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脑休息最有效的方法

大脑休息最有效的方法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要善于用脑,人人都能成为学习的能手。人的大脑约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又与上万个细胞发生联系。复杂的大脑是由若干“机能区”构成的。神经细胞通过释放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形成了智力活动。如果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在看的同时小声朗读,自己听着又动手写,这样在大脑的指挥下眼、口、耳、手互相配合学习,效果自然倍增。这是必须警惕和预防的。只有合理交替,才能发挥出人的正常水平。

科学运用你的大脑

了解大脑和科学用脑

同学们天天用大脑思考和学习,但对大脑的工作规律却几乎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学习中的一件极大的憾事。打个比喻,一个汽车司机不了解汽车的结构和性能却又要驾驶它,能开得好吗?能够发挥汽车的设计能力吗?汽车出了故障,能找原因并及时排除吗?现在,初中要学十几门功课,每门功课都很重要,但有一门课,它却能“管着”这十几门课的学习,它就是“心理学”。作为初中生,也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这门科学,但要想学习好,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必须了解有关自己学习的某些心理学知识,特别是有关大脑工作规律的知识。了解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以后,就能自觉遵循规律,使学习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定会受规律惩罚。

一、学会调动大脑各机能区的积极性

人的大脑是个很神秘的器官,它有难以估计的巨大潜能。只要善于用脑,人人都能成为学习的能手。大脑虽然神秘,但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它的构造、功能并逐渐揭示了它的基本工作规律。人的大脑约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又与上万个细胞发生联系。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网络,潜力无穷,它比世界上所有通信网络还要复杂。一般地说,现在人们只利用了大脑的10%~20%,其潜力还大得很呢!

复杂的大脑是由若干“机能区”构成的。其中,几个与学习有关的,是在大脑统一指挥下的“写、听、说(及朗读)、看(及默读)”的机能区。如果了解了这些机能区的功能并使之互相配合,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为了把问题说得具体些和生动些,现在不妨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便于大家理解。

在一个有50人的班级里组织拔河比赛,1~5号同学为甲队,6~50号为乙队。甲乙两队谁能赢呢?当然是乙队赢。困为乙队人数是甲队的9倍,人多力量大嘛。同样,大脑也存在着“人多力量大”的问题。大脑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都有许许多多树突和轴突,它们像灌木丛中无数分支一样,伸展交错并与约一万个神经细胞相联系。神经细胞通过释放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形成了智力活动。大脑皮层上,有些神经细胞管写字,那个区域叫作“书写机能区”。有些神经细胞管听,叫作“听觉机能区”。有些神经细胞管说,叫作“语言机能区”。有的神经细胞管阅读,叫作“阅读机能区”。这四个机能区分工合作,管着人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懂得调动这四个机能区的神经细胞,使它们都积极参加学习活动,不仅能收到“人多力量大”的效果,还能收到不同机能区之“合力效果”,学习效率必然大增。因此,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应尽量调动更多的神经细胞参加学习活动,并使四个机能区的神经细胞进行有机配合。可以设想,一个中学生在外语课上只用眼看而不说、不写、不听,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在看的同时小声朗读,自己听着又动手写,这样在大脑的指挥下眼、口、耳、手互相配合学习,效果自然倍增。

为了使大家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不妨以“写”为例,把大脑指挥写的过程做一概述。要写字,一般先用眼看,看清字形,这就动用了视觉机能区,留下了记忆痕迹,大脑将该处传到书写机能区,再把指令传到手指进行书写。在这一传递过程中,几个机能区参与学习活动,大脑就留下了较多较深的印象,记忆效果自然就会好些。这就是动手书写能获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原因。

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大家就要照着去做。我们经常在中小学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位老师在板书,同学们都在那里“坐等”,等老师写完之后再听讲(或读、写)。这是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如果在这时,我们边看老师板书边小声读(或默读),或边动手写,不就把大脑的几个机能区都调动起来了吗?知识不是“看会的”,要全力以赴地去看、听、读、写、想。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方面的实验:在同一年级的一班教学,只让学生“听”,当堂测验,全班平均成绩60分;三日后再测验,平均得10分。在二班进行教学,只让学生“看”,当堂测验,平均得70分。三日后再测验,平均得20分,在三班进行教学,让学生听、看并读,当堂测验,平均得86.3分。三日后再测验,平均可得50分。在四班进行教学,让学生听、看、读、写配合,当堂得分是93分。三日后再测验,平均可得70分。

上述实验证明:各学习器官(耳、眼、口、手)有机配合进行学习,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二、让大脑有劳有逸进行工作

大脑虽然具有极大的潜力,但必须让它有劳逸地工作,否则也难以获得预期效果。

大脑的“劳”,在心理学上叫作“兴奋”。大脑的“逸”,在心理学上叫作“抑制”。大脑无论兴奋或是抑制,都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必须进行合理的交替,否则便会出现兴奋与抑制的紊乱。兴奋与抑制功能一旦紊乱,人就无法正常学习和工作,更谈不上什么效率了。这是必须警惕和预防的。例如,有的同学过度加班加点,希望用延长学时来换取良好的学习成绩,结果,超越了自己的负荷能力,以致造成过度疲劳,该兴奋的时候(如听课)兴奋不起来,精神萎靡不振。该抑制的时候(如睡眠)大脑仍然不正常地兴奋(如失眠),造成学习的恶性循环。正确的做法是,在保证大脑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率,这才是唯一正确和合乎学习规律的途径。

