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来自单亲家庭

我来自单亲家庭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鹏的爸爸是一位大学教授,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鹏也是一样,他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能比他优秀。家鹏的谦虚正是父亲想要的,可过分谦虚让家鹏变成了一个自卑的孩子。这样一来,父亲的赞扬对家鹏来说,就更加珍贵了。故事中的家鹏变得越来越自卑,其实与过于消极的评价有关。如果家鹏不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父亲他需要的爱并不是一味的批评和鞭策而是简单的夸奖与肯定,父亲可能会永远用错误的方式对待他。

第五章 直面家庭问题——磨炼也是一种财富

第一节 爸爸,我想得到你的赞扬

点睛引言

在告诉父母我们不是完美小孩的同时,也告诉自己父母也不是我们期待中的完美大人。

案例描述

家鹏是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品学兼优,不仅年年考试名列前茅,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家里他也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不仅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帮妈妈分担家务。家鹏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严父慈母”的家庭里,每次他表现得好,妈妈都不会吝啬自己的夸奖;而爸爸呢,却总是板着脸,告诉家鹏比他优秀的大有人在,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家鹏的爸爸是一位大学教授,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鹏也是一样,他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能比他优秀。虽然在别人看来,家鹏已经很优秀了,但他怕太多的夸奖会让家鹏得意忘形,因此每次在别人夸奖过后,他都不忘给家鹏泼一盆冷水。

可是家鹏却对爸爸的“良苦用心”毫不知情,在家鹏眼里,爸爸是他的偶像,对他来说爸爸的夸奖比任何奖状都重要,可不管他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肯定。

渐渐地,家鹏有些泄气了,因为不管他多努力,爸爸都会说“还要继续努力”“不要有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比你做得更好”之类的话。慢慢地,他开始不相信自己,觉得自己确实不如别人,特别是当考试考得差或者做什么事失败后,他就更加确信父亲说得对。

家鹏的谦虚正是父亲想要的,可过分谦虚让家鹏变成了一个自卑的孩子。竞选班长时,他不再像原来一样跃跃欲试,而是觉得自己的能力还远远不够;考得不好时,他会觉得这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而考得好呢,却是“偶尔走运罢了”。可是后来,家鹏发现,过分虚心并没有让他进步,反而使他退步了很多。

想一想

父亲的打击让家鹏变得自卑,想一想,谁的打击对你来说是最“致命”的?

心理透视

1.为什么父亲的赞扬对家鹏那么重要呢

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每个人都希望被赞美,在心理学意义上源自于个体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一旦这种精神需求被满足,人就会充满自信和动力。因此对于家鹏来说,希望被父亲赞扬是再正常不过的需求了,而且在家鹏看来,父亲是自己的偶像,也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如果能得到父亲的夸奖,他就会充满自信和干劲。可是家鹏的父亲出于“望子成龙”的想法,不忘时时提醒他、告诫他,甚至打击他,而赞扬与奖励却是少之又少。这样一来,父亲的赞扬对家鹏来说,就更加珍贵了。

2.没有了父亲的赞扬,家鹏为什么会自卑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他人评价的影响,特别是受父母的评价的影响。家鹏的爸爸对家鹏的评价都是“不够好”“还需继续努力”,虽然爸爸的本意并不是贬低家鹏,而是希望他能再接再厉,做更优秀的人,但过多的消极评价对家鹏来说就像是一张张“标签”,这些“标签”上都写着“笨小孩”“没用的家伙”“失败者”等不好的字眼。这些“标签”时时刻刻都“贴”在家鹏的身上,也慢慢地渗透到他的心里,久而久之,家鹏就接受了它们,并把它们当作对自己的真实写照,认为自己真的是“没用的家伙”“失败者”。这些“标签”让家鹏变得越来越不敢去尝试,越来越自卑。

锦囊妙计

家鹏觉得自己进步了,但父亲依然“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家鹏应该怎么办呢?

1.欣赏自己,树立自信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但是相对于别人的欣赏,自己对自己的欣赏才是最重要的。故事中的家鹏变得越来越自卑,其实与过于消极的评价有关。当一个人过于看低自己的时候,就会放弃很多原本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且对自己的成功视而不见。因此,家鹏应该认识到,那些写着“失败者”的“标签”并不能代表自己。他应该撕掉“标签”,正确看待自己,树立自信,在别人欣赏自己之前,先做到自我欣赏。

自我欣赏小方法:

每天早上给镜子里的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我很棒”。

每天找出自己身上的十个优点,坚持一段时间,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呢!

