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要有格
《教育人类学》第三章第四节“教育者的爱和信任”中有这么一段话:“重要的不仅是有益于发展的一般气氛,把教育者与儿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人际关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或许更为重要。若而从这个意义上把这种关系称为构成教育先决条件的‘教育关系’。他认为,这一教育关系首先包括对每个需要教育的儿童充满爱心。”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来说体会更深,我所面对的学生,他们为何落到今天的地步: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心理素质差,甚至道德品质差。难道这是与生俱来的吗?我想不是的,“人之初,性本善”,他们在接受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没有恰当的考虑“儿童的愉快心境”,没能正确地给予他们爱,这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这里我想从学校教育的层面,从教师对学生施爱的现状进行一些反思。
《教育人类学》指出:“信任是这一关系(教育关系)中的必要条件,因为信任具有一种使人振奋和教育人的巨大力量。……对此,教育者担负着极大的责任:他避免过早地对儿童产生猜疑,因为他的这种看法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并可能由于这类猜疑把儿童引入歧途。相反,他必须学会在各种令人失望的情况下仍能建立对儿童的信任,因为只有在信任的庇护下儿童才会有良好的发展。这里所指的不是盲目的信任(不是常见的盲目的母爱那样)。”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老师都说十分热爱自己的学生,更多的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可谓用心良苦。然而,教师的良苦用心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应有的回报。究其原因,老师在对学生施爱的过程中,有两种现象是值得警惕的。一种是把一切对学生的教育手段(不管正当与否)都称为是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爱,教师中常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我不爱他(她),我会管他(她)吗?”,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就出现了加班加点补课,超负荷的作业,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爱之过严的现象;另一种是打着“师爱”的旗帜,或是脱离方针、背弃原则、放任自流,或是偏袒学生的缺点、错误,这就成了爱之过甚的溺爱现象。这两种现象都对“师爱”进行了曲解,背离了“师爱”的原则,也就是那种盲目的信任和爱,我把这样的信任或爱称为没有格的信任和爱。任何一种爱应该是有原则的,也就是爱要有格。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有哪些格呢?在此谈一点肤浅的想法。
爱之第一格: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规范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这是师爱的基础和动力
透过爱之过严或爱之过甚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把学生作为私有财产,教师自身的职称、工资、住房、荣誉等都希冀于这份财产上,严重地背离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因此我们研究师爱时,必须要讲究师德规范这一格。良好的师德规范内容很丰富,然而最基本的要求无外乎“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上海市金爱心教师们,无一不具有这样一种良好的师德规范和高尚的人格。当最狠毒的病魔欲置松江二中邱剑云老师于死地时,他的第一个心愿是抢时间,他夜以继日地赶写品德评语,批改学生的大、小作文,把学生的优秀文章改好后寄往报刊杂志,然后连夜赶往学校和正在夜自修的学生们告别;宜川中学体育老师沈家善以校为家,整整42年,岁月在跑道上磨去,把青春献给了学生,一直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向明中学英语教师胡迦,婉言拒绝企业的高薪聘请,但却志愿长期为慈善教育中心的孤残人开设的英语班义务上课,为学生免费补课。为什么?因为他们有着优秀的师德规范,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格的光辉,他们为了事业和学生,摒弃了金钱的诱惑,奉献了青春年华,甚至连生命都搁置脑后而不顾,他们都视教书育人为神圣天职,他们都有一颗无限热爱教育和学生的心,他们正用着自己的爱心去关心学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走上健康成长之路,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些金爱心教师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要向学生施爱,就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养成良好的师德规范,培养高尚的人格,这样爱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因此,我认为,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人格是爱之第一格。
爱之第二格: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构建师生民主、平等、互爱的心理空间,这是师爱的桥梁