我们可以举出生活中的若干事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在凌晨4点钟把一个人叫醒,并让他马上到操场上去参加赛跑。这时候,他肯定跑不出自己的最好成绩。这是因为,突然把他叫醒,他的大脑尚处在抑制状态,一下子难以兴奋起来,再加上缺乏准备活动,他无法从抑制状态过渡到兴奋状态,即无法实现合理的交替,所以他肯定跑不快。如果一个人睡醒后,马上想到,我要赶快起床,起床后抓紧时间洗脸、叠被,再到操场上做准备活动,然后参加赛跑。这个过程,就是由抑制合理地转移到兴奋的过程。只有合理交替,才能发挥出人的正常水平。再如,听有趣的讲课,一开始很愿意听,情绪高涨,很兴奋。但如果连续听上几小时,谁也兴奋不起来了,就会打盹儿。这是因为,兴奋到极限就会转为抑制。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谁违背了这个规律,谁就无法将学习搞好,只有遵循这个规律,科学地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大脑的巨大潜力。

革命导师列宁曾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这是真理,只是我们还理解不深,没有完全懂得其中的深刻含义。一个学生要想学习好,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休息,花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休息效果,就是方法之一,这叫作“积极休息”。例如 ,下课10分钟要完全放松,铃声一响,马上到室外活动,或散步、跑跑跳跳,或打排球,或游戏。这样大脑的运动机能区就兴奋起来,学习机能区就会得到抑制、充分休息。大脑储存了能量,便恢复了精力。这种兴奋与抑制的合理交替,就为下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非但如此,上一堂课学的知识,还会自动在大脑中得到巩固(这在心理学上叫作“自动凝固”),可谓一举多得。所谓积极休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停止工作,让工作的大脑机能区得到充分休息,抓紧这段时间完全休息,散步、唱歌、打球、跑步,努力提高休息质量,为下一步工作做好精神和体力上的准备。这种有意无意地争取最佳效果的休息,是取得工作成功所必需的,是我们应该学会的。二是变换工作方式或学习内容,这样也可使大脑得到某种程度的休息。不同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是由大脑的不同机能区支配的。变换学习方式和内容,可以使大脑皮层的某个部位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从而解除神经细胞的疲劳,使大脑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心理学告诉我们,过量的同类信息(即知识)在短时间之内同时输入大脑,相互之间就会冲撞,妨碍人的记忆。因此,不要长时间学习一门课程,应当合理安排。一般说来,初二以上的同学,对感兴趣的功课一次学习时间不宜超过一个半小时,对自己不擅长的学科每次以学习1小时为宜。无论什么功课,都应当有意识地变换方式,使阅读、思考、概括、实验、回忆等方式交替进行。马克思在紧张的创作活动中,常常用演算数学题和朗诵诗歌来缓解大脑的疲劳,以达到休息的目的。这种休息方式是积极的,所以被叫作“积极休息”,否则是很难搞好学习的。

为了证实上述理论的正确性,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第一堂课,他在一班讲了一节课,课后把全体同学带到院子里做游戏,让学生得到充分休息。上第二堂课时,他进行全班测验,考了第一堂课所讲的内容,全班平均得56分;测验后继续上第二堂课,学生情绪饱满。次日第一堂课,他到二班讲了同样的内容,但课间10分钟却不让学生休息,布置另外的作业让同学们做。第二堂课他以同样的试题测验了全班,结果平均只得26分。测验后继续讲课,学生表现得无精打采,精力不集中,兴奋不起来。这个实验充分说明,只有遵循合理交替的规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还要强调一点:对于严格要求自己的同学来说,要学会劳逸结合,把大脑兴奋功能与抑制功能都发挥好。对于贪玩和不爱惜时间的同学来说,则要严于律己,多劳、多兴奋(指学习兴奋)。当然,这里指的“劳”和“兴奋”,不仅是指课堂学习,它是对广义的学习而言的。

三、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人的行为有80%~90%受习惯的支配,但人们往往自己察觉不到。学习也是如此,要想学习好,定要培养自己科学的学习习惯,或学习方式,用心理学的语言讲,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动力定型”。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动力定型,才能发挥大脑的潜力,把学习搞好。为了把这个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请先看下面的故事:马戏团常表演一些驯兽节目。他们是怎样驯服野兽的呢?他们就是用“条件反射”和“动力定型”的原理来完成的。请看他们训练狗熊跳舞的过程:在一块大铁板下面生火,使铁板逐渐升温。将一只初步训练过的狗熊牵到铁板上。狗熊因铁板升温受烫,就轮流交替抬起左右两脚,与此同时并伴以手风琴声,使乐曲的节奏与熊的两脚的交替节奏一致。以这种方式重复训练多次以后,就给狗熊猫建立起了“条件反射”—即狗熊一听到熟悉的琴声,马上就联想到两脚发烫,便身不由己地轮换抬动双脚,使人看起来像在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

所谓“条件反射”就是条件反射=信号(如手风琴声)+所引起的反应(狗熊的“舞蹈”动作)。

“条件反射”有什么用处呢?可以通过一些事例回答这个问题。例如,上课之前要打一次预备铃,叫作两分钟的小准备。如果懂得“条件反射”这个理论,又经过科学训练,就可以把这次预备铃作为一种信号:做好上课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要快步进入教室,静坐以后马上思考:“上堂课老师讲的什么内容?重点是什么?我将怎样回答老师的提问?预习中我哪里不懂?学习用具、书、笔准备好了没有?”这五个问题,就是由预备铃声引起的反应,这就是一种极好的条件反射。如若不然,预备铃响后不思考问题,那就会形成恶劣的条件反射。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建立某种条件反射,问题是建立什么样的条件反射。说明这个问题,是使大家有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建立良好的条件反射。

