引起物质代谢失调。如适量的维生素A可以保证胎儿发育、肝脏储备和孕母泌乳的储存。反之,过多摄入则会影响胎儿骨骼的正常发育甚至畸形。维生素B6和叶酸缺乏会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因此,妊娠期间必须摄入适量的各种维生素,否则会妨碍孕妇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导致代谢紊乱,生长停滞,产生畸胎,严重的还可引起流产、死产或新生儿死亡。

为保证妊娠期各种维生素摄入的科学性,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我国规定:孕妇维生素A的每日供给标准为1000微克视黄醇当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每日供给量标准为1.8毫克;维生素B12的每日供给量为4.0微克;维生素C的每日供给量为80毫克。我国尚没有制订维生素B6的供给标准,可参照美国1981年提出孕妇维生素B6的每日供给量为2.6毫克;孕妇叶酸的每日供给量可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1981年提出的标准,即800微克。[5]此外,孕妇应经常接触充足的阳光照射和保持合理膳食,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除来自谷类、肉类、鱼类、蛋类、牛奶以外,大部分存在于各种蔬菜和水果之中。

(5)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无机盐既是生命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命物质的环境。人体内的许多元素都存在于无机盐中,其中含量较多的有钙、磷、镁、钾、钠、硫、氯七种。其他如铁、铜、碘、锌、锰和钴等含量极少,称之为微量元素。

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无机盐,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因此,必须通过膳食给予补充。无机盐在食物中分布很广,一般都能满足机体需要,但钙较容易缺乏。妊娠期间母体内需要贮存大量的钙,以供给胎儿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如果母体长期缺钙,可能会影响胎儿骨骼的正常发育,使新生儿易患佝偻病,孕妇也容易患骨质软化病。因此,孕妇一定要及时给予补充。中国营养学会1988年修改了孕妇膳食中钙的供给量,孕中期供给量为1000毫克,孕晚期为1500毫克,膳食不足者可补充钙制剂。[6]食物中海产类含钙较丰富,如虾皮、海带、紫菜等,绿色蔬菜如白菜、菠菜、油菜、芹菜等含钙也较多。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虽然含量甚微,但它的缺乏和过剩都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微量元素参与生命活动的各个重要环节,对孕妇及胎儿的健康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妊娠期应多加补充,尤其注重对铁、锌和碘的补充。妊娠期间,母体对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孕期缺铁会导致胎儿较早出现缺铁性贫血,孕妇贫血产出低体重儿的概率比较高,孕妇严重贫血者还易引起早产。因此,孕妇应摄入一定的含铁量丰富的食品,如肉、肝等。近年来,研究表明,锌与妊娠有密切关系,孕妇缺锌容易导致胎儿畸形,也易引起孕妇流产。我国营养学会首次提出孕妇膳食中锌的供给量标准,孕后期每日摄入锌应为20毫克。[7]锌多存在于动物性食品、谷类、豆类和蔬菜中。孕期甲状腺功能活跃,甲状腺能促进胎儿生长发育,故应加强碘的摄入量。我国规定,妊娠中、后期每天应摄入碘175毫克。[8]海产中含碘多,如海带、海虾、海鱼等。

2.妊娠期孕妇合理饮食

妊娠期除上述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在妊娠的不同时期,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还应适当安排好孕妇的饮食,以平衡膳食,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

(1)妊娠早期(1个月至3个月)。这一时期,胎儿还未成形,其发育所需营养不多,此时孕妇不需要刻意补充过多的营养素。妊娠反应强烈的孕妇可少食多餐,吃清淡少油的食物,清晨吃些干的食品,可减轻胃部的不适反应。

(2)妊娠中期(4个月至7个月)。这一阶段,胎儿发育加快,孕妇食欲好转,需要加强各种营养素摄取量。此时由于子宫逐渐增大,压迫肠道,易发生便秘,所以孕妇需要特别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并搭配些粗粮,以防便秘。

(3)妊娠末期(8个月至10个月)。这一时期,胎儿生长发育最快,胎儿有一半的体重是在这个时期获得的。胎儿体内大部分的钙、铁,也是在此阶段从母体获得的。因此,孕妇要多吃些营养高的食品,如瘦肉、鱼类、乳、蛋及豆类,注意所需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如含钙、铁、锌等较丰富的食物的摄入。此时孕妇活动量减少,应适当控制主食和脂肪的摄入量,以免孕妇发胖,胎儿生长过大而难产。另外,为了减少体内水的蓄积,应减少饮食中盐、碱的用量,以防孕妇下肢水肿现象的发生。

总之,在妊娠期间,孕妇需要多种多样的富有营养的食物,但必须注意合理的营养及平衡的膳食,每种营养素应保证需要量适中,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宜,保持平衡。因此,妊娠期孕妇的食物一定要保证多样化,做到米面混合,粗细粮并用,荤素搭配,蔬果兼有,这样才能起到互补作用,保证营养合理全面,才能为胎儿的健康发育提供一个有利的母体内环境。

(三)妊娠期保健

妊娠期保健是为了保证孕妇的健康,使胎儿在妊娠期间正常发育,足月时能安全分娩出身体健康、智力发育良好的新生儿。因此,做好孕期保健,对于家庭的幸福至关重要。妊娠期保健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远离烟酒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人体健康,尤其在妊娠期间,孕妇吸烟对胎儿的危害更甚。烟草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焦油等其他有害物质。尼古丁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挥发性液体,可引起胎盘血管收缩,减少胎儿血液供应,导致胎儿心率改变。由吸烟而进入母体血液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能通过胎盘,进入胎体致使胎儿缺氧,大脑发育不良。焦油常黏附在咽部和支气管表面上,长久积存可诱发异常细胞生成,形成癌肿。另外,其他有害物质的作用,容易导致流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低体重,甚至早产、死亡。此外,父亲吸烟对胎儿也具有同样大的危害。随着父亲吸烟量的增加,婴儿畸形率也不断上升。因此,孕妇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不吸烟的好习惯,也要劝诫丈夫不吸烟,远离吸烟群体,避免二手烟的吸入,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

酒精对胎儿的危害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孕期大量酗酒可导致女性生殖机能受到伤害。因为大量酒精进入体内,使生殖细胞受损,从而使受精卵发育不全。酒后受孕可使胎儿发育迟缓与智力低下。孕期酗酒,能使胎儿发生“胎儿酒精综合征”,表现为:胎儿发育缓慢;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如脑生长发育落后以致日后学习困难等;面部畸形,如睑裂短小、小眼、斜视、眼间距短等。另外,酒精也会对男性生殖系统有影响,男性酗酒者并发睾丸萎缩、不育、性欲降低和阳痿等,也会导致精子形态变化,活动能力下降,影响精子质量。因此,妊娠之前以及妊娠期间(包括父亲和母亲)都尽量不要酗酒,为生育健康的下一代做好准备。

2.慎用药物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妊娠期孕妇用药需慎之又慎,因为任何药物,不管是何性质、多大剂量、用药时间长短,或多或少都会对胎儿的正常发育产生影响。因为用药后,药物都会经过母亲血液,透过胎盘,经过脐静脉到达胎儿体内。因此,妊娠期间应当尽量少用药物,如果孕妇有疾病必须用药时,必须找医生问询并遵照医嘱合理用药。有研究表明,以下几种药物对胎儿是有害的,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见表6-3)[9]

表6-3 对胎儿有害的药物

总之,在妊娠期间,为了胎儿与母亲的健康,孕妇一定要安全、有效、适当、慎重地用药,切忌滥用或需用而故意不用而导致无可挽回的结果。

3.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周围生活环境中还有许多有害物质,如射线、噪音、大气污染等。这些有害物质,不利于我们身体的健康,尤其对孕妇的危害性更大,不仅不利于母体本身的健康,还有害于胎儿的正常发育。常见的几种有害物质及其危害性参见下表:

表6-4 几种常见的有害物质及其危害

因此,孕妇及家人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并尽量避开,为新生命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分娩创设有利的条件。

4.保持愉悦的情绪

孕妇的情绪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情绪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是当今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在妊娠期间,孕妇的情绪良好与否跟胎儿能否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孕妇的生活状况,比如环境的变更、婚姻家庭的质量等都会影响到孕妇的情绪与心态。人的情绪与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都有密切的联系,而胎盘直接受供于孕妇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故孕妇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活动都能直接影响其血液循环和内脏活动以及一系列的生命功能,这些都将通过母体进而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

孕妇经常保持愉悦的情绪,可以促使其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增加,从而为胎儿的发育成长提供有利的刺激。当孕妇心情愉快时,可以保持心率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为胎儿的身心发育提供最佳的内环境。当孕妇长期精神紧张、恐惧不安时,胎儿也会感到不安,胎动频率和强度也增加。孕妇长期处于恐惧不安与焦虑中,会使胎儿出生后,体重较轻,而且烦躁、爱哭闹,睡眠差,经常吐奶,频繁排便,进而导致营养缺乏,身体消瘦,以致影响身体和智力的发育。

因此,孕妇应注意培养自身的良好情绪。首先,通过内因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妊娠期间,孕妇要保持既平和又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多看美好的景物,多听优美的声音,多想美好的事物,时刻保持内心的愉悦。其次,需要丈夫及家人的配合,尤其需要丈夫加倍地理解与体贴,孕妇与丈夫之间应该有良好的情感交流,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相敬如宾。最后,还需要一个宁静舒适、整洁雅观的居室环境。总之,保持愉悦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不仅有利于孕妇体内各系统的机能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对胎儿的健康成长也大有裨益,其作用不可小视。

此外,妊娠期间,孕妇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清洁的起居卫生、有节制的性生活以及宽大舒适的衣着、适度的妆容等。总之,在妊娠期间,孕妇要尽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愉悦的身心,为胎儿的成长发育提供一个有利的内外环境。

二、胎儿期教育

胎儿期教育简称胎教。胎教是人最早接受的教育。胎教是指根据胎儿发育的不同年龄阶段和生命特征,通过调节母体孕期的内外环境,促进胎儿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及内分泌物质,使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环境相互渗透,干预胎儿的大脑发育,启迪智能,改善胎儿的生命素质,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成长,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10]

我国的胎教思想源远流长,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其《教子》篇就有胎教之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11]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胎教思想不断科学化,胎教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当前,有很多关于胎教的学说,如音乐胎教说、语言胎教说、运动胎教说、情绪胎教说、意念胎教说、母爱胎教说和环境胎教说等。

(一)胎儿期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胎儿期教育的目的在于优生,在于改善母体内外环境,免除不良刺激对胚胎和胎儿的影响,为优良基因的充分表达创造尽可能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使后代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提高人类的质量。[12]实行胎教,是实现优生、优育和优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的发端,是教子成才的第一步,是人口素质优化的第一个环节。在胎儿期给予胎儿有益的影响和教育,能为儿童的早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丧失了胎教的机会,到孩子出生后再弥补就为时已晚,所以进行胎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实施胎教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胎儿身体的健康

孕妇和胎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胎儿的身体健康。孕妇坚持散步,做产前体操,不仅可以调节身心,还能为胎儿成长提供有利的内环境。胎儿在父母的帮助下进行体育训练,如体操、游戏、散步等,可以促进胎儿身体健康发育,使之出生之后体格健壮且动作较为灵敏。

2.促进胎儿智力的发育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从胎儿期开始。胎儿具有惊人的能力,不仅具有视觉、听觉和记忆能力,而且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情绪变化。在妊娠期间,采取适当的方法对胎儿进行有规律的刺激,有利于胎儿大脑皮质得到良好发育。通过胎教,可以开发胎儿的智力,促进人类智商的提高。

3.提升胎儿感受美的能力

孕妇经常接触美好事物,可以保持愉悦的心情,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母亲这种对美的体验,可以传递给胎儿,让胎儿获得感情、感觉上的满足,胎儿也能感受到事物的美好。

(二)胎儿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胎教对于胎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胎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胎教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主要有:

1.音乐胎教

音乐胎教是指通过音乐对母体内的胎儿施教。具体来讲,就是孕妇为胎儿提供丰富的音乐材料进行教育的方法。音乐是感情、心灵的语言,它能使人随着优美的旋律,张开幻想的翅膀。胎教音乐对于促进孕妇和胎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音乐能使孕妇心旷神怡,产生良好心境,进而影响胎儿的情绪。同时,音乐也能刺激胎儿的大脑皮层,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和脑功能的发展。进行音乐胎教,不仅对开发胎儿的智力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能促进胎儿的身体、情感,以及将来性格的良好发展。

音乐胎教一般是在妊娠中后期,即胎儿6个月左右开始实施比较合适,因为此时胎儿已具备一定的听觉能力。胎教音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优美、宁静,以E调和C调为主,主要是给母亲听的;另一类轻松、活泼、明快,以C调为主,主要是给胎儿听的。具体到某个胎儿,要根据其具体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胎教音乐。胎动频繁的胎儿可侧重选择一些舒缓、柔和的曲子,而对那些胎动较弱的胎儿则应选择轻松活泼、节奏感强的圆舞曲等乐曲。

进行音乐胎教,需要注意的是,一是给胎儿选听的曲目要短小且不要频繁更换,一般一周内固定一两首左右效果较佳,以期给胎儿大脑皮层留下较深印象,起到促进胎儿脑和智力发展的作用;二是直接给胎儿播放音乐时,应将录音机放置距离孕妇腹壁2厘米处,音量适中且播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5分钟左右为宜,以不损伤胎儿的听觉器官为原则;三是孕妇所听的音乐要以优美、舒缓、轻柔的为主,也可适当听一些比较欢快的音乐,听音乐的时间可较为随意,孕妇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听的时间段,听的次数也可多可少,因人而异。另外,进行音乐胎教时,孕妇如能怀着对胎儿无比的爱,和着音乐用自己的声音为胎儿唱出轻柔甜美的歌声,则是音乐胎教的最佳方式。

