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少年期心理特征
(一)心身发展快而不平衡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方面呈现快速的发展,表现为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显露。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应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不一定能平衡发展,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在“幼稚”与“成熟”上会有大幅度的波动。
(二)实现同一性
1.实现自我的统一 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为自己现在的真实情况以及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而向往。伙伴间的来往,及各种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渴望弄清世界是什么样,社会又是什么样。这种不断认识和探索的我、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使自我意识达到积极的统一。
2.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青少年早期的价值和道德观念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进入社会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利益需要,使他们对原来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评价,并试图把这些价值和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
(三)依恋关系的变化
1.独立意识的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广泛交往,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他们要摆脱家长和其对自己的监护,摆脱由这些成年人规定的各种形式的束缚。由于价值标准及同辈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大于来自父母的影响,因此,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摆脱家庭束缚”的倾向。
2.伙伴关系密切 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主要的社会关系,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关系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打扮等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在伙伴关系中,相互间对共同问题的讨论及各方面的经验为他们提供了大量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认知改变
青春期由于形成运算的出现而使思维趋于完善,完全脱离了儿童时期的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的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阶段。已懂得试验、假说、推论这类形式化的思考,运用理论来推想各种因果关系,开始懂得处理复杂的信息或资料。他们学会自我批评,各自按照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青年初期从15~18岁,身心接近成熟,人生观基本形成,知识面大大扩展,独立性也明显加强,喜欢独立思考,但对事物又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因此对问题的看法与父母常常不一致,形成了所谓的“代沟”,如何减少因代沟产生的矛盾冲突,这是父母和孩子都应当努力的事。加强交流,相互谅解,这是缩小代沟、增进和谐的主要方法。父母首先要了解子女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子女也要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青少年想的大多是学习负担、课余活动、伙伴关系、自己的形象风度以及与异性朋友交往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上,青少年希望自己的见解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支持,但又不愿受到父母的约束,其行为表现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
另外,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也经常发生变化,父母应理解子女这种既独立又依赖的特点,因势利导,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尊重孩子的意见,循循善诱,加强引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要做出好的榜样,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对子女做的事,不要件件都指手画脚,有的可以放手让他们独立去进行,而必须管的事一定要管到底。父母应看到孩子的独立性,尊重他们的“隐私”,遇事应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分的反应。青少年比较幼稚,容易犯错误,父母应了解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