2.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

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但有很多父母像故事中家鹏的父亲一样,总是在用错误的方式表达爱,结果只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家鹏不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父亲他需要的爱并不是一味的批评和鞭策而是简单的夸奖与肯定,父亲可能会永远用错误的方式对待他。因此,他应该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爱我你就夸夸我!”

3.放低期待,体谅父母

父母的爱总是包含了太多期待,他们希望孩子能够优秀、高人一等,因此不惜给孩子施加压力,增加孩子的痛苦;但作为孩子,我们同样也对父母抱有很多期待,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时时刻刻理解我们的感受,我们做得好时夸奖我们,做得不好时原谅我们。所以,请放低自己对父母的期待,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在告诉父母我们不是完美小孩的同时,也告诉自己父母也不是我们期待中的完美大人。

心理自助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巴德·舒尔伯格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兴奋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着我,不住地赞扬。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道。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摸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誊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画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不满12岁。

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肃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也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第二节 我也有个公主梦

点睛引言

梦醒了,生活还要继续。

案例描述

小惠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为了让小惠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把她送到了城里读书。小惠的零用钱很少,刚刚够交伙食费;她的衣服也很少,刚刚够换洗着穿,也不是什么时髦的样式。尽管这样,小惠还是很感激她的父母能把她送到城里读书,为了报答父母,她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为了省钱,她也不像其他女孩那样爱买零食,更别说买衣服了。但小惠还是很满足,每天都开开心心地生活着。直到小惠遇到了新同桌丹丹,她再也开心不起来了。

丹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她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闪亮的蝴蝶发卡,带着父母的千叮万嘱,来到了小惠的班级,并成了小惠的同桌。丹丹迅速成了小惠最好的朋友,丹丹知道小惠家条件不好,对小惠特别照顾,“小惠,我妈妈又给我买了新的发卡,这个送给你!”“小惠,我爸说了,要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这苹果给你吃!”小惠很感激有这样的朋友,但每一次听到丹丹说“我爸说……”“我妈给我买了……”时,她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她经常想:“凭什么丹丹可以有富有的家庭,而我只能是一个农村的穷孩子?凭什么丹丹可以有这么宠她的爸妈,而我的父母把我送来学校就不管我了?”渐渐地,怨恨、妒忌和自卑在小惠心里滋长,她觉得丹丹对她的友好是施舍和嘲笑,同学们看待她的眼光更是充满了鄙夷和歧视。而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小惠经常幻想她有一对特别富有的亲生父母。她的亲生父母曾经因为不得已的原因才把她寄养在现在这个家里,但突然有一天,他们会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开着豪华的大车来到学校,把她接到大别墅里。他们会对她特别好,能满足她所有的要求,给她买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和最漂亮的发卡,让她一下子能从灰姑娘变身为白雪公主。

但是每个月回家,小惠都会从华丽的幻想跌落到灰暗的现实里,她不得不承认,她的亲生父母就是这一对普普通通的农民夫妇。小惠开始对自己的父母发脾气,埋怨他们不给她买新衣服,质问他们为什么这么穷。在学校,小惠也不再努力学习了,她总是想,自己再努力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别人不需多努力,也能过上比她更好的生活。她和丹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也经常因为同学的无心之言和他们发生矛盾,就这样,小惠慢慢变成了一个像刺猬一样到处扎人的孩子。

想一想

是什么让小惠变成了一只“小刺猬”?