尤为重要的是,听音乐的时候,孕妇切不可三心二意,听而不闻,如果仅仅将音乐视作背景材料,听得再多也不起作用。因此,进行音乐胎教时,孕妇一定要静下心来,专心聆听音乐,尽可能随音乐而遐想、共鸣、陶醉,这样才可能使胎儿受益,真正发挥音乐胎教的作用。

2.语言胎教

语言胎教是指准父母给予胎儿语言刺激,并与胎儿进行积极语言交流的教育方法。适当的语言刺激不但能使胎儿感受到父母的爱,增加安全感,还能有效刺激胎儿脑细胞的生长,促进其出生后语言乃至智力的发展。

语言胎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准父母可以经常和胎儿交谈,如介绍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周围环境、日常起居等,内容较随意,口吻轻柔。比如,早晨起床,可以抚摸着腹部说“早上好,宝宝”,打开窗户可以告诉胎儿“宝宝,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出去散散步吧”等。另外,还可以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即有选择,有层次地给胎儿听一些简单、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童话故事、诗歌、散文等。胎教语言材料可以是光盘或下载的内容,但一定要注意挑选内容和录制质量上乘的。最好的方式是由准父母为胎儿朗读,由于胎儿对低音比较敏感,准爸爸准妈妈们在对胎宝宝进行语言胎教时,声音尽量放低,以便在充满爱意的美好意境中共同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胎教不可过早,一般从妊娠4个月左右开始进行,每天定时给予胎儿语言刺激,但时间不宜过长,以1~2分钟左右为宜。胎教语言材料最好是两种语言以上,有利于胎儿大脑左右两半球语言功能的均衡发展。

3.运动胎教

运动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孕妇通过一系列有规则的运动训练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方法。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胎儿氧的供给和废物的排出,能刺激胎儿的大脑和器官的发育。适当的运动还可以解除孕妇的疲劳,调节孕妇的神经系统功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胎儿的发育也有利。运动胎教可以分为直接运动胎教和间接运动胎教两种。

直接运动胎教是指孕妇通过推压腹部直接运动,帮助胎儿在母腹内直接做“体操”。具体做法:一般从妊娠4个月左右开始,训练时孕妇应仰卧,全身尽量放松,先用手在腹部来回抚摸,然后用手指轻戳腹部的不同部位,并观察胎儿的反应。动作要轻柔自然,用力均匀适当,切忌粗暴。如果胎宝宝用力来回扭动身体,准妈妈应立即停止动作。到妊娠6个月后,可以用双手轻轻拍打腹部,并用双手轻轻推动胎儿,帮助他在子宫里“散步”。如果配合音乐进行如上运动,将会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切记训练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每次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另外,在妊娠前三周和临产期不宜进行。

间接运动胎教是指通过孕妇的活动(如孕妇体操等)间接促进胎儿的活动,带动胎儿间接做“体操”。孕妇体操的姿势主要有仰卧姿、跪姿、站姿三种。仰卧姿有抱膝扭腰、抱膝压腹、屈膝抬臀、平仰卧起坐等几种。跪姿主要是双腿交换屈伸,具体做法:双手支撑,右膝前屈,左膝后伸;然后换左膝前屈,右膝后伸。站姿主要有双臂反向回环和单腿站立两种。需要注意的是,孕妇要量力而行,不可强求自己做完所有动作,若感觉到累就应停止;锻炼时间一般以5~10分钟为宜;动作的速度与幅度由孕妇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来讲,动作宜缓慢,幅度不要过大,动作要均匀,不要太过猛烈。

4.情绪胎教

情绪胎教是指通过孕妇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状态间接地给胎儿以良好影响,即指孕妇保持自身良好的情绪情感,并与胎儿进行积极情感交流的教育方法。

孕妇不同的情绪反应会对胎儿产生不同的影响。科研人员在对五个月胎儿进行认真观察后发现,当孕妇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时,胎儿就愉快,有时还笑;反之,胎儿就烦躁,有时还皱眉。母亲愉悦、豁达、甜蜜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和谐浑浊的心音传递给胎儿,积极地影响日后孩子的性格、气质、情感体验以及智力诸方面的发展。[13]

情绪胎教在整个妊娠期间都非常重要,在妊娠早期尤为如此。因为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孕妇的生理反应如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等,往往影响孕妇的心情,表现出烦躁、易怒、易激动、抱怨等情绪。孕妇的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其内分泌的改变而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因此,在妊娠早期,孕妇尤其要注意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用自己愉快的情绪、良好的心态感染和影响胎儿,使其健康生长发育。

情绪胎教的实施,首先需要孕妇加强意志锻炼,控制各种有害的过度刺激,尽量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比如外出散步、听音乐、阅读等。孕妇还需要经常与胎儿进行积极愉悦的谈话,让胎儿感受到母亲的爱。其次,需要丈夫对妻子的体贴关爱,从精神上给予安慰,从生活上给予照顾,经常抚摸妊娠中妻子的腹部会令孕母和胎儿体验到温馨舒畅的情意。

5.意念胎教

意念胎教是指依靠母亲的意念给胎儿的生长发育以积极的影响,一般从孕期第二周开始进行。有人把胎教分为胎儿美丽期、聪明期和健康期。美丽期即以双亲的仪容或其中一方为自我楷模,孕妇要经常思索双亲容貌的优点,如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等。如双亲认为自己的容貌不理想,可以用美丽的挂图或塑像代替,以达到日有所思,像有所依的目的。胎儿聪明期,孕妇要多看有益的书籍,多听名曲音乐,多欣赏优美的图画,并注意文明礼貌,举止行动落落大方。胎儿健康期,孕妇要做到精神愉快,情绪饱满,睡眠充足,营养丰富,以满足胎儿的生理心理需要。

上述这种胎教有点类似气功中的“以意导气”“意念遥诊”。因此,我们戏称为“意念胎教”。其实,悉心细想,这其中是不无道理的。根据我们介绍的知识,胎儿美丽期正是胚胎期,在这个时期内,胚胎迅速生长,主要器官都要分化完成;胎儿聪明期和健康期正是胎儿发育的中后期,即胎儿快速生长、智力发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重要时期搞好营养保健,保持心理健康自然十分重要。[14]

6.母爱胎教

母爱胎教是指妊娠期内,孕妇使用爱的语言,充满爱的心情,与胎儿“谈情说爱”,并时刻向胎儿传递爱的信息的方法。母爱可以调动母体内的一切本能来悉心爱抚胎儿,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心理刺激优化胎儿生长的环境,可以保护胎儿生长的心理环境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胎儿在6个月至7个月时,已出现心理萌芽,能够细致地辨别母亲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并对此做出反应。国外有个名叫克里斯蒂娜的女孩出生后,拒绝吸母亲的乳汁,而对别人的乳汁却不厌恶。后经专家研究证明,唯一的原因是她母亲当初不愿生她并想过堕胎。大量的实验证明,热爱胎儿的母亲所生的孩子要比厌弃胎儿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健康,厌弃胎儿的母亲早产、流产比率较高,且新生儿体重低于标准婴儿,精神异常者也较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情绪不稳定,多患肠胃病。[15]由此可见,母爱是胎教的必要条件,母爱是胎教的基础。

母爱胎教的实施贯穿于日常生活中,需要准爸爸和准妈妈配合进行。妊娠期内,准妈妈要多与胎儿说话,说话的语调要轻缓、柔和,要多听舒缓优美的音乐,多看可爱的婴儿照片,在这些过程中,孕妇要时刻表达出自己对胎儿的爱。为了让胎儿得到最完整的爱,准爸爸也要以温柔的爱心来体贴孕妇,在双亲的配合下,让胎儿从小就感受到父母的爱。

7.环境胎教

环境胎教是指孕妇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刺激以促进胎儿发育生长的教育方法。优美的环境,比如大自然的色彩和风貌对促进胎儿大脑细胞和神经的发育十分重要。因此,年轻夫妇在准备受孕前6个月就应开始学习环境卫生知识,以利于优境养胎。孕妇要尽可能多地到风景优美的公园及郊外领略大自然的美,并把这种美的体验讲述给胎儿,让宝宝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另外,就是创设舒适、干净、整洁的室内环境,来为胎儿的发育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胎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很多,上述是几种常用且便于实施的方法,但绝对不是唯一的。胎教是正规教育的辅助方法,具有理论依据与验证,但也不是唯一的。准父母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

(三)胎儿期教育禁忌

实施胎教,需循序渐进,切忌心太急。有的孕妇实施胎教,期望值过高,使得物极必反,收不到应有的良好效果。比如,有的孕妇在进行语言胎教时,长时间将耳机放在腹部,造成胎儿一生下来就对语言有一种反感;再如,听音乐时,也不能没完没了地听,有时连孕妇都会觉得烦,更何况胎儿。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可以理解,但凡事都应有个度,一旦过头了就会适得其反,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导致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必须学习胎教的科学内容,掌握实施胎教的正确方法,适时适度适当地实施胎教,这样才能孕育出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

第二节 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

婴幼儿时期(0~6岁)是指人出生后到上小学以前的年龄阶段。其中,从出生后到1个月称为新生儿时期;1个月到1岁称为婴儿期;1岁至3岁称为前幼儿期;3岁到6岁称为幼儿期。也有人将0~3岁称为婴儿期,3~6岁称为幼儿期。这个阶段是人的发展之开端,从一个软弱无力过着“寄生生活”的小生命体到能够独立行走、学会说话、智慧萌芽的独立个体,其间的变化是惊人的。如何认识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养育与教育是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婴幼儿时期是人的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极为迅速。下面将从0~3岁和3~6岁两个阶段对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分别进行简要阐述:

(一)0~3岁婴儿的生理心理特点

在孩子出生的头三年里,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具体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生理特点

(1)从体格上来看,婴儿的身高和体重从出生到1岁变化巨大。(见表6-5)[16]

表6-5 九省市正常儿童体格发育的衡量平均值

(2)从身体动作的发展来看,婴幼儿身体动作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心到末梢的发展次序。出生后第一年和第三年发展较快,第二年发展相对缓慢。两个月的时候,可以稍微抬头;4.3个月时,可翻身一半;5.8个月时,能够侧卧翻身;6.6个月时,可独坐片刻;7.2个月时,能够扶着双手站立;7.3个月时,可以独坐自如;10个月时,可扶一只手站立;10.4个月时,可以独站自如;11个月时,能扶双手走;11.3个月时,可以扶着一只手走; 15.6个月时,能独走几步;16.9个月时,能够独走自如;20.5个月时,能跑但不稳;25.7个月时,能跑且能控制。[17]

(3)从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来看,由于婴儿的骨骼柔软,脊柱的弯曲尚未定型,肌肉的收缩力也相对较差,故不能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避免骨骼血液供给不足,甚至因长时间承受身体重量发生变形,以及肌肉群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影响其生理发育。

(4)从躯干和内脏的发育来看,婴儿的躯干和内脏特点与成人的不同,婴儿的头较大,四肢较短,躯干较长;心脏比成人跳动得快;消化系统较弱,消化能力不强。

(5)从感知觉发育状况来看,婴儿皮肤保护功能差,易感染;代谢活跃,分泌物多,需经常清洗;体温调节功能差,容易受凉或中暑;渗透作用强,一些有害物质很容易通过皮肤被机体吸收,引起中毒。婴儿眼睛发育不良,调节能力差,容易近视。就婴儿的听觉而言,由于其耳咽管短、平,上呼吸道的细菌、病原体容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此外,婴幼儿对噪音比较敏感,当噪音大到60分贝时,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

2.心理特点

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是家庭教育的依据,婴幼儿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意志及语言这几个方面:

(1)认知特点

孩子在婴儿时期对外部世界开始有了兴趣,认知活动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1个月时目光可随着发光体转移;两个月后开始有了辨听能力;3个月能注意新异的刺激物;4个月会区分酸、甜、苦、辣等不同味道;5个月时会发出笑声;6个月开始认生;约1岁左右,能够寻找隐藏物,比如妈妈不在时知道要找妈妈等;1~2岁,开始有了想象的萌芽,如会把布娃娃当成妹妹;3岁左右想象力开始增强,但是这一阶段思维的发展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零散而贫乏,缺乏系统性与抽象性。

(2)情绪发生发展

婴儿情绪出现较早。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当吃饱睡足后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1个月后,便会笑;4个月至5个月时,便会笑出声来,并能与成人进行情绪交流;6个月时,已能认识人,情绪反应会因人而异,对母亲的情绪较为依恋,对母亲十分亲热,对生人表现出“怯生”;6个月至12个月,是怯生的高峰,第二年便会下降;在大约3岁时,孩子已经具备爱、同情、尊敬、好奇、失望、恐惧、惭愧、厌恶等20多种情绪反应。由于年龄小,婴幼儿情绪易冲动、变化、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常有“破涕为笑”的变化。

(3)意志品质特征

意志萌芽于孩子2~3岁的时候,表现为可以克服一些简单的困难,比如摔倒之后,在成人的安慰下可以抑制住疼痛不哭等。但是由于婴儿行动的目的性很差,容易受外界干扰而转移目标,所以坚持性和自制力也比较差,很多时候都不能自制。

(4)语言的发展

孩子从一出生只会哭,到牙牙学语,再到能够说出单字、词语,最后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经历了语言由产生到发展的过程。1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表现为牙牙学语,发简单的音节,如“mɑ、pɑ、bɑ”等;1~1.5岁的孩子处于理解语言阶段,这时孩子能听懂大人说的许多话,但能够说出的话不多,有的孩子甚至完全说不出话;1.5岁以后,孩子有一个似乎突然开口说话的阶段,一下子能说好多话;两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叽里咕噜地自言自语,更喜欢模仿大人说话,所以家长切勿掉以轻心,要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孩子交谈,为其语言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到了3岁,孩子能够初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0~3岁婴儿的语言能力虽然还很低,但却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此时若家长与孩子交谈甚少,孩子就很少有接触语言的机会,将对他的语言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二)3~6岁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