再接着讲上面的训练狗熊的例子。先使狗熊饥饿,然后伴乐跳舞。可找一个演员在乐曲伴奏下有节奏地推动狗熊,好像跳双人交谊舞,跳一段时间后就领狗熊去吃好食品。这样重复多次,狗熊便又建立起了第二条件反射:听乐曲—与演员跳舞—跳完舞去吃好食品。把一系列条件反射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动化,就叫作“动力定型”。通俗地讲,可叫作生活方式、工作习惯或学习方式。

动力定型有优劣之分。我们研究它,就是要建立科学化的动力定型。这样,便可以花费较少的劳动取得较大的成果。良好的动力定型,能组成人的技能、技巧,形成人的实践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由动力定型形成技能,还可迁移到相似的领域中去又可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动力定型无论对目前还是将来而言,都十分重要。小学生因为独立性差,养成了一切听老师安排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固定了下来,养成了不科学的习惯。这些条件反射和动力定型多次重复,就在大脑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就是这种不科学的动力定型,一直在支配着许多人的学习和活动。现在人长大了,上了中学,懂得动力定型。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形成新的习惯,使新的科学的动力定型在大脑中扎根,并用它来支配自己的学习生活。

用脑也要讲卫生

要想使中学的学习活动卓有成效,要想使每个中学生保持身心的健康,一定要讲究用脑的卫生。因为学习活动主要靠脑,因此用脑必须讲科学,讲究了用脑的卫生,“思维着的心”即思维着的脑,才能真正开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如何讲究用脑的卫生呢?

1.要保证脑细胞的正常物质供应:脑细胞在正常活动时,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全身20%的血液流向大脑,大脑的重量只有体重的2%,而耗氧量却占了全身耗氧量的20%,而大脑积极活动时,可达到全身耗氧量的33%。大脑细胞正常工作时,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要达到0.1%才行,如果脑的血液供应不足,血中的含氧量偏低,就会使大脑的神经细胞工作效率下降。知道了上述道理后,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不要在饥饿状态下学习:

一天六节课,其中四节排在上午,可见上午的学习负担是很重的,因此,吃好早饭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可是不吃早饭,空腹上学的学生大有人在,由于处于饥饿状态,维持血糖浓度就要靠动用人体的贮备,往往难以满足大脑的需要;由于处于饥饿状态,空腹造成的饥饿刺激,不断地作用于大脑,使学习的注意力被分散。因此,可以说上课学习效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吃早饭或没有吃好早饭。

怎样吃好早饭呢?早饭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如粥、馒头、面包等,最好再吃一点肉、蛋、牛奶一类的食物。早饭适当吃一点蛋白质类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延长了食物在骨内停留的时间,避免在午饭前过早地产生饥饿感。

不在饭后马上学习:

人体内血液的分配一般和器官系统的活动状态相一致。饭后消化系统开始工作,流经消化系统的血液量增加,脑的血流量下降,脑细胞的机能状态也要差一点,饭后爱犯困,就是这个缘故。可见饭后立即学习,不仅学习效率低,还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天长日久还可能引起消化不良。

要在新鲜的空气中学习:

自习室门窗紧闭,时间一长,哈欠不止,头脑昏昏,学习效率下降。在天气冷不开窗的冬天,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不通风透气,使脑细胞所需要的氧气供应不止,正常的代谢受到影响,脑细胞的机能状态就差,学习效率也就必然下降。因此,在学习时要适当休息,到室外散散步,吸收点新鲜空气,这是很有益处的,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使身体能得到充足的氧气供应。

2.要保证大脑的休息,休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睡眠休息法

这是使大脑得到休息的最基本的休息方式。睡眠时,大脑基本处于停止工作的抑制状态,即休息状态。经过睡眠后,可以使疲劳的大脑重新恢复正常的功能。

交替活动休息法

由于大脑皮层在功能上各有分工。为了使大脑皮层的各个“功能区”能交替休息,有效的办法就是变换活动内容和学习内容。不要单调地、长地间地从事一项学习活动。具体的做法是学习活动和体育活动交替进行,要交替安排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例如,学完数学看历史,这样可以使大脑皮层各个有关区域轮流工作,轮流休息,从而减少疲劳的发生。那些整日伏案发愤读书的学生,不妨试用一下交替活动休息法,看看学习效率会不会提高一些。

3.学习生活要有规律。如把一天的学习、工作、劳动、锻炼、娱乐和睡眠等时间做出科学安排,然后严格执行。经过一段时间,一旦形成了条件反射,学习效率和生活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因为到时候就能迅速入睡,到时候准醒,坐下来就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之中,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大脑的负担,保证大脑的健康。

科学用脑出效率

大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用脑久了也会疲劳,学生在复习阶段必须遵循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科学地使用大脑,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和提高效率。

1.用脑时间要适度:有的学生连续几个月开夜车,每天复习处于紧张状态,中午也不休息,使大脑超负荷工作。这样脑的血流量和耗氧量急剧增加,超过了脑机能的承受力,脑细胞得不到合理的休息与保养,从而产生脑疲劳,复习效率也就降低。为此,学生必须保持每天不少于8小时的睡眠,才能保持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正常状态。

2.脑、体活动要结合:科学用脑除合理安排必要的睡眠之外,用脑活动和体育活动也要结合起来,所以学生每天必须坚持不少于20分钟的身体锻炼,这是发挥大脑功效的积极办法。

