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语文要多读书

学语文要多读书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考竞争压力大,所以很多同学或多或少都会购买一些参考书,它们对加深知识的理解、熟练地运用知识有较大功效。建议同学们应该多听听老师以及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建议。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建议同学们给自己编一本《错题集》。编一本《错题集》,对学习中的错题抓住不放,这样,经过分析,认真改正,以后就可能不再出同样的错误。有的同学语文成绩不好,你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他往往会说,我对语文没兴趣。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书并非多多益善

大考竞争压力大,所以很多同学或多或少都会购买一些参考书,它们对加深知识的理解、熟练地运用知识有较大功效。但是书贵在精不在多,同学们不要去选择那些习题集、习题选、题库之类的参考书,因为它们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既没有思路分析,又没有定律运用,做对了答案也是食而不知其味,做错了更是不知道其所以然。因此,要选择学习辅导、解题指导一类的书,它们往往有详细的解题思路分析和具体的解题步骤。因为同是一道题,由于思考问题出发点不同,采用的定律不同,运用的手段不同,往往会导致解题过程繁简程度大相径庭。当做完题后再看参考书的解法时,往往会发现一种更巧妙的思路、更新颖的解题方法。每做一道题就会有很大收获。而且久而久之,总是接触新颖变通、灵活的思路,会使你思维开阔、脑筋更灵活。此外,最好把做题时遇到有关定律应用的类型及技巧和注意事项都补充到笔记上的相应章节,这样会使你在以后的复习中把它们都系统地纳入你的知识网络中。

现在图书市场上复习参考书鱼龙混杂,令人眼花缭乱,一本好的参考书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一是内容全。二是书中观点要有权威性,保证是正确的。三要配有一定量的例题和习题,习题不仅有答案及关于答案的详细解释,还应该详细讲评该题的其他选项区别与联系及本题的考点。建议同学们应该多听听老师以及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建议。因为作为老师选择的参考书一般都是精品,而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对于参考书籍的评价还是比较准的,最好是能够听取上一届考得不错的师兄师姐的建议,每科选择一到两本就足够了。

自习课要充分自习

在高三复习阶段有一定量的自习课,但是很多同学没有很好地利用自习课。有的同学在自习课上只是忙于做题,掉进了题海不能自拔,丢掉了复习中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对所做题目进行理性思考。自己不能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不能优化解题方法,不能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所以建议大家要做自习课的复习计划,要考查自己的知识点提取是否熟练,题目涉及哪些知识点,涉及哪些解题规律、技巧,在脑海中做到快速检索,直至能够熟练提取运用自如。另外对待典型习题,从条件变换到多解优解、概括思路、异题迁移等多个方面进行主体化思考,建立解题模型。还有就是要注意自己存在的弱点,对出现的错题要纠错析因,查析知识和技巧漏洞,整理错题档案,经常翻阅,以防再错。学会上好自习能帮助同学们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在高三一年的复习中,同学们应该注意合理安排每一天的复习时间。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每天可供自己利用的时间并不多,其中最长的一段时间大约就是每天晚饭后至睡觉前的3个多小时时间。能否利用好这段时间,是高三复习成败的关键。不要在一个晚上把六科全复习到,这样做只会不分主次、自找麻烦。试想,仅仅是不足4小时的短短的宝贵时间,怎么能经得起六科的轮番轰炸呢?因此,建议大家在一个晚上专攻一门到两门,抓住重点,集中精力,以争取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课本上也可做笔记

课堂笔记一般在专门的笔记本或活页纸上记。

但是记在所学课文的知识点处、课文的天头地脚或字里行间,也不失为一种课堂笔记的好方法。其优点有两条:

简便是其优势之一。笔记在听课过程中进行,用专门记录本或其他什么方法,做起来十分麻烦。老师讲到某一地方你又要再另外记下来,有时难以与老师的教学思路同行。而将该记的知识记在知识点处,或本页的天头地脚,则十分简便。譬如,在语文课题旁边记录老师所讲该文的背景、出处等;在作者姓名旁边记点作者的生平事迹。在一句话或一个词旁边记录其含义或词义,比起其他方法来就简便多了。

实用是其又一优势。做笔记的目的是实用,这种实用性表现在学习理解和复习运用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或老师讲解时并未真正弄懂,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懂了但不会运用。在今后的复习中如果又去翻记录、找笔记,既不方便,又难以对号入座。但如果我们将老师讲的内容记在课本的知识点或本页天头地脚处,复习起来就可以起到及时启示或解惑的作用,增强我们对知识的悟性。

因而,在课本上记笔记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不妨编一本《错题集》

(一)巧用草稿纸法

做习题、写作,常常要用到草稿纸。有不少同学因为草稿纸不必交出去,也不是评分的依据,于是就在纸上随便乱写,习题解完、作文做好,草稿纸就一丢了事。这种不重视草稿纸的做法,应当改正。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说得好:“草稿纸是思考过程的履历表。”草稿纸运用得好,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做数学习题,如果发现计算答案有疑问时,草稿纸写得整齐、清楚,就不必从头算起,可以及时找出错误的环节。

写作文也一样,通过草稿纸来扩展思路,修改文字,这是一种便利的途径。

一位同学把一个阶段做的数学习题的草稿纸订成一本,常常拿出来翻阅,很有收获。

还有一位同学写作文打草稿时,把草稿纸折成两半,先在左面一半撰写文章,写完后,再把修改的内容写在右面。最后,左右对照,给自己不少启发。

既然草稿纸是你“思考过程的履历表”,那你就要认真填写,认真对待!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告诉我们,如果能从错误中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能走向成功的。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建议同学们给自己编一本《错题集》。在作业和练习中,出现错题是难免的。做错了题不仔细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错误还可能重犯,学习就不会有长进。编一本《错题集》,对学习中的错题抓住不放,这样,经过分析,认真改正,以后就可能不再出同样的错误。

(二)那么,怎样编一本《错题集》呢?

1. 仔细收集

把每次作业、练习和考试中的错误和自己不会做的题目,都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再从一些学习资料中找出典型的错题,摘抄在本子上,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 认真校正

错题照抄,把改正后的正确答案写在后面。对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在深入钻研课本有关内容后,把它补做出来。

3. 分类整理

根据习题出错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可以分成这样几类:

计算错误类,综合分析能力缺乏做错类,审题错误类,粗心错误类,根本不会做类。

然后装订成册,包好封皮,写上《错题集》3个字,平时经常翻翻。考试前,重点阅读。

兴趣是学习第一老师

有的同学英语成绩很好,你问他英语为什么学得那么好?他会说,我对学习英语很有兴趣,我每天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英语。有的同学语文成绩不好,你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他往往会说,我对语文没兴趣。由于人们在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活动效果非常明显;相反,在从事不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着一种消极的、厌烦的情绪体验,活动效果就很差。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来说非常重要。

按照心理学上的解释,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往往决定人们的行动指向,决定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比如有的同学对体育活动很有兴趣,他就把大量的体力、脑力花在体育活动上,一天不参加活动,他就觉得很难受。应该说,人在生活中,必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一个人如果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了,那么他的生活也就没有追求、没有活力、没有光彩、没有乐趣了,所以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尽力挖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活力和乐趣。

但是,由于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人对客观事物需要的一种情绪表现,如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把兴趣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如对吃、穿、用的兴趣。我们有的同学就追求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物质需要虽是人所必不可少的,但是一个人的兴趣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那么这个人就会陷于低级、庸俗和无聊之中。精神兴趣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为对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兴趣,这可以说是人理性的表现,是高层次的兴趣。我们同学在物质需要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应该产生得到尊重和自我人实现的需要,依此而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兴趣。

根据兴趣的倾向性,还可以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新奇的事物或与需要直接相符的事物比较容易引起人的直接兴趣。诸如对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等的兴趣。这类兴趣往往带有休闲性和享受性,不需要意志努力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只是它也往往对个体和社会发展较少有促进意义。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事物或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有的同学对上课、做作业本身没有兴趣,但对学习成绩、对将来读大学、对将来能成才感兴趣,这就属于间接兴趣。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同学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兴趣的,是在社会的要求,家长、教师的教育引导下才参加学习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的同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也有的同学对学习始终没有兴趣。但不论兴趣如何,学习是学生所必须的,是为实现将来的目标所需要的。人不可能只做自己有直接兴趣的事,而必然地要做大量的自己没有直接兴趣的事,即使像足球运动员,他们似乎是在从事自己最有兴趣的工作,但他们如果想要成为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他们就必须进行各种艰苦的、枯燥乏味的训练,这不可能产生直接兴趣,他们之所以能忍受种种痛苦的折磨,为的是未来的结果,是间接兴趣使然。

