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篇】
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外教育独有的开放性、自主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特点,更有助于青少年个性、特长的培养和规范全面发展。
然而校外教育的现实是:管理机制落后于发展需要,观念思想滞后于功能转变,场所设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师资力量不足以支撑校外教育功能的转变。面对这些现状,我认为:校外教育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所开展校外教育活动,对现有师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适应新任务的工作能力;建立符合新要求的教师聘用机制,校外教育的内容应该要包含一切除了学校教育内容以外的适合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但是必须要与学校教育相衔接。
为了能够落实这些对策,我牵头建立了区级重点课题“教育均衡化背景下,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农服务’工作模式行动研究”。其主要任务是:调整服务阵地、改革服务方式、充实教育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在实践研究中,我们遵循了“针对性、层次性、统整性”三大原则,就以下五种工作模式进行了探索:一是送教下乡,让农村学校学生享受到校外教育精品活动,以“快乐星期二”品牌活动为载体,通过中心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下到基层,为农村学校学生免费组织活动,使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区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二是蹲点指导,探索新的教研机制,建立区级中心教研组,建立新型教研模式,实施按需送教。三是组织活动,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精心打造活动品牌,活动序列初步形成,培养学生创新与社会实践能力;四是借助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全覆盖的校外教育活动。五是主动衔接,推进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农村学校开展特色项目创建和社团建设。新的工作模式扩大了校外教育的空间,延长了校外教育的时间,丰富了校外教育的内涵。
六年的校外教育实践告诉我:要办人民满意的校外教育,必须要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面向广大的未成年人,服务广大未成年人。工作手段的改革、机制的创新,使校外教育各项功能得到很好拓展。走公益之路,谋求校外教育健康发展,走改革之路,谋求校外教育和谐发展,走创新之路,谋求校外教育可持续发展,走科研之路,谋求校外教育专业化发展,走品牌之路,谋求校外教育特色发展。
2006年6月,出人意料地被调往松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作,担任中心主任,进入了教育的又一个新领域。新领域、新任务、新同事、新环境,这一切的一切对我这个校外教育的新兵来说都是那么的陌生,于是又开始了新的学习,潜心学习校外教育的有关文件;广泛和新同事们沟通,向他们学习;走访兄弟区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动学习取经;拜访校外教育的领导和专家,恳求指点和帮助。同时,我对松江的校外教育现状做了一次认真的分析,依此提出了校外教育改革的几个对策,写下了《松江区校外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一文,并获得了松江区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