1.生理特点

3~6岁幼儿的身体结构和机能比以前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身高的增长速度相对减慢,身体比较结实,精力比较充沛;幼儿的动作也比以前更加灵活自如,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与外界环境的交往更加积极;小肌肉群的发育也更加精细,能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物体的性能。比如,3岁幼儿能够较长时间地摆弄物体或玩某种玩具。正是在这种与人和物的活动交往中,幼儿的积极性才得以充分发展。另外,这一阶段神经系统进一步发育完善,具体表现为幼儿大脑的重量继续增加,从3岁的1.01千克左右发展到7岁的1.28千克左右,已经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幼儿脑的结构与机能已相当成熟,已能较好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能对事物进行初步分析,综合地加以认识。到了6岁左右,幼儿神经系统髓鞘化已基本完成,这为上小学提供了生理条件。

2.心理特点

(1)认知特点

3~6岁幼儿的认知能力比3岁以前有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他们能够通过语言获得知识,和别人进行交流,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出现长时记忆,能够记住一些事情且终身不忘;但是,这时幼儿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仍带有明显的具体性。感知在认知中有重要作用,孩子需要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认识外部事物,他们的思维活动需要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或借助具体的实物操作来进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此时,孩子的逻辑思维发展开始萌芽,想象力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还相当低下。

(2)情绪特点

在幼儿期,幼儿的情绪特点主要表现为短暂、外显、强烈、易冲动、不稳定。3~4岁时这一特点更为突出,无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和情感,都带有易变的特点,这说明在幼儿期幼儿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个性倾向,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物的影响。到5~6岁时,幼儿的情绪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波动,此时的幼儿情感不那么外露,稍微能够隐藏内心的真实情感。除了情绪外,幼儿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即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对物的关系的各种体验。

(3)意志品质

3岁左右幼儿的各种意志品质开始发展。到4岁后,意志品质有明显的发展,出现了较高水平的动机,能较主动地克服困难。此外,自觉性、自制力、坚强性等都有进一步发展。

(4)语言发展特点

3岁以后,幼儿语言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词汇内容更为丰富,词类范围扩大,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汇不断增加。到5~6岁的时候,幼儿语言连贯性得到迅速发展,连贯词语逐步取得支配地位。其二,幼儿时期开始产生内部语言。内部语言是有声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借助一种介于有声语言和内部语言之间的语言形式,即出声的自言自语而产生的。内部语言跟抽象逻辑思维和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有更多联系,主要执行自觉分析综合及自我调节的机能,内部语言和人的自觉性有联系。其三,到幼儿晚期,幼儿开始掌握一些简单的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特点是,开始以词语本身作为综合分析的对象,如从句中分析出字、词,从字、词中分析出音节,从音节中分析出字母;反过来,又把字母组成音节,把音节组成词,把词组成句子。在幼儿晚期可以进行简单的识字教育。

二、婴幼儿时期家庭教育的实施

婴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人的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从呱呱坠地时软弱无力的小生命成长为能独立行走、会说话的个体,短短五六年的变化是相当惊人的。这一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婴幼儿进行身体的养护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良好个性的塑造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具体的内容及实施方法如下:

(一)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生活习惯主要包括睡眠习惯、饮食习惯、排泄及卫生习惯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键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1.睡眠习惯

身体的健康离不开良好且高质量的睡眠,婴幼儿时期是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关键期。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耐受力小,极易疲劳,睡眠时间相对需要较长。一般来讲,新生儿需要20小时的睡眠;两个月的婴儿需要16~18小时;4个月保证15~16小时的睡眠;1岁时需要13~14小时;两岁时保证12~13小时的睡眠。[18]

(2)养成独自睡觉的好习惯

如果家庭条件容许,应尽量让婴幼儿单独住一个房间或单独睡一张床,从小养成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不要养成睡前家长抱着、哄着、拍着、摇着入睡的不良习惯,尽量让孩子自然入睡,睡前可以给孩子听一些舒缓的乐曲,帮助孩子入眠。

(3)良好的睡眠姿势

最好选择右侧卧的睡姿,这样不仅能使心脏获得更充足的血液,新陈代谢更加旺盛,还有利于胃肠蠕动,能促进消化,也能减少对心脏的压迫。

此外,对于新生儿,还要养成晚上睡觉、白天活动的良好习惯。遵循大自然的昼夜作息规律和人的大脑活动特点,有利于婴儿在白天活动时接受丰富的刺激以促进大脑皮层的发育,在晚上休息时得到充足的睡眠。

2.饮食习惯

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因此需要合理而有营养的,能基本保证婴幼儿营养需求的“平衡膳食”,并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首先,吃饭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尽量不给孩子吃零食;不要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不能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什么,以免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其次,要养成专心吃饭的习惯,不要边吃边玩。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安静、舒适、愉快的进餐环境,不要让孩子边吃饭边玩玩具或边看电视。最后,吃饭要细嚼慢咽。大人不要过于催促,以免影响食物的消化及引起幼儿的厌食情绪。

3.排泄及卫生习惯

良好的排泄习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孩子能够自己控制便溺,不随意排便。对孩子进行大小便自我控制的训练,是婴幼儿期的主要内容。孩子学会自如地控制大小便是入学的一个必要准备,同时也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排便训练要把握时机,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研究表明,在1.5~2岁之间开始训练为宜,因为随着感知动作的发展和自控能力的增强,才有可能学会大小便的自我控制。过早训练不符合小儿生理机能成熟程度,收效甚微。在训练时,成人要注意方法和态度,孩子控制不好时,不能责骂和惩罚,要耐心、和蔼地给孩子以帮助。否则,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笼罩上一层焦虑和恐惧的阴影,不但学得慢,还会留下较深的心理创伤,甚至形成遗尿的毛病。二是指养成孩子每天按时大便的习惯,每次大便时间不能太长,一般5分钟以内即可。

此外,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切忌事事包办,过分保护,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做事的能力,引导和帮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比如自己吃饭、穿衣、洗脸等。

(二)良好个性的塑造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体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是指人的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因素。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中最稳定的部分,主要指人的气质、性格、情绪、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特点。个性一般在两岁左右开始萌芽,3~6岁具有雏形,20岁左右才逐渐定型。个性是后天受周围的人和环境教育的影响,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反复巩固而逐步形成的。新生的婴儿是自然的生命体,心理发育不完全,还不具有人的个性。因此,幼儿的个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家长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为日后良好个性的形成奠定基础。

1.了解幼儿的气质类型,给予适当的教育

每个人一出生就具有独特的气质类型。人的气质类型一般分为四类,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胆汁质

胆汁质的幼儿容易激动,重感情。家长要热爱和关心他们,当他们犯了错误时,要用信任和委婉的口吻批评,不要训斥。家长要特意安排他们做一些细致活儿,培养他们耐心细致的品质,还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抑制能力,不能过分满足他们的需要。

(2)多血质

多血质的幼儿对人亲切,善于交往,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是注意力常常不太集中,做事浮躁,有头无尾。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注意力,从小事入手,要求他们做事时必须专注、投入,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当孩子在决定做一件事之后,要求他们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坚持做完,逐渐养成专注、刻苦耐劳的品质。

(3)黏液质

黏液质的幼儿动作比较迟缓,注意力不易转移,中规中矩,老实听话。家长可以和他们玩一些训练灵敏度和速度的游戏,如比赛穿衣、洗漱等。由于他们常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家长要特别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和集体的态度,引导他们与外界积极交往。

(4)抑郁质

抑郁质的幼儿表现都比较沉闷、孤僻、胆怯,缺乏信心。对他们要特别亲切,多给予关怀,鼓励他们与他人接触交流,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对于这类型的幼儿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他们克服胆小怯懦的缺点。

总之,家长一定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根据孩子的具体个性特征给予恰当的教育,以有利于孩子日后的成人成才。

2.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最鲜明且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良好的性格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幼儿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自我意识、判断能力、荣誉感等均不稳定,对人对事还不能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幼儿的性格相当不稳定。因此,在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

(1)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先天特点区别对待。对偏内向的孩子要鼓励他们多说话,多给予他们表扬与鼓励,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对待性格偏外向的孩子要培养他们稳重、踏实、认真、善于克制自己的性格品质。

(2)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幼儿。幼儿易受外界影响,其最初的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沐浴其中并逐渐内化为孩子性格中的良好因素。

(3)家长要为幼儿提供好的榜样。幼儿的模仿性极强,作为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为孩子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4)家长要平等地对待幼儿,把幼儿看作是一个有能力的独立个体,要尊重幼儿,为幼儿提供民主的生活环境。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家长在平时要注意多观察幼儿,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并加以正确地启发和引导。由于幼儿的情绪外显、易变不稳定,家长要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情感榜样,引导幼儿认知并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幼儿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还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刺激,促进其感官的训练与智力开发。凡此种种,都将随孩子的成长慢慢渗透其中,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

前面已分别介绍了0~3岁和3~6岁两个阶段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由于两个阶段语言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下面分别介绍这两个阶段语言能力的培养重点。

1.0~3岁婴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孩子从出生时只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情感,到1岁半左右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两岁左右是孩子口语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教会孩子会听话和会说话。具体是指,在孩子的生活经验范围内,能听懂别人说的简单的词、句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要求孩子能够听得准确,反应敏捷且无错误,并能运用已掌握的词汇和短句与别人交谈或向别人表述某件事,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感情;要求孩子能够说得清楚、明白,尽管不能非常连贯,但是能在借助手势语和表情之下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1.5岁之前,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听话能力。首先,要求家长在平时与孩子多说话,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尽量说标准的普通话并且注意发音时的口形、表情等,为孩子开口说话提供好的榜样。其次,由于孩子认知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性,要求家长在教孩子说话时将说话的内容与具体事物或活动联系起来。比如给孩子穿衣服时,可以边穿边说“妈妈在给宝宝穿衣服,这件衣服是红色的”;在开灯或关灯时可以教孩子认识灯的开、关现象。

在1.5~3岁期间,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首先,要求家长尽量用规范的普通话、书面语言,用孩子能够听得懂的语言与孩子交谈,但家长和孩子都要尽量避免使用如“饭饭”“菜菜”“果果”等重叠字,为孩子今后理解和使用书面语言奠定基础。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说话,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第三,要求家长养成认真、耐心、仔细、有兴趣地听孩子讲述的好习惯。即使家长很忙,很不耐烦也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更不能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讲话。成人良好的态度是鼓励孩子把话说下去且说好的重要条件之一。第四,家长还可以对孩子进行专门的口语训练,比如看图说话、讲故事、说儿歌、说顺口溜等。

从白痴到天才[19]

1814年,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中,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少年,他的名字叫卡尔·威特,摘取博士桂冠这一年,他仅仅14岁!

少年威特的成才,是父亲有意识地进行早期教育的结果。

老威特一直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人,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从生下到五六岁时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有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他这一观点,在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威特风趣地说:“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人们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非凡的人。”

也许是他的话真的让上帝听到了,不久,他妻子生了个儿子,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孩子。威特为此大为伤心:“是因为什么罪孽,上帝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妻子更是对这个孩子的成才没有信心,她说:“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邻居也背地里说孩子是个白痴。

卡尔·威特也给儿子取名卡尔·威特。父亲对儿子的先天不足虽痛惜,但是,他仍然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希望,认真地教育小威特。

父亲对独生子小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是从语言训练开始的。在小威特刚会辨别事物时,父亲就开始教他说话了。不过,他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儿子说话的。父亲在儿子的眼前伸出手指头,儿子看到后,伸出小手想抓住它。刚开始时,怎么也抓不到,后来,一下子抓到了,儿子非常高兴,就把手指放在嘴里吃起来。这时,父亲就用和缓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给他听。儿子停止了吮吸的动作,因为他听到了一种声音,随即小眼睛开始寻找声源。于是,视觉和听觉多次结合,儿子的小嘴也试着模仿了。不多久,小威特就学会了“手指”的发音。

孩子稍大一点时,父母就抱着他东瞧瞧,西看看,教他识别饭桌上的餐具和食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家内的器具和食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草木及其他能引起孩子注意的实物名称,也教他动词和形容词,使他的语汇渐渐丰富起来。小家伙稍微能听懂说话了,父亲和母亲就天天给他讲故事,让孩子集中精力听,然后把故事复述一遍。这样,日积月累,小威特五六岁时,就毫不费力地记住了30000多个词汇。

在对儿子进行语言教育时,老威特有一个原则,就是从一开始就教标准德语。为此,父亲自己从不教儿子不规范的语言,而且严禁妻子、仆人说方言和土话。

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老威特很注意教学方法。每当儿子发音准确时,父亲就摸着他的脑袋表扬说:“说得好!说得好!”当儿子发音不标准时,他就对妻子说:“你看,你儿子说××时发音不标准。”对此,妻子同他配合得相当默契,说:“是吗?我儿子连那样的话都不会说?”这样一来,小威特的学习劲头就得到了激励。

2.3~6岁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3岁的幼儿基本能够听得懂成人说话,并且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继续训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扩大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丰富幼儿的词汇量,需要家长有意识地进行。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谈话时,要生动形象地向幼儿介绍他们周围的事物和活动名称。比如在吃饭时,引导孩子准确地讲出餐具与食物的名称;在玩时,让孩子叫出玩具、运动器械的名称等。其次,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3岁以前,孩子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家。3岁以后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家长可以带孩子去逛街、公园、郊游等。在游玩中,有意识地鼓励孩子讲出他们的见闻以扩充其词汇量。第三,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看图片讲述事物或故事,并在其引导过程中提出难度适当的问题让幼儿思考并回答。家长可以先示范然后让幼儿模仿,但示范一定要规范、详细。这一阶段,除了扩充幼儿的词汇量以外,家长要通过为幼儿选择一些符合幼儿阅读的图书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老威特还特别注意让孩子在玩中练习说话,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增长见识,开阔孩子的眼界。看到建筑物,他就告诉孩子并教孩子说,那叫什么,座落在什么地方;看到古城,他就对孩子说这个城的名字,给他讲古城的历史。小威特两岁以后,父亲不论走访亲友,还是上街买东西;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戏剧,到哪里都带着他。而且,只要有空,他就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使孩子在兴致勃勃的游戏中开阔眼界,增长见闻,陶冶性情。

