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不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当中暴露了不少问题,其中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便是最为突出的一种。小芳是一个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孩,父母对她的学习都很重视。在小学低年级,小芳的数学成绩还是较好的,但她在做作业与考试时总有这么一种倾向:非常害怕做错,每道题做完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使得做作业的速度非常慢。通过对小芳的观察发现,由于她父母对她的压力,使她非常担心数学学习上的失败,久而久之,使她对数学产生了焦虑与恐惧。

3.不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比率在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早期家庭教育。父母们敏锐地意识到新的时代向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给下一代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有限的,为不使自己的孩子成为将来的无用之才,家长们对培养天才、神童的早期教育趋之若鹜。在这当中暴露了不少问题,其中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便是最为突出的一种。

小芳是一个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孩,父母对她的学习都很重视。母亲是一个高级工程师,父亲是某大学数学系教师。父亲对数学尤其重视,数学对他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事,他认为女儿也应如此。在小学低年级,小芳的数学成绩还是较好的,但她在做作业与考试时总有这么一种倾向:非常害怕做错,每道题做完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使得做作业的速度非常慢。到了中年级,这一倾向产生了影响,她的数学成绩开始下降。渐渐地她成了班中成绩不好的几个学生之一,并因此开始逃学,从而使得成绩越来越差。

通过对小芳的观察发现,由于她父母对她的压力,使她非常担心数学学习上的失败,久而久之,使她对数学产生了焦虑与恐惧。这种焦虑与恐惧使其注意力不易集中,影响了学习的速度,跟不上教学进度,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加上其父母又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责骂她而不是在学习上帮助她,终于使她成为数学上的学业不良儿童。

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本无可厚非,但是有许多父母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热衷让孩子提高智商,上幼儿EMBA班,学打高尔夫球等。但结果如何呢?孩子真的会因为父母为他们苦心创造的“良好环境”而心存感激吗?真的会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龙成凤吗?

爱太多常常容易变成一种伤害,那样的伤害可能暂时是看不到的,可是你只要今天种下了一颗罪恶的种子,10年后就会受到一种变向的惩罚。

研究表明,若父母给孩子压力太大太早,会有以下现象:

(1)短期内孩子或许会有所提高,但这种提高不会是永久性的,即使开始时能超过其他孩子,但当其他孩子也开始学习时,优势就会消失。即使是短期内在某一方面较有成就,但是,他们的思维、逻辑、推理落后于其他孩子,因为他们是被动的,对学习没有激情,所以效果不会很好。

(2)这类孩子因受大人支配太多、指责太多,所以自我激励感很弱,创造性和想象力受到压抑,好奇心也受到阻碍,很难发现自我价值。他们因早期受压太大,承受较多挫折,因此自信心与自觉性也受到打击。这种孩子只是父母的影子,他们认为,父母要我做的事是重要的,而自己要做的事是不重要的。

(3)这些孩子由于学习压力太重,失去了童年的乐趣,感受不到正常孩子的欢乐,并因此而影响了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及心理发育。

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都对孩子有着自己的期望,这些期望到了孩子的身上,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压力。动力则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帮助孩子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压力则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甚至反而造成孩子的厌学、对父母的反感、对社会的反感。那么,如何合理地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第一,家长要减少成才功利性。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出人头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经常有人这样教训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学习,你就去做清洁工!”这样的“谆谆”教导对孩子有何影响呢?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许多评价标准。家长要拓宽期望面,不要单以智力高低,学业成绩来衡量孩子。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就走另一条路试试!

第二,你给孩子的期望应该是在他努力的能力范围内。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宜高出他的能力太多,也不能低于他的能力。譬如:孩子的智商110,你可以给他120~130的作业,让他接受挑战,建立他对自我的信心;倘若只给他智商90的工作,他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第三,期望应与孩子的能力水平与志向爱好相符合。很多父母都会从自己的个人观点出发,不管孩子同意不同意,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形成对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设计一个未来的宏图。甚至在父母心目中,对孩子期望的高低也会出现攀比心理。

但是那些不切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期望,往往事与愿违。成功的父母,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先不妨评估一下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范围、个性特征。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孩子的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有些行业上的成功,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智能水平,还需要有许多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孩子是否具备了,或者是否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兴趣的或钟爱的,孩子的个性最适宜于从事哪些工作,等等。

第四,在和孩子沟通时,除了学习,还可以再聊些别的。在一些孩子眼中,父母有本事把任何话题都往学习上扯——不小心敲碎花瓶,妈妈会联想,“你这么不仔细,难怪考试总犯低级错误”;网上找不到下载的资料,爸爸会不满,“电脑辅导班难道白上了”;穿上一件父母眼中的“奇装异服”,更会被斥责“分散了学习精力”……

小冰的妈妈从事工会工作,单位给员工子女设立了奖学金,每当给别人家的孩子发了奖,妈妈回来总不忘在餐桌上和儿子讲讲别人家孩子的“先进事迹”,这让小冰感到头疼,只好用沉默作答。父母能不能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总拿着别人的长处跟你比,你是什么滋味?孩子并不只想和父母聊学习、聊成绩,但是话不投机,孩子们自然会失去和父母交流的兴趣。所以在和孩子交流时,除了学习,还可以和孩子聊聊生活中遇到的趣事、流行歌曲……这些都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能和孩子其乐融融地相处,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表达态度适当,激发孩子动机。父母对孩子期望要有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方式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合适的积极的引导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孩子发展的动力,而消极的不良的表达方式反而会抑制阻碍孩子的发展。

父母如果只是以一种灌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期望,喋喋不休,就亲子间的交流而言,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也许孩子根本就不想听你说的这些,但他又不得不听。其结果,要么使孩子人云亦云地盲从,要么使他对什么都无所谓,对父母的期望不屑一顾。还有就是使孩子产生“你越是要我这样,我越是要那样”的逆反心理。这样的期望,能对孩子产生作用吗?一句话,第一次讲可能是真理,第十次讲就是陈词滥调了。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第六,不要随便给孩子加上不雅或有损他自尊心的标签,因为这可能会对他造成一辈子的伤害。对于一些高难度的任务,你可以视孩子的能力,分成好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完成不妨给他一点间歇性的鼓励。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妨采用长、短期望相结合:短期内根据孩子上次或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提出“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方法,并不时地给予一定的鼓励,一旦孩子达到目标,家长一定肯定他的成绩并根据家庭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与孩子一起探讨下一步的努力方向;长远期期望可以根据孩子的理想与志向加以适当的引导,并将长远期望分解为若干短期计划,孩子每前进一步都予以鼓励。这样孩子和家长就会有许多的成功、许多的希望和更多的努力、更好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