3.学科复习要交叉:有的同学喜欢一个上午复习一科,这是不科学的,实验证明,这样容易使大脑处于疲劳抑制状态,效果就差。文、理科错开,形象思维为主和抽象思维为主学科错开,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错开,这样交叉复习是有利于记忆的。

4.脑的营养要合理:大脑正常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大脑的能源,而大脑的能源来源于合理的营养。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需要足够的含有谷氨酸和磷等的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B6等。当这些养分缺乏时,脑功能便会迟钝。因此,学生要多吃上述成分的鸡蛋、肉、牛奶、鱼、蔬菜、水果等,绝不可偏食贪吃。

如果学生能做到符合上述科学用脑原则,就会提高复习的效率。

开发你的右脑

关于人脑的构造,科学家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推论。例如,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培(或译为斯佩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左脑是“理性脑”(管抽象思维),右脑是“感情脑”(管形象思维)。他因此获得1981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这一理论多年来为世人所普遍接受,如今却已开始过时。因为近年的科学研究使人们逐渐明白,左右脑的功能远比简单的理性和感性分工复杂得多。日本思想家春山茂雄提出左脑储存个人毕生经验,右脑储存全人类古今一切经验的新观点,令世人大开眼界。

因此,有人称右脑是“祖先脑”,左脑为“自身脑”。左脑储存着出生以后得到的信息不过是个人几十年的收获。而右脑却与生俱来就储存着约500万年人类智慧的基础软件,二者的信息量相差十万甚至百万千万倍。

其实,自古以来人类都是靠右脑为主导来生活的,因为这样才能够依赖祖先积累下来的智慧生活得好。可是,现代社会的人崇尚理性,以为靠逻辑推理、“客观”认知,才是学习、思考、判断的最佳办法,现代教育也“一边倒”地偏重左脑。这种以左脑为中心的人生导致了种种弊端,比如:只能使用1%的脑力,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身体加快衰老,并易患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认知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判断无法顾及整体形势。过分执着个人成败、得失、祸福;创意少,忽视宇宙力量的大智慧。

那么,右脑可以为我们发挥什么作用呢?

右脑活跃时分泌出脑蚋吗啡,令我们觉得愉快,满足,又出现a波,令我们平静舒服。

右脑提供几百万年以来祖先留下的智慧,给予我们灵感、创意,各式各样的所谓“特异功能”(例如超感感应、预知未来、警告灾劫等),近年的神经学测试发现,那些成功的行政人员、棋手、思想家在思考决策之时,都是主要靠右脑运作的。

右脑令我们心平气和,停止斗争对抗,从而生活在平安、协调、空灵之中。

如果我们继续像现在这样,用学校“教育”促使下一代偏重左脑发展,人间势必愈趋冷漠、纷乱、戾气弥漫。

所以,决定人类未来的关键在于开发右脑潜能的“脑内革命”能否及时进行。

据莫扎特的自述,他作曲的时候,灵光一闪,全首乐曲即告完成:“整个作品是一瞬间作好的,我只是要用时间把它抄写下来而已。”这种“奇迹”般的事情就是右脑发挥功能的杰作。爱因斯坦也说过:“我不是用语言来思考的,而是用跳跃的形状和形象来思考,思考完成了,才努力把所得结果转为语言来表达。”由此可见,他也是习惯使用右脑的天才。

右脑的充分动作,往往是建立在左脑的精彩表现之上,先由左脑用逻辑、语言感情了解、判断、分析、掌握情况,然后交由右脑去处理,许多工作都是这样。下棋比赛是如此,大公司的首脑或大将军做战略部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亦是如此。所以重视右脑,绝不是要轻视左脑,反而要多多锻炼左脑(如做算术,加强逻辑推理的练习等)。然后在合适的时候,(例如左脑动作过后)关掉它,改让右脑掌舵。

有过投篮经验的人都知道,当我们投篮时如果斤斤计较距离、角度、风速、球的重量等因素,不论你怎样计算(例如上一次偏差了多少,下一次按照那些因素来评估、调整),都不会怎么增加命中率。反而是把心静下来,放松全身,充满信心,不计较得失,命中的机会大大增加,如有神助。其实前者是用左脑来动作,后者让右脑做主,区别就在这里。

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十之八九都是右脑大发神威的杰作。所谓“天才”,也往往是右脑开发的结果。所谓“神通”“通灵”也是一样。

防止大脑的过度疲劳

大脑是人体内最精细微妙的组织,也是最易出现疲劳的组织,从整体上来说,脑子越用越灵,但从具体安排来讲,则应注意劳逸结给。“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学习精神可嘉,但未必可取,大脑疲劳后,用不断刺激的方法来迫使它工作,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还可能损伤大脑,造成脑功能紊乱。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大脑的过度疲劳呢?

