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与作用
(一)家长心理和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
过去常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事实上,孩子生下来之后心理状况也如一张白纸一样,家长的心理素质、教养方式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方向。有些家长带孩子来咨询时总是诉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殊不知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家长的病态心理造成的。
1.家长过分要强、虚荣心过高会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甚至疾病。例如,有位家长把一个7岁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训练课程,钢琴、绘画、英语、书法、下棋、作文等,结果使孩子产生对学习的紧张综合征。还有的孩子在家长的严密监督下仿佛学习考试都是为了家长,平时学习还可以,一到考试就紧张得不得了,失眠、厌食、歇斯底里发作等,有的临近考试竟要放弃。
2.家长的过分挑剔、完美主义造成孩子许多心理障碍。例如,家长对孩子写作业要求甚多,孩子写一笔要反复描,擦了写,写了擦,结果动作拖拉,有时考试都写不完,严重的还会造成强迫行为。
3.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会传给孩子。有的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家长非常担忧,经常抱怨、烦躁不安、絮絮叨叨,对孩子过分关注,结果孩子变得敏感多疑、自卑、退缩、神经质。
4.家长对孩子总是否定,让孩子失去自信心。家长总希望孩子要表现得和自己小时候一样好,甚至更好,稍有一点缺点就横加指责,把打骂当成家常便饭。作为父母,先要反省自己的问题,放松心情,自己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分析和矫正错误。
据研究,以下十个方面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
(1)缺乏抚爱:由于离婚或丧失父母等原因,得不到关心与照顾。
(2)态度不一:父母双方对待儿童的态度不一致;或前后态度不一致;忽冷忽热。
(3)儿权至上:父母视孩子为“小皇帝”,有求必应。
(4)经常惩罚: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施以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
(5)不良诱惑:有意无意地用不良行为或感情诱惑儿童,造成不良行为习惯或心理。
(6)过分苛求:让孩子学这学那,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
(7)角色混乱:要求儿童扮演与其年龄、性别和能力不相称的角色,如男扮女装。
(8)欲求挫折:对儿童的生理欲求做出抑制性的反应。
(9)弄虚作假:经常对儿童说假话,不守承诺。
(10)父母操纵: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好。
(二)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成功的母亲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并能用孩子理解的语言与之进行交流。她们能考虑到孩子此时此刻的意图,使用一些相当于或稍高于孩子理解水平的语言,谈话时间的长短随孩子的意愿而决定,这些充分照顾孩子意愿的做法,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有益。
中外历史和当代的教育科学都证实了这样一条规律:在早期教育问题上,母亲比父亲更重要。一位外国教育专家曾说:“人类的命运掌握在母亲的手中……教育应当从改造母亲开始。”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对女性的教育,他们的共识是只有高素质的妇女才有高素质的下一代,才有全体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当今,我国年轻母亲的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还较低,这无疑要影响下一代。这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是21世纪的建设者,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母亲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其他任何人,包括孩子的父亲都难以替代的。因此,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母亲的人都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肩负起培养一代高素质祖国建设者的重任。
(三)父亲对孩子成长的特殊作用
孩子出生以后,做爸爸的一定非常兴奋吧!因为一个柔弱无助的小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并将从此与爸爸的生命密不可分,相信做爸爸的内心一定充盈着自豪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越来越依恋和喜欢爸爸,并希望从爸爸这里寻求安慰。
一般而言,孩子在妈妈面前表现得很安静,而在爸爸跟前则表现得很兴奋。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的文化和社会阶层中,爸爸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孩子,而妈妈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势;爸爸的动作一般比较粗犷,喜欢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与孩子一起玩耍,而妈妈却很轻柔平和,倾向于用玩具逗孩子玩;爸爸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去探险,不会过分保护,妈妈则倾向于溺爱和过分保护,对孩子的每个动作都很紧张。与爸爸的共同活动,使孩子受益多,主要的好处有:获得高智商、减少暴力行为、建立良好的社会行为,从而使孩子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是什么?