对于同学们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兴趣的培养。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我们在从事间接兴趣的活动时,应努力把该活动转化为自己的直接兴趣。咖啡是苦的,茶叶也不甜,为什么喜欢的人却喝得有滋有味?贵在喝的人不是浅尝辄止,多喝几次、细品几次,它的味道就出来了。很多人就因为对事物和活动缺乏深入的了解,没有进行细细的品味,没有探索出它蕴藏的奥妙,没有掌握它内在的规律,所以他对该事物和活动就建立不起兴趣。有的人不喜欢下棋,那是因为他没有好好地去下过棋;有的人不喜欢读书,那是因为他没有走进书的世界,他书读得太少太浅。这个世界丰富生动,精彩纷呈,变幻莫测,奥妙无穷,各类事物都有它内在的趣味,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发现美、品尝美的心灵和能力。能在某一方面深入钻研,做出成就的人,往往就是最能品味出这一事物和活动甘甜的人。陈景润对数学研究的痴迷,并不只是以对未来结果的期望,而是数学科学的魅力,他一定觉得数学科学是世间最美的东西。

这个世界提供给我们享受的事物太多太多,而我们享受到的东西太少太少!我们的兴趣千万不要沉湎于低层次东西的趣味上,我们不仅要会品尝甜,还应学会品尝酸,品尝苦,品尝辣,这些味道更刺激、更深刻、更有余味。让我们努力打开这个世界,让我们尽情品尝这个世界吧,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算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如何进行预习

预习,是在听课之前主动地熟悉和钻研即将学习的教材,并为听课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这一自觉学习行为,不仅对提高听课效率十分有益,而且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学习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预习,是学习活动中主动精神、独立工作能力、自学能力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预习的种类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指提前一两天预习将要学习的教材,这几乎是天天必须做的准备工作。初中的同学,从入学一开始就应当从预习做起。刚预习时,有可能不习惯、不得要领,达不到预习的要求。这不要紧,只要坚持预习一两周,自然就能逐渐体验到预习的甜头,也就学会了预习,何况还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呢!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坚持预习,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活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2)阶段预习。阶段预习,是指预习下一阶段将要学习的较为完整的章节和单元内容。这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较为完整的时间来进行,一般可利用周末、星期日做阶段预习。

(3)学期预习。学期预习,主要指利用假期对整本教材进行预习。进行学期预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从课前预习、阶段预习自然发展而成的。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人都可以做到。

2.预习的要求和做法

(1)了解教材大意,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不同学科,预习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历史、地理、生物课程的预习,要求看懂大意即可,在此基础上听课就容易把握住重点,低年级同学预习英语,要解决读音问题,然后逐步锻炼看懂课文大意,争取基本搞懂语法关系。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预习。要抓重点、定理、定义、公式、例题等方面内容。

(2)发现问题,培养自学能力。要在了解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知识查漏补缺,把遗忘的知识复习一下。在预习新教材的时候,必然会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不必害怕,这也许正是锻炼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大好时机。只要不怕困难努力去克服它,难题就会变成锻炼思维能力的“体育器械”。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应记在本子上并铭记在心,以留下深刻印象,从而为提高听课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循序渐进,力争做好学期预习。“人人都能做到学期预习吗?”这是不少同学存在的疑虑。同学们都可以做到,请看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位全国优秀教师,他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教初一的时候就坚持不懈地抓预习,同学们都养成了不预习不听课的好习惯。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学生都能做学期预习。同学们利用假期,查出第三册语文课本中现代文有120个生字,古文有85个生字,并将课文类型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等、习题类型(字词句训练题,语法、修辞、逻辑题,听说、读写练习题等)一一归类,基本上熟悉了整本教材。由于做了学期预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盎然,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这位全国优秀教师教的学生,参加全市语文听、说、读、写竞赛,均获得了第一名。事实证明:只要有毅力,学期预习人人可为,坚持下去学习定有长足进步。

下面就以语文课为例,详细地介绍一下预习的具体做法。

第一,扫除词语障碍。预习课文时一定会遇到一些生字、难词、新成语。第一遍通读课文时,把它们画出来,然后查工具书,把这些词语障碍扫除。这样做,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这里要强调一点:作为初中生,一定要逐步学会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不仅可以扩大知识面,同时还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使用工具书,能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学们可根据需要自己买工具书,如《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同义词词典》《类语词典》《学生作文词典》等都是可选用的重要工具书。

第二,理清段落层次。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选的优秀作品,作者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构思谋篇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因此,我们预习课文时一定要仔细品味作品,理出文章的线索、脉络和层次。例如,对记叙文一定要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线索分清段落、理解课文议论的重点。如果自己预习时达不到上述要求,也不要紧,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要带着自己的看法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加以修改和订正。

第三,钻研练习题和思考题。初步理解课文之后,可钻研课文后的练习题和思考题。聪明的同学一定能发现,这些题正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有的题自己答不好,就画出来,准备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

3.预习的重要作用

(1)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首先,预习能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弥补知识缺陷就扫除了听课障碍和提高了接受能力。其次,带着问题听课,好奇心特别强,精力自然集中,一旦解决了困惑已久的问题,思想便豁然开朗,情绪高涨,印象极深,可以久记不忘,学习效率必然提高。

(2)预习能培养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主动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只靠教是学不会的,它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预习就提供了这种锻炼机会。此外,预习可使同学们养成“未雨绸缪”的主动精神,这是当前学习和今后工作必不可少的思想素质条件。可以设想,一个人缺乏主动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别人催着和逼着,他一生到底能够为人民做出什么贡献呢?

(3)开拓思路,发展智力。预习之后再听课,可做到心中有数,对已经理解的知识可进一步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对不懂的问题能全神贯注地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思路开阔了,对于丰富想象、联想和发展智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4)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奋进精神。凡养成预习习惯的同学,定会不断进步,常会体验到成功的欣喜,从而充满信心地去追求更大的成功,还会促发拼搏精神,使人不断进取。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在运动发展,不是良性循环就是恶性循环,我们应当力争形成自己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检讨自己以往学习上的不足。绝大多数小学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均习惯于“听课——做作业”这种被动的“两段学习法”。他们把完成作业作为学习的目的,任务观点十分严重。他们甚至完全忽视了“预习”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听课质量低,完成作业吃力、费时,靠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结果处处被动,哪里还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按“两段学习法”学习,不仅被动,而且还会随年级升高而愈感吃力。

为了提高预习的自觉性,我们还应当从另一个方面来认识不做预习的弊端:(1)因缺乏准备。某些内容可能一下子听不懂,一个地方卡住就会在许多地方感到茫然,从而造成恶性循环。(2)上课时好像听懂了,下课后又忘了、回忆不起,这是因为没有预习、印象淡薄。(3)课堂上理解不深、巩固不住,课后完成作业困难、错误多。(4)养成被动习惯,无论做什么事都容易落后。这种不良习惯后患无穷。或利或弊,昭然若揭,我们应当争取主动。

如何进行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老师为了上好一堂课,要花大量精力做充分准备,教室里常充满求知、探索的氛围,课堂上每一步教学活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可以讲,教室里的教学活动是其他形式难以代替的,因此要珍惜课堂上的每一秒钟而争取更多的收获。在前面我们强调了预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听课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广义地说,听课包括两部分,即课前两分钟准备(许多学校都打上课预备铃)和课堂上的45分钟。

1.两分钟准备应做四件事

(1)入室静坐,把思想回拢到学习上,使大脑学习机能区兴奋起来,开始思维启动,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有的同学忽视思维启动,下课时与同学嬉闹过度,听到上课铃才进教室,人坐在教室里,“心”却在操场上。老师一旦发问,他怎能回答得好呢?可不要小看思维启动这个环节,它占时间不多却是必不可少的。

(2)回忆上堂课老师讲的内容和重点,想想老师可能提什么问题和怎样回答。想到这些,无论答问还是听课,马上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进入“学习角色”。老师提问,是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问题回答得好对提高听课效果作用很大。

(3)回忆在预习中发现的不理解的问题(应当在预习时记在本子上),准备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讲课,这是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的前提。

(4)检查学习用具、教科书、笔记本、工具书是否备齐,争取不在这方面浪费1秒钟。

2.充分利用课堂2700秒钟,努力提高学习效率

听课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既要观察、记忆、理解、做笔记、解惑、想象、实践,又要排除干扰、控制自己,克服困难、保持热情。在诸多活动中,有七件事是必须要做到的。

(1)验证预习中自己确定的重点与老师所讲的重点是否一致。老师讲课,都有重点,必须抓准。如果一致,说明预习时抓住了重点,今后预习要继续深化,扩大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深度。如不一致,要找出自己理解不深刻和发生偏差的原因,听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注意弄懂老师为什么抓这个重点和理解老现揭示的规律。

有一位同学很善于总结经验,他在学习经验交流会上曾做过这样的总结:“一是全神贯注听好老师讲解、提问、指导、讲评的全过程,从中抓主要内容。二是看老师的板书,重点知识都写在黑板的重要位置上,教师往往还用彩色粉笔标出来;三是听老师的讲解语调和看表情,讲到重点知识时老师在下课前做的小结,小结一般是对重点知识加以概括。”如果我们能像这位同学那样动脑筋去听课,何愁抓不准重点!