心理透视

小惠原来是一个乖巧的孩子,她懂得感恩,知道父母把她送到城里读书不容易,她用努力学习、勤俭节约来回报父母的恩情。但新来的同桌让她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她看到了原来有人可以像公主一样生活着,原来自己一直都过得这么辛苦。她觉得这个世界真是不公平,她幻想自己有不一样的命运,于是她变得爱抱怨,讨厌现实,觉得人人都看不起她。渐渐地,她成了一个到处扎人的“小刺猬”。

其实,小惠有以下两点心理误区。

1.误区一:盲目攀比,错把爱等同于物质的满足

在丹丹父母的映衬下,小惠父母对她的爱似乎显得太单薄。在小惠看来,似乎“给我买更贵的衣服,就代表爱我多一些”,而把父母为她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作的牺牲、对她的愿望的尽可能满足、对她的悉心照顾等都丢在一旁。其实那些她嫌弃的东西,都渗透着父母对小惠的爱,这样的爱虽然不像昂贵的衣服、漂亮的发卡那样华丽,却也同样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2.误区二:把富有当作自信的关键

小惠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因此在吃穿住行上,小惠都要比别的孩子更艰苦一些。她没有时髦的衣服,没有漂亮的发卡,也没有吃不完的零食,这些让小惠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心里暗暗觉得自己样样都不如别人。而周围家境比较富裕的同学,似乎穿件漂亮衣服,头就能昂得高一些;穿双贵一点的鞋,脚下就能生风。于是,她幻想自己的亲生父母“开着豪华的大车来接她”,给她所有富人拥有的东西,直到这个时候她才能被同学们看得起,才能充满自信。

锦囊妙计

1.换种心情看自己

总是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看会越来越自卑,想想你的优势吧!你的家庭可能并不富有,但至少它是温馨幸福的;你的衣服可能并不时尚,但至少它是防风保暖的;你的父母可能并没有把你捧在手心,但至少他们是爱你的。换种心情看自己,你就会幸福!

2.感恩父母

你的家庭并不富裕,但父母为了能让你过得好,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想一想,要买同样的衣服,你的父母要比别人的父母多工作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可是他们还是尽可能地满足你的要求,可见他们有多爱你!虽然在物质上,他们并没有过度地满足你的虚荣心,但在精神上,他们教会了你独立,教会了你节俭,这些美好的品德都是不能用物质来衡量的,都是能让你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3.做精神上的富人

物质上的富有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家庭条件的好坏,而取决于理想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一个家庭条件再好的人,如果没有理想,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依旧是一个没有多大价值的人。从古至今,有多少富家子弟,仗着自己家境好,挥霍无度,成为旁人口中的“败家子”“纨绔子弟”。他们仗着金钱得来的“自信”,在别人看来只是可笑的泡沫而已。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自信,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就要尽己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努力实现目标,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精神上的富有,成为一个真正自信的人。

4.化抱怨为前进的动力

在学校里,确实有一些同学会以家庭条件好坏作为评价别人的标准。但是,家庭条件如何并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如果把自己的心思都放在别人看待自己的眼光上,只能让自己更痛苦。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心思放在自己能够决定的事情上,用实际行动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美国前财政部长阿济·泰勒·摩尔顿曾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一个人若想改变眼前充满不幸或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只要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我希望情况变成什么样’,然后全身心投入,采取行动,朝理想目标前进即可。”阿济·泰勒·摩尔顿出生在一个悲惨的家庭里,她的生母是聋子,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但如她所说,“一个人的未来会怎么样,不是因为生下来的状况。如果情况不如人意,我们总能想办法加以改变”。

如果小惠能化抱怨为前进的动力,承担起改变命运的重担,给自己定下远大的目标并努力践行,多年以后,说不定就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公主梦”。

心理自助餐

我的麦子熟了

14岁的高占喜,青海农家子弟,因为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节目,和一个叫魏程的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节目打出的议题是:7天之后,高占喜愿意回到农村吗?

第一天,占喜在机场被新爸爸新妈妈接进了豪华的宝马车,他害羞地靠在真皮座椅上面,不说话,认真地看着窗外闪过的高楼大厦,忽然,他泪水盈眶。

占喜住进了一栋豪华如天堂的复式公寓,拥有一间无比舒适的大卧室。面对丰盛的晚餐,他无所适从,紧张得5次掉筷子。接着,新爸爸新妈妈一次给了他200元的零花钱。从前,他一个月只有1元的零花钱。

在气派的理发店里,占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又一次盈满泪水。

之后,他完全忘记了看书,迅速适应这种新生活。他整天靠在松软的巨大沙发里,茶几上是他之前从未见过的零食,面前是巨大尺寸的液晶电视。他自在地享受着这一切,除了脸颊上那抹不去的高原红,就像是在这里长大的。

当占喜尽情享受新生活时,观众们忧心忡忡——这个孩子会丧失本性,沉迷于吃喝玩乐吗?

