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岩因其质地比较致密、坚硬,只需把岩板取下,将上面出露的化石用棉花保护后,用包装纸把岩块包裹起来装在标本箱中带回即可。包装纸内要有记录着化石编号、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的标本签,纸外要写上标本编号,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发现保存在厚层碎屑岩中的化石后,可以在其附近位置进行小规模的挖掘,以确定化石分布的范围。对于较小的化石可以直接取下,编号记录后包装带回。如果化石较大或埋藏比较集中时,就要清理掉化石周围的浮土和岩层,使化石层全部暴露出来。在野外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要想将恐龙化石从围岩中完整取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就需要打“皮劳克”,即制作一个包裹化石与围岩的石膏包,以便将化石安全运回修复室。皮劳克的语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源自俄文пироr(馅饼)的音译,一说源自英语block(木块,块,分段)的音译。这一方法是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人在两位著名的恐龙研究学者—费城的E.D.Cope(1840—1897)和耶鲁大学的O.C.Marsh(1831—1899)之间发生的恐龙化石争夺战中首创的。由此看来,源自英语的说法较为可信,但就其形式而言,馅饼一词似乎更形象些。
皮劳克的制作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 在化石分布最外围的四周各挖一个深槽,选定四个槽中的一个挖成豁口状,以便最后将化石包翻滚出来,豁口最好选在化石包的下坡方向(图2—28a)。② 先用刷子清理掉化石表面的浮土,如果发现断裂的化石碎片,要用云石胶或三秒胶将其粘回原位。然后,在化石上用稀胶[用丙酮或醋酸正戊酯(俗称香蕉水)稀释后的硝基清漆]喷涂数遍予以加固。加固完成后,用湿棉纸覆盖在化石表面,用刷子在纸上轻戳,使纸和化石完全贴实(图2—28b)。最后,在纸上铺一层泥或土,以加强对化石的保护。③ 用浸满稀石膏的麻布片将含化石围岩的顶面及周围层层包裹起来,做成一个石膏坨子(图2—28c)。④ 将石膏坨子翻过来,继续用浸满稀石膏的麻布片进行封底。做石膏底时要尽量抹出一个平面,以便于存放。⑤ 在皮劳克表面写上野外编号。当遇到标本太大、太长,在搬运过程中(图2—29)容易断裂的,保险起见,还须在皮劳克外面加上数根缠有麻布的木龙骨,并用石膏将其与皮劳克粘在一起,以增加强度(图2—28d)。在发掘和制作皮劳克的过程中,还应撰写发掘日志,记录化石点的GPS点位,填好位置图,对工作进程及化石点的基本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对出露的化石进行编号、登记、照相,绘制化石出露埋藏图。必要时要测制地质剖面图,为下一步的修理、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参照。
图2—28 皮劳克的制作 a.清理化石周围的岩层;b.用纸和泥将化石保护起来;c.用浸满稀石膏的麻布片将化石及围岩包裹起来;d.在皮劳克外面加上木龙骨。
图2—29 搬运皮劳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