小威特三岁半了,父亲决定开始教他认字。老威特知道,教孩子干什么,最重要的是引发孩子的兴趣。教孩子认字,就要使孩子产生认字的欲望。怎么才能使孩子产生这个欲望呢?一天,父亲给儿子买了几本画册,非常有趣地讲给他听,讲完后对孩子说:“如果你能识字,这些书你都能明白。”不久,他又买来一些画册,这一次,他不再给孩子讲了,而是对小威特说:“这个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没有功夫给你讲。”小威特心想,要是自己能认字该有多好啊,就可以看好多好多的书了。于是,孩子识字的想法和愿望被激发起来了,要求爸爸教他认字。这时,父亲进入了教儿子识字的阶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父亲去打字行买来10厘米见方的德语字母印刷体铅字、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各10套。然后把这些字都贴到10厘米见方的小板上,以游戏的形式给孩子教字。先教音,接着以“拼音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教孩子组字。小威特虽然还未掌握读法,很快就在游戏中学会了朗读。

孩子长到3岁以后,父亲就领他到各地周游。5岁时,父子俩几乎游遍了德国所有的大城市。在旅途中,观赏风光,游览名胜,寻找古迹,凭吊古战场……白天游览,晚上回到旅馆后,父亲就让儿子把看到的写在信上,邮给母亲和小朋友。

为了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老威特严格规定小威特的学习时间和游玩时间。小威特6岁以后,就学习法语。开始时平均每天学习10分钟的功课。在这个时间里,如果母亲和女仆来问事,父亲一概拒绝,并严肃地说:“威特正在学习,现在不行。”如果有客人来,父亲也不离开座位,而是吩咐:“请稍等片刻。”

老威特对孩子的培养教育是全方位的。除了前边讲的几个方面,他还注意培养儿子雷厉风行的作风。不管是学习还是干其他什么事,他都要求儿子干净、麻利,否则,即使干得再好,父亲也不满意。

老威特不但重视及早发展孩子的智力,而且也注意从小教育孩子做好人。

从儿子懂事之日起,父亲就给儿子讲述从古到今的各种劝人行善的故事。德国有许多讴歌仁爱、友情、度量、勇气、牺牲的诗篇。小威特稍微长大一些时,父亲就给他背诵各种道德诗。很快,刚刚几岁的小威特就都背下来了。

父亲花大量功夫,为的就是让小威特把善行作为一种乐趣。只要小威特做了好事,他就表扬说:“好!做得好!”有时也在妻子和亲人面前表扬说:“威特今天做了这么一件好事。”他还为儿子做了一个“行为录”,儿子做了好事,就记到上面留作永久纪念。由于这种鼓励,幼小的威特为了一辈子做好事而拼命努力。

在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老威特还经常讲给儿子有关坏人的故事,并且给予严厉批评。帮助儿子从小分清善恶,敬慕好人,憎恶坏人,以善拒恶。

父亲还注意陶冶孩子的感情。小威特3岁时,有一次,看到一条狗跑过,他便像一般孩子那样,一把拽住狗的尾巴,把它拉到自己身边,正巧被父亲看见。于是父亲就拽住他的头发,脸色吓人,揪住不放。小威特吃了一惊,把拽着狗尾巴的手放开了。这时老威特也把手放开了。然后说:“威特,你喜欢被人拽着头发吗?”小威特红着脸说:“不喜欢。”“如果是这样,那么对狗也不应当是那样。”

附近的人们有了灾难,老威特总是要前去看望。在父亲的影响下,小威特也把自己存的钱拿去慰问。于是,父亲就表扬他:“威特,你做得很对,尽管你的礼物很少,但却像《圣经》里那个舍出自己全部小钱的寡妇那样有价值。”

在老威特的精心塑造、培养、教育下,小威特像一棵笔直的小树,没有那么多枝枝杈杈,茁壮成长,终于少年得志,摘取了博士的桂冠。

三、婴幼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家庭教育对策

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依恋、任性或者闹独立性及说谎这几个方面。

(一)依恋

依恋,是婴幼儿对成人的比较稳定的情感关系,是孩子对家长的爱的雏形,与婴幼儿和亲人的交往相联系。孩子在大约6个月时,出现了第一次“社会性微笑”,从此便开始运用非正式的语言与亲人(主要是母亲)交往。这种前语言交往方式的出现,是孩子开始社会化的表现。在这种交往中,孩子和母亲之间有了相互的了解,亲子依恋关系也日益发展。

良好的依恋关系能促进孩子良好的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反之,过于依恋则有碍孩子健康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生活中,孩子在6个月前进入托幼机构,困难较少;而在3岁以前离开亲人去入托,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分离焦虑。比如,有些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即使家长哄着孩子去了幼儿园,有的孩子也会长时间地哭闹不安,这就是依恋关系遇到障碍的表现,需要家长给予积极的引导。

具体地讲,要求家长善于掌握和婴幼儿关系的亲密程度。一方面,家长需要给予孩子适当的爱,让孩子获得爱和安全感,但是要掌握分寸,理智地控制情绪,不能溺爱和放任,不能感情用事或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不能使孩子的依恋感发展到过高程度,要训练孩子对除家长以外的成人,如老师的基本信赖感,为婴幼儿从单纯的亲子依恋关系,逐渐扩大到产生与其他小伙伴及成人交往的人际关系准备条件。

(二)任性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3~6岁是孩子人生的首要转折时期,也称“危险期”。在此时期,孩子的独立性与个性开始萌芽,凡事不但希望自己独立去做,而且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但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却限制了其对自我意愿合理性的判断,体现为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不考虑客观的环境条件与他人的处境,从而会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并固执己见,具体表现为任性。比如,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意愿,不管是否合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十分霸道;有时还会故意和成人作对,喜欢用“就不”“偏不”来唱反调。

究其原因,孩子的任性一是由儿童的心理思维特点所决定。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2~7岁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主义。所谓不可逆性就是指儿童无法改变思维的方向,使之重新回到起点,从另一面去思考问题;所谓自我中心主义就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正因为有这样的特点,儿童一旦有了什么想法,就很难改变。二是因祖父母过于溺爱所致。孩子是他们的心肝宝贝,百般宠爱,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即使孩子有不对的地方。他们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不但不教育,反而迁就。久而久之,孩子便形成一种理应被包容、被关爱、被保护的依赖型人格,稍不如意就乱发脾气,导致其越来越任性,养成“任性”的不良习惯。

孩子的任性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加以克服与防止,如果引导不当就会演变为阻碍孩子成长发展的消极因素,甚至导致不良后果。作为家长,要因势利导,积极帮助孩子实现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切忌事事包办和过分保护。

首先,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要符合儿童发展水平和特点,从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良好的教养方式正确地爱孩子。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但是对孩子的缺点和不合理要求不可一味满足与迁就,应采取说理的方式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能有求必应。

其次,家长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如果一时难以劝说,家长可以采取暂时不予理睬的方式,等孩子自己觉得无奈而安静时再给他讲道理,并提出合理的要求让孩子完成。

第三,家长要用爱来感化孩子,用道理来说服孩子。当孩子任性时,家长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教育孩子,比如孩子要求不合理时,家长可以表现出生气、伤心的情感,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家长的心理感受,从而意识到自己的要求过分令家长难过等。

第四,让孩子多与人交往,逐渐弱化任性。家长要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让孩子在和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相互谦让、包容,多为对方考虑,与小伙伴友好、快乐地玩耍,慢慢改变任性的行为。

第五,教会孩子懂得“选择”,明白事理。当孩子发生任性行为时,家长可以提出两种解决方案,让孩子自己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能有效化解其行为。而更重要、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家长如能适时把握运用“选择”的时机并长久坚持,孩子也会慢慢由一个任性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懂道理、明事理、勤思考、善选择的有智慧的孩子,这对孩子今后的人生发展具有深远而非凡的意义。

(三)说谎

幼小的孩子是天真坦诚的,但我们会发现孩子也有不说实话的时候。对此,我们要认真分析,不能轻率地认定是说谎行为。孩子的说谎行为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无意说谎行为

无意说谎行为是指孩子由于受其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往往将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混淆。比如,有的孩子把自己想象中的事物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而导致说谎。对于孩子的无意说谎行为,家长要学会宽容、理解与等待。帮助孩子分辨理想与现实的区别,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常常将自己想象的、实际上没有发生的事当作是真实的。家长要注意在平时让孩子学会用“我想”“我猜想”等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故意说谎行为

故意说谎行为是指孩子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是因虚荣心驱使,或是为了掩盖错误和逃避惩罚,或是为了庇护他人缺点而故意撒谎。比如,有的孩子为了让家长开心而故意说自己在幼儿园表现好得到小红花。对于孩子的故意说谎行为,家长要严肃对待,引导孩子认识到撒谎的危害并教导孩子要诚实。家长要多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在引导过程中以说服教育为主,对孩子不能太苛刻,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不能粗暴地对待孩子。

3.模仿说谎行为

对于孩子的这种模仿说谎行为,家长除加以正确引导外,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家长绝对不能对孩子说谎,对孩子的承诺要兑现,对孩子要守信用。

总之,不管是无意说谎行为、有意说谎行为还是模仿说谎行为,都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分清孩子说谎的原因,分别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教育。虽然幼儿期孩子说谎往往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但若不注意就会养成撒谎的坏习惯而难以克服,以至埋下祸根,乃至酿成大错。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从幼儿期就开始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第三节 童年期的家庭教育

童年期是指六七岁至十二三岁上小学的这一年龄阶段,这一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期。由无拘无束的“玩童”进入有明确学习任务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小学生,这一转变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角色的转换、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都将使童年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故此阶段儿童身心发展如何,家庭教育该如何进行,将是本节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童年期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孩子从出生时的一无所知到经历了充满着无限自由、无比快乐的幼年生活,到6岁左右开始进入了人生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童年期。处于童年期的儿童,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一)儿童的生理特点

在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育不是很明显,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其特点具体表现为:

1.身体发育较为平稳

身高是人体高度的指标,是正确估计身体发育特征和评价生长速度不可缺少的依据;体重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内脏重量增长等综合情况的指标。小学阶段儿童的身高体重增长比较平稳,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5千克左右。儿童的骨骼发育比较迅速,但是很多软组织还未发育完善,易变形弯曲,易脱臼,但不易骨折。儿童的肌肉发育还不完全,含水分多而蛋白质少,故肌肉韧带力量小,缺乏耐力,易疲劳。因此,针对童年期儿童骨骼、肌肉的发育特点,不能让他们的骨骼、肌肉过多承重,以免影响发育和带来损伤。

2.神经系统发育特点

童年期孩子大脑的重量显著增加,由6岁时的1.2千克左右,到9岁为1.35千克左右,再到12岁时达到1.4千克左右,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大脑额叶显著增大,额叶在解剖上是成熟最晚的,这标志着儿童向成熟迈进了一步。此时,大脑的机能也日益完善。六七岁时神经髓鞘化已完成,条件反射易形成,易巩固且不易泛化。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的机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并逐渐趋向平衡,这为儿童能够和外界事物建立更多的暂时联系,为儿童学习更多的东西并对所学内容加以准确分析,能更好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提供了生理上的保证。为此,家长要注意保证儿童足够的睡眠时间(7~9岁需11小时,10~11岁需10小时,12岁需9~10小时),以促进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二)儿童的心理特点

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在生活上,孩子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幼儿园生活,逐步转入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学校生活,开始感受到学习、环境等方面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在思维方式上,将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体来讲,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1.认知发展

儿童认知特点最主要表现为思维上的发展,即由以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与直接和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儿童思维过程的发展突出体现为概括能力的发展。在整个小学期间,儿童的概括能力的发展逐渐从对事物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到越来越多地转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逐渐从对少数简单事物的概括发展到对复杂事物的概括。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主要是指低年级(7~8岁)儿童的发展水平。他们能够概括事物的特征或者属性,但更多注意到的是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

(2)形象抽象水平阶段,主要是指二三年级(8~9岁)儿童的概括水平。他们的概括能力处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状态。概括中直观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而抽象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不断增加。

(3)本质抽象水平阶段,主要是指高年级(10~12岁)儿童的概括水平。由于儿童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智力活动的锻炼,此时的概括开始以本质抽象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的概括,但是与高度抽象概括还相距太远。

儿童认知的发展,除了思维的明显变化外,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与幼儿时期相比,也有明显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儿童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随意性减弱而目的性增强;儿童的注意由低年级的无意注意占主导逐步发展为高年级的有意注意占优势,由容易注意那些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为主到开始关注并表现出对抽象逻辑性强的事物感兴趣;儿童的记忆也由以无意记忆、具体形象记忆、机械记忆为主发展为以有意记忆、抽象逻辑记忆和意义记忆为主;儿童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而且想象也更具有现实性。

2.情绪情感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绪情感也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由于儿童生活经验的不断增加,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情绪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比起幼儿期易外露、易波动、不稳定的情绪情感特点,童年期儿童情绪情感的稳定性和深刻性不断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调节与控制自己情绪情感的能力相应增强,情绪情感也表现出内隐性。所谓内隐性指的是随着心理活动水平的提高,幼儿能够逐步调控并掩饰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而不是马上发作。比如,在幼儿园遇到不愉快或伤心的事时,能够抑制住等放学回家见到亲人时再诉说委屈并放声大哭。另外,高级社会情感也开始出现,比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都逐步发展起来。儿童的意志在童年期也有较大的发展,体现在儿童意志的目的性、持久性、自制性与果断性等方面。