(2)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听课不仅要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和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剖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听课时,要特别注意老师考虑问题的角度、对条件的分析、如何找线索,学习老师逻辑推理的思路、步骤和层次。思路灵活,推理严谨,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就多了、科学了。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件实事,从中可以体会到“思路”在学习中的魅力。一次,北京人大附中的柯景龙老师向初一(7)班提出了这样一道有趣的数学智力测验题:“有27枚硬币,外形完全相同,其中有一枚假币稍轻一些。问用天平至少要称几次才能找出这枚假币?”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趣的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全班同学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柯老师对几位同学的答案都不满意,用探询的目光扫视班里各个角落,突然,柯老师发现一位叫陆昱的同学正在聚精会神地思考着,他明亮的双眸中闪现出自信和跃跃欲试的目光。柯老师马上意识到,陆昱可能想出了最好的解题方法,于是就请他站起来做了回答。他说:“先把硬币分成三堆。第一次在天平两边各放一堆,就可知假币在哪9个之中。第二次在天平两边各放3个,又可知假币在哪3个之中。最后天平两边各放1个,就能确定哪个是假币了。”陆昱同学答得从容不迫,言简意赅,法妙众人,语惊四座。他思路科学,逻辑性强,显示出极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有30多年执教经验的柯老师都被深深地感动了:“多么可爱的一棵幼苗啊!”

就是这位陆昱同学,在全国第一届“华罗庚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中,他战胜全国众多选手而荣登榜首。13岁少年能最获此殊荣,是确有缘由的。

陆昱同学的优点很多,主要的优点是学习刻若、好奇心强和注意研究学习方法,其中,他特别擅长找到最科学的思路。陆昱的方法第一次就淘汰了18枚硬币,第二次淘汰了6枚硬币,这比一般方法科学多了。

(3)努力发现问题。听课时不能被动地接受,而要主动去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要这样解释?还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已知条件都找到了吗?老师的方法是最科学的吗?换个说法不行吗?我到底错在哪里?”这类问题都能启发思考和深化理解。再如,下课之前可问自己:“老师的开场白交代了什么教学目的?我都达到了吗?老师做的小结我记往了吗?”这样一问,学习便自然深化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避而不问必留下后患而造成学习的恶性循环。有的同学不会提问,因为不知道问什么,这是由于基础差、学习热情不高和没有预习造成的,听课困难当然便无从问起。提问,是对智力的“自我开始”,是让大脑做“健美操”,是深入听课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提问,也是对老师的尊敬和帮助,因为努力钻研问题即是对老师辛勤劳动的尊重和回报,是向老师反馈自己接受知识情况的真实信息,可帮助老师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使老师把课讲得更有针对性、更切合学生的需要。既然提问对师生双方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大胆、积极地提问呢?

提问,可从小问题开始,不要怕人笑话,可由浅入深,经老师启迪帮助逐渐就会入门,并提出有分量的问题。学会提问,就会感到学习很有趣。一旦把问题解决了,就会产生满足感,学习信心可大增。有些问题课堂上解决不了,可留在课后继续思考,可与同学讨论、争辩,或向老师请教,绝不要把问题积压起来。有的优秀同学还专门建立了一个《问题和收获集》,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这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方法。

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提问题的重要性,我们还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再加以分析,以加深理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些思维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去思考和研究,才能找出规律和答案,才有发明和创造。当年的爱迪生老追着老师问:“1+1为什么等于2?”牛顿也曾坐在树下自问:“苹果为何往地上掉?”瓦特曾思考过:“壶盖为何被(水蒸气)顶起来?”伽利略也问过:“教堂天棚上的吊灯左右摇摆为什么等时?”马克思曾经问过:“工人阶级为何受剥削?”……他们的这些问题,不都为人类的进步带来了伟大的发明创造或是提示了真理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吗?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小同学问老师:“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问题提得多么精彩,问得老师都难以解答。读书就是要问,只学不问是被动态度,很难有大的进步。换个角度说:你不问老师、同学,将来别人(如老师出的考试题)问你,你又该怎么办?能够回避吗?一位科学家说过:“问题是个‘钩子’,它能钩住许多知识。”

希望大家把“问题”当成动力,当成攀登科学高峰的台价,现在“每事必问”,将来必然成为解决难题的能手,一定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取胜。

(4)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巩固70% 以上的知识。人在学习时,大脑的4个机能区及其相应的学习器官眼、耳、口、手相互配合、协调,大脑就能高度兴奋,理解和记忆能力大为增强,所学的知识必然能留下深刻印象;加之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要巩固70%以上的所学内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例如,在学“鳞次栉比”这一成语时,就应看清“鳞”“栉”是怎样写的,并读对字音、弄懂成语的含义,把难字写几遍,再结合课文、例句进一步理解含义。用这种学习法,就一定能把成语掌握好。

在课堂上,有许多巩固知识的机会,关键是自己会不会去利用和把握这个机会。首先是在预习时对重点知识已经有了初步印象,上课后再听讲、看板书、演示要举例、解题,还要做课堂练习,为同学们订正错误,向同学提问,组识讨论,还会留些时间让同学们自行消化,下课前还要做小结……可以说,课堂上巩固知识的机会随时都有。

能否掌握70%以上的知识内容,关键是怎样要求自己。只要向自己提出具体的记忆目标并全力以赴,总会完成任务!如果放松自己,再低的任务恐怕也难以完成。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用具体指标严格训练学生,经过努力,平均每人可在10分钟内背出200字以上的课文,其效率很高。还有一位英语老师,长期严格训练他的学生,高中时每堂课每人能记住60个英语单词,这也是科学记忆的自然结果。必须强调的是,当堂巩固住的知识还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按照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在课后有计划地按“先密后疏”的节奏进行复习巩固 。

(5)接受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教学的任务是多重性的,其中包括向同学们传授学习方法。教师常有针对性地介绍学习方法,有时又寓学法于讲解、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解题之中,潜移默化地“授人以法”。作为学生,一定要有意识地捕捉这些解题、分析教材、记笔记、总结、系统归类、对比、演示、变式等技巧。例如:初中几何老师在解“求证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垂直底边”这一题目时,可采用多种定理找出五六种解法,这样无形中就传授了“思维发散”的方法;英语老师为帮助同学们记忆知识,常常分析词的构成,如动词构成名词、形容词的规律,常常讲动词8种常用时态的基本用法,这样就传授了总结和归纳的方法;语文老师为培养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必然会指导学生观察、理解生活,这样就培养了观察事物特征和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物理老师要教学生理解种种物理现象和变化,一定要教会同学透过表面现象认识物质运动的规律;政治和历史老师则可通过一些事件认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这样便培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凡此种种,教师都会给同学们以科学思维方法的影响。作为学生,应当在听课时把这些感受、收获记录下来,使自己既获得了知识又得到了“猎枪”,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能力 。

(6)做好听课笔记。刚入初中的同学很不习惯记笔记。在小学时,老师一般停下讲课、留出时间让学生抄笔记;而在中学,老师讲的内容多,没有时间专门停下来让大家记笔记。这样,记笔记就有困难了。作为初中生,应逐步学会边听边记,边听边画(在书上画出要点),可记在笔记本上,也可记在书上。只要努力锻炼,经过一两个月的练习,相信人人都能记好笔记。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很多,必须有目的、有选择地记好笔记,以巩固听课的效果。做笔记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其一,记好老师讲的重点内容。不同学科要用不同的方法。语文、生物、史地可随听随记。老师讲课时一般都写较为系统的提纲,这些内容一般都应记下来。数、理、化课程,要把老师强调的重点、例题、定理、法则记下来。特别是要记下规律性的结论和老师的思路。老师补充的重要内容也要记下来。做笔记要有选择,通过锻炼逐渐就能学会把握重点,切不可因笔记过多而妨碍听讲和思考。速度跟不上时可只记大意,课后再补。还要练习写字速度,每分钟能抄写35个字就很好了。

