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通常是因为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有自卑倾向的人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或倒霉的命运,而把成功归因于侥幸,有这种心态的人时常会孤独寂寞、离群索居、灰心丧气,以致于在为人处事诸方面丧失勇气和信心。
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有多种,例如:性格的差异、身材相貌、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体会等。有自卑感的孩子,自尊心相对而言都比较强。稍微受一点刺激就受不了,这样的孩子就比较脆弱。受了刺激又没有排遣的方法和渠道,总是闷在自己心里,这样的孩子慢慢就变得比较内向。这种性格一旦形成以后,不但对孩子当时的身心发展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可能影响其一生,很难改变。所以专家认为,孩子的自卑感实在不是一件小事,不可等闲视之。怎样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是很多人所关注的。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找到形成孩子自卑的根源
(1)家庭因素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父母对孩子总是表现出不满意,期望过高,处处批评孩子,说他这也不是那也不行,不管他怎么做也达不到父母的标准,这样的话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有的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这也是不正确的做法。这时父母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别人接受不接受你,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却一定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用印度思想大师奥修的话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另一方面,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很差,无法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使孩子总觉得低人一等时,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差,比如父母都下岗了,甚至家里还有个老人常年生病卧床不起要人照料;有的孩子家里发生了一些意外事故,比如父母离婚了,或者父亲跟人家打架被判过几年刑,和人家一比,自己挺难为情的,就容易滋生自卑感。
(2)生理因素
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如智商偏低、长相一般、过胖、个子矮或身体有残缺等,都会限制孩子天性的发挥,影响人际交往、学习和工作,于是他们就会感到精神压力重重,不敢与人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产生自怨自艾、轻视自己的不良心理。生理有残疾的人或多或少都抱有这样的态度“我残废,我无用”,正是在这种强烈自卑情绪的作用下,使得一些残疾人仅仅是人们同情的对象而一事无成。教给孩子正确的评判观,正视生理缺陷,学会自我肯定。比如,家长应使瘸腿的孩子明白跑步并非仅为名次,参与过程中获取愉悦心情,得到一次进步的机会,学会挑战自己才是更重要的。这样,孩子便不再为拿不到名次而自卑,从而培养孩子乐观豁达的胸怀,告诉孩子有些残疾人的所作所为赢得的不是人们的同情,而是一种尊重。像海伦、张海迪、桑兰等让不少健全人都很敬佩。
(3)性格因素
有些孩子本身的性格比较内向,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上课不敢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等,很多没做过的事情都不敢去尝试,人际交往少,朋友很少,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产生一种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从而使孩子的自卑心理不断地加重。父母找到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源之后,就要对症下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帮助孩子树立一个明确的追求目标,尤其是学习方面的目标。准确定位,调整目标,在人生的道路上,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满足,所有的目标都能实现的。所以,除了要抛弃那些不合理的目标外,还要注意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也不能太低,应该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而且,在不同的阶段还要对原有的目标进行调整。目标定得过高,脱离了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可能永远只能在不断的挫折中折磨自己,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焦虑;目标太低,这种没有通过必要的奋斗和努力达到的目标,往往会消磨人的意志,长此以往容易使人失去上进心。如果不断调整好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进,在不断获得小的成功中一定会使自己增强信心,获得自信。另一条途径是帮助孩子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教育孩子正确看待生活和人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随时准备接受失败的打击和挫折的考验,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重塑孩子的自信
自卑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缺乏自信,因此父母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真诚地表扬,鼓励孩子扬长避短,对于自己不足的地方加倍努力,重塑他被自己掩盖起来的自信。增强“你行,我也行”的观念。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的道理。同时要帮助孩子掌握互补技能,让孩子明白,生活中兼具多种非凡能力的人只是极少数的,人各有长短,要扬己所长,避己之短,增强自信心,鼓足“你行,我也行”的勇气。
增强孩子自信心的具体方法是:
(1)形象改变法
通常具备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的孩子大都是心理自卑的孩子。要改变他们的心态,可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父母要告诉孩子:每个人一生下来,外貌就是各不相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和其他任何一个人不同的特点,你就是你,你是一个有着独特外貌的人。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着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
(2)语言暗示法
积极的语言能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积极的暗示,特别是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的暗示,肯定会对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3)扬长避短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短处和劣势。如果盯着自己的短,而看不到自己的长,恐怕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不断发扬自己的长处,就是身体有残疾的人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获得享受成功的快乐。生活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事屡见不鲜。读达尔文、培根、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传记,就不难明白,他们的优秀品格和辉煌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个人的某些缺陷造成的。像拿破仑是因为身材矮小,而立志要在军事上获得辉煌成就;像苏格拉底是因为自惭形秽,而在思想上痛下工夫,结果在哲学领域大放光芒。所以,人们的缺陷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关键在于自己愿意不愿意改变。因此,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让他们发挥并强化自己的长处,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并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4)重温成功法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家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的成功模式时,又可重新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时,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这样让他经常处在成功的体验之中,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认真地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
(5)逆向比较法
其实自卑和自负者的问题就是出在经常要与人比较。通常不提倡逆向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拿别人来作比较会更快地认识自己。尤其对于“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孩子来说,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采用逆向比较法,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自己比较的对象,达到消除自卑心理,取得心理平衡的效果。
三、家庭配合共同教育
孩子自卑心理的产生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老师应该做好家长的教育工作,让家长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多鼓励表扬,对孩子多采用横向比较,对孩子的评价做到正确谨慎。对孩子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避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这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重要保证。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自卑孩子的自我意识往往与实际不相符合,他们过多地看重自己的短处而忽视自己的长处,对自卑的孩子多关爱信任,多用:“你会做好的,我相信你!”等积极的话语进行鼓励。并让他们学会一些交往的技能技巧,鼓励他们多与同伴交往,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公开场合的活动,让孩子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并亲身感受到多数人都是友善的。如此,孩子做事就不会前怕狼后怕虎,唯唯诺诺了。另外成人的评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一认识的产生。因此,老师或家长在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的基础上对孩子的评价要做到恰如其分,正确表达自己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