3.自我意识与性格发展

相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讲,童年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丰富化,整体化。个体的整体性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主要体现为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儿童的自我评价由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不同方面能力的评价;由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独立见解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评价由以外部行为评价为主发展到初步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儿童的自我意识由即瞬式的感受发展为比较稳定的自我认知。儿童的性格也在不断参加集体活动及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步稳定起来,有了初步的集体感,开始知道团结同学,相互帮助,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了比较稳定的态度。

4.言语发展

在儿童期,儿童已具备了基本的言语交际能力,已经能够运用比较丰富的口头词汇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还不够完善,他们的言语还不很完整,内部言语还很不发达,也不善于掌握书面语言。具体地讲,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

口头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两种,低年级的儿童以对话言语为主,二三年级时独白言语开始发展,小学高年级的儿童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完善,会说比较完整的合乎语言规则的句子。

(2)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

儿童在入学初期,口头言语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但是书面言语还非常贫乏,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口头言语的发展。儿童时期是获得书面言语的关键期,主要通过识字、阅读与写作活动来获得。

(3)儿童内部言语的发展

内部言语是一种无声言语,其重要特点是,先想后说或先想后做,对有关自己所要说的、所要做的思想活动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活动。[20]也就是说,儿童的内部言语具有内隐性和简约性的特点。内部言语的发展与思维发展水平密切相连。低年级儿童能够在运算中短时间内运用无声言语,高年级儿童在计算、阅读中,无声言语逐步占主导。

二、童年期家庭教育的实施

孩子从走出家庭,走进幼儿园,而后进入小学,开始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也由养成教育转变为培养孩子会学、乐学,具体包括: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一)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孩子的活动由以游戏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成为了孩子的主要任务。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讲,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甚为重要。为了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喜欢学习,愉快并轻松地学习,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俗语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地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行动的动力。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更多地凭借兴趣推动。因此,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善于观察并发现孩子学习的兴趣。

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包括对书本、对学校和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为了培养孩子从小就喜爱书本,喜欢阅读,家长可为孩子购买设计美观、内容丰富的课外读物,也可带孩子到图书馆阅读各式各样的图书,进而让孩子明白书本是将来学习的主要工具,想知道的东西都可以从书上学到,激发孩子对书本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喜欢上学、喜爱学校,家长可利用闲暇带孩子到小学去参观,培养孩子对丰富的学校生活的兴趣。初入学的孩子对学习本身最感兴趣的不是其内容,而是各式各样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活动,家长要配合教师为孩子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此外,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通过提出有一定难度、值得思考的问题等途径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小学阶段的儿童刚刚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这一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家长要尤为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以便于孩子能集中精力地专心学习。有条件的话,最好让孩子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房间内物体摆设要简单有意义。比如,可以在墙壁上贴一些如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画像,以激励孩子爱学习,爱思考。房间的采光条件要好,学习的位置要科学合理,一是桌椅高度要符合儿童的身高比例,即桌椅比例以孩子坐下其上身挺直时,手肘能平放桌面为合适;二是要求孩子做到“三个一”的正确书写姿势,即身体距离桌子一拳,书本距离眼睛一尺,握笔的手距离笔尖一寸;三是做作业时光线充足,亮度合适,光线源自左前方;四是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整理、爱惜学习用品,爱护书本和保持书本清洁等。

其次,家长要对孩子的家庭作业给予合理辅导,不能过度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培养孩子认真专注做作业的习惯,要求孩子在做作业时心神专注、投入,不能边玩或边看电视边做作业,并养成完成作业后自觉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二是培养孩子独立做作业的好习惯,要求孩子独自完成作业。如遇到难题时要独立思考解决,不能轻易求助,如求助家长;家长也不能直接告知答案,要学会等待,不可急于求成;要巧设提问,多方启示,引导孩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启发孩子从书中寻求解决的办法,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果直接告知孩子答案,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和懒惰思想,不利于孩子独立学习与思考。

(二)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每位家长最为关心的事情,而家长对待孩子学习成绩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动机。一些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考得好与否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判若两人。如孩子考得好,全家高兴而因此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不讲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反之,考得不好,全家垂头丧气,犹如末日来临,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如此长而久之,孩子会慢慢认为自己学习很辛苦,是在为家长学习,考得好家长有面子,考差了自己受苦,由此逐渐引发对学习的恐惧感而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

因此,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应该多做纵向比较,尽量少做横向比较。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比以前稍有提高,家长就应该给予肯定与鼓励。家长要信任孩子,要时刻关心孩子,要看到孩子学习上微妙的变化和点滴的进步,对孩子多鼓励,多肯定,少斥责,少否定,不以考试论英雄,更不能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改变对孩子学习上的一贯要求。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教育孩子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成绩好与否关系到自己今后的发展,好好学习并非为了获得某种利益。

(三)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年幼的儿童活泼好动,思维灵活,处于创造力的萌芽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家长,就要对孩子多给予鼓励、赞扬和支持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1.在民主自由的家庭环境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进行创造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环境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长与孩子之间感情融洽,相互之间相处轻松愉快,家长尊重孩子的意愿,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只有这样的和谐氛围才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如果家庭成员的关系紧张,经常吵嚷并责骂孩子,会使孩子害怕、压抑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愿。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爱与尊重,引导孩子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创造的潜能。比如,在生活中,家长可以让孩子自编故事、自制玩具、自编舞蹈等,这些都能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2.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儿童亲自动手操作中及独立解决问题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引导和启发孩子多看、多听、多做、多想,放手让孩子动手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切忌家长事事过分包办代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发现孩子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带有创造性的火花时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孩子在平时遇到困难与障碍时,家长要鼓励孩子不怕困难,并想办法解决难题,需要的话要给予适当的支持。总之,在生活细节中鼓励孩子,敢于并善于创造。

3.在与周边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丰富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是创造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家长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带孩子到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去参观;可以带孩子到公园、郊外的大自然中去观察;引导孩子收看《动物世界》《科技博览》等电视节目,阅读科普读物,做科学小实验,饲养小动物等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经验;鼓励孩子与周围世界多接触交往,善于观察、发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四)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刚刚走出家庭,开始接触集体生活环境,个性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因此,家长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的优良个性,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1.培养儿童敢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培养儿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家长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不应消极逃避而要积极面对困境,并表现出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力。其次,家长要创设一定的环境,为孩子提供磨炼意志的机会。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做其力所能及之事,不能凡事包办而使孩子失去锻炼的良机;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如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等训练,在活动中锻炼坚强、果敢、不畏困难、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第三,家长要为孩子指出明确的学习、生活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和不竭动力,要使孩子明白学习、生活的意义是为了获得个人将来的发展和祖国发展的需要,那么即使遇到困难与挫折也会坚持下去,不会轻言放弃。

2.培养儿童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自律意识

孩子从无拘无束的幼儿园走进有正规学习生活的小学,刚刚开始接触纪律。因此,家长要给予高度重视,抓住时机培养孩子守纪律的好品质。首先,家长要让孩子知道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平时可以带孩子到一些公共场所如车站、码头、超市等实地参观,让孩子亲身感受纪律与秩序的重要性。其次,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督促孩子自觉遵守课堂学习纪律以及学校的常规作息制度、清洁卫生制度等。第三,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好品质,如聆听音乐会要知道保持会场的安静,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等。

3.培养儿童集体主义道德感、同情心等高级情感

孩子进入小学,可以接触更多的同伴,过比较正式的集体生活,让孩子学会关心集体、关爱同伴对孩子今后成长、成人非常重要。

首先,从日常生活小事抓起,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好品质。比如,平时家里有客人到了,家长要鼓励孩子为客人搬凳子、拿碗筷等;再如,邻居家的叔叔阿姨上夜班需要白天休息,就要让孩子保持安静等。第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比如,坐公交车时,遇到老弱病残者要主动让座,看到邻居家里有病人要主动去关心帮忙等。第三,鼓励并支持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学会帮助他人,为集体着想。比如,参加学校的集体劳动、课外活动等。

4.培养儿童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高尚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勤劳俭朴、热爱劳动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让孩子认识到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危害。因此,家长首先要严于律己,做勤俭节约的典范;不大吃大喝,不爱慕虚荣,不贪图享受。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其次,家长还可以为孩子讲一些勤俭节约的生动故事与案例,以此引导孩子学习同伴、榜样身上的好品质,让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高尚美德。

三、童年期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家庭教育对策

童年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存在学习上、人际交往上以及行为上的一些问题,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危害,并给予积极引导,以促进儿童日后的健康发展。

(一)学习问题

儿童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厌学、逃学等。

1.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小学低年级,具体表现为:上课咬指甲、铅笔、扣子,坐不住等。孩子出现这些问题与其年龄阶段特征,如肌肉骨骼发育不完全、活泼好动有关,也与儿童的睡眠时间不充足和睡眠质量不高有关。因此,家长应该给予积极关注与正确引导。

首先,家长要督促孩子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为孩子的专心学习提供前提条件。要求孩子晚上9点30分必须入睡,早上7点准时起床,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其次,家长要善于利用兴趣来训练孩子专心致志做事的能力。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看连环画,有的喜欢下棋,要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给予及时引导,培养其专注精神。第三,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到活动和自己行动的目的性。比如,让孩子认识到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是取得好成绩的条件,孩子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明确之后,就可以依靠意志力来集中注意,专心学习。第四,家长可以运用奖惩的方法来激励孩子集中注意地学习、做事。比如,家长可以选择一个有趣的故事讲述给孩子听,然后叫他复述,根据复述的结果给予适当的奖励,这也是训练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好办法。

2.厌学、逃学

这一问题在小学高年级儿童中出现得比较多。儿童厌学、逃学是缺乏学习兴趣的表现。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家长、老师要求过严,也可能是学习成绩较差、学习习惯散漫等原因所致。要解决这一学习问题,父母要做到三点:

(1)家长要与学校教师沟通,不宜给孩子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并且家长更不能占用孩子正常的休息娱乐时间来逼迫孩子学习。当前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过多占用孩子周末休息时间,逼迫他们参加乐器、舞蹈、绘画、体操等各种特长班,导致孩子几乎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通过逃学来获得“自由”。

(2)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自觉地喜欢学习,善于学习。这一点,前面已有详尽的阐述。

(3)家长要注意教育方法,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肯定。平时要多关注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帮助孩子体验学习上的成功,培养孩子的学习自信心与自主性。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交往是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儿童只有学会与人交往,才能够健康成长,童年期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其主要表现为:有的儿童冷淡、孤僻、不合群,有的儿童好争斗、爱欺负弱小等。对此,家长要分别对待,给予不同的指导。

1.冷淡、孤僻、不合群

日常表现为冷淡、孤僻与不合群的儿童,一般都比较自卑,缺乏自信心。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多半是孩子从小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经常被责骂和非难,缺乏关心和爱。因此,让孩子变得自信、独立至关重要。

(1)家长要尊重孩子,提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多给予孩子关怀、体贴与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重视与爱。

(2)家长平时要注意采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多谈心,多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意愿;并尊重孩子正确的想法与做法,鼓励孩子积极上进,增强孩子的勇气。

(3)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孩子的痛苦与忧愁,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苦楚用恰当的方式排解。

(4)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出去走走,如走走亲戚、串串门等,多与人交流以增加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及交往技能。

2.争强好斗,反抗易怒

表现出这一问题的儿童,一般都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自私、气量狭窄,不能容忍别的同伴超过他,不能融洽地与别人相处,常常与他人发生冲突;爱反抗、好顶撞、易激怒,情绪控制力较差。这些孩子普遍都是从小被长辈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平时得到过多的赞扬、夸奖,而很少受到挫折,他们不懂得尊重别人,不会正确地与人相处。

因此,要纠正这些问题,家长首先要理性地爱孩子,不能过分溺爱,过分保护,过分放纵,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其次,家长要严格要求孩子,适当约束。对孩子的表现给予合理的评价,表扬要具体,奖励、夸奖要合情合理,对孩子要做到奖惩适时、适当、适度,而不能一味地表扬、奖赏。第三,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其对集体生活的归属感,在集体活动中认识到有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三)行为问题

儿童刚刚走出家庭,对外界没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易受坏榜样的影响而出现说谎、偷窃等行为问题。作为家长,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

1.不诚实行为

小学生的不诚实行为表现为说谎,但与幼儿期有很大不同。幼儿的说谎主要是受心理发展水平不高,不能分辨想象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区别所致,多半是无意识的,而童年期儿童的说谎行为则多是由于受到坏榜样以及不良家庭教养方式(有时候孩子说真话会挨打骂,说假话反倒不会)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不诚实性和故意性。

因此,童年期儿童的说谎行为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为了教育孩子从小诚实,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对孩子守信用,说话算话,为孩子的诚实提供好的榜样。其次,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多询问多了解。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采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如痛打或痛骂孩子,使其养成为逃避家长的惩罚而说谎的行为。第三,一旦发现孩子说谎,家长要态度严肃,方法正确,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讲清道理,让其认识到说假话的危害,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或实例进行说服教育。

2.偷窃行为

在小学阶段,有的孩子会出现偷窃行为,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不良榜样的影响以及某些合理的需要得不到家长的满足所导致。无数事实证明,从小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孩子,长大了很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对此,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与积极的引导。首先,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偷窃的危害性,让孩子远离那些有此类不良行为的同伴。其次,家长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对孩子的需要不能一概拒绝,否则会让孩子有机可乘,找到偷窃的理由。比如,孩子想买本漫画书,而家长却坚决不同意,想得到书的强烈愿望会迫使孩子去偷钱买书。第三,家长要以身作则,自身行为要检点,为孩子提供好的学习榜样。

狠心的妈妈[21]