其二,用各种符号标出重点和难点,以引起注意。有位学生用红笔画出历史年代、重要定理……用蓝笔画出历史事件、重要结论,用黑笔标出容易混淆的定律、法则、语法、词语……这样的画法,既分门别类又突出重点,可谓一举两得,比泛泛一画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还可创造自己特用的符号表示固定的含义,既能提高笔记速度,又能准确表达含义。

其三,记下当时听课的感受和问题,听课时信息甚多,有时一些联想、疑问、灵感会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如不马上记下来,课后可能就无法忆及,因此要快速记下当时的思维火花和感受。可记得快一些,必要时记下“关键词”即可。听课时一个思维火花也许会引出一篇好作文,常使课后的钻研获得许多情趣。

记笔记时,要在本子的一边留出一部分空余地方,以备以后补充和扩展笔记的内容。这个方法到大学学习时是必不可少的。

(7)秒秒必争,追求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听课是最重要的环节。而在听课之中,“秒秒必争”又是个核心问题,必须力争做到。那么怎样才能秒秒必争,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

同学们学习,要靠智力因素的相互配合和促进,即靠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和学习动机、愿望、热情、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相互配合和促进。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学习效果+智力因素乘非智力因素。上述两种因素必须协同发展,否则学习效果必然逊色。现就以上观点为基础,介绍几种“秒秒必争”的方法。

第一,要在单位时间内为完成自定的任务而奋斗。上小学时,同学们习惯于等着老师布置任务,老师叫干什么就做什么,自己还不会提出学习任务。这种心理状态,完全不符合中学的学习要求。作为中学生,面对那么多的课程、那么多的内容,要学会自己主动确定学习任务,这样才会跟上班,才能提高效率。效率问题的核心,是单位时间所做“功”的数量和质量。要“秒秒必争”地提高效率,就要善于随时向自己提出奋斗目标,培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拼搏精神。例如,学习英语主要靠实践,要多读、多说、多译。课堂上时间有限,中学班级人数又多,不可能每人每堂课都有公开实践的机会,那怎么办呢?可以见缝插针,自定任务。在老师读、讲、说的时候,自己可默默地跟着读,模仿老师的语音和语调。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自己也默默地答。这样,就增加了动口的机会,充分利用了每一秒钟。再如,老师板书单词、句式时,自己可以利用这几十秒钟练习拼读和书写。老师对“主语”提问,自己便可以问:“如果对‘谓语’‘状语’‘宾主’‘定语’,又该怎么提问提呢?”只要有“秒秒必争”的精神,随时随地都有实践的机会。

第二,努力提高学习的反应速度。研究表明,人脑只被利用了10%~20%,潜力极大。如果用“限时”“定量”严格要求自己,大脑一定可以极大地提高反应速度。大脑的活动规律是用则进、不用则退,就像人的肌肉一样越锻炼越发达。一位老师对他所教班上的学生进行训练,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速读速度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了600字以上。实践证明,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并永不满足,大脑的反应速度一定会不断提高,青少年尤其如此。

第三,积极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要发挥潜能、提高效率,必须培养注意的集中和稳定,将全部精力投放到听课和学习之上。为此,就需要有明确的、具体的学习目的,一个任务接一个任务地去完成,这样容易使精力集中。另外,还要善于控制自己,排除干扰(噪声、疲劳、不必要的联想等因素),保证听课不走神,一旦走神马上批评自己。长此以往,一定能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

第四,要善于储存精力。“秒秒必争”需要充沛的精力做后盾,这就需要提高休息效果,这一点常被同学们忽视。许多人都认为,谁不会休息呢?是的,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高效地休息——即在较少的时间里获得很好的休息效果。有的同学课后不休息,想抓紧时间做作业,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得不偿失的,长此以往便会严重影响听课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高效的休息呢?课间、饭后要充分放松休息,眼保健操、课间操应认真做,要参加些体育活动,要有一定的运动量,这些活动是对大脑最好的保养,同时也可为大脑储存精力。不会高效休息的人,难以持久地提高效率。

“秒秒必争”这一观点,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它与学习动机和毅力甚至与同学们的学习观和人生观都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设想,一堂课2700秒钟,秒秒必争地追求效率,一堂课收获会如何?扩而大之,一天、一月、一年、一生都去追求效率,结果会怎样呢?毫无疑问,凡时刻拼搏的人,必定能尽自己之力能为人民做出最大的贡献。这样的人,正是我们国家所要培养的人才,是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进行复习

通过课堂上努力拼搏,可记住70%以上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记忆寿命只能保持二三十个小时,如不及时复习,就会逐渐遗忘。同时,不复习也做不好作业,就像接力赛跑一样,复习这一“棒”是无论如何也不可缺少的。为了巩固听课效果并使之深化,必须及时复习和长期巩固,这就需进行近期和长期的复习。

近期复习,是指当晚或次晨进行第一次复习,再过大半天进行第二次复习。如能抓紧这两次复习,知识在大脑中就能保持较长的时间,获得较长的记忆寿命。复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先看教材中的有关题目,回忆其主要内容,然后细读教材,看自己是否全部掌握了。记忆不全的地方再读几遍,进一步巩固好。

2.利用笔记上的提纲回忆知识,然后再看教材,有了收获再对笔记做补充。

3.脱离书本,凭记忆回忆所学内容,然后与教材、笔记做对比,检查自己对定理、规则、语法等重点知识掌握的情况。

长期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长远打算。其做法如下:

1.按“先密后疏”规律,安排一周、一月甚至几个月的复习计划。这种复习方法有事半功倍之效,而且记住的知识“准备性”好,即随时可快速回忆起来,能提高解题效率。

2.复习功课要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相同、相似的知识一定要归类和总结;不同的知识要区分和对比,使知识系统完整起来,形成“知识树”,使知识有“根”“茎”“叶”。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出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永久巩固知识。

3.长期复习时还应适当看些课外书,使课内外学习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学习知识,不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和应付测验,更主要的是为了将来使用它,所以学好各科知识并长期记忆,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切不可做只会背书的书呆子。

作业如何完成

作业,是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和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作为中学生,一定要摒弃那种“赶作业、应付老师”的错误做法。下面是对完成作业的要求。

1.复习功课之后方可做作业。只有认真复习功课并把知识融会贯通之后,做作业才可能是高效的。这样做不仅不易出错,从长期考虑还有省时、高效之益。有的同学在小学养成了不良习惯,不复习就急于完成作业,这样容易被难点卡住,反过来再查书既费时又容易出错。人的思路常有一定的轨迹,犯了错再去改正就费事了。特别不应该发生的情况是有人抄袭他人作业,这样做实际上是自欺欺人、贻误前途,必须严加禁止。与其不明不白地抄袭作业暂时应付一下,还不如不做作业呢。试想难道当工人的还会允许把别人的劳动成品拿来顶自己的生产任务吗?

2.在量力而为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学习基础差一些的同学,要力争完成基本作业,遇到困难应主动争取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力争做一题有一题的收获,想方设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点扎实的发展;基础好的同学要发挥创造性,用多变的形式完成作业。例如,语文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可写散文、诗歌,也可写杂文、记叙文。如果是自选题目,主动性就大了,不妨学习写写议论文。中学生对写议论文常感到困难,这样就越要加强练习。再如,数学题可一题多解,英语也可一句多译,这些都是发挥创造性的好机会。

3.养成严谨的习惯,先质量再求速度。不少同学做作业时总想赶进度,想早点交作业。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遵循规律才能“熟能生巧”。先要严格要求,运算、分析、解题能力提高了,质量有了保证再求速度,否则就会犯“欲速则不达”的错误。平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做作业的速度自然就快了。

4.建立《纠正错误登记簿》。对在练习中的错误,绝不可轻易放过,不妨建立专门的登记簿加以消灭。在《纠正错误登记簿》上,应按学科把重要错误分类登记并写出正确答案,同时还要对错误进行深入、中肯的分析。

制订和执行学习计划的方法

1.要坚持全面发展,中学生已开始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人一生打基础的阶段,因此必须提倡全面发展。

在制订计划时,要考虑到政治、思想品德、科学知识、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即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搞好学习,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要关心国家命运、学习政治,要注重品德修养,要注意学习时事,要学好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工具课,并要兼顾学校规定的各门课程,只有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将来才有做出重大贡献的可能。