某天,占喜被安排去买报。归途中,占喜变得少言寡语。他看到城里人行色匆匆,在马路之间穿梭,犹如他在稻田之间穿梭,也看见天桥下的乞丐,衣衫褴褛地等待施舍……那天,他对记者说,城里也有穷人,生活也不容易。记者问:“那你同情他们吗?”占喜说:“不,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幸福靠自己。”

说话时,他分明又是那个崇尚奋斗,一直努力的高原孩子。

当晚短信预测,大多数观众仍然觉得占喜不愿回乡。谜底提前揭晓——当得知自己的父亲不慎扭伤脚的消息,占喜立刻要求赶回家乡。

“为什么急着要走?父亲的脚伤不是大事,难得来一次城里。”记者问。

占喜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

父亲很早目盲,哥哥在外打工,弟弟尚且年幼,14岁的占喜已经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力。他被城市吸引,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他也眷恋自己贫穷的家、艰辛的父母、几亩薄田和已经成熟的麦子。

城市是他的梦,贫穷的家却是他深植血液的责任。

回到农村后,占喜仍然五点半去上学,啃小半个馍馍当午餐,学习之余割麦挑水,仍然是补丁长裤配布鞋,刻苦读书不改初衷:“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参与《变形计》节目的7天,占喜像是做了一场虚幻的梦。在梦里,他坐豪车,住别墅,有吃不完的零食,打不完的游戏。但是,他明白这只是一场梦,梦醒了,生活还要继续。要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只靠做梦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靠自己的努力拼搏。

第三节 爸爸妈妈,请你们不要吵了

点睛引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案例描述

雷雷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工资微薄,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总的来说还过得去。可遗憾的是,雷雷的父母几乎每天都吵架——有时是因为妈妈抱怨爸爸不会赚钱,自己跟着吃苦;有时是爸爸埋怨妈妈不会持家,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上;有时两人又因为在对雷雷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分歧而相互埋怨。总之,从雷雷记事开始,家里就没有太平过,父母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引来周围邻居围观。

所以,在邻居们看来,雷雷从小就是个苦孩子。他们常常在背后议论雷雷的父母,有时也会用同情的口吻问雷雷,“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会不会打你呀”“他们每天吵架你难不难过呀”之类的话。爸爸妈妈每天都吵架,雷雷当然很难过。每当他们吵架时,雷雷都会害怕,害怕“战火”一不小心就烧到自己身上,也害怕爸爸妈妈离婚,自己成了没人要的孩子。

因为父母经常吵架,雷雷的小伙伴们也常常目睹他家里“战火纷飞”的景象,因此都不敢去雷雷家里玩,也不敢叫他出去。雷雷在朋友面前总觉得抬不起头来,因为他觉得和别人相比,自己的家庭是一个“不正常”的家庭,自己也是一个“不正常”的孩子。因此,他非常羡慕他的小伙伴们。在他的眼里,自己的家总是充满“火药味”,没有一点家的感觉;而别人的家庭总是和和睦睦,其乐融融。有时候,雷雷甚至想如果自己能生活在别人家里,那该有多好。

想一想

你的父母经常吵架吗?

你觉得他们吵架,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

心理透视

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关于家庭关系对于孩子心理问题影响的调查,调查表明: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离婚家庭的为30%,和睦家庭的为19%。

为什么父母吵架对孩子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呢?因为对大人而言,吵架似乎是很平常的事,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天塌下来了,他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面对“战火纷飞”的家庭环境,孩子常常会产生以下的心理困境。

1.困境一

经常看到父母在自己面前吵架的孩子,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导致父母吵架,因而产生自责感、罪恶感,不仅情绪上会受到影响,连行为也会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再做错什么。另外,有些父母在吵架后为了发泄情绪,常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责怪、惩罚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这样一来,在父母吵架时,孩子更是像身上安装了“不定时炸弹”一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2.困境二

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人们常说,“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但经常吵架的家庭却没有温暖、安全可言,有的只是相互间的猜忌和怨恨。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很难学会去完全信任别人,因此常常不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容易变得越来越孤独、冷漠。