那是我在百货店玩具柜台工作时遇到的一件一生都难以忘记的事情。“对不起,您能听一下这孩子的话吗?”我被一位30多岁的母亲叫住,有一位小学一年级左右的男孩子紧张地站在母亲身旁。那男孩儿像贝壳一样闭着嘴,眼睛只是向下看。

他母亲以严厉的语气说:“快点,这位阿姨很忙!”我感到空气骤然紧张起来,到底是什么事呢?我一边猜想着,一边仔细看着这母子俩。这时我发现那男孩儿手中握着什么东西,他那双小手还有点颤抖———那是件当时很受孩子们欢迎的玩具,这种玩具每次进货都被抢购一空,而且被盗走的数量不亚于销售量。

“怎么了,你说点什么呀!”孩子的母亲很生气,眼眶里溢满着泪水,这时男孩儿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地哭了。

我的心脏仿佛被猛戳了一下,我又一次面向孩子,我想我必须要听他说句话,我甚至感到这个瞬间可能会左右孩子今后的人生。

这时,他的手不自然地伸开,被揉搓得破烂的包装中露出了玩具。

“我没想拿的。”他费了很大力气才说出这句话。我现在还记得,孩子最后泣不成声地说了一句:“对不起。”母亲那时的表情难以形容,我感到她好像放心地深叹了一口气。

然后,他的母亲干脆地对我说:“请叫你们的负责人来,我来跟他说。”这时,我第一次懂得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教育子女的不易,我被她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

“不用了,我收下这玩具钱,这件事就作为我们三个人的秘密吧,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事,这就够了。”

我只道出了心情的一半,眼泪已夺眶而出。那位母亲几次向我鞠躬道歉的身影,我现在也忘不掉,永远忘不掉。

第四节 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儿童走向成人的一个过渡时期。青少年时期是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段时间,也即初中、高中阶段。这一阶段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指导。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被人们称作“暴风骤雨”期,也被称为“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又可分为少年期(初中阶段)和青年初期(高中阶段)两个阶段,下面将分别阐述初中生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少年期主要是指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这一时期,即初中阶段。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出现了类似于婴儿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具体体现在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

1.生理特点

初中生的身高体重陡增,脑和神经系统不断完善,性机能日益成熟。

(1)身体外形的变化

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其身高体重发生了很大变化,男女身高平均每年增加6厘米左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4千克左右。一般女生的生长发育比男生早1~2年,女生一般十一二岁身体各部分开始迅速增长,而男生一般13岁开始快速发育,并且很快就赶超女生。此时,少年的骨骼迅速增长,肌肉也变得结实有力;但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不太均衡,如骨骼的生长超过肌肉的生长,尤其是下肢增长较快,超过身体躯干的增长,因此显得手长腿长,体型不太协调。

(2)心、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初中生大脑皮层细胞的机能与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联络神经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联络神经元的联络也不断形成。大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比较高,大脑功能由第一信号系统很快转变到第二信号系统,并占主导地位。(所谓第一信号系统是指人脑与动物的大脑都具有的条件反射机制,也即对具体的、现实的第一信号形成条件反射。如吃过酸梅的人,只要一看见酸梅就有唾液分泌。所谓第二信号系统是指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即对语言刺激、抽象信号等能形成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人并没有见到具体的虎的形象,但是一个“虎”字就使人脑联想到具体的虎,引起恐惧的心理反应。[22]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乃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类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发生与完善使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出现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23])但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方面跟不上身体的增长,从而使少年期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较差,动作协调性与童年期相比反倒显得有些笨手笨脚。除此之外,少年期孩子由于心脏的发育较血管及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缓慢,会经常出现心跳较快、血压偏高、头部不适以及容易疲劳等现象,主要缘于心脏活动出现机能障碍所致。

(3)第二性征的出现

所谓第二性征是指由性成熟现象引起身体外部的一些生理变化,如男孩音调变低,上唇出现胡须,长出阴毛和腋毛;女孩音调变尖,乳房隆起,臀部变大,出现阴毛和腋毛等。[24]第二性征的出现是少年期孩子身体发育的第二个显著特征。随着第二性征的开始出现,男女体型明显分化,男孩体态日益健壮,变得坚强结实,女孩变得婀娜多姿。同时,少年期孩子的性器官发育不断成熟,表现为男孩出现遗精现象,女孩出现月经初潮。性腺机能也开始成熟并发生作用,生殖器官逐步完善。随着性生理的发展,青少年的性心理也成熟,但是性的社会性成熟度还不够,远远落后于性生理、性心理的成熟。所以,青少年时期会出现一个长达10年左右的“性饥饿期”,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2.心理特点

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其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日益成熟,情绪意志、自我意识等也有了很大变化,独立性日益增强,世界观、人生观也开始形成。

(1)认知的发展特点

初中生的感知能力相对儿童时期有了显著的发展。视觉感受性,10~12岁比7岁时增长率可达60%;听觉感受力,如辨音能力,10岁时是6岁的3~4倍;知觉能力,从明显的无意识性和情绪性发展到有意识性、有目的性,到11~12岁时能长时间有效地知觉事物。[25]初中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比学龄初期儿童有了显著的发展。初中生的记忆以有意记忆、意义记忆为主,记忆的目的性、长时性有所增强,能将记忆与联想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等;注意的集中时间增加明显,注意的有意性、目的性和稳定性显著加强,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对事物的注意,注意力的分配能力也有所发展。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但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生在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时,需要感性经验或感性材料做支撑,逻辑推理能力尚在不断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还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2)情感、意志的发展特点

初中生的情感表达强烈、丰富、外显,但同时也敏感、脆弱、易偏激,情绪不太稳定,忽而振奋激昂,忽而失落沮丧,不易预测,情绪自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初中生在意志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对自己行为的自控能力较以前有显著的增强,对自己行动的目的性、活动的目标性认识日益清晰,为了达到目的,实现目标,他们能够付出努力,克服困难。但是,如果在群体活动中,易受他人的影响而失去理智,失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易受别人的诱惑等,自身判断能力的发展还有待完善。

(3)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态度。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高涨的时期。自我意识在两岁左右萌芽,经过了幼年期、童年期的发展,发展到青少年时期,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初中生关注自己的内部精神世界、内心品质,开始去了解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特点,并开始关注自我内心体验,开始自我评价;二是初中生能够更加自觉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青少年先学会如何去评价别人,然后逐步学会以别人为“镜子”来评价自己,他们对别人或对自己品质的评价能力日益发展起来;三是初中生对别人或对自己个性品质的评价能力尽管发展起来了,但是与成人相比还是不高,而且带有不稳定性;他们的评价往往不客观,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对自己的评价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往往高估自己而苛求别人,评价太笼统且模糊。

少年时期的孩子,成人感和独立感开始产生,随着身体的加速发育和成熟,意识到自己是个大人了,希望家长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地对待他们,并力图摆脱对家长的依赖以及成人对他们的管束。这种成人感和独立感的产生,使他们的自尊心日益增强,更加要求人格上的独立,不希望家长事事都管着,要求自己有适当的个人权利等。因此,经常因观点相异与同伴发生争吵,顶撞老师、家长,且往往情绪偏激,坚持己见,妄下结论。

(二)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青年初期是指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这一时期,即高中阶段。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与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初中生相比,其身心各方面的发育都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具体表现在:

1.生理特点

经历了少年期暴风骤雨式的成长发育,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其生理上已基本成熟。高中生的身体发育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他们的身高和成人差不多,骨骼已全部骨化,肌肉力量也在不断增强,具备了独自从事体力工作的能力;他们的皮质结构和机能方面也已发育完成,并达到成人水平;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也基本成熟,接近成人水平;17岁时,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的水平;性机能的发育也已经成熟,从而对两性关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心理特点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已经基本接近成人,具体表现在认知、情绪意志及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1)认知发展的特点

高中生的知觉和观察水平不断提高,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观察更加全面和深刻,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细节,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如观察的程序不够恰当、观察的精确性不够、急于下结论等;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注意的范围也到达了一般成人的水平,能够在复杂活动中很好地分配注意力,对自己不感兴趣的材料也能集中注意力;记忆的发展也达到新的水平,能够很好地完成一定目的的记忆任务,更多地运用意义记忆来组织记忆材料;思维日益摆脱具体形象的支持,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立性得到高度发展,并开始出现反思性思维。

(2)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特点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情绪、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加,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体验。高中生情感的个人体验日益深刻,开始向较深、较细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对幸福等的体验;情感的社会内容也日益增加,集体主义荣誉感、道德感、美感等都有发展,对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开始关注。高中生的意志与初中生相比,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对自己情绪的自控能力有明显的提升,对自我的行为、活动有了明确的认识,在群体活动中,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易受他人的影响与诱惑等,对事物也有自己的明辨能力,为了达成目标能够克制自己,付出努力,迎难而上。

(3)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与初中生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高中生能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能自觉地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品质和能力。高中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一般能提高到具有概括性的个性品质上及价值观立场上来分析自己。比如,有的学生会这样评价自己:热情大方、意志坚定、做事有原则性等,这就是从概括性的个性品质上来进行自我评价。当然,高中生的自我意识也有不成熟的地方。比如,高中生对自己的分析评价还没有达到全面而深刻的水平;他们在评价自己时,往往只说优点而不愿过多地提及自己的缺点;即使有些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但是他们对自己优、缺点的认识也只是表面的,没能找到最本质的东西。总之,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发展已接近成熟水平。

二、青少年期家庭教育的实施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二个重大转折期,表现为青少年的性器官与性机能日益成熟,性意识萌生;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独立性不断增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有了自己的评价。总之,青少年的身心在这一阶段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家长要对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

(一)性卫生与性教育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性开始成熟,第二性征出现,身体的急剧变化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因此,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生理卫生教育及性教育。

1.进行科学的性知识教育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性都持回避态度,对青少年更是避而不谈或谈性色变。事实上,这种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敢正视自己正常的生理发育,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事与愿违,走向反面。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需要,家长应该打破对性的神秘性,给子女讲男女性器官的结构、功能及发育的知识,男女性别外在特征的区别等知识,引导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正确的认识。讲解时应采取爸爸向男孩子介绍,妈妈向女孩子介绍的方法,并且讲解的方法要科学、正确、恰当。父亲要帮助男孩认识到自己已长成大人了,面对身体的变化,不要觉得害怕,而应该感到长成为一个男人应有的自豪、自信、责任感等;同理,母亲也应该帮助女孩乐于接纳自己身体的变化,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由女孩长成为女人应有的骄傲与自豪。

2.进行性生理卫生教育

进入青春期后,女孩子会出现月经,男孩子会出现遗精现象,这是正常的生理发育状况。但是由于孩子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有的还因此出现害怕、忧虑、困惑,引起心理障碍,影响身体健康发育和心理健康。因此,家长应给予科学指导,避免因性知识缺乏导致性器官损伤。母亲要对女孩子进行经期卫生的教育。比如,经期不应该做剧烈的运动,不要做腹压过大的动作;避免过于劳累,保持愉快的心情;最好不要经期参加游泳活动以防止感染;经期不要洗凉水,应尽量避免冷刺激和潮湿等。父亲要引导男孩子正确对待遗精现象,让男孩子认识到这是成熟的正常表现,要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关注;要教育男孩子不要染上手淫的坏习惯,因为频繁的手淫会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3.进行科学的性心理教育

伴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青少年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与倾慕之情。由于性生理成熟速度先于性心理的成熟,再加上接触一些有关爱情描写的电影、小说等,容易使青少年出现早期性行为甚至性犯罪,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危害极大。

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科学地认识两性关系。一是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与异性的交往,防止将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与好感误认为真正的爱情,明白青春期异性相吸的道理以及与爱情之间的区别。二是当孩子在与异性交往时,家长要注意他们的兴趣导向,引导其在学业上共同进步,同时提出有关性道德规范要求;对孩子进行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教育,让孩子明白婚前性行为的危害性,让孩子运用理智来战胜情感;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等以减少对性的过分关注。

(二)人生观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由于刚刚涉世,对世界、人生的认识尚浅,因此需要家长给予积极的引导。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对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理想、人生信念有科学的认识,以保证孩子一生的幸福,使孩子懂得过有意义的生活。

1.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教育

关于人生的目的,也就是探讨人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后便开始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因此,家长要给予及时的指引,对孩子适时地进行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的教育。首先,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先进人物、伟大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孩子,比如周恩来上中学时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其次,家长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化孩子,让他们认识到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对社会做贡献,为自身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等;第三,家长还要细心观察孩子日常生活行为的表现,及时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及早捕捉和消除其内心的消极思想和念头;第四,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2.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教育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活着有理想,人知道活着的价值与意义,并且会为实现人生的奋斗目标去不懈努力。理想是人们前行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人生价值即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每个人自懂事之日起就开始追寻的重大人生课题。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刚刚开始思考有关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问题,家长在要让孩子认识到远大的人生理想对人的重要意义,并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以激励孩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要帮助孩子认识到人应生活得有意义,引导孩子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鼓励孩子从小立大志,认识到人活着不仅为个人,更要为国家、民族、社会做贡献;引导孩子认识到只有现在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将来才有能力报效祖国,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才能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同时体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三)人格教育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健全的人格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强的意志品质、独立的良好个性、积极的人际交往等。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要给予积极引导,帮助青少年塑造完美的人格,为青少年的成才奠基。

1.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道德情操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培养孩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道德法规对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小就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遵纪守法的人。

其次,要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能改的好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错事,家长要用恰当的态度与方式对待,要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及时改正。凡是孩子做对了的事家长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并让孩子能够理性地对待荣誉与赞扬。

第三,要鼓励孩子养成知恩、感恩、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懂得在得到别人帮助之后,要常怀感恩之心,学会感谢与感恩。同时,鼓励孩子去帮助他人,在帮助别人中获得满足与自豪。