一、注意学习的劳逸结合

人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细胞即处于兴奋状态。细胞的兴奋也就伴随着能量的消耗。如果消耗过程占优势,大脑皮质就会转入抑制,出现疲劳。疲劳时大脑皮质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发出需要休息的信号。因此,疲劳是所有较长时间的紧张劳动所不可避免的结果。没有疲劳大脑就不可能获得充分而又健康的发展;但过度疲劳则会导致大脑出现非常顽固的慢性充血现象,所以没有疲劳的学习和过度疲劳的学习一样,都不利于大脑的健康发展。

心理卫生学的实验研究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如果学习时间是以算术级数增加,那么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则以几何级数增加。(2)在学习过程中,多次短时间的休息比一次长时间的休息效果要好。这就告诉我们。连续学习时间的安排应把握一个度,究竟多长时间适宜,应当看学习后经过短时间休息能否消除疲劳为准。一般地说,每次学习45~60分钟,其间穿插5~10分钟短暂休息,是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因此,同学们在校学习时应充分利用好课间10分钟的休息,在家学习时也应按照这一规律,科学地安排好学习与休息的时间。但也需注意,学习的中途休息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过长时间的休息会延长下一次开始学习的“心理调整”时间,不利于大脑的重新启动。

二、科学地安排学习内容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活动区域是有分工的,当一部分区域工作处于兴奋状态时,其他区域休息则处于抑制状态。而脑细胞工作的规律是兴奋一段时间后,就需要抑制一会儿,兴奋与抑制是相互交替进行的,要使大脑的某一区域的神经细胞不至于过度疲劳,有效的办法就是交换学习活动的内容,不要单调地、长时间地从事一项学习活动,这样可以保证脑细胞的轮流休息和工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大脑的疲劳。

具体做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交替安排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例如,学完数学看历史,这样在学习数学时,就会使因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而疲劳的脑细胞得到休息。而在学历史时,与历史学习有关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的脑细胞则开始兴奋。交替学习就是交叉安排不同的科目、交替读不同内容的书,交换做不同科目的作业,最好的办法是将文科与理科的学习内容交叉安排。马克思在紧张地写《资本论》时,经常以演算数学题作为休息。1865年,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在工作之余——当然不能老是写作—我就搞搞微积分dx/dy。”他还常常在苦读和深钻某一理论后转而津津有味地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进行调节。居里夫人也是这样,经常交换读几种书,如果感到疲劳,就做代数和三角习题。

另外,将学习活动与体育活动交替安排,也能减少大脑的疲劳。例如,课间打打羽毛球,下午课后锻炼一小时。这样,在学习时期基本上处于休息状态的躯体运动中枢开始工作起来,而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神经中枢就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得到了休息。这种休息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既锻炼了身体,又使学习后疲劳的大脑得到了恢复。

三、确保每天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维护大脑正常机能的最重要的休息方式。我们知道,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到大脑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大脑皮层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时负担繁重,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持续到一定的时间就会逐渐减弱,进而转入抑制状态。当这种抑制状态扩散到整个大脑皮层时,就会使人产生困倦而进入睡眠状态。

有人用动物做实验:连续25天不让狗吃东西,只让它睡觉,结果狗还可以活着。而用人工的方法不让狗睡觉,经过5天5夜狗就死了。

由此可见,睡眠是人和其他动物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可以使人的最高神经系统—脑神经得到一种保护性抑制,避免整个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的过度损耗,使脑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人在睡眠时,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降低,代谢减慢,因而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消耗减少,废物和二氧化碳的生成自然也减少了,通过血液循环,源源不断地供应新的物质和氧气,又不断地把废物和二氧化碳运走,使经过一天学习的脑细胞从物质上更新,最有效地恢变了正常的生理功能。

另外,人在睡眠时脑垂体可分泌一种激素,尤其在睡眠进行到足够深度时分泌最多。这种激素可以促进人体生长,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因此,只有当睡眠达到一定深度并持续到一定的时间后,才能有效地促进人体的生长和调节人体的物质代谢,使疲劳的大脑细胞恢复正常的功能。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用于睡眠,每天所需睡眠的时间,随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而定,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0个小时,中学生最少也要保证在8小时。经过充足的睡眠,学习时感到精神饱满,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环境因素与脑效率

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其脑效率并不相同。环境因素对脑效率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人在良好的环境因素下,从事科研、创作、书画、工作、学习,其脑效率可提高15%~35%。在恶劣的环境因素下,则头昏脑涨,萎靡不振,事倍功半。哪些环境因素能影响脑效率呢?

音响:在紧张的伏案工作之余,抽点时间欣赏轻松愉快的歌曲或轻音乐,大脑疲劳会悄然消失,人会感到精力充沛,脑效率明显提高;但是当人们处于80分贝以上的音响环境里,乐音成噪音,会使人感到头晕力乏,思维、记忆力、理解力下降,脑效率明显降低。

光线:人处于正常的自然光下,视力、情绪、脑效率增高、办事效率高,处理问题迅速,效果也好。若处于过强的光线下,脑细胞受到强光刺激,人烦躁易怒、不愿学习、不愿用脑,脑效率非常低。而当人处在光线太弱的环境中,大脑兴奋性程度减弱、头晕力乏,脑效率也会降低。

颜色:当脑力劳动者感到疲劳时,看看绿色的田野,望望蓝蓝的天空,可使人心平气和,头脑清醒,大脑疲劳很快消除,有助于再次用脑;若此时见到的是深红色或深黄色,大脑虽然可以出现暂时的兴奋,但随后则趋向抑制,疲劳加深。

温度:据研究,脑环境温度最佳在20℃左右,此时大脑处理信息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强;当气温低于10℃时,人的头脑虽然清醒,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当温度达35℃以上,脑内能量消耗明显增加,人的疲劳度也增加,人易烦躁,易怒。

空气:个人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长期用脑,其脑效率较低。这是因为大脑的活动需要营养和氧气,若空气不流通,氧气不足时,人体能量代谢减低,脑部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脑功能自然也就被削弱了。