由于中国长期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庭中的父亲认为“教育孩子不是我的事,是他母亲的事”。事实上,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我们先看看心理学是怎样论述男性和女性的气质差别的。男性:勇于冒险、富于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和自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气质特点是互相补充的,有优秀的一面,又都有缺憾的一面,因此,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兼收并蓄,扬长避短,在勇于冒险的同时又不失稳重,在坚定、大度的同时,又能以忍耐、服从的态度和别人相处,这就是为什么说父亲和母亲都要参与家庭教育的原因。
男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交往方式和活动内容,他们有时把自己变成“大男孩”、“大朋友”和孩子一起跑跑跳跳,做各种游戏,有时和孩子一起修理各种玩坏的玩具,有时他们会极有耐心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为什么”。当然,对孩子的要求有时在女人眼里是近乎“苛刻”的,但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孩子的活泼、勇敢、自信、智慧等多种心理品质。
强调父亲参与家庭教育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托幼机构中很少有男性教师,这就更加减少了幼儿与男性接触的机会,这对男孩子的损失尤其重大,因为他完全没有可模仿的榜样,不知道男人应该怎样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使女孩子受到的损失是:长大成人后在男人面前感到手足无措,紧张和羞涩。因此,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如果再深一步讨论的话,问题就更加严重了,有极少数男孩因很少接触父亲,性格中多数是女性性格,甚至发生性别角色混乱,长大后的恋爱与婚姻会遇到困扰和障碍,后果相当严重,因此,我们恳请那些终日忙于工作、生意和社会交际的父亲们,每天至少拿出两个小时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
(四)孩子心中的理想父母
每对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照顾与成长环境。如果想成为孩子心中理想的父母,就要先了解孩子要的是一个怎样的父母。
孩子希望每个父母都具备关心孩子、了解孩子、以身作则的品质。在孩子需要父母时,可以提供及时的爱与支持。依据学者研究,孩子心目中的理想父母,归纳研究结果发现,至少要具有下列特性:
1.夫妻感情融洽争吵少 理想的父母不会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说脏话、批评他人、不会命令指挥人,夫妻感情融洽,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气氛,让孩子视家庭为生活的保障与避风港,夫妻二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有了爱,生命才显得伟大;有了爱,生活才有意义。
2.和蔼可亲不打骂 一般的父母仍存有“棍棒之下出孝子”传统的不当观念。认为教养孩子以严为主,殊不知,打骂的教育适合以培养出阳奉阴违的孩子。表面上服从父母,内心不服。
其次,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脾气暴躁、有攻击行为出现。如果孩子犯错之后,给孩子的是如何辨别是非对错的思考能力,而不是怒骂责罚的情绪发泄方式。应有容许孩子偶尔犯错的雅量,并给孩子将功补过的机会。
3.不要经常出去应酬 理想的父母不要把公事带回家,要保留一点精力回家。晚上或假日,尽量减少应酬,孩子约定的时间要遵守。如有失约时,也应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与说明。
4.经常陪孩子玩 由于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经常可能疏忽与孩子共同玩耍,要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理想的父母应懂得随时抽空陪孩子玩。因为陪孩子玩可交流感情,培养亲情,并可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增进亲子间的沟通。
其次,在玩的过程中有助于了解孩子、发展共同的兴趣、陶冶孩子的心性、协作性、增强创造能力、增进想象力。
5.对子女要公正不偏心 理想的父母没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也没有“哥哥比较大,应该让弟弟”,“大的要让小的”等不当的想法,应该秉持着公平公正的不偏心的教育方式。
6.多说故事、多买故事书 理想的父母要经常抽时间陪孩子,多说故事给孩子听,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既可让孩子增加见闻,又能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7.不要在他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 虽然孩子的缺点不少,但父母应给孩子适当的自尊心,避免在他人面前斥责、批评孩子的不是,让孩子在他人面前下不了台,丧失自尊心。
8.不要逼孩子吃饭 孩子不吃饭虽然是一件令人心烦的事,但理想的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不要逼迫、勉强孩子把饭吃完,这样易使孩子对吃饭产生反感心理。
9.不要剥夺孩子做事的机会 只要是孩子能力范围可及的事,尽量由孩子自己动手处理,除非孩子需要你的帮助,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与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时,不要忘了多给予称赞鼓励。
10.无论多忙都要停下来听孩子讲话 理想的父母懂得凡事倾听、凡事商量的道理。平日不管有多忙,只要孩子有话跟你讲,应当尽量停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
孩子对父母的要求集中起来有下列10条:
(1)孩子在场,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要给同样的爱。
(3)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4)父母之间要互谦互让,相互谅解。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7)孩子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的朋友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生儿育女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事件。呱呱落地的孩子为我们带来了创造生命的喜悦,也给我们带来了将幼小生命抚育成人的沉重而神圣的责任。
就父母的本意而言,没有谁不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活得健康、愉快、成功。然而,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不少父母而言,这种出自本能的良好愿望并没有成为令人欣慰的现实。“舐犊之情”所蕴涵的爱、“望子成龙”所凝聚的情并未能使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子女上真正得到成功。
亲职教育的对象,狭义地讲是指父亲、母亲这些与孩子有着直接“亲子”关系的人,广义的理解则包括孩子的亲属、监护人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密切接触的人。亲职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相联系,即:使这些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学习与孩子相处时的特殊技能、技巧,成为孩子喜欢亲近,并能对孩子健康、幸福成长产生有效影响的人。总之,亲职教育突出了人类父母与动物父母的本质区别,强调了人类繁衍抚育后代的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亲子教育使生理、血缘意义上的父母,成为社会、教育意义上的父母,是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