2.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开始逐步进入社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他们迈入社会至关重要。因此,家长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

首先,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讲一些具有顽强意志的历史人物或身边人的故事,并以身作则,从严要求自己的日常行为,通过榜样的作用来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家长要做到沉着冷静、机智应对、迎难而上,而不应该面对困境,消极退缩。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和磨难,以锻炼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如,让孩子利用假期去条件艰苦、道路崎岖的山区野营拉练;也可让孩子去卖报,为别人送货体验生活的艰苦。

第三,家长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做事,有目的地为孩子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孩子通过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凭借意志力完成。如,利用假期,家长可以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钱,放手让孩子去设计一趟到某地的旅行,途中的吃穿住用行都要自己计划好,途中遇到任何困难与阻挠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可以历练孩子的意志。

3.形成独立的良好个性

独立个性是指一个人成为某方面专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品质与个性特征。比如,政治家需要智勇双全、博学多才、严于律己、遵纪守法、机智善变、临危不惧等品质;科学家需要善于发现、探究真理、不怕吃苦、勇于攀登的个性特征;企业家需要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善于社会交往、善于计划、有条不紊的个性品质。

青少年时期是这些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家长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孩子,与孩子多沟通,在观察与交流中了解孩子的个性品质倾向;然后为孩子创造条件并提供相应的机会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为日后的成才奠定基础。对于内敛谨慎、爱独处、爱读书、爱思考而不爱与人多结交的孩子,家长要为其提供广泛而丰富的阅读材料,鼓励孩子多读书、多思考、多钻研,培养孩子善于发现、思考,善于探究真理的品质;对于外向活泼、不拘小节、喜欢交朋友的孩子,家长要多为其提供交友的机会及参加一些公共场合的交往活动,如舞会、聚会等,让孩子在不断的交往活动中锻炼交往能力,形成开拓创新、善于交际的个性品质。

4.培养积极的交往能力

每个个体都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在社会上生存就需要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进入青少年期的孩子,随着生理的日益成熟,心理也逐步成熟起来,对社会交往也有了初步的概念,他们内心里有交往、交友的需要,尤其是随着身体发育日益完善,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渴望有红颜或蓝颜知己。但是,由于青少年缺乏对两性关系的科学认识,缺乏丰富的社交经验,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念,容易出现盲目交友、交友不慎等问题。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能正确处理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1)要让孩子懂得正确地处理同伴关系。家长要帮助孩子懂得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谦虚、宽容和忍让;要让孩子懂得善于团结同学,与同伴合作做事,并在合作共事中能够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与观点,有自己的独立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2)要让孩子懂得尊敬长辈。对父母、教师、长辈要有礼貌,教会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与需要,不可采用顶撞与要挟的手段迫使长辈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等。

(3)要让孩子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荣誉,不能产生嫉妒心;也要让孩子学会正确地对待别人的客观批评,不能产生仇恨与报复心理等。

三、青少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家庭教育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人们常常把这一时期称为“动荡期”或“危险期”。经历着从幼稚走向成熟转变的青少年,难免会遭遇困惑与烦恼;而早恋、网络成瘾、人际交往等则是青少年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并给予孩子适时适当的指导,引领孩子顺利地度过这段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他们今后顺利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早恋问题

近年来,“早恋”在青少年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已经引起家长的广泛关注。“早恋”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青少年的性生理成熟,性心理发生了变化,但是心理发育水平却跟不上生理的发育速度;性意识增强,对异性开始关注,对性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家长因忽视或羞于对子女的性教育,加之电影、小说,甚至黄色网站等的负面影响,而导致青少年中“早恋”现象频频发生。

“早恋”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还会导致青少年发生过早的性行为,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家长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早恋”问题,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

首先,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包括性知识、性生理、性心理教育,让孩子对性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切不可故意回避或者采用责骂羞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其次,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关爱。家长平时要多观察孩子,了解他们平时都读些什么书,看些什么电影等,还要多与孩子沟通、谈心,及时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

另外,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转移对性的过分关注;还有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教会孩子与异性交往要把握尺度,不可过分亲密。

(二)网络成瘾问题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指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26]网络成瘾的症状表现为抑郁、失眠、精力难以集中等。

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夫妻感情不和,忽略孩子的心理状况与情感需要,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通过网络来发泄感情;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要么过分溺爱,要么太过严厉,使孩子变得内向、逆反、不善交际,从而迷恋网络;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给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迫使其通过网络来宣泄压力。网络成瘾严重影响着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与健康。

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首先,家长应与孩子多沟通,常常和孩子谈心,时刻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其次,家长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提高自身素养,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尤其是对待已有网瘾的孩子,要采用亲切温和的谈话来教育、引导和感化孩子,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但要注意把握尺度,不要因此而过分溺爱孩子。第三,家长还要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引导孩子正确地利用网络,使网络成为有利于孩子学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得力助手。

(三)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步骤。随着社交意识的增强,青少年的活动范围扩大,他们渴望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由于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未完全形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可能会出现盲目交友、交友不慎,甚至被社会一些不法分子和犯罪团伙利用,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另外,由于社交经验的缺乏,在交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尤其是面对异性朋友不知如何交往,会产生好奇、害羞但又想接近的矛盾心理,让孩子不知所措。此时,如果家长没有给予及时恰当的指引,孩子可能会由于对性的好奇而过早地发生性行为,导致意外怀孕,对孩子(尤其是女孩子)造成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会带来终生的伤痛。

对此,家长要给予孩子及时而正确的指引,帮助孩子学会择友,正确交友。首先,家长要鼓励与支持孩子健康的社会交往;鼓励孩子与优秀的孩子多交往,学习他们的优点,避免与不良青少年的交往。其次,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规则,比如要尊重他人,待人诚实热情等;教育孩子正确认识交往中的角色关系,比如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的行为准则不同。第三,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地与异性交往,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友谊,尤其是与异性之间的友情与学习的关系,为他们将来的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同伴环境。

第五节 老年期的家庭教育

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在我国,老年期一般是指从退休(男性60岁,女性55岁)一直到生命终结的这一段时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老年群体不断扩大。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副巡视员郝福庆介绍,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年底,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27]同时,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长进入老年,我国将进入少子老龄化的新阶段。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使老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有了法律保障。可以得见,国家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十分重视。不言而喻,老年阶段的家庭教育也值得探索和讨论。

一、老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老年期是个体由成熟走向衰退的时期,人迈入老年(一般指60岁以后)后,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同青年和中年相比,老年期的身心发展普遍呈现下降趋势。大部分老年朋友都表现出腿脚不便、体弱多病、耳聋眼花、思维缓慢、言语表达吃力、固执倔强、爱发牢骚等特征。但也有的老年朋友年过八旬,依然身体矫健,思维敏捷,自信乐观,积极向上。下面从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老年期的特点:

(一)生理特点

大部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每况愈下,人体器官和机能都在发生着退行性变化。各项生理器官与组织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这是人体自然发展的生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神经组织与心脑血管功能的衰退

老年人的神经细胞数量在不断减少,脑重量也在减轻。由脑细胞减少带来的脑萎缩,导致脑功能的衰退。具体表现为神经中枢的兴奋性降低而抑制性增强;神经细胞的恢复过程也有所延长,整个大脑的调节控制能力降低。老年人的脑血管不断硬化,脑血流量阻力加大,使脑功能逐渐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健忘、失眠等症状时有发生。老年人的心脏功能也在不断退化,会出现心肌萎缩、硬化等,血管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变硬变脆,容易导致脑溢血、脑血栓等。

2.感觉器官感受能力的衰退

老年人的感觉器官,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功能也逐步衰退,具体表现在:视力下降,特别是对高频率的光波感受能力下降快,比如老年人一般看书报文章都要戴老花眼镜;听力减弱,特别是抗干扰能力低下,比如我们对老年人说话时,需要大声他们才听得到,并且说话的语速与频率要慢,他们才听得清楚;嗅觉下降,味觉降低,味蕾萎缩,常常饮食无味;触觉的灵敏度降低,对温、冷觉和压觉反应缓慢,动作迟缓;运动分析器老化,平衡能力降低,容易摔倒;操作能力降低,手脚协调性差,动作缓慢,不灵巧,有时还会出现手脚颤动。

3.消化功能、呼吸功能及代谢功能的退化

老年人由于牙齿、黏膜及消化腺体的萎缩,导致消化功能的急速下降;呼吸肌萎缩,肺泡、气管及支气管弹性下降;血液速度减慢,使细胞的呼吸作用下降,对氧的利用率下降;由于内分泌机能的下降,机体的代谢活动减弱,免疫能力随之下降,容易患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

4.皮肤、骨骼的老化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人体细胞内的水分不断减少,所以老年人的皮肤变得松弛没有弹性,易出现皱纹。同时,骨骼中的无机盐含量增加,而钙的含量减少,使骨骼的弹性和韧性都降低而变得更加脆弱,所以老年人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症,极易发生骨折。

(二)心理特点

随着生理机能的迅速衰退,老年人的心理也处于逐渐衰退的状态,具体表现在认知、情绪情感和个性特征三个方面:

1.认知能力不断下降

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心理发展趋势的一个特征,但不同的心理机能老化的速度各有不同。感知觉是个体心理发展最早,也是衰退最早的心理机能。由于视觉器官功能下降,老年人的视力明显下降,视觉感受性低,看不清远处物体,容易出现所谓的“老花眼”。老年人听力下降者比较多。一般而言,人的年龄超过50岁,听力就有所下降,言语听觉理解力在20岁以后就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70岁以后下降尤为明显。一过50岁,人的味觉刺激阈限便增大,味觉多样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60岁以后嗅觉辨别能力减退明显,70岁嗅觉急剧衰退。[28]老年人的注意力持久,不易转移,但注意力的分配性会有所降低。老年人的记忆力也随着年龄增长而日趋减退,其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都趋于减退,但机械记忆减退更快;短时记忆保持较好,但长时记忆的减退比较明显;记忆广度下降,记忆的再认知能力也较差。思维能力不断衰退,如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能力明显下降,但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仍然比较强。尽管老年人的思维普遍表现出衰退的趋势,但有的老年人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思维水平。老年人的智力有明显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流体智力”不断衰退而“晶体智力”却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流体智力”随年龄的老化而逐渐减退。“晶体智力”主要是指学会的技能,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晶体智力”则并不随年龄的老化而减退。

2.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持久

老年期的情绪情感具有积极性与消极性两个方面,但以消极的情绪情感为主,如失落感、孤独感、疑虑感、忧郁感,并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并且这种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强度比较大,持续时间比较长。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不断衰退,面对身体的退化,他们感到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力不从心;另外,退休之后,他们基本上退出社会工作,莫名的无用感会不断侵扰他们。因此,老年人消极负面的情绪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也有的老年朋友能够正确、客观地对待老年生活,他们觉得退休之后,自己是自由人,可以和朋友一起下棋、聊天等,他们拥有一个积极乐观且健康的心态,感受到的快乐程度反而会更高。

3.个性稳定但又有所变化

人到老年,个性的基本类型没有改变,个性的基本方面是持续稳定的,但是老年人的个性与年轻人相比,又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如老年人普遍表现出小心谨慎、固执保守、刻板不灵活、爱发牢骚等个性特点。这些特征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不断退化有关,与老年人认知上的变化有关。

总之,老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各项机能普遍呈下降趋势,这是人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也有许多数据表明,老年人也有其优势,表现为:老年人智力的衰退远比生理机能衰退要晚。特别是那些勤用脑的人,他们的智力不仅不减退,而且与中青年时相比,还有所增强。一些大器晚成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政治家等,60~70岁还属于智力高峰期。据统计,在1979年以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83人中,60岁以上者53人,占获奖者的64%;70~80岁者25人,占31%;只有5人是60岁以下者,占5%,这足以看出老年人智力的优势。[29]因此,老年人不要因生理机能的衰退而忧虑或自卑;相反,随着知识和人生阅历的积累,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智慧,他们对世事和人生的许多问题有着不同寻常的洞察力。他们见识广,经验丰富,善于理论思维,深谋远虑,考虑问题全面、深刻、实际。所以,年轻人要多向长辈学习生活的经验、教训,老年人要多扶持、帮助年轻人。

二、老年期家庭教育的实施

人到老年,生理和心理都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身体变得不灵活,行动不方便;记忆力和思维力日渐下降,情绪情感也显得脆弱。因此,子女要主动给予老人更多的关怀与照顾,重视老年人的家庭教育。

(一)正确认识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人到老年尽管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衰退,但是经过生活的历练,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这些丰富而宝贵的人生经验对于晚辈的教育显得非常珍贵。因此,子女要重视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在教育下一代时可以与年老的父母交流经验,也可以让祖辈直接对孙辈进行教育与抚养,使他们在家庭中发挥“余热”。老年人将一生的教育经验运用在教育后代上,会使老年人的心情舒畅,不至于产生失落感、被忽略感和孤独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老年的身心健康,也能减轻子女的负担,同时也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团结。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让老年人教育孙辈时,不仅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让他们量力而行,还要提醒老年人不可过分溺爱晚辈,也不可用封建迷信思想来教育下一代,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引导老年人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人到老年,逐渐老去,有的会变得消极、恐惧、退缩。为了保证老年人有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安心、顺利地过晚年生活,子女要引导老年人正确地认识死亡,让老年人明白宇宙万物都要遵循有始有终的自然法则,有生必然就有死;让老年人认识到死亡并不可怕,生与死都是自然规律;引导老年人回忆自己一生的成就与经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是幸福而快乐的;让老年人获得心灵的满足感,从心理上克服对死的恐惧,能从容地面对生死,树立积极的生死观,从容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站。

