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历来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巧妙地引用一些诗词对史实进行概括总结,不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对于诗词的引用必须谨慎鉴别选择。因此,引用时要注意不能以诗作代替历史,诗词是作者经过精心提炼而成的一种文学作品,有虚构夸张的成分,引用诗词只能作为历史教学中的一种补充,不能替代教材。

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王万龙

我国历来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巧妙地引用一些诗词对史实进行概括总结,不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一、借助诗词,介绍社会

诗词的产生与社会生活有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大量的现实主义诗作,为研究历史提供了旁证材料,往往被称为“活的历史”。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诗作,充分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研究西周和春秋社会状况的珍贵历史资料。《诗经》中的《伐檀》和《硕鼠》反映了奴隶对奴隶主残酷剥削的反抗。杜甫的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白米,公私仓禀俱丰实”,就真实地反映了唐朝前期经济的繁荣景象。李绅的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白居易的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逼真地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统治阶级的残暴、贪婪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

二、引用诗词,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讲述历史事实。诗人往往缘物生情或咏史赋诗,教师可以引用诗词更好地充实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如讲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后》,可引用谭嗣同的诗《有感》:“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面对国土沦丧的悲痛心情,又概括了当时全国人民对清政府丧权辱国的悲愤心情,有一种催人觉醒、抗争的潜在力量。

在讲到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词《渔家傲》:“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岗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短短一首词,将红军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所向披靡的斗争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正是凭着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的领导和广大红军指战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红军才相继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来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突出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彻底革命精神,可组织学生朗诵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

三、借助诗词,讲评历史人物

诗是诗人内心深处涌出的“歌”,是真挚情愫的倾吐。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时,注意引用历史人物言志抒情的诗,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如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关心楚国的兴亡和人民的困苦写了有名的《离骚》。他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中所表现的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感,愤世嫉俗的高洁品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千古绝唱,鼓舞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不屈不挠地奋斗。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生于社会动荡的东汉末年,有统一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志向。他在名篇《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了作者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秋瑾的名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和谭嗣同的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中引用这些诗句可促使学生从对诗的感受中升华出一种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又如在讲到“百团大战”介绍彭德怀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诗词的引用必须谨慎鉴别选择。引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因此,引用时要注意不能以诗作代替历史,诗词是作者经过精心提炼而成的一种文学作品,有虚构夸张的成分,引用诗词只能作为历史教学中的一种补充,不能替代教材。

(载《宁夏教育》1993年第7~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