在制订计划时,既要安排学习,又要安排体育锻炼;既要考虑工作,又要考虑娱乐。只有通盘考虑、搞好平衡才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计划合理,才能执行下去,过高要求有可能挫伤信心,于事无补。

2.切合个人实际,逐步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刚入初中的同学不会订计划,可先从一两门学科开始按“五段学习法”进行学习。可先抓预习和听课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做好了,其他环节就比较容易带动起来。在初步了解中学学习规律之后,再针对个人思想、学习基础提出短期的学习计划;之后再逐步选用其他学习法中的一些方法。经过多次实践,同学们就会逐步提高制订学习计划的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处于良性的“马太效应”之中了。

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可以有所侧重,以便于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兴趣会给人以极大的动力,兴趣发展为志趣会使人入迷而以学为乐,这对青少年的发展和成才是十分重要的。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应注意兴趣的培养,应考虑到时间的安排和课内外的结合。一些学校提出了“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的口号。这个口号提得好,因为有特长的学生将来必有发展。

据了解,初三的同学已有部分人会做较全面的安排,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发展,因此应学习制订长期学习计划,即对一个月、一学期的学习做出安排。只要经常总结自己执行计划的情况,就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能性。

3.制订计划要留有余地。制订学习计划,要有具体的原则要求,如在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要做到哪几点,学习时间怎么分配,劳逸如何结合,课内外如何结合,都要有个标准。但是,具体内容不可要求太死,例如,不能规定某一学科一定要做多少练习题或考多少分。要求过严过死,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并会影响自己对制订、执行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出现恶性循环。人的信心是在成功体验之中养成的,因此制订计划必须留有余地。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把计划订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程度。

4.认真执行,及时调整。据我们了解,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抱着美好愿望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的,在开始制订学习计划时,往往容易要求过高,结果热情难以持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同学们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然后认真执行,把执行计划当作考验自己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机会。

在学习生活中,可变因素很多,教师授课质理、个人接受能力、学习环境、人际关系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学习计划的执行,因此必须学会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这里讲的“调整”,是为了增强信心和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切合实际,绝不是降低要求。

善于调整计划是一种适应能力,也是一种自我反馈能力,对于当前学习和对未来的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

课外学习如何进行

课外学习,主要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阅读和实践活动。

从时间上讲,学习活动有课内外之分。从内容上讲,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一定联系,可能互相促进、互为补充。要搞好课外阅读,必须注意下列事项。

1.提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有人说,课内打基础做准备,课外才能出人才。这话很有道理。

王晓东是上海市的一名中学生,出生于音乐世家,从小刻苦学习拉提琴,进步很快。14岁那年,他应美国圣地亚哥青年交响乐团之邀,担任门德尔松E小提琴协奏曲的小提琴独奏,获得圆满成功。他继获得第一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寒少年组第一名之后,又获得青年组第一名。由于他的演奏获得极大成功,在国际上被誉为“小奥依斯特拉赫”(奥氏为现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王晓东何以达到这般艺术高度呢?这与他兴趣文泛和善于拓宽知识面有直接关系。王晓东很注意课外阅读,他对地理、历史、体育、科普、文艺、戏剧都感兴趣,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丰富的课外知识陶冶了他的情操,丰富了他的情感和想象力,对他的理解和演奏能力有巨大帮助和影响。请看一位记者的描述:“广泛的兴趣和修养,使王晓东能自如地把握音乐中的多种情绪和色彩。夜空的深邃,地貌的丰富,历史人物与前辈音乐家的坎坷命运和追求,以及相声的幽默、数理化的严谨、足球的运动感等广泛修养都融进了他的琴声。那些关于飞碟的知识,也许又催化了他的艺术幻想。他用自己的琴声给人们讲述着一个绿色的童话般的梦……”

一个希望取得成功并为祖国做贡献的青少年,必须形成自己的特长。而特长的形成与发展仅仅依靠课内学习是不够的,必须使课内外的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个经验,对每个同学都是适用的。

2.安排好时间。只要有课外阅读的愿望,时间总是会找到的。例如,可利用假期。假期是进行课阅读的大好时机。寒暑假较长,如果每天抽出一两个小时搞课外阅读,就能集腋成裘,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知识的积累必须靠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下去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的青少年。有的同学不善于度假,只会玩,这种消极性度假对青少年的进步是一大障碍。正确的度假方式应当是休息、娱乐、学习和锻炼的有机结合。

要抓紧零星时间,雷锋在学习上的“钉子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平日时间虽然宝贵,但对于好学的人来说可利用的零星时间还是有的。假日、周末、星期日、平日空闲时间等,如果能抓紧利用起来,可以阅读大量资料。积累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积水成渊、从长计议。生活中的零星时间,对于求知者来说既珍贵又有价值,对安于现状的人来说它永远是“稍纵即逝”的。

3.选好内容。课外阅读虽然不像课内学习那样正规,但也必须正确选择。

其一,学与课内有关的书籍。要在学好课内功课的基础上,选择与之有关的参考书,可以自选也可请老师做指导。二者恰当结合能使课内外学习相得益彰。阅读此类书籍的目的,主要是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其二,选择适合自己爱好和有助于发展特长的资料。选择课外阅读资料,要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有的同学热衷于看武侠小说,甚至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这样非但不能受益,反而会受到不良影响。“开卷”并非皆有益,只有选择有益的书籍、报纸阅读,才能充实自己和弥补课内学习的不足,从而使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我们现在的教学班人数较多,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人,难以满足每个人的求知需要。因此,很有必要通过课外阅读以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4.掌握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应当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读不同的书籍。

其一,精读。要逐句、逐段、逐章地仔细阅读,重要的段落可以重读,读后再回忆以便掌握要点,也可用彩笔勾画重点,写上批语和做笔记。据研究,读书大致可分为理解字面、理解精神、做出评价和创造性阅读四个层次,精读属于第三、第四层次。

华罗庚认为,善读书,则书读薄。这是因为理解、掌握了书的精华,就“读薄”了。作为精读的书籍,要努与课内的重点知识相结合,要及时回忆、复习和巩固收获。

其二,略读。略读是指在阅读时,只着眼于自己感兴趣的重要段落和章节,在大体了解全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和掌握所需要的部分内容,这即是有选择地拿来“为我所用”。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用大量时间搞课外阅读。因此,要常用略读方法去猎取知识。

其三,浏览。想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就必须浏览其目录和前言,以较快的速度阅读感兴趣的段落,目的是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和获取新信息。浏览书籍可以扩大知识面和掌握最新信息,对于提高选择能力很有帮助。

其四,提高阅读速度。初一的同学往往还保持着小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上中学以后则需要加以改进。朗读时,每分钟一般约读200多字,而默读则可提高一倍以上,因此要学会默读。阅读中要懂得“眼动”的学问。读书时,眼球并不是沿着每个字连续不断移动的,而是经常“眼停”、抓住一些字,静读后再移到另一些字上。只有眼停时才能阅读懂字和句,每次眼停可以看懂3~4个字。比如,一个中学生一眼就可以看懂“首都北京”四个字,无须逐字识读,如果经常训练人们一次眼停可看懂5~6个字。阅读能力强的人,眼动次数少,每次抓住的字数多,回视的频率低效率就高了。经过训练的人,每分钟可阅读600字以上。当然,提高阅读速度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非短期所能达到的,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宝贵的阅读能力。

5.巩固阅读成果。课外阅读是个“软任务”,因此一定要注意巩固成果。

其一,做笔记。对重点知识和自己的收获、体会,要趁热打铁,加以摘录和记录,通过笔记加以提炼和巩固。

其二,剪贴成册。可将报刊上的重要资料剪贴保存。剪贴时,一定要分门别类、井然有序,这样做才能便于查阅和保存,否则资料一多就会乱作一团,难以选用。每一类资料,都要有纲目,以便于归类和查阅。

其三,建立知识卡。可以说,所有的学问家都是建立知识卡的专家。老作家姚雪垠为了创作长篇小说《李自成》,就建立了15箱共20000多张卡片。卡片一般可做成12cm×8cm大小。一种用来抄录原文,另一种写书名或文章题目并提示哪里可查到原文。上述两种卡片均需注明:书名、文名、作者、页码、出版社名称、发行年月等。