(三)丰富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

老年人退休之后,闲暇时间增多,会出现空巢感、失落感、孤独感,这是很自然的。家庭成员要多关心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特别是孤寡老人,子女要多陪伴、关心、体贴、尊重他们,给他们以温暖和关怀及情感支持,如多回家陪他们聊天,解答他们关心的问题,给予他们日常生活的帮助和支持等,并帮助和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摆脱孤独。另外,子女要想办法弥补老年人退休后在精神方面的空虚,使老年人有一个幸福而充实的晚年。子女可以鼓励老年人重新学习,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的生活趋于充实,比如学习书法、绘画、园艺、写作、养花、种菜、养鸟、下棋、跳舞等;鼓励他们多参加老年集体活动,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和交流,如参加老年健身团、老年合唱团等,以获得精神的充实和情感的升华;鼓励老年人多接触大自然,如结伴旅游等活动,引导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地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开阔的胸襟、愉悦的心情来迎接退休后的老年生活。

三、老年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家庭教育对策

老年期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于老年人的赡养、孤独、保健及“空巢老人”几个问题。

(一)老年赡养问题

赡养老人,指的是子女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给予老人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顾以及精神上的慰藉。具体地讲,子女及赡养人不仅要妥善安排老人的吃、住、用、行等日常生活,还要经常与老人谈心、沟通,给予老人情感上、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让老人能够度过一个幸福、舒适的晚年生活。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这是我国法律所规定的。然而,子女不孝敬老人、不赡养老人的问题却长期存在,尤其是子女多的家庭,赡养老人的问题表现更甚。子女之间相互推脱,相互推卸赡养责任,情况严重的还会让老人留宿街头、无家可归、挨冻受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也是令人痛心疾首的问题。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一时间,“常回家看看入法”,成为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此法颁布以后,如果子女拒绝赡养父母,父母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重庆常回家看看第一案:“4子女轮流赡养母亲3个月”[30]

重庆长寿区80岁的张桂芬老人因大儿子丢下自己在老屋,不管不问,不尽赡养义务长达15年,一气之下,将4个子女告上法庭,成为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后的重庆第一案。2013年9月23日,长寿区法院葛兰巡回法庭,来到老人所在的堰耳村村委会会议室,开庭审理此案。支持起诉的长寿区检察院葛兰中心检察室主任余廷彦对庭审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张桂芬老人除要求4个子女轮流照顾自己外,还要求大儿子王勇经常回家探望。庭审当天,张桂芬老人和4个子女都参加了庭审,并同意法院调解。

经调解,老人与4个子女达成协议:子女4人,每人轮流将母亲接到自己家中,赡养3个月,并承担母亲的一切生活费用;母亲在任一子女赡养期间产生的医药费用,100元以下,由母亲自己承担,100元以上,由4个子女共同均摊,如因大病卧床不起,由4个子女轮流护理。

最后,张桂芬老人的代理人提议,将“要求大儿子常回家探望母亲”改为“每年传统节日和母亲生日,所有子女都要回家看望母亲”。提议得到法官支持,并加入协议。

张桂芬老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得已两次上法庭,最终等到“常回家看看”老年人保护法颁布才得以如愿。

以上案例表明,对行孝进行道德和法律约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制度,其内容是与时俱进的。在道德约束失效的情况下,法律作为第三方的执行机制,要强制子女来履行精神赡养的责任和义务,法律将起到底线保障作用。更重要的是,将对人们起到有效的警醒作用,唤起人们自觉行孝的意识。

自古以来,孝敬老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做,何以别乎?”[31]作为子女,赡养和孝敬老人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子女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孝”的道德内涵,认识到赡养和孝敬老人对个人、对国家、对民族的重大意义。其次,子女要将“孝”付诸实践,自觉把孝心转换为真心关爱老人的实际行动。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老人关心、关怀、关爱和照顾,使赡养老人的问题得以解决。再次,子女应该懂得一些老人身心特点的知识,根据老人的身心状况更好地理解和照顾好老人。

(二)老年孤独问题

孤独感,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社交范围缩小,人际关系削弱,身体状况不断衰退,加之子女长大成人,不在身边,忽略了对老人精神上的关心,这使老人经常担心被人嫌弃,往往会因得不到关心而感到失落、孤独、寂寞、抱怨与不满,不愿与人交往,情绪低落,苦闷抑郁,尤其是独居空巢的老年人的孤独感就会更明显,严重者可患忧郁症。

我国上海一项调查发现,60~70岁的人中有孤独感的占30%左右,80岁以上者占60%左右。美国医学家詹姆斯等对老年人进行长达14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死亡的可能性是爱交往者的两倍。他对7000名美国居民做了长达9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那些孤独老人的死亡率和癌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两倍。因此,解除老年人孤独感是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32]

2013年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从法律的层面使进一步关注老年人孤独问题落到实处,可以将缓解老年人孤独对身心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也将起到有效的监督的作用。与传统的“二十四孝”相比,新“二十四孝”贴近现实,散发出鲜活的时代元素,又不乏人文关怀与公民情怀,确实值得推广。

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33]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传统“二十四孝”内容:[34]

(1)孝感动天;(2)戏彩娱亲;(3)鹿乳奉亲;(4)百里负米;(5)啮指痛心;(6)芦衣顺母;(7)亲尝汤药;(8)拾葚异器;(9)埋儿奉母;(10)卖身葬父;(11)刻木事亲;(12)涌泉跃鲤;(13)怀橘遗亲;(14)扇枕温衾;(15)行佣供母;(16)闻雷泣墓;(17)哭竹生笋;(18)卧冰求鲤;(19)扼虎救父;(20)恣蚊饱血;(21)尝粪忧心;(22)乳姑不怠;(23)涤亲溺器; (24)弃官寻母。

新“二十四孝”相对传统“二十四孝”有传承,更有创新,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突出对老人的心理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指向性。但新旧之间的变化只在形式,其内在的精神与道德统一以贯之,既是我们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维系家国精神的心理情感。法治社会,外在行为的规则约束逐渐取代了内在的精神自律,法律与道德的分野让孝道很难再寻求法律保障。无论旧“二十四孝”故事,还是新“二十四孝”标准,都不是要用强制力去践行的法律条文,所能罗列的内容也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要逐条做到;其深层价值在于背后的行为导向功能,旨在为年轻一代提供孝道行动指引。这种规劝意义上的孝道行为标准,更有助于唤醒民间风尚,找回“孝”的文化根源,找回用心孝敬老人的子女自己的方式。

子女们应赶快行动起来,自觉履行新“二十四孝”,帮助老人能够很好地克服这种年老孤独的心理。首先,子女们应该尽量抽时间回家看望老人,与老人谈心,陪她们聊聊天,如讨论国际国内的新闻事件,汇报自己的工作、学习情况,讲讲孩子的事情等,多与老人情感交流,让老人感觉到自己并没有被忽视,自己并不孤独、老朽,帮助老人克服消极的心理。其次,子女还应当鼓励老人多参加一些老年集体活动,鼓励老人多出去与朋友们一起聊天、散步、下棋等,帮助老人建立一个新的老年社会活动圈子;积极与人交往可以帮助老人树立自信心,以减少空虚与孤独的心理。第三,子女应注意培养老人多方面的兴趣,让老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三)老年保健问题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衰退期,尤其是身体上的急速衰老,使得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凸显。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此,重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保健是促进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环节。

1.生理保健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体质逐渐下降,身体各个器官都在不断老化,各种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免疫防御能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重视老年人的生理保健尤为重要。

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大部分老年人在清晨醒后不易再睡,但在正午之前开始,又会感到体力不支。因此,在午饭后充足地睡一个午觉是十分必要的。午睡时间最好在1小时以上,但不宜过长以免夜间入睡困难。还要注意起居,老年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季节的更换,往往会诱发疾病,所以要注意增减衣服,避风寒,以防寒冷空气的侵袭。

其次,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适合老年人的平衡膳食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蛋白质摄入量应比青壮年略高,并尽可能每日保证一定量的优质动物蛋白质;适当控制热量,避免肥胖,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多食用含钙量高的食物;注意摄取新鲜蔬菜、水果等,以保证足够的维生素、无机盐及植物纤维;膳食宜清淡,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还需注意:一是减少总饮食量,降低饮食量释放出来的热量,以1200~1400千卡为适宜;二是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食油腻,以清谈为主;三是少食多餐,进餐时,不宜吃得过饱,最好以半饱或八成饱为限;四是老年人的饮食应以温热熟软为宜,忌硬生冷,可经常食用蜂蜜,可以延年益寿。

第三,要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人到了老年,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有所减弱,免疫力明显下降,容易患一些常见的慢性病。从事适当的体育锻炼对预防老年性疾病,改善身体状况是十分有利的。老年人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气功、徒手操、慢跑步、郊游、打太极拳等,都可以促进老人的身体健康。

2.心理保健

伴随着生理状况的日益下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老年人的性格会变得固执、孤僻、刻板、保守等,情绪会变得消极低沉,会反过来影响身体的健康。首先,要引导老年人正确认识这些身体与心理上的变化都属正常现象,让老年人坦然接受这些变化,学会自我克制,自我纠正,不要抱怨,也不要自暴自弃。其次,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内容,帮助老年人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克服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充实生活内容,并结识一些老年和中青年朋友。留心别人衰老后的性格变异,保持心理、精神上的健康,才能延年益寿,健康幸福。

(四)“空巢老人”问题

一是生活和住房条件改善了,许多老年人喜欢独居;二是计划生育使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成员少了;三是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工作,有的家庭搬迁,留下“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主要存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生活照顾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生理健康问题

多数“空巢老人”疾病缠身,患病率高达70%~80%,而且多数“空巢老人”患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白内障等是常见的疾病。这些疾病严重威胁他们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2.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身边缺乏子女照顾,“空巢老人”比普通老人更易遇到困难,产生孤独感。“空巢老人”有话没处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这样可能出现抑郁症状。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生活单调引起老人孤独、寂寞感,会导致老人性格抑郁、行为能力降低、记忆力和判断力衰退,甚至会诱发老年痴呆、老年性抑郁症等老年性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35]

3.生活照顾问题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缺乏应有的照料和关怀,“空巢老人”的生活起居完全得依靠自己。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高,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渐下降,特别是一些老人丧偶以后,一个人的生活缺乏规律,不知道怎么打理自己;由于独居,精力衰退,遇到火灾、漏电、煤气泄漏、滑倒等意外事件时处理能力较低,往往伤害很大,有些老人甚至猝死家中都无人发现;更有一些不法分子,欺负老人独居而入室行窃。这些问题都严重威胁着“空巢老人”的健康生活与生命安全,需要引起家庭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解决。

(1)鼓励“空巢老人”主动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了解疾病防治知识,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饮食定量、禁烟少酒、适当运动。

(2)鼓励“空巢老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增加与社会接触、与人交往的机会,及时地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性劳动等。尽其所能,发挥余热,让他们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减少孤独,消除失落感,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3)培养“空巢老人”积极、乐观、平和的良好心态,让他们充分认识衰老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从心理上正视,并积极面对这一生命现象,通过调整心态,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平气和;尽量减少对“空巢老人”的各种不良刺激,避免他们过喜或过悲。

(4)“空巢老人”的子女平时除给予老人物质支持外,还要“常回家看看”,增加与父母联系和往来的次数,陪老人多聊聊天,多外出走走,从精神上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心,减少老人的孤独感。

除此之外,培养独居“空巢老人”的安全意识和应对办法,如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以防受骗上当;更不能随便给陌生人开门,以防不测;不要随便带不熟悉的人到家里来等,有事多请小区物管或街道帮助解决。

【思考与运用】

1.妊娠期有哪些特点?孕妇应该如何进行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2.胎教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应该如何实施?

3.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哪些?家长应怎样根据其年龄特征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4.如何实施童年期和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

5.老年期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本章相关学习资源】

1.[美]怀特.从出生到3岁:婴幼儿能力发展与早期教育权威指南[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2.[苏联]B.H.阿瓦涅索娃.家庭教育三部曲: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M].杨挹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苏联]艾达罗娃.家庭教育三部曲:小学生家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邓世英.请你注意我———青春期子女的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5.中国家庭教育网http://www.jojob.cn/

6.中国老年大学网http://www.chinau3a.com/

【注释】

[1]李洪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7

[2]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好孩子集团.好孩子亲子学苑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8

[3]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好孩子集团.好孩子亲子学苑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9

[4]李洪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8

[5]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好孩子集团.好孩子亲子学苑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26

[6]李洪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9

[7]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好孩子集团.好孩子亲子学苑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3

[8]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好孩子集团.好孩子亲子学苑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3

[9]吕建国.家庭生态与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96

[10]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8

[11]卢乐山.学前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5

[12]唐彦生,隋玉梁,于一.家庭教育大百科[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577

[13]唐彦生,隋玉梁,于一.家庭教育大百科[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580

[14]唐彦生,隋玉梁,于一.家庭教育大百科[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581

[15]http://www.61bay.com/edu/q96835.htm

[16]季成钧.家庭教育学[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165

[17]季成钧.家庭教育学[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167

[18]彭德华.家庭教育新概念[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85

[19]唐彦生,隋玉梁,于一.家庭教育大百科[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894

[20]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1

[21]冷颖.影响家长的101个经典家教案例[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7.90

[22]http://baike.baidu.com/view/140597.htm

[2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2833419.html

[2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79

[25]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0

[26]李冬霞.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与家庭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1(1):133

[27]甘贝贝.中国式养老探求脱困之路[N].健康报,2013-09-16(1)

[28]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43

[29]http://www.inmay.com/NewsContent/2005_12_2_12294557553.doc

[30]http://cq.sina.com.cn/news/b/2013-09-24/072681194.html

[31]张忠君.论儒家“孝”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凯里学院学报,2008(4):25

[32]http://www.med66.com/html/2008/8/re541181321122880021494.html

[33]http://wenku.baidu.com/view/c12bf3bcfd0a79563c1e72ea.html

[3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824/12/5950107_142890513.shtml

[35]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以徐州市为个案[J].社会工作,2007,20(3):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