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是学校的事”

“教育是学校的事”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孩子上学以后,不少家长就觉得如释重负,认为上学以后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孩子教育不好,是老师的责任,与家长无关。培养孩子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可是,日本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去读书,那种精神十分感人。认为是学校和老师没有管理好孩子。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孩子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决定作用。

1.“教育是学校的事”

每个家长都盼望孩子长大。长大后让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孩子上学以后(哪怕是上了幼儿园),不少家长就觉得如释重负,认为上学以后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孩子教育不好,是老师的责任,与家长无关。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培养孩子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家长的事情,或者说,孩子究竟能不能教育好,关键不是老师,而是家长。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所以父母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到学校和老师的身上。

部分家长常常下意识地以“不会教”为由“逃避”教育责任;再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工作繁忙、事业发展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务繁重,不少家长就认为,只要能保证孩子吃好、穿好,供孩子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至于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事情。当家长和孩子的老师联系的时候,常常说出这样的话:“老师,我的孩子全托付给您了!”

有好多家长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迷茫。自己到底该承担哪些责任,恐怕是不清楚的。至于该怎样教育孩子,他们就更缺乏基本的思考了。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国内非常贫困。可是,日本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去读书,那种精神十分感人。更为感人的是,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遵守纪律,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麻烦,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向学校、向老师赔礼道歉,而不是去责怪学校和老师,然后再把问题弄清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

而我们的家长,孩子出了问题就先找学校和老师的过错。认为是学校和老师没有管理好孩子。在日本,家长与学校、与老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和同盟者。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一点中国家长和日本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根本差异。到底应该怎样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到底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很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反省、反思!

孩子要成才,关键是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但是,社会好不好家长是不能把握的,学校的老师好不好家长也不一定能把握,家长唯独对自己是可以完全把握的。只要家长正确教育引导,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社会和老师都不会变坏。

有很多家长可能对孩子所学的知识不太懂,因此不可能协助孩子学好功课。但是,教育孩子的关键不是能不能学好知识,而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如何学习,是如何做人。

孟子3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很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学而来。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孩子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决定作用。父母应明白自己的作用,为孩子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把握自己的命运打好基础。

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老师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家长不可替代的,但是这种作用必须有家长的配合。一个孩子遇到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遇到一个懂教育的老师,遇到一个会用恰当方法教育孩子的老师是幸运的。但即使这样,也必须有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因此要教育好孩子,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主动和学校、和老师联系,积极配合学校,讲究方法,及时指导和引导,只有这样才可能把孩子教育好。

一句话,家长不能老抱着过去的传统观念,不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身上,对学校的期望值不能太高,家长要主动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学校以抓学习为主,家长配合;家长以抓素质为主,学校配合。这样才能既满足应试教育,又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