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康熙、诺氏、叙五龙、孔康熙、孔康熙、孔康熙、孔康熙、孔康熙

孔康熙、诺氏、叙五龙、孔康熙、孔康熙、孔康熙、孔康熙、孔康熙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别特征 基干鸭嘴龙超科成员。早白垩世,阿尔布期。产地与层位 甘肃,酒泉,公婆泉盆地。两背内侧突相关节,其外侧被鼻骨覆盖并形成外鼻孔的背缘。上颌骨的轭骨突向后外侧延伸并最终牢固关节于轭骨的内侧面上。在齿列前方的齿骨部分向下弯曲,这与锦州龙和叙五龙中平直的齿骨腹缘不同。加上寰椎和枢椎,共有11块颈椎。如果属实,这是此类关节在鸟臀类中的首次发现。
鸭嘴龙超科_甘肃早白垩世恐龙

图3—23 康熙桥湾龙的右侧腰带 a.外侧视;b.内侧视。

马鬃龙属 Genus Equijubus You,Luo,Shubin,Witmer,Tang et Tang,2003

模式种 诺氏马鬃龙 Equijubus normani You,Luo,Shubin,Witmer,Tang et Tang,2003。

鉴别特征 基干鸭嘴龙超科成员。具有四个自有裔征:轭骨的上颌骨突上有一向背前方弯曲的小的指状突贴在泪骨外侧;泪骨有一长的前腹突延伸至上颌骨上升支顶端的前方;第3颈椎后关节突上有上关节突;至少在第6~8脊椎和第11~15背椎上有附属关节的下楔关节存在。同时还有如下独有特征组合:泪骨向前方尖灭;前颌骨腹外突与前额骨关节;侧视方骨后缘略向前凹;髂骨背缘上拱。

分布与时代 甘肃,酒泉。早白垩世,阿尔布期。

诺氏马鬃龙 Equijubus normani You,Luo,Shubin,Witmer,Tang et Tang,2003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登记号IVPP V 12534,头骨带下颌,相关联的32块脊椎(9块颈椎、17块背椎和6块荐椎)和髂骨。

鉴别特征 同属。

产地与层位 甘肃,酒泉,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阿尔布阶,中沟组,灰色层。

图3—24 诺氏马鬃龙的头骨带下颌 a.右侧视图;b.素描图。

标本记述

头骨 头骨侧向压扁,背面只在右侧出露(图3—24)。若干骨块分离,可见细节。前颌骨的口部向下向外扩展,其背面凹陷形成外鼻孔窝的前部。在每侧口缘偏前部有两个纵长的边缘锯齿。在外鼻孔的前端处前颌骨向后分叉成背内侧突和腹外侧突。两背内侧突相关节,其外侧被鼻骨覆盖并形成外鼻孔的背缘。腹外侧突形成鼻孔的下缘并置于上颌骨前腹突之上,它向后延伸于泪骨之上并尖灭于和前额骨关节处。在叙五龙中未与前额骨相接,而在原巴克龙等较进步类群中前颌骨末端扩张与前额骨相接。在上颌骨的前端和第一个齿槽间有一短的齿间隙。侧视上颌骨略向上拱起,沿齿列的上部有若干深而不规则的神经血管孔。上颌骨的上升支侧视较宽阔,它的前缘由泪骨和前颌骨覆盖,而后缘由轭骨的上颌骨突覆盖。侧视未见眶前窝。上颌骨的轭骨突向后外侧延伸并最终牢固关节于轭骨的内侧面上。轭骨的上颌骨突末端尖灭于上颌骨上升支的顶端,而在这细长的上颌骨突的起始处的背缘有个指状的小突起贴在泪骨外侧,这在其他禽龙类中从未见过。在这个指状突之后的轭骨背腹向突然变宽,形成眼眶的腹缘。轭骨的眶后骨突向背后方伸展,与眶后骨的轭骨突关节共同形成眼眶的后缘。在围成下颞孔腹缘的轭骨中部有一向下的突起。轭骨在末端向上翘起与鳞骨相接,共同围成下颞孔后缘。泪骨长,向前下方尖灭于上颌骨和前颌骨之间,最前端位于上颌骨上升支顶点之前,这在其他禽龙类中也未见。泪骨腹缘的前半段,也即轭骨的指状突之前部分略上凹,而后半段明显下凸。眶后骨的鳞骨突侧贴于鳞骨的眶后骨突上,侧视几乎覆盖了下颞孔的大部,而在鳞骨眶后骨突的基部侧面有一向外伸出的短架。短架之后是由前方骨突和后方骨突围成的与方骨的关节窝。方轭骨夹在轭骨和方骨侧翼之间,并围成副方骨孔的前缘。方骨的腹侧关节髁前后向窄而内外向长,并且外侧髁要更大些。在方骨侧翼中部偏下方是凹进的半圆形的方轭骨槽,也即副方骨孔所在。在方骨靠近顶端关节髁的后面上发育一纵向的粗隆。后视副枕骨突远端下垂,枕骨大孔底部由两外枕骨相接围成,枕髁指向后下方。