卧思亦可增智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白天遇到的费神耗时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到晚上卧而不眠闭目而思的时候,往往灵机一动,迎刃而解,而且这时想出的办法一般都无懈可击,美妙绝伦。闭目卧思更是“爬格子”的人理清思路妙笔生花的绝妙时刻,当你冥思苦想无从下笔的时候,当你突然思路中断难统全文的时候,只要闭目而卧,智慧的大门就会被一一打开,令你文如泉涌。

凡人如此,古今中外的名人也不乏其人其事。哲学家笛卡儿在一天中卧思的时间长达16小时,著名的《方法论》就是他的卧思之作,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约有一半的构思和初稿是在卧思中进行的。美国剧作家柯汉只有在隆隆行驶的火车卧房里,才能文如泉涌,进入最佳创作状态。与他相似的还有一位美国作家—卡玻特,如果他不躺下来,就什么也想不出、写不出。我国隋朝诗人薛道衡,写诗作文,必于一个不放任何杂物的空房子里,面壁而卧,闻室外有人则怒。“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每次写作之前,先磨墨数升,饮酒数杯,然后用被子蒙头构思,起来后提笔挥洒,一气呵成。文人杨朴,做诗喜欢卧草丛中苦思,想出好的诗句,便一跃而出,遇之者无不惊骇。齐白石古稀之年的传世之作,据说大多数腹稿都是卧思,而棋圣聂卫平,每逢重大比赛的前夕,总爱闭目养神,或躺或倚,制订方案,并多次在重大比赛中克敌制胜。

科学研究表明,卧思是一种承上启下、最大限度地开发潜意识、开拓智慧的最佳思维形式。人的思维可分为三种类型:睁眼思维、梦思维、临界思维。睁眼思维是主要的思维形式,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如声音、光线、气味的干扰,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深度。梦思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它是通往无意识境界的捷径,多呈随机性,有时还近乎荒唐。而临界思维,即卧思处在睁眼思维和梦思维的临界状态,正是这一特殊状态,为敏感而又活跃的思维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第一,排除了外界事物对大脑的综合干扰。脑研究专家指出,人脑每10秒可接受1000万个信息,其中400个来自视觉,500万个来自皮肤,100万个来自听觉、嗅觉和味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大脑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少,精力异常集中,便于挖掘思维的潜力。第二,大脑营养充足。正常成年人脑血流量保持在相对水平,即每分钟750毫升。但有报告认为,静卧时脑血流量有增加的趋势,这时大脑血液供应充足,营养充分,精神状态最佳,记忆能力最好,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最佳的物质基础。第三,大脑细胞活动步调一致。脑电图显示,这时绝大多数细胞的电活动相同。同时放电和同时停止放电,正常脑电活动是思维过程所必需的,而大多数的细胞的共同运作,可促使大脑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高思维的深度,可见,卧思益智是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不过,这种思维的出现只在片刻之间,所以对此应尽快笔录或录音,否则,将会与之失之交臂。

恩格斯曾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让我们抓住卧思这一思维中的奇葩,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

静坐健脑的几种方法

学习的心理障碍是紧张。紧张使人愚钝,而放松则使人聪慧。中医理论认为,很多疾病就是因为血脉不通造成的,紧则僵,松利通。体育比赛、艺术教育都注重心理放松训练。健脑学习法要求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怎样使大脑处于放松状态?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启示我们,可以训练实施健脑静坐。

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一种健脑静坐的方法:

1.自然端坐,闭上双眼,做一次舒畅的深呼吸。徐缓、平静地呼气时对自己说放松,并想象着一切杂念随之从指尖和脚掌流了出去。呼气时想象自己全身毛孔开放,清凉的空气从毛孔吸入体内。如此反复进行十余次,使自己完全放松和入静。

2.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丹田,想象丹田中有一股气,由腹部下降到会阴,然后沿背脊梁上升至头顶,再由头顶经双眉之间和胸部返回丹田,这样一升一降,周而复始地进行,渐渐地会使自己进入一种似睡非睡、飘然欲仙的境界。

3.当准备结束静坐时,意念使身体内的气流停止运行,注入下丹田,并深呼吸三次、搓双手、擦面,活动全身。此时会感到头脑清醒、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心平气和。

一代学者,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诗歌、戏剧、历史、古文字、书法等诸多领域都卓有成就。他生前非常注重“静坐养身”。年轻时,他在日本留学,因用脑过度,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心悸、头痛、失眠,每夜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记忆力很差,苦恼中几乎自杀。后来他开始习练静坐,早晚半小时,不久奇迹出现了,他的超人记忆力又回来了。

为什么静坐可以养身、健脑?为什么“定能生慧”?这就需要了解大脑活动的规律。脑电波测试表明,人处于松弛状态下,脑电波稳定而有节律,学习效率高。在脑力活动前与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诱发这样的脑电波,自然能够提高用脑效率。人的活动可分为三种状态:清醒状态、睡眠状态、入静状态。这好比清醒状态有如微波荡漾的湖面,睡眠状态好像结成薄冰的湖面,入静状态似平静的湖面。入静状态是临界状态,许多事物的临界状态都是微妙的,蕴藏着潜能。人脑的活动,不外乎对信息的存贮和加工。“平静的湖面”呈现高灵敏度,适于对信息的捕捉、存贮、运用、加工,优于“微波荡漾的湖面”,即入静状态优于清醒状态。因此,中国古人提倡“定能生慧”。定就是入静。“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得”中的“止、定、静、安、虑、得”指的就是开慧过程。

