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要关注孩子心灵的需求
爱孩子就要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鲁迅先生说:“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所以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就是为孩子铺就了一条洒满阳光、开遍鲜花的大道。
忽视孩子的心灵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最大的盲区。因为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问题。只注意学习好、身体好,没有分析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实际你的孩子需要的是心理调节。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是,如果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的感触,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不要只把目光停留在孩子的学习及表面现象上。
父母关注孩子的身体需求和心理需求比起来,心理需求方面的关注则少得可怜,很多人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明白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让孩子感到心里不舒服。压抑得久了,孩子就会下意识地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来,做出一些让父母伤心的事来,借此表达自我,这样造成了亲子间心理、行为上的冲突和矛盾。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老师的肯定,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肯定。父母、老师常对孩子说,你再努力努力,成绩可以再提高些;你再努力努力,就可以考前几名;等等。这样会导致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是:逢到考试就头痛、一看书就头痛,无法继续学习,感到压力很大。父母和孩子两代人正处于社会价值观的转轨时期,父母与孩子的矛盾刚好在与孩子的亲子沟通中体现出来,不要以为自己都是从那么大长过来的,就用自己的想法去猜测孩子的心理,如果这样做,十有八九会猜错。
家长应该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体会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心理成长的需要。心灵的成长与身体的成长需求是一样的,要营养均衡。孩子心灵成长需要肯定、自由、情感、宽容和梦想。孩子取得好成绩,不能放在心里偷着乐,父母要学会欣赏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爱在心,口常开,会表达爱的父母给孩子带去的是阳光;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爱可以帮孩子与父母架起一座相互理解的桥。
父母要用爱作桥,勤于沟通。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必然会产生隔阂、成见。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以朋友相处,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民主地接受孩子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会聆听孩子的呼声,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就会“主动地”向你叙述他(她)的事情了,慢慢的你就会走进孩子的心灵。当然沟通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饭前茶后、节假闲暇,共观一部电影、同逛一次大街,都是与孩子沟通的好机会,且效果颇佳。家庭沟通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这样的一种过程,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孩子心灵成长的五大营养因素是肯定、自由、情感、宽容和梦想。爱孩子就要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置疑,但在父母否定声中成长的孩子面临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自信从哪里来?然而自信心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法国著名教育学家卢梭说:自信对于一个人就是一个奇迹,有了它,一个人的才能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一生中不可能抓住任何一次机会。所以充分肯定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威力。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做零距离的心理沟通,做孩子的知心妈妈、知心爸爸,为孩子创建宽松的环境,使孩子有健康美好的心灵。被肯定是一个孩子心灵成长的关键。一个孩子只有在肯定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他坚毅的品格和自信心。作为父母让孩子感到肯定的重要方法是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
对孩子的教育要以信心和肯定作为基础,你的教育才不会徒劳。不要指责孩子,要大声赞美孩子。张开你的双臂用你的爱把孩子紧紧拥抱在你的怀中。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如何掌握赏识和批评的尺度很重要。
上小学前,孩子的心理需求相对要小一些,孩子逐渐长大之后,烦恼会多起来,心理需求也就多了起来,他们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希望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怎样排除烦恼等。因此,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做孩子的朋友。
“成功的殿堂里没有名额的限制,但有条件的限制。”走进教育成功的殿堂,第一个条件就是:关注心灵,走进心灵。当人们用人格培养人格,用心灵赢得心灵时,对孩子的教育才能真正的起作用。只要教育得法,那么孩子将来的人生与幸福有约、与成功有约、与快乐有约是可能的。为了让每个孩子能成为不平凡的人,那就用心关注孩子的心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