下颌 在前齿骨的每个侧突上至少有4颗边缘锯齿,而在前端正中央还有一个,也是最大的。前齿骨的腹后突向后分叉,与在叙五龙中一样,但在锦州龙(Jinzhousaurus)中没有分叉。在齿列前方的齿骨部分向下弯曲,这与锦州龙和叙五龙中平直的齿骨腹缘不同。在冠状突之下齿骨的后端也略向下弯。齿骨的侧面有许多神经血管孔,其中前端的两个较大。冠状突垂直于齿列,并在近顶端处前后向最宽。有一小的上隅骨孔存在,隅骨侧视依然可见(图3—25)。

齿系 上下颌齿列出露不全,但可见至少20颗左侧上颌功能齿和18颗右侧下颌功能齿(图3—24)。磨蚀的上颌功能齿菱形,唇侧视有一偏向后方的主嵴,在它之前还有若干微弱的附嵴。齿骨齿则相对较宽大,舌侧视其釉质齿冠面上有一偏后的主嵴和一偏前的次嵴,在这两个嵴的外侧还分别有若干附嵴。这些附嵴始于齿冠边缘的锯齿,而这些锯齿越靠近底部越发育,呈布满乳头状颗粒的舌状。前端每个齿槽内有一颗功能齿和一颗替换齿,而在中部有的齿槽内多了一颗替换齿。

中轴骨骼 保存有9块颈椎,16~17块背椎和6块荐椎。加上寰椎和枢椎,共有11块颈椎。颈椎都是后凹型的,而且椎体的两侧面向腹侧收缩在腹部形成一个似龙骨嵴状的纵嵴。与其他禽龙类最大的不同在于,第3颈椎的后关节突背面还有一个通常在蜥脚类中才有的上关节突(图3—26c,d)。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在后部颈椎可见类似蜥脚类中的一个椎体横突后板(图3—26i)。第1和第2背椎为过渡型,它们的椎体还是后凹型的(3—27a—c),但副突横跨椎体和椎弓,椎体和椎弓间的缝合线清晰可见。到第5背椎已是双平型(图3—27d—f)。在这个椎体上有一个像在蜥脚类中的前关节突横突板存在,但远没有像在蜥脚类中那样发育。在第6背椎的后关节突和椎孔间有一横向压缩的薄板相连,这似乎是脊椎附属关节的下楔关节。类似形态在其他背椎,尤其是第13背椎中也可见(图3—28a—c)。如果属实,这是此类关节在鸟臀类中的首次发现。最后两块背椎的副突还在椎弓上,而不是像锦州龙等移到横突上并共同构成一个与肋骨的关节面。第4荐椎的腹侧有一深的纵沟,这在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中也有。在荐椎棘突基部两侧可见骨化腱(图3—29)。