3.困境三

和家庭和睦的孩子相比,长期处在 “战场”家庭中的孩子会更少体验到幸福、快乐、舒畅的情绪,焦虑、自卑、抑郁反而会时常伴随着他们。他们身上仿佛时常带着“怨气”,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显得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和周围的同学距离拉远,这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不良情绪,影响他们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锦囊妙计

雷雷因为家庭的不和谐而自卑,抬不起头来,我们要怎么帮助他消除这种自卑呢?而面对生活的压力,父母吵架又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孩子,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1.接纳父母——完美家庭很少见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雷雷来说,自己的家庭是不幸的,但在诉说自己的不幸的时候,也不用把别人的家庭想象得过于美好。其实,每个家庭都不是完美的。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里,就会面对不一样的挑战和困难。因此,要想消除因家庭原因造成的自卑,雷雷首先应该做的是接纳自己的家庭。它虽然不完美,虽然总是充满“火药味”,但它毕竟是自己的家。在这个家里,所有的不满都会被直接地表达出来(虽然表达的方式过于“激烈”),而不是被藏着掖着,直到迫不得已才爆发出来,这也未尝不是好事。

2.理解父母——磕磕碰碰总难免

爸爸妈妈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摩擦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从来不吵架的夫妻是不存在的。所以,当你看到父母又在吵架时,只要不是特别激烈的冲突,你大可不必把它放在心上,就把吵架当作是父母生活中的“调味料”吧。而且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是因为他们在试着沟通,有沟通就会有改变,这也是他们“独特”的交流方式。

3.相信父母——爱你的心永不变

可能父母从来都没有想过,他们吵架会对你造成这么大的伤害,但你要相信无论父母做了什么,他们都是爱你的。如果他们无意间的行为伤害了你,你要学会原谅他们。

4.帮助父母——“和平使者”站中间

作为父母“战争”的受害者,你可以大胆地告诉父母:“看你们吵架让我觉得很难过!”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存在,认识到他们的行为已经对你造成了影响。父母是爱你的,当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原来已经伤害到了你时,他们一定会换一种方式沟通的。

作为“战争”的旁观者,你也可以在父母吵架后帮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法。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听过你有理有据的分析后,父母说不定会恍然大悟,就此熄火了。但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有意偏袒一方,否则可能会激化矛盾,这样就是帮倒忙了。

心理自助餐

“和平使者”小测试

原本让你引以为傲的幸福家庭,现在却陷入无尽的争吵中,无助的你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你更不知道该怎么和父母沟通,让他们在乎一下你的感受,这让你很难过。面对越来越糟的境况,你会怎么办呢?

A.讨厌每天争吵的父母,疏远他们

你已经厌倦了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他们这样的行为不仅破坏了你心目中幸福家庭的形象,也让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孤单,于是你开始封闭自己,疏远父母。

B.给爸爸妈妈写封信,告诉他们你的想法

你不想总是担心,你清楚他们是很爱你的。你给他们写了一封信,讲出了你的伤心和难过,说出了你的担忧。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对你最重要的,你需要他们胜过一切,你爱你们的家,爱他们两个人!希望他们能多自我反省,并改正一下自己的缺点,停止争吵,给你多一些关爱!

C.分别和爸爸妈妈聊聊,让他们感到你的存在

聪明的你和爸爸约了个时间,把你的想法告诉了他。你希望爸爸能给你开心的生活,不要为一些小事和妈妈计较,你和妈妈非常爱他。之后,你又和妈妈沟通,希望她不要再和爸爸吵架,并希望她能相信爸爸。

不同的选择代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你是一个优秀的“和平使者”吗?

选择A

你是一个善良的、易受伤害的孩子,但你的表现对解决家里的问题并没有多大帮助,你还要学习怎样当一个“和平使者”。

选择B

你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孩子,你希望父母能考虑到你的感受,你是一个很棒的“和平使者”,但有时候你也要学会去理解父母,多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想问题。

选择C

恭喜你,你真的很棒!你的表现能成功化解父母的矛盾,你是一个理性的、聪明的孩子,是一个优秀的“和平使者”!

如果你想当一名优秀的“和平使者”,不妨多用用B和C的方法吧!