以“松、静、自然”为法则,习练静坐的学生普遍感到精力充沛,身心愉快,睡眠好。同学们说:“每天早晨静坐之后,都有一种头脑清醒冷静的感觉,上课精力比以前集中。”“最突出的感觉是精力充沛,每天晚上做功课,再也不犯困了。”“静坐后,感觉心情舒畅,脾气也似乎比平时好多了。”“遇到问题不急躁,烦恼少多了。考试前的紧张情绪也有所减轻,解题时头脑灵活。”实验表明,静坐能有效健脑。

静坐应超前进行:上课前、做作业前、睡觉前、考试前。在脑力活动前,通过静坐,诱发大脑进入最佳状态。睡觉前静坐,有安神作用,有助于睡眠。静坐时间可长可短,短可三五分钟,长以半小时左右为宜。

课间休息有学问

中小学生每节课后都安排了10分钟的休息时间,为的是让学生的大脑有所放松,精神得到适当的调节,从而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来上好下一节课。可是,有些同学在课间休息时间,参加跑步、打篮球等剧烈运动,这种做法应当引起大家的注意。

首先,不宜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后心跳明显加快,往往由安静时的每分钟70次左右增至120~140次,加快的心率通常需要5~10分钟才能完全恢复正常,而课间休息时间很短,剧烈运动后不可能有充裕时间来调整恢复上课,心跳不平静很难集中起所有注意力,这势必会影响听课效果。

其次,学生在课间剧烈运动会影响健康。一节课的紧张学习,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腰及四肢肌肉处于静止状态,如果这时毫无准备地去进行剧烈运动,身体很不适应,容易引起运动性创伤。假如是在冬天,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未经抹洗更衣,穿着湿衣服继续上课,很容易着凉感冒,甚至并发其他严重疾病。课间休息时参加剧烈运动体力消耗较多,会过多消耗热量,特别是在上午。而现在不少学生的饮食配置又很不合理,早餐吃得很少,有的甚至不吃,这样本身供给的热量往往不足,而课间剧烈运动又加重了这个不足,很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出现疲劳、头晕、眼花和记忆力下降,除影响学习外,还会损害学生的健康。

因此,学生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时间里,既不应坐在教室继续学习不活动,也不宜参加剧烈运动,比较理想的休息方法是下课后立即到室外去呼吸新鲜空气,舒展一下身体,做一些比较和缓的运动,如做操、游戏、散步和远眺等,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达到课间休息的目的。

学习—大脑的充电器

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脑的进化的历史。生物演化史表明,低等生物最初出现的感觉、知觉、记忆是和神经网、头脑神经结的形成、发展分不开的,而高等动物与人的更高水平的心理活动能力则跟脑的演化密切关联。大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于可以输入、加工、储存、输出信息。经常用脑练脑就是多给大脑以信息刺激。信息是大脑的精神营养,有信息刺激才能滋养大脑,而对大脑的最好刺激,促进大脑发育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学习。

1.学习能使脑神经纤维增生:神经联系有固定的和暂时的。固定的神经联系就是无条件反射,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本能的活动。暂时神经联系是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又可在一定条件下改变或者消失。人类学习的过程是使用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形成条件反射,增加暂时的神经联系的过程。条件刺激越多,暂时的神经联系就越多。

学习是通过反复感知、认识、思考、分析来开拓神经通路的,经过长期严格训练,已经拓通的暂时性联系,会逐渐转化为固定的神经回路。于是知识会熟记不忘,熟能生巧。经常的精思熟练还会促使树突增长,突触增发新的芽叉。分叉愈多,神经细胞间的联系也愈灵便、通畅,自然智慧和才干也会随着不断增长。这就是学习能使脑神经纤维增生,促使神经系统发达的原理。

2.学习能使化学递质增加分泌:大脑神经间的信息传递,是以细胞分泌出来的所谓“化学递质”的物质为媒介的。依靠刺激使神经细胞兴奋,放出递质,流入另一细胞,使之兴奋,从而把信息传递过去。人脑能够在一瞬间发生10万至百万个化学反应,一个脑细胞可以分泌一种以上的化学递质和800多种能产生递质的化学物质。显然,化学递质成为智力活动的物质基础,现已初步探明,化学递质有十几种,其中核糖核酸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对智能有特殊作用的蛋白质分子的形成,其含量越多,大脑就越聪明,学习能使核糖核酸增加。乙酰胆碱是一种记忆性物质,能改善记忆,学习是可以使细胞中的乙酰胆碱丰富,学习也能促进肽的产生,有50种肽与脑神经间传递信息有关。

3.学习能提高大脑脑电频率:大脑神经通过暂时联系传递信息,还依靠脑细胞群的电信号流动。有人估计,人的脑电流集中起来,可以点亮一只2.5瓦的小灯泡,并可昼夜长明,不用脑时,脑电为整齐的a波,频率为8~13次每秒。用脑时,脑临时性变为不整齐的B波,频率提高到14~30次每秒。可见学习能够提高脑电频率。记忆的生理机制在于大脑神经细胞间的脑电联系,记住某一信息就是在某些相关的神经联系间形成某种电路,当电信号通过一次后,电阻变小,使得信号易于再次通过,这就是回忆、再认的心理机制。学习对脑电有重大影响,从而能够增强记忆力,促使大脑优化。

4.学习可以塑造和开发大脑:大脑的发展是个分化的过程,由原生到特化,由一般到具体,由全面到专门,在学习作用下,原生大脑有的功能区被抑制而惰化,有的功能区被解除抑制而活化,从而逐渐变成具有某种特性的具体大脑。例如,数学学习经常思考抽象的数学问题,大脑有关数学的信息通道就开放畅通,有关的功能区就活化发达,如果一个人对外语很少学习,则大脑中有关外语信息的通道就被封闭退化,有关的功能区也随之惰化,杰出人物的大脑,也只有少数几个功能区特别发达,大多数功能区与常人无异。