左侧胸骨保存完好,是典型的“斧状”,有一个较长的柄和扩展的头。在“头部”的内后缘形成一个小的钩状突(图3—30),这在锦州龙中更发育,而在兰州龙中则没有。

图3—25 诺氏马鬃龙的右下颌 右侧齿骨吻端(a—c):a.外侧视;b.内侧视;c.背侧视;d.右侧齿骨外侧视;e.右侧上隅骨外侧视。英文缩写:ap.关节突;dia.齿隙;gf.关节窝;lcb.齿骨外侧面冠状突基部突起;Mg.麦氏软骨沟;pdg.前齿骨沟;saf.上隅骨孔;sym.齿骨联合;vcb.沿齿骨腹缘的冠状突基部腹侧突起;vcq.方骨的腹侧髁。

图3—26 诺氏马鬃龙颈椎 第3颈椎(a—d):a.前视;b.后视;c.右侧视;d.上关节突及后关节突右背侧视;e.第4颈椎的右侧视;f.第7~9颈椎的左侧视;第10颈椎(g—i):g.前视;h.后视;i.右侧视。英文缩写:cap.颈肋近端;dia.椎弓横突;epi.上关节突;lam.隔板;para.椎体副突;pozy.后关节突;przy.前关节突;tp.横突。

附肢骨骼 左侧肩胛骨保存了分离的部分肩胛骨盘和部分肩胛骨干(图3—31)。肩胛骨盘较大,其背缘的肩峰突似一结节,而不像在锦州龙中那样明显向外侧突出。肩胛骨干腹缘上凹,不像在原巴克龙中那样直。仅保存了左侧肱骨的近端(图3—32)。近端视,它的前缘凹进,而后缘被中间的肱骨头分成内外两个凹区。两侧髂骨和荐椎关联保存,但前后端不全。髂骨最主要的特征是其上拱的背缘(图3—33),而在绝大部分鸭嘴龙形类中都是直的。在坐骨柄偏后不远的髂骨后突背缘上发育一侧向隆突,它应该相当于更进步鸭嘴龙形类中的髂上突。在髂骨后突腹侧未见短架结构存在,这和原巴克龙中一样,但在锦州龙中则不同。坐骨柄发育,前后向长,并面向腹外侧。侧视髋臼窝背缘明显上拱。股骨仅保存部分(图3—34),远端内侧髁和外侧髁在前面围成几乎封闭的深凹。

图3—27 诺氏马鬃龙前部背椎 a.第1背椎前视;b.第2背椎后视;c.第1和第2背椎右侧视;第5背椎(d—f):d.前视;e.后视;f.左侧视。英文缩写:cap.背肋近端;dia.椎弓横突;lam.隔板;ncs.椎弓—椎体缝合线;para.椎体副突;tp.横突。

图3—28 诺氏马鬃龙后部背椎 第13背椎(a—c):a.前视;b.后视;c.右侧视;d.第16背椎前视;e.第16、17背椎右侧视。英文缩写:cdd.下关节突上的后凹;crd.下关节突上的前凹;hsp.下关节突;para.椎体副突;ri.下关节突上的径向嵴;tp.横突。

图3—29 诺氏马鬃龙的荐椎及关联的髂骨 a.背视;b.腹视。英文缩写:gr.凹槽;li.左侧髂骨;ns.神经棘;ot.骨化的肌腱;ri.右侧髂骨。

图3—30 诺氏马鬃龙左侧胸骨 a.腹视;b.背视。英文缩写:clp.后外侧突;cmp.后内侧突。

图3—31 诺氏马鬃龙左侧肩胛骨 a.近端板;b.远端柄。英文缩写:acr.肩峰突;gle.关节窝;ri.嵴。

图3—32 诺氏马鬃龙左侧肱骨近端 a.前视;b.后视;c.近端面。英文缩写:dpc.三角肌嵴;hd.肱骨头;lt.小结节。

图3—33 诺氏马鬃龙的髂骨侧视图 a.左侧髂骨;b.右侧髂骨。英文缩写:ace.髋臼;ip.坐骨柄;lev.侧外翻的嵴;poap.髋臼后突;pp.耻骨柄。

图3—34 诺氏马鬃龙破碎的股骨 a.左侧股骨后视;b.右侧股骨前视;右侧股骨远端(c—e):c.前视;d.内视;e.远端面。英文缩写:4t.第四转子;gt.大转子;lt.小转子。