记忆的方法种种

1.集中、稳定注意力和激发兴趣

集中和稳定注意力是增强记忆的前提,激发兴趣则是记忆的动力。只有把全部精力集中。明确学习对象,才能感知、理解、记忆它。没有高度注意做保证,记忆就无从谈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动力,因此要以愉快的心情和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和记忆。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迷恋于一件事或一个活动的时候,你就会身不由己地非去做它不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动机,而强烈的动机就会驱使一个人去争取行动。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很感兴趣,他听起课来就会津津有味而生怕漏掉一点知识。许多知识就可融于兴趣之中而流进大脑、被牢牢记住。希望大家能自觉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以便搞好记忆。

2.善于提出记忆目的并定期复习,科学保持记忆寿命

作为中学生,一定要学会明确提出记忆任务,要求自己较长时间地记忆知识,并能自觉地检查记忆效果,绝不可一曝十寒地只是被动地记忆。

记忆知识的时间有长有短,这就是记忆寿命。怎样才能节约精力和时间而取得较长的记忆寿命呢?首先要了解遗忘的规律。一般而言,遗忘是先快后慢,那我们的复习就要先密后疏。形象地说,复习,就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长的记忆寿命。

最重要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复习。学完功课的当晚、最迟至次晨要复习一次;然后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再复习一次。有了这两次复习,记忆寿命就有了初步保证。正确复习的结果,是复习工作量递减而记忆寿命倍增。有的同学不会科学地复习巩固旧知识,结果学得多忘得也多。他们平常只满足于应付作业,从不主动复习功课,遇到考试就挑灯夜战、临阵磨枪,结果往往考不好。这就像民间故事“狗熊掰苞米”里所讲的道理一样,得到的东西不善于巩固住,到头来就剩下课堂上最后学到的一点点知识,结果是事倍功半、多劳而少获。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上一堂外语单词课,当堂巩固住,以后不做任何复习;48小时以后测验,单词的巩固率仅为55%。而如果在48小时之内及时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复习,每个单词不达意平均读写8次,一共只需花8分钟;48小时后测验,单词的巩固率为94%。在记忆诸法之中,该法最为重要,应当特别予以重视。

为了保持“记忆寿命”,人们创造了许多好的记忆方法。《中国教育报》曾给中学生介绍过一种保持记忆寿命的学习工具书——《中学生英语单词循环速记复习卡》。其内容如下:“借助一盒指头宽的卡片,10小时内可以记住300个英语单词,这种速记卡每张卡片上都有一个单词或词组,背面印有最佳的复习间隔时间,它是运用记忆心理的循环记忆理论研制而成的。”同学们可根据上面的介绍和学到的知识自制这种卡片,试着做英语单词的记忆练习,这对学好英语是很有帮助的。

3.分散记忆和复习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让学生背一篇长文,平均读68次才背下来;他又让另外一些学生分散记忆,一共读38次,即可背完一篇长文。苏联心理学工作者也做过这样的实验:集中时间背一首诗需要读18遍,而分散读则只要7遍即可背过。某教师一次集中用了120分钟记住60个英语单词。而分散4次记忆,仅用70分钟即可记住另外60个难度相似的英语单词。分散记忆和复习可提高效率40%~60%。我们在了解了分散记忆和复习的优点后,还要认清突击记忆的害处。

(1)突击记忆和复习,花时间多但效果差。(2)即使勉强记住,记忆寿命也很短。(3)突击记住的知识防干扰能力差,在紧张疲劳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临时性遗忘,特别是在考场上往往越着急越想不起来,这叫作“知识的准备性差”。(4)不能活用知识,应试能力低。

4.多种学习器官协同记忆,多种复习方法配合使用

学习时,要听、说、读、写、用并举,尽量使耳、眼、口、手都参与学习活动。这样能沟通大脑皮层各机能区之间的联系,使更多的神经细胞参加学习活动,因而能加深记忆。

复习时采用多种方法才不会产生消极厌烦情绪,也不易疲劳。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进行过实验,被实验的学生有几百人。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多种复习方法的二年级的成绩超过了采用单调复习方法的三年级的成绩。例如,复习英语课文,可以读、写结合,可以针对课文提问、再回答,可以复述、扩写、缩写,也可以做还原式翻译。形式多样,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践能力也可大大提高。

5.利用“凝固理论”巩固知识

先从事例说起。课后休息,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容易巩固;如果课后不休息,上堂课记住的内容就要被“冲掉”70%左右。还有这样的实验:学习之后睡眠,醒后能记住59%的内容;而如果学习同样的内容之后再从事一般脑力活动而使大脑得不到休息,活动后测验只能记住26%的内容。道理何在呢?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就是信息(对学生来说即是知识)之间互相干扰。例如,在图“A·B·C”中,两头的A和C受一次干扰,叫单干扰。B受两次干扰,叫双干扰。如果排除干扰,知识就会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自动在大脑中得到“凝固”,这就叫作“凝固理论”。为了排除或减弱知识之间的干扰,就应采取适当的方式休息、放松或交替,让已记住的知识有机会在大脑中得到“凝固”。

有人曾介绍过用“分组循环逐步提高法”来记忆外语单词,与上述理论完全吻合。做法是这样的:将要记忆、复习的单词分成组,每组3~5个单词、不宜过多,可减少“双干扰”。再按“识记—再认—重现”的规律,边读、边听、边写,逐步提高,达到重现。然后稍停以利凝固,此法宜于在当堂巩固、课后复习和总复习时使用,能大大提高记忆效率。

6.合理过度记忆

初步记住某一知识以后不要就此止步,要趁热打铁地合理过度50%,其记忆效果最佳。例如,读16遍可提高效率38%,获得较长的记忆寿命。但是也不要无休止地过度。有人做过实验,过度100%也只能再提高效率11%,这就得不偿失了。

7.随时小结,及时总结

小到几分钟的学习环节,大到每学期、每学年,都要进行小结和总结。总结,是对知识进行概括和系统化,只有掌握知识的内部联系及其本质,才可能进行概括总结。小结,则是对刚学过的知识重点进行巩固和加以系统。只要养成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小结和总结的良好习惯,巩固知识就变得十分容易了。例如,在早晨的自习课上可以把复习的英语加以小结,想一想:look out 与out of 有何区别?(前者当“注意”讲,后者是“向外看”的意思)这样进行小结,就抓住了重点和难点,可逐步使知识系统化并得到巩固。

8.用联想和形象帮助记忆,多种形式记忆相互配合

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例如,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就可联想打扑克时手中抓了“一把司令”。可从值日生喊“起立—坐下”联想到“起力—左(左手定则)”,这样就可以与右手定则区分开,可以判断在解决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问题时使用左手定则。

联想是人的本能,如果有意识地培养联想能力,就能更多地记忆和理解知识。例如,化学课中有许多“相对”的概念,学习时可学会从某一概念联想到与其含义相对的另一概念,以比较二者的差别,这样一对一对地理解知识,记忆得就可以更准确。例如,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则是物理变化。这两类变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其他如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都可通过相对联想加以理解和记忆。

在记忆时,还可尽量与形象联系在一起。例如,记我国领土轮廓时,可尽量和雄鸡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记意大利的领土轮廓时,便和一只“皮靴”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读文章时,应尽量依据文学内容在思想上去想象描绘那些具体情景,这样记忆的印象将更深刻。

有位同学曾介绍过这样的记忆方法,他曾利用故事片《闪闪的红星》中的歌词来记忆和理解物理课中的相对运动。他说:“以两岸群山为参照物,小小竹排就在江中游;以小小竹排为参照物,巍巍群山就在两岸走。”这位同学是将“抽象记忆”与“形象记忆”结合起来了,既准确又生动。

再举地理课的两个例子。例如,记“五岳及其位置”时,可用下面的顺口溜帮助记忆:“东西南北中,鲁陕湘晋豫,泰华衡恒嵩。”其内容含义是:东岳泰山在山东,西岳华山在陕西,南岳衡山在湖南,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

再如,可以“三山夹两盆”记忆新疆的地形特点,其意思是:“北有阿尔泰山、中有天山、南有昆仑山,北面两山夹着准噶尔盆地,南面两山夹着塔里木盆地。”

9.交替记忆

在一段时间里复习几门功课,可使不同学科交替和空插,这样便于记忆。单一刺激容易引起疲劳,不同学科特别是文理两类学科交替学习和复习,有利于大脑记忆。这是因为,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使用的大脑机能区是不同的,轮流工作可使大脑得到某种程度的放松。另外,不同知识也不容易互相干扰,比较容易记牢。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是一种“积极性休息”。