原生大脑在发展过程中,经受抑制和解除的双重作用,并且抑制和解除抑制可以相互转化。由此可见大脑是可以塑造、再塑造和改造的。但是要抓住最佳时机,具备一定的条件,并需采用适当的方法。

青少年所具备的各种智力活动能力,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大脑功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青少年时期是脑神经系统处于飞跃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有意识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持之以恒地锻炼身心,尤其是对自己大脑的薄弱部位,只有通过刻苦的学习锻炼,才能全面协调地发展。

一日之计在于晨

清晨是一天的开始。换句话说,一天也正是从清晨开始的。这个开端很重要,有位名人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对高三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那么,怎样保持清晨时的好状态呢?这可以从清晨起床后的半小时做起。起床后半小时大抵要做穿衣、洗漱、吃早餐、锻炼、晨读等几件事情,你可以从这几件事情上下功夫。

早上睁开眼,不宜立即起床。你可以在床上继续躺5~10分钟,睁开眼,转动眼球,等身体从睡眠状态中恢复过来后,你就可以迅速地一跃而起。

穿衣服要讲速度。为了防止穿衣服时找不到衣服或者袜子,晚上睡觉前要把衣物按条理放好,同时计划好第二天所穿衣物,并摆放到合适的位置。

每天还应坚持进行10分钟的晨练。这对于保持一天精力的旺盛尤为重要,你可以进行诸如深呼吸、跑步一类的运动。

接下去5分钟便是洗漱。一个人每天通常要进行3次正规的洗漱。每次起码5分钟。算起来,每天花在洗漱上的时间至少有半小时,所以能缩短的洗漱时间应尽量缩短。

药物能提高智力吗

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想找一种能提高孩子智力和记忆力的药物,有的厂家就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推出各种各样的药品。然而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尚未发现能够提高正常少儿智力和记忆力的任何药物。

如果孩子发育正常,还是不用某些宣传的药物为好,因为服用不当反而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比如,少儿服用过量的氨基酸可引起脑组织中毒,反而会造成智力和记忆力更低下的恶果。对于有病或缺乏某种营养的孩子,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还是有必要的。这里应强调的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比如,有的孩子由于地区或饮食因素引起缺少维生素B1、B2以及铁、锌等营养物质时,经医院检查明确后,可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适当补充。若因遗传障碍、母亲孕期受病毒感染,或出生时颅外伤等引起的智力低下,服用脑复康、谷氨酸、醋氨酸、脑磷脂等,可起到一定的改善智力的作用。

总的说来,对一个发育健全正常的孩子,药物是不能提高智力和记忆力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安排好一日三餐,不偏食,不挑食,营养全面均衡:多吃些蔬菜水果。培养他们的学习和思考问题的兴趣,使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才是十分必要的。

理想的健脑食物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旺盛的时期,各种组织器官都需要丰富的营养;青少年也是长知识的时期,营养充分,大脑才能健康和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生活中常见的补脑食品有:

1.小米:小米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钙、铁、维生素B1等营养成分,被人们称为健脑主食。小米还有防治神经衰退的作用,平时常吃小米饭、小米粥,有益于脑的健康。

2.鸡蛋:鸡蛋除含有大脑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外,还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可提高人的记忆力和接受能力。如果青少年每天早餐能吃1~2个鸡蛋,不仅可以强身健脑,还能使上午的精力旺盛。

3.大豆:大豆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是脑细胞生长和修补的基本成分,大豆中含1.64%的卵磷脂是构成神经组织和脑代谢的重要物质;大豆中的硫胺素、核黄素、钙、铁也较多,对健脑有重要作用。

4.鱼类:鱼肉中含有各种蛋白质及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丰富的钙、铁、磷及维生素等,适当摄取可增加和改善记忆力。

5.虾皮:虾皮中含钙量极为丰富,每百克含钙2000毫克。钙可以保证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适量吃些虾皮可加强记忆力。

6.牛奶:牛奶富含蛋白质和钙。钙可以调节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青少年每天早饭后喝一杯牛奶,有利于改善认识能力,保证大脑正常工作。

7.葱、蒜:大葱和大蒜中含有前列腺素A,大蒜中还含有“蒜胺”,对大脑的作用比维生B1强许多倍。平时适量吃些葱、蒜会使脑细胞更为活跃,保持大脑的清晰和灵敏。

8.动物肝肾:动物肝脏和肾脏含丰富的优质蛋白、磷脂及多量的胆碱和铁。胆碱能改善大脑的记忆;铁质供应充足,红血球运输氧的功能就强,大脑就可得到充足的氧气,使脑的思路更敏捷,记忆力更强。

9.核桃仁:核桃仁含不饱和脂肪酸40%~50%。在构成人脑细胞的物质中,大约60%是不饱和脂肪酸。常吃核桃仁对大脑的健康很有好处。

10.大枣:大枣每百克含维生素C高达380~600毫克,被称为活维生素C丸。维生素C可使大脑的功能敏锐,加强脑细胞蛋白质功能,促使脑细胞兴奋,使大脑更好地发挥作用。

11.黄花菜:黄花菜被人们称为“健脑菜”,具有使人安定精神的功效。它含的蛋白质、脂肪、钙、铁是菠菜的15倍,含维生素B1也很多,常食黄花菜对健康很有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