公婆泉龙属 Genus Gongpoquansaurus You,Li et Dodson,2014

模式种 马鬃山公婆泉龙Gongpoquansaurus mazongshanensis(Lü,1997)。

鉴别特征 轭骨前突有一指状突起上伸至泪骨,泪骨有一长的前腹突处在上颌骨的背缘,下颞孔大,下颌齿冠无中嵴。作为基干鸭嘴龙科有别于其他类群的特征组合:横向加长的上颞孔,宽而平的顶骨背侧面中央有一个深的纵凹,并发育成大而直的颈嵴。

分布与时代 甘肃,酒泉。早白垩世,阿尔布期。

马鬃山公婆泉龙 Gongpoquansaurus mazongshanensis(Lü,1997)You,Li et Dodson,2014

Probactrosaurus mazongshanensis Lü,1997(original description).

?Probactrosaurus mazongshanensis (Norman 2002,2004).

‘Probactrosaurus’ mazongshanensis (You and Li,2009).

‘Probactrosaurus’ mazongshanensis (McDonald et al.,2010).

‘Probactrosaurus’ mazongshanensis (Carpenter,Ishida,2010).

‘Probactrosaurus’ mazongshanensis (Buffetaut,Suteethorn,2011).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登记号IVPP V 11333(野外编号9208—21),头骨后部。

副模,标本登记号IVPP V 11334—16,部分左侧方骨;IVPP V 11334—10,11,14,3颗近乎完整的上颌齿;IVPP V 11334—12,13,15,3颗独立的齿骨齿;IVPP V 11334—1,4块颈椎(包括一个近乎完整的第10颈椎);IVPP V 11334—2,第2背椎;IVPP V 11334—3,几乎完整的荐椎;IVPP V 11334—4,两段尾椎(一些具有神经棘和人字骨);IVPP V 11334—17,完整的左肩胛骨;IVPP V 11334—18,部分左肱骨;IVPP V 11334—8,左髂骨的部分前髋臼突;IVPP V 11334—9,右髂骨的部分后髋臼突;IVPP V 11334—6,7,部分左、右耻骨;IVPP V 11334—5,近端缺失的右股骨。

鉴别特征 同属。

产地与层位 甘肃,酒泉,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阿尔布阶,中沟组,灰色层。

标本记述

头骨 仅保存了头骨的脑颅部分(图3—35)。顶视方向,上颞孔尽管保存不全,但其横宽要大于前后向长。在两上颞孔之间沿顶骨正中线有一纵凹,此凹向后在顶骨末端发育成一高耸的颈嵴。

图3—35 马鬃山公婆泉龙的头骨后部背视图

齿系 保存了3颗上颌齿和3颗齿骨齿,它们均未磨蚀,为替换齿。上颌齿较齿骨齿窄,其唇侧齿冠上有一近中主嵴,而无其他附嵴可见。齿骨齿相对较宽大,舌侧视其齿冠上有一略偏后的主嵴和位于主嵴前后的两个次嵴,未见其他附嵴。无论是上颌齿还是齿骨齿,齿冠边缘的锯齿都发育,呈布满乳头状颗粒的舌状。

叙五龙属 Genus Xuwulong You,Li et Liu,2011

模式种 曰伦叙五龙Xuwulong yueluni You,Li et Liu,2011。

鉴别特征 齿骨前端没有下垂而且腹缘略有上翘,下颌关节面与齿骨背腹向高度的一半等位,耻骨前突向前下方扩展。

分布与时代 甘肃,酒泉。早白垩世,阿普特期。

曰伦叙五龙 Xuwulong yueluni You,Li et Liu,2011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登记号,GSGM—F00001(野外号GSJB06—17—04),一部分关联的个体,包括头骨带下颌,缺失后部尾椎的中轴骨骼,左侧腰带。