10.“过电影”式记忆

在总复习和考试前可采用“过电影”的方法帮助记忆。其做法是,将已掌握的知识提纲挈领地在脑子里回忆一次,就像一幕幕电影在脑子里连续放映一样。对于不熟练或记不清的内容应及时加以补记。这种方法敏捷、高效,但需要有较好的训练基础。

学语文要多读书

学习语文不是一个单一地掌握某技能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平日多读书,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其间少不了刻苦,离不开勤奋。

首先,在平日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在平日的学习中,我们肯定会遇到生疏的字,不明白的词,弄明白以后,我们可以把它们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以便以后复习。日积月累,我们的基础知识会日趋扎实。切不要忽视这个基本的工作,它是我们学习语文关键的一步。只要我们平时注重积累,在考试中遇到各种基础知识题目时,我们便能应付自如,对待阅读类题目,心中也会有更大的把握。

其次,在平日我们要多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多积累一些新颖的观点。这样,在考场作文时,我们便会左右逢源,一气呵成。看到文章中优美的段落便将它记下来,背熟。到写作的时候,我们便会在事物的形容、事件的叙述、场面的描绘、选择词汇方面游刃有余,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所想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平时,我们见到一些事情或读到某篇文章有新颖的观点,可以记下来,说不定考场上就会用到,况且这也有助于我们思维的培养。

学政治要抓 住一些基本概念

学习基本概念,要思索基本概念中每个词汇的意义与它的必要性。一般说来,一个基本概念中往往有一个或多个定语,减少其中一个或几个定语就会影响概念的完整性。比如,“商品”这个概念的定义是这样的: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里“用来交换”就是产品的一个定语,“劳动”是产品的另一个定语,脱离了这两个定语就使“商品”的定义残缺不全。

学习基本概念还要注意概念的层次性,比如政党的定义是: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集团利益,以夺取、行使、参与行使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的政治组织。这个概念就有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政党是政治组织;另一个层次是政党的目的就是夺取、行使、参与行使国家政权;再一个层次是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集团、阶层的利益,具有阶级性。通过这种层次分析法学习概念,可使我们深入地理解概念,夯实自己的知识根基。

学习基本概念,不仅要思考基本概念的定义,理解它的不同层次,还要思考它的各种表现后面隐藏的原因。比如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定义,就要思索:为什么它是基本制度,其优越性以及与西方议会制有什么区别,又比如通货膨胀这个概念,书上只给出了定义,但深入思考,则至少有下面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1)通货膨胀会造成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是否意味着通货膨胀,为什么?

(2)当前经济形势如何,哪些材料价格上涨,哪些材料价格下降,为什么?

(3)通货膨胀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4)抑制通货膨胀有哪些措施?

学习基本概念,还有概念“套”的问题,即一个概念“套着”另一个概念,另一个概念又“套着”另外一个概念,这样溯源追查下去,你会发现概念的“源头”恰似数学中的公理一样,不能再定义,只能直观理解了。

社科文阅读要把握三大要领

1.把握观点,领会主旨

社科文重在说理,所以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必须辨明文中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文章的观点往往是有层次的,一个总论点下常常有若干个分论点支撑,或是几个不同层面的分说整合为一个辩证的总观点。而用于证明观点的材料由于所处位置或性质的不同,其具体作用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分辨观点的层次,注意材料的归属与性质,从而准确把握观点,领会主旨。

2.辨析方法、研究结构

辨析方法是指在社科文阅读中,分析和把握作者证明的观点、表达思想的方式和技巧。研究结构是指在社科文的阅读中,研究文章怎样合理地安排层次,组合结构。辨析方法时,要注意辨析不同的论证方法,诸如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等。逻辑方法(诸如演绎、归纳和类比)等都要有所了解。同时还要注意这些方法运用的具体环境,以及它们对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味语言、领会语意

社科类文章是人们表达观点、宣传主张、阐明思想的信息载体。这类文章在范围的限制、程度的强调、数量的表述等方面,以及在肯定和否定语气的变化上和在事物的可能性和模糊性的表述上,都有严密而精细的语言要求,阅读社科类文章要特别强调体味语言,领会语意,这方面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体味语言,领会语意,不仅要进行逻辑层面的分析和理解。还要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尤其要注意体味和领会论证和反驳中语言的思维色彩。

学好数学要多动手

学好数学要多动手。有些高三学生买了许多参考书,对上面的内容看懂了就放过了,而到用时却慌了手脚。书上的例题不能看一下就过去了,因为看时往往觉得什么都懂,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所以,在看例题时,把解答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哪里与解答不同,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如果把题目的来源搞清了,受益将更大。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仅仅如此还不够,虽然不提倡“题海战术”。那样太费精力了,但课后还是要做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复习巩固。这里,介绍一种方法,做完一道题后,在题后加上几个批注,说明此题的“题眼”及巧妙之处,这种习惯是很好的,而且收益也很大。另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速度。做题时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花太多时间在一道题目上。

学数学时要注意它与物理、化学的联系。物理上有许多题可用数学方法解决,而数学里也有用物理方法的例子。学习中如能把三科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会感到很轻松,而数学在这三科学习中起领导作用。

读书看图学地理

学习地理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地理表象。地理表象就是地理位置、地形(如山脉、河流)以及地图等地理事物在大脑中所形成的表象。这些正确表象的形成是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

根据表象的来源,可以把地理表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地貌表象,即由直接观察局部地区的实际面貌所形成的表象,如人眼所见的山地、河流等形象所形成的表象。这类表象所反映的是较小的空间。另一类是地图表象,即由观察地图而形成的表象。地图是表示地理空间关系的图形。它所包括的领域比较大,远远超出视力所及的范围。所以,地图表象所反映的是较大的空间,我们学习地理不能到处去实地考察,主要还是通过地图表象来学习的。

因此,我们学好地理,必须掌握“图”“书”对照法,即一边看书,一边看图,把书中用语言表述的内容移到图上。只有这样形成习惯,才能建立正确的地理表象,掌握好地理知识。

这里应引起重视的是地图的学习和运用。须知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必要工具,又是“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地图的图表语言是国际通用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等,都要用地图加以显示。离开了它,就不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就无法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获得真正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地图,认真锻炼读图、用图的能力,就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

要学会读图、用图,先要学好地图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包括搞清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等高线和地形图,以及图例、注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果这些基础概念不清,不会运用,就不可能正确地阅读地图。例如,不懂得经纬线的性质,就谈不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不了解比例尺的各种表示方法和意义,就不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同样,不明白等高线的意义和表示方法,也谈不上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等。掌握了地图知识后,还要不断地有意识地反复练习,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作为帮助自己继续学习的工具。常用的地图有:挂图、图册、课本插图、填充图,学习中要配合使用。例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地表高低起伏,色彩鲜明,但不易看清山脉的分布和走向。而在课本中的山河分布示意图上,山脉走向却十分鲜明突出。二者结合对照使用,就能达到互为补充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地图册和插图的注记不尽相同,要仔细查看注记,对照使用。

化学记忆十法

1.理解记忆法

记忆有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之分。理解记忆是建立在对事物内在规律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其效果远远超过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

2.有意记忆法

记忆可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有意记忆是有预定目标并采用一定方法和步骤,经过一定努力的记忆方法,这种记忆方法,由于学习目标明确,注意力集中,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脑细胞处于强烈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记得快且牢固。

3.分散记忆法

对于一些繁多,但必须直接记忆的化学知识,要采取各个突破、分散记忆的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兴趣和信心,增强记忆的效果。

4.联系实验记忆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大量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5.对比记忆法

不同事物之间总有区别,有比较才有鉴别,抓住事物的本质区别,记忆起来就比较牢固了。对比记忆又分相似对比记忆、相反对比记忆和列表对比记忆等法。

6.归纳记忆法

将大量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经过综合归纳,找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连成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大大缩短了学生的记忆过程,从而达到以一贯十的效果。

7.形象记忆法

用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来记忆的方法。有些基本概念和定理是比较抽象且又难以用实验直接观察到的,可用形象的描写、生动的比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8.趣味记忆法

即寓知识于趣味之中的记忆方法,通常利用谐音、顺口溜、歌诀等帮助学生记忆。

9.改错记忆法

改错是正确认识的开始。改错能为学生提供新的深刻的信息反馈。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要有意识地通过改错让学生加深记忆。

10.复习记忆法

根据记忆规律,记忆和遗忘总是相伴存在的一对矛盾。已经贮存的知识信息,若不反复运用,强化信息的痕迹,将会自动丧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复习,复习时要注意及时性、经常性和综合性。