教师如何去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是决定施爱成功与否所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因为师生关系不同于其他的人际关系,一般说来在结成师生关系之前,双方都没有以感情作为基础的,结成这种关系,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没有选择余地。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师生观,不注意培养师生间的感情,不处理好师生关系,将给施爱带来阻碍作用,就会产生爱之过严或爱之过甚的偏颇之爱。那么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呢?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早就说过:“学生和先生的关系是同志的关系,教师是同志中的领导者……教师和学生,一切都是相互平等的关系,用句中国的老话来说,叫做‘教学半’或‘教学相长’”。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师生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热爱。在这一“尊重、关心、热爱”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起到主导和先导作用。教师首先要着意培养师生感情,感情的源头应是教师对学生尊重、关心,让学生产生爱的体验,引起爱的共鸣,形成爱的回流,这样“施爱→被爱→回爱→共爱”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得以确立。在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教育、教学将会是事半功倍,爱的教育就可显露无限生气和功效。相反如果不确立这种互爱的师生关系,教师抑或居高临下圣神不可侵犯,一副长者姿态,就会产生爱之过严的现象,引起学生不满,影响教育的成功。
爱之第三格:要坚持全面育人的观点,把师爱撒向每个学生,贯穿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这是师爱的目标和方向
爱之过严,爱之过甚现象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没能坚持全面育人的观点。全面育人观就是要求教师将师爱贯穿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要求教师将师爱面对全体学生,也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的升学教育模式,使我们的师爱走入误区,不少教师往往将爱倾注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他们爱之过甚,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一好遮百丑,忽视了对其他素质的关心培养,有时甚至袒护他们的缺点或错误,溺爱由此产生,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诸多见诸于报端的大学生高智商犯罪的案例,足以说明偏爱、溺爱是误人之举。相反,有的教师为了提高成绩和升学率,采用“题海战术”和“惩罚战略”,爱之过严自然产生。因此,笔者认为,师爱必须要坚持全面育人的观点。把师爱撒向培养提高学生良好素质的各个角落,渗透在德、智、体、美、劳中。同时,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孔子曾说:“有教无类”,只要学生需要帮助,不管是谁,教师都应去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师爱。特别要指出的是,要给那些学习困难生,行为偏差生,身心残缺生给予特别的爱。这些学生渴望着教师的帮助,渴望着教师的爱护。这些学生的成功往往是教师深爱的结果。许多成功的教育说明了这一点。爱的艺术家、德育特级教师王晓岚,面对逃学两个月归来的学生,给予的不是嘲笑和讥讽,而是友好的微笑和真诚的帮助,用师爱滋润这棵幼苗,使他健康成长,最终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医学院。这里不妨摘录下金爱心教师青浦中学夏桂林老师的爱心珍言,作为共勉:“只要我们坚持用爱的心灵去召唤,用美的教育去感化,再差的学生都会成器。生命之花盛开,老师心里无差生。”
爱之第四格:要切合学生实际,遵循学生身心规律,满足学生被爱的需求,挖掘学生创爱的潜能,这是师爱成功的保证
爱之过严或爱之过甚都是不切合学生实际的结果。爱之第四格就要求施爱者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施爱方案,使我们的爱具有针对性,可接受性和可行性。为此,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德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科学理论知识,力求师爱艺术化,另一方面应结合这些理论的学习,认真观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捕捉施爱的契机,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磨难打击,心理平衡系统被打破时,我们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用师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用师爱去唤起学生的信心与勇气,使学生将师爱内化为奋起的力量,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求新的平衡。另外我们要善于分析学生的个性与心理需求。由于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个性气质的差异,对爱的需求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如对残疾学生、对离异家庭的学生、对家庭生活贫困的学生,我们在施爱时尤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温暖和力量,而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是被同情、被怜悯而形成新的心理障碍。学生身体不适时,送上一句知心的问候;学习发生困难时,伸出友谊之手去帮一把;受到挫折时,用热情的话语去鼓励他(她);心情不好时,用老师的真意去与之促膝谈心;失去家庭温暖时,施予他们父母般的挚爱;犯错误时,应真诚地提出希望,引导他们走上健康成长之路。同时,我们在让学生感受、体验爱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创设各种教育契机、挖掘学生创爱的潜能,逐步引导学生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他人、爱学校、爱家乡,最终爱我们的祖国。这样的师爱就成功了。
教育时时需要爱,处处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生命线”,作为教育者,只要把握好爱的时机,掌握好爱之格,教育必将充满爱。
1996年8月,随着上海市大江职业技术学校(现为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的创办,我调到大江职校任学生科科长(相当于中小学的德育教导)。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何来做,校长要我设计一个德育方案,于是我就构思了《大江职校德育123工程方案》。后通过学校领导的审核指导,正式形成了《大江职校“九五”期间德育123工程方案》,该文也曾被松江县《教育与科研》杂志刊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