鉴别特征 同属。

产地与层位 甘肃,酒泉,俞井子盆地。下白垩统,阿普特阶,下沟组,灰色—杂色层。

标本记述

头骨带下颌 头骨背腹向受挤压,尤其是在后部(图3—36a,b)。前颌骨口部略向下弯,但最低点不超过下颌齿列。在马鬃龙等进步类群中口部下垂要发育得多。前颌骨腹外突向后延伸尖灭于上颌骨和泪骨之间,未与前额骨相接。前颌骨和上颌骨之间有一明显的缝隙,说明两者之间关联松动,这也即前人强调的禽龙类特殊的头骨“侧动关联”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颌骨侧视其上升支顶点的前半部分要比后半部分长,而在马鬃龙中两部分近于等长。泪骨像马鬃龙中那样向腹下方尖灭。轭骨向前延伸不超过上颌骨上升支。在两前额骨之间的两鼻骨结合处有一凹陷。前额骨上有一小孔。前额骨的后方还和一细长棒状眼睑骨相连。额骨表面平整光滑,额骨之后的头骨顶面向后略收缩并略向后下方倾斜。这与金塔龙中的近四方形的额骨一样平整的顶面不同。

前齿骨的后腹突分叉。齿骨前端腹缘略向上翘,有一个短的齿间隙。下颌关节面不像在马鬃龙等进步的鸭嘴龙超科成员中那样低,而是与齿骨干中间高度持平。

图3—36 曰伦叙五龙头骨带下颌及正模标本 a.左侧视图;b.素描图;c.正模左侧视图。

头后骨骼 保存了完整的荐椎和荐前椎序列(图3—36c),有11块颈椎和16块背椎。在马鬃龙中You等(2003)认为有16块背椎,但McDonald等(2014)认为有17块。与马鬃龙一样有6块荐椎。中前部的19块尾椎也保存。

左侧腰带出露。髂骨前突远较后突长,髂上突围位于髂骨后突背外缘的前部。前耻骨突发育,超出髂骨前突,并在前端向下方扩展,而纤细的耻骨干只有坐骨的一半长。

金塔龙属 Genus Jintasaurus You et Li,2009

模式种 半月金塔龙Jintasaurus meniscus You et Li,2009。

鉴别特征 半月形的副枕骨突有一个很长的下垂支,其末端位于枕髁腹缘下。它有一个比其他基干鸭嘴龙形类更长的眶后骨鳞骨支,但与鸭嘴龙超科成员相比,其上枕骨的枕面没有前倾,而且副枕骨突末端没有前弯。

分布与时代 甘肃,酒泉。早白垩世,阿普特期。

半月金塔龙 Jintasaurus meniscus You et Li,2009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登记号FRDC:GJ 06—2—52,头骨后半部,包括眶后骨、鳞骨、顶骨、额骨和脑颅。

鉴别特征 同属。

产地与层位 甘肃,酒泉,俞井子盆地。下白垩统,阿普特阶,下沟组,灰色—杂色层。

标本记述

头骨 保存了头骨后半部分(图3—37)。顶视近正方形,内含的两个上颞孔近椭圆形,前外—后内指向。沿顶骨正中矢状嵴发育,并在末端抬高且分叉。枕面和顶面垂直。两个副枕骨突非常发育围成半月形,其下垂支末端延伸于枕髁腹缘下。眶后骨为三射型,其向后的鳞骨支长,覆盖在鳞骨的眶后骨支的背侧方,几乎构成下颞孔的整个背缘。额骨背面平整略凹。

图3—37 半月金塔龙部分头骨 背视(a,b),后视(c,d),右侧视(e,f)。其中左侧为照片,右侧为骨骼素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