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诗歌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浅谈诗歌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歌就是真正的“灵魂的粮食”。诗歌是诗人生命活动的产物和劳动的结晶。诗对人格的熏陶是其他文字不能替代的。无形之中又对当代的诗歌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古诗文诵读事实上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工程中的一个部分。古诗文诵读能培养人的悟性和创造力。

浅谈诗歌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王 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设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之上至市井底层,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章回小说无诗不足以成本,散文随笔无诗不足以传神。喜幛、挽联、墓志铭以至奏折文书者有诗体或诗句。日常运用,生活教育,俗谚格言,诗深入民间,化入生活,雅俗共赏,“经夫妇,美教化,厚人伦”。诗灌溉了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热爱诗歌阅读诗歌,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入选的诗歌,都是古今流传的精华。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诗中所描绘的假、恶、丑以及真、善、美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使其内心深处受到共振共鸣:“为正义而亢奋,对邪恶而横眉”的语文教育,增添了古诗文的篇目,这说明了诗歌的重要性。诗的本质是创造,诗的灵魂是美化心灵,追求语文的诗意就是追求语文的创新。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语文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创造自己思想的过程。语文应该诗意地栖息或永驻在艺术及创造的殿堂上。从现代文明意义上来说,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灵魂。

陶行知先生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歌就是真正的“灵魂的粮食”。他还说:“我们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地扩大,去使每个中国人民、世界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创造,这三大支柱是语文学科也是学生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语文,要时时奏响学生心中诗的琴弦,使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鲜明的思想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在语文面前,每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应该是诗人,那么中学生读诗有哪些好处?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诗歌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第一,诗歌对于涵养人的人格、陶冶人的性情无时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诗歌是诗人生命活动的产物和劳动的结晶。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一生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抒发了心中的愤懑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人影响很大。屈原写完了最后一首诗才跳水;文天祥宁死不降,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过零丁洋》,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陆游临终前还写一首诗《示儿》。我们有许多革命家也是这样,如鲁迅的诗是刺向敌人的投枪。恽代英临上刑场口占一绝,表现了革命者的铮铮铁骨。还有陈毅的《梅岭三章》,他写这首诗时形势非常严峻,估计要牺牲了,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写诗?是炫耀自己的才华,还是想要发表?都不是,完全是生命的冲动,生命的爆发。所以,诗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存方式,他们就生活在诗里面,是生活的家园,存在的家园。因为诗是一种生命的现象,生命的冲动,所以读了诗以后,产生强烈的共鸣。诗对人格的熏陶是其他文字不能替代的。我们读到《梅岭三章》,读到革命烈士的诗,不禁肃然起敬,灵魂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

第二,可以培养创新意识。读诗,可以牢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古诗文功底非常好。毛泽东是豪放型诗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巨大的。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叶挺等,即是征战沙场的将领,又是功底很深的诗人。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就是传统诗歌教育的成果。无形之中又对当代的诗歌教育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江泽民十分重视古诗词的诵读。他有很高的诗歌修养,古诗词功底很好,重视古诗词的诵读是自然而然的事。古诗文诵读事实上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工程中的一个部分。他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特别要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每到一所大学都要跟大学生们一起背诵古诗词。他想通过背诵古诗词来提高青年人的素质、国民的素质。还有,他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诗歌就是一种创造,语言本身就富有创造性,写诗吟诗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古诗文诵读能培养人的悟性和创造力。我们把江泽民提倡的诗文诵读与他提倡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创新教育、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道理是一致的。

第三,诗歌与语言学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文学是学做人的一条很好的道路。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渊博,数学使人精确,逻辑使人严密。可见,读诗还可以使人聪明。诗是语言的精华,学习诗歌对于学习语言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因此,读诗又是学习语言的好途径。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学生特别爱学诗,并模仿写诗,现抄录一首:

老师·学生

您是枝
我是叶
您的乳汁
我写成绿色的诗
您是干
我是枝
您的傲然
我挺为不弯的魂
您是根
我是干
您紧贴大地
我方得挺立参天

您是泥
我是根
您的心血
滋润我的生命

二、如何引导学生学诗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诗应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组织灵活,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又有形象性。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既有事物又有形象。

第二,一首诗就是一幅风景画,使学生开阔视野,受到美的感染。如《敕勒歌》是一首优美的牧歌,它勾画了辽阔苍茫的北国草原风光,写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诗中充满了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敕勒川,阴山下”,这是敕勒族生活的地点与环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两句,极形象地勾勒出天连草原、草原连天的无垠景象,这是何等雄浑!“天苍苍,野茫茫”,这两句更突出了北国草原风光的浩瀚无际、雄浑旷远的特色。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风儿吹,草儿摇,牛羊在漫步咀食。这里的色彩也是鲜明的,白(羊)黄(牛)绿(草)相间,给人一种清新之感。还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西湖美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都有同工异曲之妙。

第三,语言凝练而传神。一个字就顶外国语中好几个字用,所以,一二十个字可以表现丰富的情感。如孔子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几个字,凝练精警,富有哲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品格,成为几千年来炎黄子孙都向往的人格境界。陈毅有诗“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即精炼又生动形象。我们在教学时,抓住“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的再现诗的画意,鼓励学生一边读诗一边想象作画,双管齐下,学生兴趣盎然。

第四,诗歌具有音乐的美。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有了乐感就更能打动人。语言与诗密不可分,语言造就了诗歌,诗歌又集中了语言的特点。优美的曲调能创设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因此,教古诗时伴以优美的歌曲或音响也是一种好办法。古诗之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才能入境、察情。

第五,以读促教,以读引情。我们在教古诗时要将朗读贯穿始终,以读促教。一般可分三步进行:起始阶段由老师范读学生齐读;深入阶段边理解边读,小组读,个别学生上讲台朗读,男声、女声分读;巩固阶段让学生一唱三叹,摇头晃脑有感情的朗读。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和谐、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都想表现一下自己的才能,因此,课堂活而不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读诗范围如何选择,初中阶段除了教材上入选的一些外,还可读一些教材之外的诗歌。中国古诗浩如烟海,读哪些较为合宜呢?我们认为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华,唐代的绝句诗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应首先要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当然,除了唐诗之外,还选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宋词元曲、思想内容健康、颇有影响的作品来读。选取一些优秀的现当代诗作来读,这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途径。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提领契纲的作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凡是即兴口头作文、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他们的诗文也学得不错。因此,我们应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让一些喜欢诗歌、特别是有志于古诗文学习的学生有一个自由表现自我的天地。让他们开诵诗比赛、写诗比赛、古诗配画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把学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只有老师正确引导了,学生倾心地投入了,其乐也融融,五天诵读一首,一年少说也能诵读六十首诗。只要持之以恒,他们将终身受益。

(2003年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