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解孩子的成长

理解孩子的成长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谁了解孩子的心理,谁就会赢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反之,则会产生顶牛现象,甚至遭到孩子的怨恨,费力而不讨好。做父母的应该抱着理解的目的耐心地倾听孩子所说的一切,帮助理清孩子的思想和感觉。孩子的成长可以在几天里被发现,也可以是几周后才表现,更有可能是几个月才会有飞跃,家长要努力配合,做好孩子发展的引导者,更要做耐心的观察者,发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鼓励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2.理解孩子的成长

“你理解你的孩子吗?”在各地“家长学校”巡回演讲时,一位讲师无数次地这样问家长。回答大多是肯定的。如果你问孩子“你的父母理解你吗?”“不,他们不理解。”回答几乎又都是否定的。相信每个人肯定丝毫不会怀疑父母们确有理解孩子的愿望,但愿望归愿望,能不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信,看看周围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孩子回家嚷“好热”。妈妈说:“别人不热,就你热?你这孩子好怪!”过一天孩子放学回来又叫冷,妈妈生气了:“昨天不热你说热,今天不冷你说冷,这么大了,怎么连冷热也搞不清!”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又把孩子数落了一顿。其实“热”,是孩子踢球踢的;“冷”,是他感冒发烧了……可见,感觉是个人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没有标准答案,家长又怎好以自己的感觉去评判孩子感觉的对与错呢?

孩子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理解的特点(自我中心、泛灵性、直观性、情绪性等)和自己的小天地。例如孩子往往按自己的感知觉来推知其他事物:当他们感到冷,就会往鱼缸里加热水,好让鱼儿“暖和暖和”;当他们“自私”地不想让你吃他的葡萄时,他甚至会用儿童特有的“狡猾”的眼神看着你,然后颇像那么一回事地说:“好酸呢!”这就是孩子的“智慧”。因此,父母要理解孩子,必须要尊重孩子,要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要学会等待孩子的回答。而在现实中,父母由于疏忽等原因还不能走进孩子,真正地理解孩子。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呢?

第一,掌握一些教育理论和技巧。家长要多看一些有关孩子心理、生理、教育方面的书籍,抓住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1)幼儿时期:教孩子认识性别角色,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注意孩子社会行为的发展。配合认知和情感的发展,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活动素材。

(2)儿童时期:由于孩子认知能力的显著发展,父母必须多给孩子思考、讨论、求证与发展的机会。同时帮助孩子树立健全的自我概念,学会愉悦自我、接纳自我。

(3)青年时期:孩子将面临许多挑战,父母要帮助他们认识身心改变的现实,培养责任感,协助孩子完成学业,并对职业选择、恋爱、婚姻进行指导。

第二,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童心,尽管你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孩子下雪天想和小朋友一起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着凉,把他关在屋子里。孩子苦苦哀求:“妈妈,让我玩一会儿吧,玩一会儿就回来。”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冷,当心着凉。”“他们比你大,会欺负你的。”你有这么多玩具,在家自己玩!”孩子哭了,在这小天地里游戏怎么能同与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

有的孩子非要用自己的电动玩具去换小朋友手中的泥人,有的孩子养个小蝌蚪会倾注全部心血……这些在大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对孩子来说却是正常的。

每个孩子在思想观点、感情、感受、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谁了解孩子的心理,谁就会赢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反之,则会产生顶牛现象,甚至遭到孩子的怨恨,费力而不讨好。

第三,父母要理解孩子,还应该学会欣赏孩子。欣赏本身就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激励。幼小的孩子往往喜欢将自己所看到或想象到的事物,通过绘画、泥塑等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例如3岁多的佳佳用五彩的画笔把一张白纸涂得缤纷绚烂,谁也不知道她画的是什么。父母面对那“不知所云”的作品,如果能耐心询问孩子画的是什么,那么父母就会听到意想不到的答案。佳佳一本正经地解释:“百花儿举行选美大赛,然后他们就挤在一起照相,漂亮的花太多了,整个照片都挤满了。”孩子的作品有如此精彩的内涵,他们的想象力简直令成人自叹不如。面对孩子的作品,父母唯有用“心”去读,才能理解、欣赏。所以,父母留意孩子们“粗糙”“稚气”的作品,将其记录、保留下来,并加以赞赏和评价,孩子就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父母要与孩子经常交流沟通。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品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父母不仅要和孩子及时沟通,还要和孩子周围的人,比如老师、同学等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有很多家庭存在这样的情况,早晨家长上班的时候,孩子还没有醒;晚上孩子已经进入梦乡,家长还因为加班、应酬等这样那样的原因回不了家。这就导致了亲子之间根本没有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导致大批有父母的“孤儿”出现。

据某地的一项调查表明,家长每天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平均不足15分钟。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开个公司,每天只花15分钟打理,公司不垮掉才怪!而父母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的活生生的孩子!要想理解孩子,就应该及时和孩子交流,专门制定出和孩子谈天的时间,并把它作为一项事业去完成。

做父母的应该抱着理解的目的耐心地倾听孩子所说的一切,帮助理清孩子的思想和感觉。以孩子看世界的方法来看世界,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和感受。消除孩子与父母交谈的内容之间的障碍。使他相信父母是真诚希望倾听并理解他的时候把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告诉父母。以理解为目的倾听,来缓解以至消除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误解,经常有意识地进行类似的倾听和交谈,使孩子与父母间有更深层的沟通,彼此的信任亦有更大程度的加深。

第五,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是某一方面的单独努力就能一蹴而就。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合力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精彩的书,家长担负着读懂他、理解他的责任。孩子的稚气意味着他要长大,但还没有长大;他像小大人,但不是大人。

孩子的很多作为会和成人不同。成人不能用要求成人的目光看待孩子,要能作换位思考,理解孩子。孩子的成长也是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在看待孩子成绩与缺点时,不作横向比较,而应和孩子的过去比。孩子的成长可以在几天里被发现,也可以是几周后才表现,更有可能是几个月才会有飞跃,家长要努力配合,做好孩子发展的引导者,更要做耐心的观察者,发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鼓励促进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第六,注意语言禁忌。这包括不理解孩子的、不利于孩子反思的以及伤害孩子的语言。

否定:“你不应这样想。”(可改为:“我很想知道你这样想的原因,能说说吗?”)

“你不应这样做。”(可改为:“我很想知道你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能说说吗?”)

“值得你这么伤心、生气吗?”(可改为:“你感到伤心和生气,是吗?”)

轻视:“啊呀,怎么会是这样呢?太好笑了!”

责怪:“你怪谁呢?要怪就怪你自己。”

强加:“我要是你,就……”

轻视:“说了半天,你怎么就这么拎不清呢?!”

绝望:“好了,我看你这孩子是无可救药了。”

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不理解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反而会使孩子反感,其重要的原因是家长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强人所难,甚至把孩子当成执行自己意志的工具。相反,站到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要求,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与孩子同喜、同忧、同乐,心灵相通,情感交融,这样才能爱得准,爱得深。

当然,理解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起点。理解代替不了教育,但没有理解往往也很难教育。有些孩子和家长情绪对立,往往是家长不理解孩子,简单粗暴教育孩子造成的。理解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做法,变简单粗暴为耐心诱导,变单纯禁堵为积极疏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