第四节 我来自单亲家庭

点睛引言

只要自己心中充满向上的力量,苦难也会变成生命中的财富。

案例描述

小海今年十二岁,上小学五年级,几年前他的父母离婚了,小海跟着爸爸过。爸爸到外地打工,把小海带在身边,安排小海在附近的学校上学。可是,平时爸爸工作忙,根本无暇照看小海,小海和爸爸的沟通很少,和妈妈见面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

转学后,小海离妈妈更远了,他经常在梦里见到妈妈,可一觉醒来,却发现这只是一场梦。他特别想妈妈,想念妈妈温暖的怀抱,想念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也想念妈妈给自己洗的干净的衣服。可他知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了。

在学校,小海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他不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上课从来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当老师抽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回答不上来,因此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他也总是不按时完成作业,就算完成了,也是马马虎虎、潦潦草草的。

小海的老师找他谈心,他总是做出一副“我一定会改正”的样子。可没过多久,他又开始不写作业,甚至上课睡觉,更过分的是,他还和同学打架。老师苦口婆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劝他,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我真的很想改,但每一次都失败,不管怎么样,我永远都是差生。”

想一想

你的身边有像小海这样的同学吗?你有试着了解过他吗?

心理透视

小海是我们口中的“差生”,他不写作业,成绩差,和同学关系不好,对班集体没什么贡献,这样的学生几乎一无是处,经常让老师感到头疼。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其实是小海内心深处的自卑在作怪。

首先,小海的父母离婚,他被妈妈“抛弃”了一次,而爸爸每天都忙工作,根本无暇照顾他,让他感觉自己又被“抛弃”了一次。小海虽然父母健在,但在心里,他早已把自己定位成了“孤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感觉被抛弃,让小海产生了“自己不配得到爱”的自卑心理。

其次,小海刚来到新的城市,进入新的学校,本来成绩就不太好,变了环境,离开了妈妈,学习起来就更加吃力了。在学习上,小海得不到丝毫的成就感,也看不到丝毫进步的希望,于是就渐渐产生了“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

另外,因为缺乏管教,小海很难形成良好的自制力,他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渐渐地变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差生”。同时,同学们的嘲笑、老师不正确的对待方式,都会加重小海的自卑,这让小海更没有力量去改变自己,最终说出“我真的很想改,但每次都失败”这样悲观的话。

像小海这样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很多,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理解父母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打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更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哪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锦囊妙计

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家庭和睦的孩子相比,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像小海这样自暴自弃的孩子做出改变呢?

1.接受父母离婚的现实

面对父母离婚,很多孩子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其实无论对谁来说,这样的打击都是很残酷的。孩子确实需要有一段调整自己的时间,但是,没有哪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经历不一样的痛苦,面对现实,我们可以抱怨,但抱怨之后应该坦然接受。父母之所以选择离婚,是因为在一起不快乐,如果强迫他们在一起,对他们、对自己都是不公平的。所以,在父母开始新的生活时,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应该学会接受父母离婚的现实,开始新的生活。

2.正确认识自己,欣赏自己

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和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照顾,因此往往得出自己“不值得被爱”“低人一等”的结论。但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并不存在谁比谁高一等的事实,有的只是自己心中的“低人一等”的想法。虽然和爸爸或妈妈分离,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爱你,更不代表你不值得被他们爱。抱有这样想法的孩子应该摒弃这种错误观念,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进步的动力,让离开你的爸爸或妈妈感到欣慰。

3.停止对父母的抱怨,不为失败找借口

受到父亲或母亲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会抱怨离开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甚至怨恨他/她,认为自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是因为他/她。父母的离异的确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有些父母也确实是不负责任,对孩子不管不顾。但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如果一味地对已经发生的事抱怨,把它当作自己不思进取的理由,那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所以,单亲家庭的孩子可以尝试着用包容的心面对过去发生的一切,合上昨天的书,翻开未来崭新的一页。

心灵自助餐

美国总统奥巴马从小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他于1961年出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一个地道的非洲肯尼亚黑人,于1959年23岁时离开肯尼亚来到夏威夷大学留学。在大学期间,与奥巴马的母亲相识并相爱,不久后结婚。后来,奥巴马的父亲离开夏威夷前往哈佛大学读书,并与他的母亲离婚,毕业后离开美国回到肯尼亚。再后来,奥巴马的母亲又与一个印尼留学生结婚,并带着奥巴马前往印尼居住了四年。四年后,奥巴马离开印尼只身回到美国夏威夷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那时的他年仅10岁。