物理复习应注意的四大问题

一、 树立信心,客观真实地分析自己,确立努力方向

世上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学习上也一样。根据自己的物理学习经历,分析自己的水平,确定自己在物理学科方向的奋斗目标,这对整个复习过程有着深远的意义。这绝不是说上一两句空话,你要把奋斗目标定得很高,必须按照很高的标准去努力。客观地分析确定合理的目标,会对你剩下几个月的复习工作产生有利的指导作用。它可帮助你确定哪些地方多花些时间,哪些地方可以放过。要知道物理学科在最后的考试中高低分数悬殊很大,在同一个班里有的同学接近满分,也可能有的只是六七十分。因此,我们必须以稳定的心理状态去投入复习工作。

二、 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

课堂复习是指导学生的关键环节,有的人认为课上听不听没有关系,只要课下大量地做题就行了,这是很不对的。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在处理高三复习的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相应的方法,以帮助班里绝大多数学生搞好复习工作。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将教师指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消化吸收比在课下用更多的时间毫无目的地翻阅参考书有用得多。

三、 知识系统化,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物理学科的内容很广,知识层次十分清楚,只要稍加总结,就会使你感到脉络清晰。举例来说,很多同学十分害怕解力学题目,特别是一些不太熟悉的问题。但我们如果对力学知识体系非常清楚,你就不会拿到题目而不知从何处入手。力学题目无非包括“三大块”,即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静力学总是不涉及物体运动,而纯运动学一般只涉及加速度、位移、速度等概念,而不需要分析受力。动力学便是受力分析与运动过程相结合的综合性问题。解决的途径无非是牛顿定律。“能量”中的主要方法自然包括动能定理、动量守恒等,如果再涉及圆周运动的话,有关向心力的问题也要考虑进去。如果题目中的物理过程十分清楚,定理合理运用,题目自然会解答清楚。

四、 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与其他科目的关系

物理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有效。虽然现在是最紧张的复习阶段,但也不能搞疲劳战术,一学习就到夜里一两点钟,带着疲惫的身躯来上课,效果可想而知。

复习后“过电影”回忆法

每次复习所学的内容必须以“过电影”回忆方式储进大脑中,加深印象。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过电影”回忆所学知识能增强记忆的作用,还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即使及时复习所学内容也难以在长时间内保持清晰的记忆效果。实际上“过电影”回忆所学知识既可节约大量时间,又能增强记忆,甚至能够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分析起来,“过电影”回忆方式有以下几种好处:

1.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所掌握的内容。

2.能及时明白自己的弱点,即薄弱环节、难点、死角。

3.能及时地增强记忆效果。

4.能提高自信心。

5.能及时地理清思维,清除心理障碍和心理垃圾。

6.为把内因机制调节到最佳状态做生理准备。

“过电影”回忆方式操作起来灵活、简单,时间和空间的随意性比较大。比如:(1)可选择下课后上厕所的路上。(2)可选择在走廊休息的片刻。(3)可选择在课桌上伏案片刻。(4)可选择在林荫道上散步之时。(5)可选择在一个十分幽静的环境里。(6)可选择睡觉前。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就可以任意操作,在你回忆时,你可以带一本教材,也可以带一个笔记本,也可什么都不带。这样,一个人每天的学习只要花费一个小时来完成“过电影”回忆的过程,就可数倍地提高你的记忆力。以一个人每天上8节课计算,每节课用两分钟来“过电影”回忆,中午和晚上休息时再分别以20分钟、40分钟回忆所学内容便可产生永久的记忆,而且会从学习中增强信心。时间一长,你所期望的“成就感”就建立起来了,进而便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只用几分钟“过电影”记忆,其记忆效果是不可小看的。

英语复习要有针对性

英语的针对性很强。而考试也无非几个题型,只要平时多练多看,考试自然不成问题。

1.单项选择题。要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明确该词在句中的关系。然后要进行比较分析,从词的词性、用法、意义以及关系方面加以考虑,从中选出正确答案。

2.完型填空题。解此类题首先要明白文章大意,然后再填词。在这一过程中要兼顾语法、习惯用语等应该注意的问题。当读第一遍时没有读懂,不要害怕,一定要静下心来仔细读,寻找关键词,突破该段的意思,然后条理清楚地按照文章的逻辑做完选择,最后要重新再看一遍,看其是否通顺。

3.阅读题及作文要多多加以练习。阅读时,首先快速浏览一下,然后认真地看,每个词都不要漏,每句话都要看懂,之后认真审题,明确题中所问的问题,寻找最佳答案。这里有的题目是针对文章中的某个细节,有的是针对全文的理解。当我们写英语短文时,要先理顺一条思路。写作要条理清楚、句式严谨,若对一些复句难以把握,应尽量使用简单句,注意不要出现语法和单词拼写错误。

历史复习要注重三法

1.史论结合法。要做到以史带论,史论结合,就要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首先,阅读课本时,找出文中的主要史实和基本结论,找出对主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迹的正确评价。其次,注意把每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历史长河中去思考,了解它们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以及与前后史实的联系及其发生的原因、经过、意义等。再次,整体把握,建立各历史知识间的系统联系,注意研究篇、单元、章、节、小标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理出提纲,以大括号的形式分层次列出,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然后进一步思考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使思路进一步清晰,再深入到内容中去,最后再回头把具体内容放在整个纲目中考虑一遍,加深理解。虽然很多参考书已替同学们做了整理提纲的工作,但自己亲自动手、思考印象是最深刻的了。

2.制表图示法。历史基础知识纵横交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繁多,化繁为简,归纳整理,制成朝代演变表、历史事件比较表、重要年代关系表等,把课本上的知识归纳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脉络化、一目了然。例如可以编制秦统一中国大事年表、明清时代科学家、文学家和他们的代表作简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主体比较表等。这种列表图示法可以使历史知识经过消化,达到简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比较,可从中明晰地看出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

3.古为今用法。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都是过去发生的事了现在学它还有什么用?学历史为的就是知古鉴今、古为今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站得高、望得远,发掘得深。例如,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了近千年,社会发展、文化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明朝后期才逐步缓慢下来。我们不妨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一个文明古国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结合现实才会明确目的,学出兴趣,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把握历史事件真谛。

让弱科变为强项

一定要树立把弱科变为强科或较强科的信心。方法就是逼着自己在该课程上尽量多地投入时间。比如英语与语文较差,则就应该把英语学习放在首位,让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占总学习时间的1/3,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让语文学习时间每天增加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这样几个月下来,英语与语文的水平必然会有所提高。

对弱科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基础知识方面,千万不要去尝试难题。因为,一则难题的解决需要对课本知识掌握得熟练并有相当强的思维能力,因此去尝试难题常会失败;二则经常性地尝试难题失败后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而这个学习兴趣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因而十分宝贵。对考试,只要希望能稳拿基础题分,尽量争取中档题分就行了,高难度题要坚决放弃(只有该课成绩提升得特别快的个别学生除外)。

时间不充裕时,此时不管弱科出现的原因是内因还是外因,如果弱科是侧重点在思维上的数学或物理,就把时间投放在这两科的基础知识、基础题上;如果弱科是侧重点在记忆上的语文、英语、历史、政治或化学等课程,则把时间投放在记忆部分上,因为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增加总分。

此外,在复习时,还要协调强科与弱科的关系,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调整学习时间。一般来说,可在强科上少花一点时间,而在弱科上多花一点时间,但一定要保证强科有一定的时间。强科可分为长期优势的强科与短期优势的强科。长期优势的强科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它意味着你这一科基础很扎实,这时花较少的时间也不意味着学习内容的减少。而短期优势的强科是短期内发展出来的,这一学科的优势还不稳定,基础还不扎实,这时最好在该科上适当多花些时间,以便把优势巩固起来。

显然,调和强科与弱科上的时间分配矛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强科上的学习时间不能减少,弱科上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增加,这就必然表现出时间分配上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学习的时间总量,但如果时间利用已到极大值,则学习的时间总量就不能增加了,此时,要保证短期优势科的学习时间,适当减少长期优势科的学习时间,多增加弱科的复习时间。

在时间总量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在弱科的复习上可以引进优势学科的学习方法。这是向方法要时间的办法。一般地讲,我们在优势科目上花的时间较多,往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弱势科目由于时间花得少,正确的方法往往还没有形成,而各门功课的方法有某些共性(当然不完全等同),特别是性质相近的科目更是如此,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优势科目上的经验方法应用到弱势科目上去,比如,将学习物理的方法引入到学习数学上,把学习历史的方法引入到学习政治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