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

浅谈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必须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因此在演示实验之前,一定要使学生明确目的。演示实验是教师示范表演,对学生有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演示实验教师的每一步操作都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浅谈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学法指导

田宁江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因此,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促进其科学素质的提高。

众所周知,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重视知识教学外,要特别注意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挖掘有关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强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等,达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目的。下面就演示实验教学中怎样挖掘隐含实验方法教育因素和观察、思维及操作技能方法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领会实验设计思想,让学生体验科学的实验方法

中学化学的许多演示实验中都隐含着实验方法教育因素。如化学性质的教学往往通过实验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但研究某一化学性质并不意味着穷尽所有事例。值得注意的是它从涉及的大量事例中精选了那些最能反映本质的例子,用实验方法,并通过人为控制,就能把本质特征突出表现出来,以便于学生分析和概括,这无疑隐含着一种实验方法。可以说高中课本中的许多演示实验就包含着这种设计思想。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潜在的方法教育因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种研究探索的情景,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实验设计思想,去实践和体验科学的实验方法。

例如,硝酸具有氧化性,可和多种金属、非金属反应,但课本为什么要求演示铜跟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实验前要必须让学生讨论如下问题,以领悟教材实验的设计思想:要研究硝酸的氧化性,常见金属钠、镁、铝、铁、铜中选哪一种金属作样本,与硝酸反应最好?学生联系到金属的活动顺序可提出,只要演示铜和硝酸的实验,自然推测比铜活泼金属的反映情况,另一方面,铜元素有+1、+2两种价态,选铜作样本可了解硝酸与变价金属反映情况。这样学生可初步体会到硝酸实验的设计思想,带上了一定的探索色彩。教学中多作类似这类问题的启发引导,可让学生体会到,课本中的许多实验中包含着深刻的知识和方法的内涵,学生的认识水平就有可能达到更深层次,为培养多种能力打开通道。

二、突出化学实验的本质,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化学演示实验,学生感兴趣,但不少学生只是图新鲜、看稀奇,不知道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抓不住本质。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必须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即指导学生要弄清“看什么”后再观察,在演示实验时,如果不加以指导,有的学生常出现无目的、无要求、无方法、漫不经心观察现象。他们常常只注重那些感觉新奇或具有强烈刺激的化学现象,而放过了实验所观察的主要内容。例如:镁带燃烧的实验。这个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有新物质生成。如果学生是无目的观察,常常只注意耀眼的白光而忽略了白色氧化镁的生成。观察不到白色新物质,何以得出化学变化的概念?因此在演示实验之前,一定要使学生明确目的。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的观察。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过程和结果以及所需的仪器装置都进行观察。对于一个实验现象要观察它的全过程,不能片面地观察某一部分而代替整体,如:硫酸亚铁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不仅要求学生观察到溶液有白色沉淀,还要求观察到生成的这种白色沉淀不稳定,迅速氧化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分清主次就是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分清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这样的观察才不至于忽略了主要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观察试管中稀HNO3和Cu反应,生成无色气体NO。虽然NO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棕红色的NO2,但因为生成NO是主要现象,就必须及时抓住时机观察NO的生成。既全面又分清主次的进行观察,就要求重点观察主要现象,而不忽略次要现象;既要观察明显的现象,又要发现易消失的现象。经常这样要求,就能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三、通过“设疑”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做演示实验首先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感觉材料既实验现象。这仅仅是认识阶段的初步感知,还应充分利用学生获得鲜明、生动、新奇现象,通过“设疑”有效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分析其本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先按照以下步骤演示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平行地浸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2)用一根导线把铜片和锌片联结后,再共同插入稀硫酸中;(3)在导线中间插入一个电流计;(4)先用一个干电池来确定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的关系,再与原电池比较。

随着实验的开展和深入,设计如下“阶梯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电子为什么从锌片流向铜片?(2)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3)锌片的质量将有什么变化?(4)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反应?(5)从能量转变的观点来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样的装置?(6)原电池的正负极如何判断?

教师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出原电池的组成、原理和能量的变化。经过思维的加工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从而加深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独立性、深刻性、敏捷性、逻辑性的培养。紧接着又联系实际提出问题:(1)为什么沿海地区的自行车比内地的自行车容易生锈?人们采取哪些措施防止自行车生锈?(2)在海上航行的船什么地方最易生锈?为什么?可采取什么保护措施?借以加深拓宽对新知识的认识,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培养思维品质的创造性。

四、加强示范操作的指导,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

演示实验是教师示范表演,对学生有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演示实验教师的每一步操作都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以自身规范的操作技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加强操作过程的指导,使学生在演示实验中,掌握应用实验原理进行物质的制备、鉴别、鉴定、设计等实验技术,模仿教师,学会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技巧,为学生的练习和独立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的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化。在演示实验中,无论是仪器的使用或实验的基本操作,都要一丝不苟地按规范要求进行,使学生开始学习时就能形成进行操作的习惯,因为纠正一个已形成的不正确的操作要比掌握一个正确的操作技能困难的多。所以教师的每个动作都必须准确、规范。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而毛手毛脚,为了省事而走“捷径”,比如,拿试管不用三指而满手拿,往试管里加固体药品不用镊子或纸槽而直接放,加液体药品一下子多了而往外倒,用酒精灯加热时高度随便放,熄灭酒精灯不用灯帽,而用口吹,等等。

其次在做实验时,要注意实验操作的速度不能过快,使学生对每一个动作都能看清,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操作表象,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进行模仿。此外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最后,要认真讲解操作要领,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要一丝不苟地讲清仪器的性质和作用、操作的规程和原理、装置和使用的要领等。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可以概括为这样四步操作:先通氢、再点灯(再加热)、物质变红就撤灯,降至室温再停氢。或只让学生记四个字,通、点、撤、停即可解决问题。

总之,搞好演示实验的教学是教师教好化学、学生学好化学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只要广大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利用演示实验的教学优势,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则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载《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