父亲在奥巴马脑海里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他的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已经离开了他和母亲。小时候的奥巴马,甚至向小伙伴们撒谎,说自己的父亲是非洲王子,之所以离开他,是因为要回到肯尼亚,报效自己的国家。在幼小的奥巴马心目中,或许也曾经抱怨过、自卑过,但他并没有把“来自单亲家庭”作为自己任何失败的借口,也没有因为家庭的破碎而自暴自弃。

奥巴马的父亲在1982年死于车祸。得知父亲死讯的那个晚上,奥巴马做了一个有关父亲的梦,梦中他们相见时,两人热烈拥抱,奥巴马开始抽泣,父亲对他说:“我经常想告诉你我有多爱你。”醒来后,奥巴马发现自己还在流泪,那是他第一次为父亲流泪。

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奥巴马经历了很多别人没有体会过的艰辛,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试想,如果奥巴马心中充满了对“抛妻弃子”的父亲的怨恨,以此为缘由自轻自贱,也许早在少年时期,奥巴马就已经成为千千万万个“问题少年”中的一个了。

不只是奥巴马,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有很多其他的成功者。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因为早早地经历了父母的离异,背负起家庭的重担,反而因此变得更坚强、更有责任心。所以,只要自己心中充满向上的力量,苦难也会变成生命中的财富。

第五节 爸爸妈妈,今年你们回家吗

点睛引言

“留守儿童生活贫苦、缺乏父母的陪伴,但是只要拥有爱和鼓励,他们绽放出的光芒依旧绚烂。”

案例描述

张莉今年上初一,现在她和奶奶住在一起,每天早上她都一个人起床,匆匆地吃点早饭,骑着自行车就去上学了。晚上回到家,她和奶奶一起吃晚饭,吃完后写会儿在空荡荡的家里看会儿电视,就上床睡觉了。

没错,张莉是无数个留守儿童中的一个,她的爸爸妈妈南下打工,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张莉被托付给奶奶照看,但是奶奶每天都忙于农活。每天早上张莉离家时,奶奶已经下田了,晚上只有吃饭时,奶奶才会坐下来和她说几句话,但是她们似乎也没什么好说的。吃完饭,奶奶就去睡觉了,她几乎从来不过问张莉在学校里的情况,常常一天下来,张莉也不会和奶奶说上几句话。

在学校,张莉是同学们眼中的“独行侠”,她几乎没有特别要好的同学,从来不参与同学们之间的打打闹闹,集体活动更是不积极参加,她每天都独来独往,在同学们看来是个神秘的、酷酷的女生。

可是张莉一点都不想当这样的女生,谁也不知道她心中的苦楚。她也希望像其他同学一样,能在父母面前撒娇,被父母数落。她希望自己不用这么早就如此成熟、独立,她也想像别人一样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是这些都是奢望,她的父母只会隔几周给她打一次电话,在电话里交代一些事情。她已经两年没见过父母了,现在在电话里,都已经无话可说了。又要过新年了,爸爸打电话告诉张莉说今年可能又回不去了,张莉的泪水一下子决堤了:“难道你们真的不要我了吗?”

想一想

你有过长期离开父母的经历吗?当时的你是什么感受?

心理透视

在中国有几千万的留守儿童和张莉一样,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远离家乡,到外地打工,这些还未成年的孩子们不得不过早地和父母分离,背负起生活的重担,他们的心理也承受着比普通孩子更大的压力。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他们或自卑、孤僻,或倔强、不服管教,这些问题都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1.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管教

和案例中的张莉一样,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双双出去打工,把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照看。这些父母通常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无法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和管教,因此留守儿童通常都是做得好了没人夸,做得不好也没人骂,情感上的问题更是无人问津。久而久之,缺乏关爱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冷漠。

