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心理环境的构建
梁玉萍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互动环境,这种环境是由师生双方的心理环境构成。一般来说,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活跃与沉闷、和谐与紧张等等。如何构建课堂心理环境呢?
一、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均含有两种力量,即知识力量和人格力量。人格力量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接受知识、调节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知识,而且学做人,学生对教师不信任,就谈不上爱这门学科知识。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但要体现在良好的师德修养方面,而且要体现在渊博的知识方面,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楷模,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反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忽视学生情感,冷漠对待学生的感知,就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就会拉大师生情感距离,最终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的人格魅力的感召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能不能生活得有趣味,能不能学得好,能不能健康成长,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孔子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作为教师人格的体现,强调指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师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足以说明教师的人格随时都要接受学生的认同和评价。首先,必须“真诚”。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一致的美好品德,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感染熏陶学生,才能引起学生共鸣和效仿。其次,必须“严格”。学生对教师的期盼和依赖,往往体现在观察教师时产生的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良好举动,会使学生无比欣喜,同样,教师的小小瑕疵,会使学生产生莫大失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所以,教师应具备以下人格特征:一是工作态度。教师对教学和教育工作须投入精力,爱生乐教。二是热情激励。教师既要有激情,富于想象,又要有热情,富于勉励。三是耐心自制。教师遇事要沉着冷静,不简单粗暴,既要以极大的耐心帮助和引导学生,又要有自制力,不管师生之间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情形,都要以平稳的心态与和蔼的语言沟通化解不和谐的因素。四是富有爱心。教师要以纯洁之心,关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五是具有正确的评价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指出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又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切忌以偏概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们追求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当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就会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
本人在教《免疫调节》一课时,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艾滋病的有关资料。在课堂展示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调查方式。有的到社会调查,有的到相关部门咨询,有的上网查找资料等,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作了详细的记载。经过大家共同的整理归纳,总结出大家需要掌握的知识:艾滋病发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发病率高低,艾滋病的危害及艾滋病的预防等。在讲细胞增殖的有丝分裂时,我采用学生更感兴趣的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效果良好。所以,学生没有对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很难接受该学科知识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以达到学生凝神静听,心驰神往、兴趣倍增的效果。
三、注重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用批判和借鉴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并作出推理性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进而达到充实和完善自我。
当然,反思不是单一的评价自己,应当是全面的、综合性的。一是反思教学成功之举。一节课教后,应做详细的反思记录,记录是否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采取的教学措施等等。成功的教学,可以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不成功的教学,可加以改进完善。二是反思失败原因。即使一个教学经验再丰富的教师,也难免有疏漏之处。一节课后,及时回顾、梳理,进行深刻的反思、探究,就会积累经验,为以后课堂教学提供借鉴。三是反思学生课堂接受知识的状况。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教师应敏锐地观察,当学生对课堂表情反映出易于接受或接受了所讲内容时,就足以说明教师的教法可取;当学生对课堂表情反应迟钝、难以接受时,教师应及时改变教法,弥补所失并在课后静心深思,征求学生意见,及时改进教法,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力争把自己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因此,教学反思这一环节不可忽略,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使我们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找到实践中需要确立的新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
(载《宁夏教育》200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