2.和临时监护人缺乏情感交流

留守儿童一般由家里的老人或亲戚照看,虽然他们会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但毕竟不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保护。有些老人还会过于宠爱孩子,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使孩子变得骄横、难管;有些亲戚因为监护的对象并非自己的孩子,在教养时难免会有顾虑,不敢严格管教,结果造成孩子放任自流。敏感一些的孩子,还会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变得更加孤僻、自卑。

3.在和同龄人的比较中产生自卑心理

在学校,学生之间难免会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一般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因为常年在外,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要求,使孩子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另外,在看到同龄人一家团圆的情景时,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己被父母遗弃”的想法。

锦囊妙计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留下儿女,远走他乡。我们不能阻止父母离开家乡的脚步,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脸上多些笑容。

1.创造和父母沟通的机会

父母虽然一年只回家几次,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但是多和父母电话联系不失为一个增进感情的好方法,有条件的孩子还可以和父母网络视频联系。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多和父母聊聊天,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告诉他们周围的变化,让父母给你讲一讲城市里的故事,体会一下他们在城里工作的艰辛,让自己和父母的心拉得更近一些。

2.多从外界获得情感支持

试着让自己的性格变得开朗些,学会交朋友。在平时,多和朋友分享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多和他们一起玩耍、学习,相互鼓励,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勇敢地伸出手让朋友帮助自己,这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和勇气。除了你的同学和朋友外,身边的爷爷奶奶或叔叔阿姨、学校里的老师都是你的“靠山”,他们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站出来,给你无穷的力量。

3.转变观念,痛苦的经历也是“礼物”

和普通的孩子相比,你虽然缺少了父母的悉心照顾,但得到的却是独立生活的技巧与经历。你已经学会了洗衣、做饭,你不仅会照顾自己,还会照顾弟弟妹妹或者爷爷奶奶,你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大人”了。这样的经历是十分珍贵的,它让你蜕变成了历经磨难后的雄鹰,让你踏向未来的脚步更加沉稳、矫健。

心灵自助餐

留守儿童日记两则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晴

今天又是个赶场天。我和弟弟去读书,刚刚要到学校门口的时候,爷爷就朝我们走过来。他到我们面前就递给我们一人一块钱。我说:“爷爷你老了,这两块钱是你辛辛苦苦去山上找药材来卖了得的,你自己留着吧。”

爷爷不是啰嗦的人,他没有说什么就把钱递到我们手上,我们也就接了。他说:“你们好好读书啊!”然后就走了。

我心里想着:爷爷虽然只是给了一人一块钱,但是我知道他是个好爷爷、善良的爷爷,只要有钱他就会给我们的,过年的时候他还给我们一人五块钱呢!他真是个好爷爷!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晴

今天上学的时候,妈妈就跟我说好了,让我放学以后到外婆家去帮忙种玉米。于是放学以后,我就直接去了外婆家。

外婆家住在半山腰上,他们家的玉米地就在山下不远的山旮旯里,不是很大,种的人又多,到我放学的时候都快种完了。我到的时候外婆没有叫我下地,让我帮忙把她家的老母猪赶进另一个猪圈。

我把猪赶出来,可它却走错了路,我发火,举起一根竹竿就要打它,外婆急忙说:“打不得,打不得!它要生崽崽了!”我赶忙住手。我把它赶进了另一个猪圈,就下地去帮忙种玉米了。回来的时候,我居然听到了小猪仔的叫声,急忙跑去看。哇——老母猪一共生了十五只猪仔,可惜死了一只。活下来的那些小猪活蹦乱跳,非常惹人喜爱。猪生崽崽是件值得高兴的大事,要是我家也有那么一头争气的母猪,那我们家就会多出好多开心的事情来!

这两则日记都摘抄自一本叫做《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的书,这些日记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这些日记记录了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泪水,有欢乐,有感动,有无奈。在他们的日记中,我们很少看到抱怨、愤恨等负面的情绪,反而能经常看到爱、快乐、憧憬、希望,而且在他们身上,始终存在着勤劳、勇敢、孝顺、乐观的优良品质。这些品质值得所有人学习,也会让很多人开始反省自己。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也不能选择自己身处的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面对困难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写下这些日记的孩子,他们选择了面对阳光,心怀希望,相信所有的留守儿童也像日记中的这些孩子一样,会收到来自父母和整个社会的美好祝福和期待。期待你们也能像他们一样,面对阳光,心怀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